APP下载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研究

2023-10-14张亚梅 何小彪

家长·下 2023年8期
关键词:课外素质教育劳动

张亚梅 何小彪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各界对教育教学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备受关注。在当前的中小学教育阶段,人们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劳动教育也应被作为重要内容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中。生物是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既能够让学生掌握物理专业知识,也能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其良好的劳动意识,以更好地应对新高考带来的挑战。

本文分析了劳动教育的具体内涵和新高考背景下劳动教育渗透于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必要性,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育经验提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在实验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内容;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劳动教育质量的教学建议,旨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劳动教育概述

劳动教育需要结合社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需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劳动教育,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其劳动技能。在现代化教育体系中,劳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且现代化教育也更加倡导与生产劳动进行融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我国自古崇尚“劳动最光荣”,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劳动教育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劳动教育是主要内容,需要在各学科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融入和渗透劳动教育,使学生在接触和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素养。

我國对于素质教育高度重视,且社会各行业也更加青睐于全面发展型人才。因此,为了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要加强对劳动教育的深入研究,明确其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把握契机,合理渗透,提升劳动教育质效。

生物是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其热爱劳动的情感,使学生能够逐渐认识到参与劳动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在劳动实践中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检验,以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由此可见,生物学科与劳动教育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为劳动教育在生物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新高考背景下劳动教育渗透于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人的全面发展是重要原理之一,这符合我国的教育基本方针,即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以及生产劳动进行结合,通过劳动教育促进“五育并举”育人目标的实现。这也是帮助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型优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将劳动教育渗透于高中生物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增长智慧,培养创造能力和劳动技能,帮助学生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走向成功。与此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培养劳动审美,形成全面型人才所必备的能力和素质。

(二)符合素质教育和新高考改革要求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无论是教师、学校还是家长,往往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会通过成绩对学生优秀与否进行衡量。但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能力和水平的唯一标准,这正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最显著的区别之一。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社会更加青睐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为了加强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了解,在高中阶段开展劳动教育工作至关重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高中生缺乏劳动意识,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但是,作为一名高中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这与其今后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

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学生对劳动教育的片面认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以符合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除此之外,新高考政策更加注重对人才实践能力的考查和培养,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在中华传统美德中,劳动是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重要途径,通过劳动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优化其生活体验。这对学生今后适应社会发展很有帮助,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新高考改革要求相符。

三、新高考背景下劳动教育渗透于高中生物学教学的有效途径

在新高考背景下,教育教学需要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积极落实素质教育。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其渗透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很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通过实验教学对劳动教育进行渗透,还要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以此提高劳动教育质量。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将劳动教育渗透于高中生物教学中,需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课堂是开展劳动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要以教材为核心,通过课堂实施教学,劳动教育亦是如此。高中生物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如生物学发展历史、生物领域先进科技发展现状、科学家们的亲身经历、生物学相关的职业等,这些内容都为劳动教育的渗透奠定了良好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对教材中的内容深入挖掘,科学分类和归纳,将其灵活地应用于生物教学中,使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到劳动是什么以及参与劳动的意义,借此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其劳动技能。

1.基于生物学发展历史,渗透劳动教育。

在学习“生物遗传”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十九世纪中期著名的“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实验经过数次失败,最终发现了遗传规律、遗传因子自由组合规律以及遗传因子分离规律。通过对这一生物学科发展史的介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身上精益求精、不言放弃的优良品质,并且能深刻认识到任何事情想要取得成功,都要经过辛勤的劳动、付出辛勤的汗水,实现劳动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2.基于自制教具,在模拟实验中的劳动教育渗透。

在“细胞结构”相关内容教学时,为了更好地实施劳动教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细胞结构特点制作手工模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制作材料,并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共同完成模具的制作,如细胞核结构模型、细胞膜结构模型等。这些模具都可以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在模型制作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给予学生相应奖励。这种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参与劳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情感,提升其创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感受到参与劳动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二)在实验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内容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降低学生的知识理解难度,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便利。教师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制教具,能够提升其劳动技能,使其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接受知识、掌握知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步提升。并且,通过这一系列过程,也能让学生化身为“科学家”,进一步感受到科学探究的魅力,能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也能让学生认识到实践和劳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严谨治学的科学探索精神。

例如,在“分子与细胞”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内容设计实验,并通过分组的方式对实验所要用到的教具进行设计。以往在开展生物实验的过程中,基本上由教师提供教具,学生直接进行操作,这种情况难以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而通过让学生自制教具,能够加深学生对实验的印象,同时也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如学生在制备滤纸条时,通常涉及色素分离、滤纸条剪切等步骤,能够对学生的手脑配合能力进行培养,同时也能激发其参与劳动实践的热情。

例如,在“种群数量”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先通过视频的方式向学生讲解实验的详细步骤,让学生对显微镜、滴管等工具的正确应用方法有所了解,之后再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开展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数据记录之后建立相应数学模型。这一系列过程,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身上那种精益求精的宝贵精神,从而在无形当中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例如,在“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开展“细胞呼吸”实验。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生活实际着手,就地取材,收集实验素材。有的学生拿来了刚刚和好的面,事先准备了适量的酵母菌,将其与和好的面放在准备好的瓶子中,取一个气球套在瓶口,观察气球的变化。教师可以在正式教学时详细演示此实验,之后要求学生自行操作实验步骤,借此提升其动手能力,使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三)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劳动教育质量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劳动教育,不仅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还要提高对科学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秉承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组织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如果现实条件允许,学校还可以开辟专门的教育实践基地,使学生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使其通过参加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提升劳动技能,掌握更多专业知识,进一步感受到劳动的重要性。

例如,在“生物与环境”教学时,为了更好地研究种群密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课外调查实践活动。如果学校位于农村,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择特定区域,应用标记重捕法对蝗虫的数量进行调查。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由小组成员自行设计调查所需要用到的工具,之后提出问题,制定调查计划,最终妥善记录调查结果;如果学校处于城市,教师则可以要求学生以学校为核心,对校园当中某种植物的分布情况、具体数量等进行調查,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手脑配合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

例如,在“生物技术工程”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喜好,对某种植物进行组织培养。在这一过程中,通常需要经历杀菌消毒、诱导愈伤组织、植株切割、诱导生根以及植物移栽等操作,学生可以遵循就地取材的基本原则选择相应的植物进行培养。以云南地区为例,该省气候湿热,降雨量多,植物种类十分丰富。在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植物,具体如百合花、杜鹃花、茶花、菊花等进行组织培养,引导学生设计、选取自己所需要的工具,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培养成功之后,学生可以通过插花的方式对自己的劳动实践成果进行验收。

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方式,既能提高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对劳动教育质量的提升有所助益。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当中的重要内容,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与素质教育和新高考改革要求相符合。生物学科是高中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是学生认识微观世界的“窗口”,也是增强学生劳动意识的“沃土”,为劳动教育的渗透提供了重要载体和途径。新高考背景下将劳动教育渗透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在实验教学中对劳动教育内容进行渗透,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对劳动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其良好的劳动习惯,为劳动教育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注:本文系1.甘肃省定西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研究——以甘肃省岷县第一中学为例”(课题立项号:DX[2022]GHBZ0126);2.甘肃省定西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基于名师工作室的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课题立项号:DX[2022]GHBZ0091);3.2022年度甘肃省定西市科技计划(第三批)项目“自制教具在高中生物学模拟实验中的应用”(项目编号:DX2022BR21)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课外素质教育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