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机理与提升路径*

2023-10-14郭文良王鑫悦

江苏教育 2023年31期
关键词:跨学科培育小学生

郭文良 王鑫悦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和标识,它反映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信仰与价值追求。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思想源泉。2017 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要“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2]。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群体。小学阶段是塑造个人正确文化观、价值观的最佳时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培养小学生的文化自信意义深远。目前,学界关于文化自信这一议题主要集中在对大学生群体的探讨,涉及文化自信的内涵、价值、困境与策略等,鲜有对小学生文化自信的研究。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全面揭示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机理,深入探究其提升路径,对于小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提升文化修养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机理

文化自信是主体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可与坚定信念,其实质是对自己文化价值观的确信、认同和践行。[3]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有其内在的机理与规律,即沿着认知、认同、创新与践行的发展脉络进行。

1.文化认知是小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前提与基石

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是以文化认知为前提的,没有文化认知,就没有文化自信。文化认知是小学生对自身所属文化的获取、感知、认识和理解的过程,它构成了文化自信的起点。文化认知的程度决定了小学生文化自信的水平及发展高度。文化认知不仅涉及对自身文化的理解与判断,还涉及对文化价值观的领悟与把握。可以说,文化认知是小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前提和基石。一方面,构建文化自信需要全面认识与理解本土文化。通过梳理本土文化的发展脉络,理解本土文化的思想内涵,认识本土文化的文明成果,使小学生对本土文化形成全面的认识与理解,并能产生本土文化情怀,为文化自信的培育奠定认知基础。另一方面,构建文化自信需要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作为文化的核心要义,文化价值观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文化认知方向和水平。在知之偏颇、知之不定的情况下,小学生的文化自信是盲目的,缺少根基和价值引领。只有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精神底蕴与独特价值,不断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才能使他们建立持久的文化自信。

2.文化认同是小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关键与保障

文化认同是在文化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价值共识,是对自身文化的理解、认可与推崇。文化自信的过程是对本民族和国家文化从认识到认同,再到尊重、信奉和坚守的过程。[4]文化认知是小学生文化自信产生的基础,但在文化认知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形成文化认同,则很难建立实质上的文化自信。从本质上看,文化自信就是对自身文化的价值认同、身份认同和精神认同。文化认同是小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关键与保障。小学生只有建构自身的文化认同,才能充分认可与尊崇自身文化的价值观念,进而催生文化自信。一般来说,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他们的文化认同建构都是来自社会实践各种要素的持久联系和支持。[5]文化认同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文化认同也就失去了文化发展的根基,更难以建立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有利于小学生形成共同的文化记忆,为文化自信提供思想资源。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正是因为拥有文化记忆,才可以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稳固的身份认同,确保我们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6]立足于历史积淀中的文化认同,既是促进小学生文化认知的情感纽带,又能潜移默化地深化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加强他们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可与支持,从而孕育出文化自信。

3.文化创新是小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源泉与动力

文化自信的培育需要文化自身不断革新。文化自信既源自对本民族文化的历史传承,也源自对本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文化创新不仅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小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动力机制。首先,文化创新有利于增强文化自身的包容度。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包容并蓄的宽广胸怀。中华文化的包容精神,从本质上决定了中华传统文化海纳百川的历史取向,展现了中华民族与外来文明不断交流借鉴、发展创新的开放格局,这种对文化自身创新和包容的过程是对文化自信的最佳诠释。其次,文化创新有助于加强文化自身的反思精神。文化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文化的自我反思与批判。其实,从古希腊哲学家对世界的本原进行探索并试图构建完整的知识学起,人类对自身的文化反思就从未终止。[7]最后,文化创新不是另起炉灶、另搞一套,而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是古今中外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8]我国的文化创新就是建立在批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对自身文化进行理性的价值判断和反思分析,进而实现文化的优化与发展。可以说,文化创新是小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源泉与动力。通过不断推动文化创新,扩大文化自身的包容度,注重文化反思,在创造转化中确立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这有助于小学生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

4.文化践行是小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标志与指向

文化自信是小学生在实践中培育的。文化践行是指在特定文化背景中的个体和群体,自觉遵循其所认知和认同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并积极主动地采取实践行动,进而更好地实现文化自信和推动社会进步。经世致用、知行合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经久不衰,与中华民族自觉的文化践行密切相关。[9]文化践行是小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标志和指向。一方面,文化践行有助于更好地传承与传播文化。小学生进行文化践行,能够将中华文化中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融入自己的实际生活和实践行动中,既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又有利于构筑小学生的精神家园,促进文化自信的培育。另一方面,文化践行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在文化践行的过程中,不仅能进一步深化小学生对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促进他们产生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还能使他们将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转化为自身的行动能力,做到知行统一,增强自身的责任感,进而树立文化自信的理想信念。

二、小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路径

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需要基于其培育机理,通过依托课堂教学、丰富情境体验、突出跨学科培养、注重实践参与,有效增强小学生的文化自信。

1.依托课堂教学,深化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全面认知

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要途径,也是培育小学生文化自信的主阵地。课程的母体是文化,文化的使命在于育人。[10]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各学科课程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各学科课程蕴含的文化自信内容,抓住关键时机,生动讲述文化自信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小学生的文化认知动机。另一方面,要开展文化自信专题教育。通过阐释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思想特征和外在表现等,使小学生深刻理解文化自信的核心与本质,建立较为完整的文化自信知识体系。就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具体需要而言,当代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文化精神的积极引领。[11]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深度挖掘潜隐在各种文化现象背后的真善美,引导小学生感悟中华文化中的深邃思想和德性精神,不断深化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使其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夯实自身的文化根基。

2.丰富情境体验,提升小学生文化自信的情感认同

要培育与提升小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应注意创设不同类型的情境,引导小学生积极建构文化认知。一是利用现场体验创设具身情境。具身情境能够将文化与生活现实联系起来,深化学生的文化认知,增强其情感认同。例如,在讲授经典文化作品时,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眼睛、耳朵、大脑、身体等,使其身临其境,沉浸式体验历史名人创作时的真实场景,陶冶小学生的情操,促进其文化自信的形成。二是利用真实器物创设直观情境。直观情境是指教师向小学生呈现具有历史价值的器物,如碑帖、古钱币等,让情境借助直观生动的具象得以展示,并配合教师富有情感的话语解释,引导小学生理解、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心生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增强文化自信的情感认同。三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小学生的探究思维。问题情境是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利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12]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将晦涩的文化语言、抽象的文化理论还原到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加强小学生的探究、思考,提升其对中华文化的情感投入及文化自信的情感认同。

3.突出跨学科培养,激发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创新活力

小学生作为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需要培养其跨学科思维。跨学科教学是指打破学科边界,进行多学科知识有机整合的教学实践活动。跨学科教学不仅是激发小学生创新活力的重要渠道,也是涵养其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因此,在培育小学生文化自信的进程中,应科学推进跨学科教学实践,提升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第一,打破学科界限,增强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教师通过跨学科交叉教学,贯通融合不同学科背景下的文化内容,全景展现中华文化的价值意蕴和强大生命力,为小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提供跨学科认知和创新思维。通过跨学科思维的培养,小学生能够突破传统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的束缚,革故鼎新,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激发自身的创新动力。第二,运用科学技术,丰富教学载体的多样性。跨学科教学不仅体现在不同学科间的融合上,也体现在与科技实践的融合上。在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模拟技术,为小学生构建一个能够打破时空界限的虚拟课堂。如将龙门石窟、万里长城等以虚拟形式带进课堂,让小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名胜古迹的雄伟壮阔,并从中了解艺术创作、人文常识等背景知识,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进而提升文化自信的创新动力。

4.注重实践参与,强化小学生文化自信的行为自觉

小学生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主体,只有在实践参与中才能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文化的实质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13]因此,培育与提升小学生的文化自信,要引导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一方面,教师要以重大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多样化的文化自信主题实践活动。主题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在某一主题的实践活动中探究知识、领会精神、落实行动。[14]教师可以利用中国重要传统节日开展知识抢答比赛、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会等实践活动,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深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提升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带领小学生走出校园,鼓励其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小学生实地参观历史纪念馆、名人故居等,引导他们体悟和传承伟人精神,拓宽文化视野,推动其文化自信的培育与提升。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假期时间积极开展研学旅行、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小学生将自身的文化感受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促进他们在体验式、参与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增强文化主体的身份认同,有效提升自身践行文化的行为自觉,最终将文化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猜你喜欢

跨学科培育小学生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我是小学生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