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业驱动机制研究
——以云南省永仁县彝绣产业为例

2023-10-13张姣玉

地方文化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彝绣交融刺绣

张姣玉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 北京,100081)

一、问题提出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优秀传统。中华民族正是通过各民族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实现了凝聚与整合,中华文化是世界上从未被中断的民族文化,就是通过各民族文化的“多元”不断实现中华文化的“一体”,而中华文化的“一体”又不断影响和推动各民族文化“多元”的发展。中华民族是具有共同体属性的民族实体,是各民族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回顾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过程,就是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频繁和深化的过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下简称“三交”)这一理念于2010年1月召开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上提出,后来被纳入为衡量我国民族工作成效重要标准之一。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仅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理论的高度概括,也是推动我国各民族在新时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行动指南。各民族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有民族“三交”的现象,民族交往是民族生存和生产的基本方式;民族交流是更进一步的交往,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交流;民族交融是各民族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造成的稳定状态和过程。①罗彩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

经济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都是以具体的经济生活为逻辑起点,①陶砥:《新加坡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模式分析》,《民族学刊》2018年第4期。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发展的产物,②苏东水:《产业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3页。也是民族交往的物质载体、民族交流的部分内容、民族交融的稳固基石。大量历史事实证明,经济活动是引致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原因,③李曦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济视角研究》,《区域经济评论》2021年第3期。进而言之,民族“三交”与产业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产业发展对民族“三交”的影响具有积极作用。本文着重探讨产业促进民族“三交”的内在机理,并以云南省永仁县彝绣产业为案例证据,以佐证产业驱动机制的合理性。

二、民族“三交”与产业组织的研究动态

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不是56个民族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自成系统的多民族统一体,其统一性根源于历史和现实中的各民族“三交”。要建构民族“三交”的产业驱动机制,首先需要从其概念界定出发,挖掘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间的内在逻辑。其次,本文采用产业组织理论框架分析其动力机制较为耦合,民族“三交”与产业组织同属于关系范畴,民族“三交”是民族关系的具体体现、④郝亚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年第3期。实践路径,⑤王瑜,马小婷:《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辨析、理论释析与教育路径探析》,《广西民族研究》2020年第5期。在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中,主要有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等,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对象是产业组织,作为专指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范畴;产业结构理论主要研究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其研究一般不涉及产业之间的中间产品的交换、消费、占有等问题。

通过梳理文献,许多学者将民族“三交”的内涵依次分为三个层次,并对其中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其中,大部分学者持递进关系论,即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呈递进关系。金炳镐等人提出“民族交往是民族关系的具体形式、民族交流是民族关系的具体内容、民族交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本质要求”的论断。⑥金炳镐,肖锐,毕跃光:《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杨生明认为,民族交往、民族交流、民族交融分别为基础方式、内容扩展和本质要求层层递进。⑦杨生明:《促进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对策建议》,《理论观察》2017年第8期。马瑞雪等人认为,民族交往是指不同民族的个人、组织、群体之间的相互来往,主要以物质产品以及服务的交换与合作为主;民族交流也是一种民族交往,但它是较高阶段的交往,交往的频率高,不仅仅指物质产品以及服务的交换与合作,也包括精神文化、思想艺术的交流与相互传播等;民族交融是指在交往交流的基础上,民族特征不断趋同,民族边界渐趋模糊。⑧马瑞雪,李建军,周普元等:《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学术界的讨论已经说明民族“三交”并非普通意义的三个动词,它们已被视为有机整体始终伴随和贯穿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过程。

民族“三交”与产业组织同属于关系范畴,本文采用产业组织理论框架分析产业驱动机制更为耦合,其中以贝恩、谢勒为代表的哈佛学派提出“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即SCP范式)对产业进行研究,⑨邓涵颖,刘仲华,周跃斌:《基于SCP范式的湖南茶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研究》,《茶叶通讯》2019年第3期。具有参考价值。SCP范式分析产业的研究对象呈多样化,如滑雪产业⑩苗春竹:《我国滑雪产业的SCP范式分析》,《体育文化导刊》2018年第2期。等,对本文选取具体研究范式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对SCP模型修正改造,使之用于产业发展驱动民族“三交”的论述。20世纪末以来,学者们通过引入企业行为、产品价值网络等概念对SCP范式进行修正和完善,至今仍是我国研究产业组织的主要工具和经典范式。11○ 侯艳良:《谈SCP范式在中国的应用与新发展》,《商业时代》2011年第5期。○郭言歌认为经济发展是民族生存的物质基础,产业是促进民族“三交”的重要载体,对于“三区三州”而言,相对较低的社会发育程度决定了“民族特色农耕文化”保存的完整性,在此基础上打造的农业特色产品具备较高的附加值,易于吸引民族之间的产业合作,同时也增强了民族交流与认同,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①郭言歌:《“三区三州”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困境与对策》,《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0年第5期。徐海鑫、项志杰②徐海鑫,项志杰:《旅游对民族杂居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影响研究——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青海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探讨旅游业对民族“三交”的影响,其影响包括促进了语言相通、文化了解、社会交往、相互通婚,阐述了其中的影响结果,而未论证其中的内在机制。本文将基于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范式,分别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这三方面论述产业促进民族“三交”的内在机理,并以云南楚雄州永仁县彝族刺绣产业为案例证据,证实此产业驱动机制的有效性。

三、产业发展驱动民族“三交”的内在机理

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都是以具体的经济生活为逻辑起点,即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必然以人们的生计和发展为基础。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城市化、现代化等诸多力量引发人口剧烈流动,各民族生产生活的时空重叠性明显增加。此时,经济因素在民族关系调节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合理的产业组织日益成为多民族社会良性运转的纽带力量。本文以SCP模型为切入点,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个方面进行修正,在市场结构方面,突出卖方之间的关系、买方之间的关系、买卖双方的关系在民族“三交”中的重要地位;在市场行为方面,主要有价格竞争行为与非价格行为,非价格行为包括广告宣传行为、产品差别化、经营多样化、创新行为;在市场绩效方面,通过技术进步状况、规模经济效益来估测民族“三交”的程度,如下图所示:

通过市场结构明确民族“三交”的主体、市场行为形成民族“三交”的载体、市场绩效反映民族“三交”的程度,构建起“交往广泛、交流密切、交融深入”的产业驱动机制,建立起新时代“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从而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市场结构明确民族“三交”的主体

在产业组织理论中,产业市场结构是指产业内企业间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主要包括卖方之间的关系、买方之间的关系、买卖双方的关系、市场上已有的买卖方与正在进入或可能进入市场的买卖方之间的关系。市场结构的核心是垄断和竞争关系,即市场关系。①李孟刚:《产业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8页。市场关系指卖方之间、买方之间、买方与卖方之间在市场上所发生的各种利益关系、交易关系、资源占有关系和技术经济关系的总称。在市场上以卖者身份出现的企业间关系主要表现为竞相推销其产品;以买者身份出现的企业间关系表现为竞相压低生产资料的成本;买方与卖方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产品或服务买卖。

卖方或买方之间的竞争关系促使各自群体内的成员团结起来,通过合作实现群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双赢,企业内的各个职工由于有着共同的目标,从而驱使着个体进行合作活动,它迫使个体在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而努力的同时帮助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完成共同目标。正是以团队内个体的互帮互助为契机,开启个体间的“交往”大门,若是两个或以上的不同民族之间个体交往,更是促进民族间交往交流,而卖方与买方之间的交易关系则是民族交往的具体表现。

(二)市场行为形成民族“三交”的载体

市场行为包括策略行为与价格行为,这两方面所涉及到民族交往交流的范围狭小,此处暂不论述,而企业的非价格行为则是重点探讨的。非价格行为主要涉及广告宣传行为、产品差别化、经营多样化、创新行为。

广告宣传行为是一种向公众提供有关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质量等信息的行为,通过采用新媒体、软广告、展览会和赛事活动等宣传策略吸引人们注意力,创造文化接触的机会,从而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产品差别化是指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相对于其他企业所具有的不完全替代性,这是形成粘性消费者的基础,也是在民族交往交流的基础上迈向民族交融的重要环节。经营多样化是指企业增加不同质的产品和劳务,它增加了与上下游企业的经济交往,扩大了消费者群体,从广度上促进民族交往。创新行为是指企业通过了解消费者需求及学习先进技术,改善产品质量、改变款式、技术引进等方式使产品具有差异性以此满足不同民族群众的消费需求,而在学习过程中加强了相互交流。

(三)市场绩效反映民族“三交”的程度

市场绩效是度量一个市场为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市场绩效的评价主要是以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与否为主要依据。从一般意义上说,社会福利目标包括经济活动的效率、公平、稳定和进步等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内容,而市场绩效主要考察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产业技术进步状况、规模经济效益。②李孟刚:《产业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8页。

规模经济效益越高,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的主体越多,各民族交往交流的范围也越广泛。其次,技术进步是指技术在合目的性方面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狭义的技术进步(硬技术进步)主要包括劳动者劳动素质技能的提高、采用新机械设备、采用新工艺、采用新设计等等。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反映了劳动者主动或被动地学习新技术、新技能,尤其是少数民族劳动者参与学习课程以及接受新思想新文化,这是民族“三交”的生动体现。

四、案例证据:云南省永仁县彝绣产业

彝族刺绣(简称彝绣)是中华刺绣中的一朵娇艳的奇葩,是千百年来彝族人聪明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彝族历史发展的缩影,也是不可多得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永仁县彝族刺绣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和重要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彝族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拥有千年的历史。长期以来,永仁县彝绣处于自给自足状态,是彝族群众重要的生活之需。然而,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和云南省文化建省战略实施的不断推进,云南特色文化产业“金、木、土、石、布”中的“布”,包括以彝绣为代表的云南民族服装服饰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

永仁彝族刺绣历史悠长,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彝族妇女把图腾纹绣成图案,把文化镶补为服饰,把历史穿戴在身上。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地处滇中北部,古称苴却,于1924年建县,辖4乡3镇、63个村(居)委会、65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0.8%,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1.68%。彝绣产业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间存在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内在逻辑。彝绣产业本身即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交流活动,具有民族性、实用性、开发性、交流性等多重属性,而彝绣产品亦是民族“三交”的物质载体,彝绣企业通过生产、销售彝绣产品以获取利润的同时,推动了民族“三交”。

(一)历史中永仁县民族“三交”的基本状况

永仁县是云南省楚雄州少数民族所占比例最大的山区县。境内居住的14个民族,其中彝、汉、傣、回、傈僳为世居民族。据1987年统计,汉族4734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9.4%;彝族40780人,占42.6%;傣族7011人,占0.7%;回族527人,占0.5%;僳傈族54人,其余白、苗、藏等9个民族54人,多因工作或婚姻关系进入永仁县定居。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期间,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加剧,清咸丰年间回族人民惨遭杀戮,民国年间彝族、傈僳族的大部分远避山区或高寒山区,各族人民相互间的交流进展十分缓慢。①云南省永仁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永仁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0-102页。

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各族人民唇齿相依,聚居于永仁县,相互交流交往。在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民族政策,各民族处于平等地位,民族团结加快了进程,各民族人民生产技能、文化水平及物质生活逐步提高。在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族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逐步在少数民族地区普及,各级各类学校为少数民族子弟入学大开方便之门,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在茁壮成长。各民族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的繁荣。

(二)彝绣产业发展促进民族“三交”的主要体现

近年来,永仁县出现了一批彝绣企业、彝绣协会、彝绣专业合作社和彝绣专业户。截至2022年,永仁县发展彝绣协会3个、彝绣企业3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6个;永仁县共生产彝绣产品28万件,实现产值3300万元,实现彝绣产业增加值990万元,彝绣产业增加值占全县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9.6%,占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5%。②数据来源于永仁县彝绣协会。彝绣产业发展促进民族“三交”主要通过明确彝绣市场主体在民族“三交”过程中的关系、分析彝绣市场行为驱动民族“三交”的原理进行论述。

1.彝绣市场结构在民族“三交”的主体关系

彝绣市场结构在民族“三交”的主体关系主要为买方间(彝绣企业)、卖方间(彝绣上游企业)、买卖方(彝绣企业与彝绣上游企业),但不容忽视的主体还有妇联组织,它是衔接绣娘与市场的中介。

妇联组织引导绣娘走向市场的作用不容小觑,亦是彝族绣娘与外界进行交往交流的重要推手。永仁县妇联于2004年、2007年和2009年先后在中和镇直苴村委会、县城、莲池乡查利么凹泥奔新村成立彝族刺绣协会1个及分会2个,发展会员1000余人,覆盖全县4乡3镇。截至2022年,永仁县发展彝绣协会3个、彝绣企业3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6个。县妇联组织绣娘去往腾冲、剑川等地考察刺绣发展模式,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经验,同时多方争取培训资金,邀请专业老师从服装裁剪、色彩搭配、图案设计、刺绣手法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对协会会员进行培训,并积极为协会提供市场信息和需求样品,拓展销售渠道,拓展民族“三交”的空间。

彝绣企业之间的关系在销售彝绣产品或选购生产资料时所产生的竞争,企业主体会巧妙地将竞争压力转化为合作动力,在实现双赢的同时增进交往交流。

“我们公司去选购布料、针线都会和其他几家关系较好的公司一起去订购,一来订货多可以和上游企业再谈低一点价格;二来我们会互相多交流技法,相互学习才有收获,才能卖出好的彝绣作品。说实话,我们很少会有竞争的感觉。”①数据来源于实地访谈,访谈人为永仁县某刺绣有限公司负责人。

彝绣上游企业间的关系在销售彝绣原材料时所产生的竞争,企业主体与目标客户(彝绣企业)交往交流而减少不必要冲突,且促使企业内成员团结,通过合作实现企业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双赢,企业内各个职工由于有着共同的目标,从而驱使着个体进行合作活动,它使企业成员在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而努力的同时帮助企业其他成员完成企业目标,以企业内部互帮互助为契机,开启企业内部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

彝绣企业与上游企业间的关系,正是以商品交易为起点,开启各民族间交往交流。在问到与上游企业负责人交涉的过程中,若负责人不是永仁县本地人,甚至不是云南省,是否愿意和该企业合作,所有参与访谈的彝绣企业都给出肯定的回答,且价格合适是双方合作的关键因素,因而,第一次的合作交往比较满意才会进行下一步的合作,会有深入的交流。

2.彝绣市场行为成为民族“三交”的载体

彝绣产业组织驱动民族“三交”的市场行为主要有广告宣传行为、创新行为、产品差别化、经营多样化,发挥着各样的推动作用。

广告宣传行为。作为具有文化价值的民族文化产业,彝绣产业受到政府、社会各方力量的重视,推广彝绣。政府先后组织彝绣企业到国内昆明、贵州、深圳、上海、北京、香港特区等地进行展销,有效提升了楚雄民族服饰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彝绣成为永仁县彝族妇女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焦点,使彝绣文化大放异彩,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此外,通过举办赛装节以引起各族群众关注,创造文化接触的机会,从而吸引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中国彝族赛装节是目前风靡全球的各国服装节的鼻祖,起源于永仁县直苴村,被誉为世界最古老的乡村T台。千百年来“赛装节”一直是永仁县直苴村彝族的盛会,1985年正式命名为“赛装节”,恢复至今已举办36届。赛装节为彝绣的展示提供了活动舞台,彝绣又为赛装节丰富了多彩的服饰,两者缺一不可。通过数字化技术将沿袭1355年的赛装节转为2021年举行的“云上赛装节”,使彝绣产品的魅力得以展现在全国观众前。在由县、州到省逐级政府的实施与介入后,“直苴彝族赛装节”逐渐成为“楚雄州的民族赛装节”,进而成为整个云南的“七彩云南赛装文化节”乃至全国的“云上赛装节”,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以及电商、企业等平台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和营销,使楚雄州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得以进一步提升,彝族刺绣这项传统技艺从小山村走向世界大舞台,逐渐成为云南省的文化新名片。

产品差异化。永仁县传统彝绣的设计和色彩搭配都没有固定的标准模式,生活中的每件绣品是绣娘亲自设计。绣品差异化发展很快,从2006年至今,永仁县彝绣协会已创作出“野山茶”、“地莲花”等。彝族刺绣产品依托时尚风向标——时装周平台,以创意产品结合绣女擅长的彝族刺绣,推出一系列符合市场需求,贴近生活、具备鲜明彝族特色的时尚产品,每一次无不引起强烈轰动,它从直苴村的高原艳阳转变成大都市聚光灯,每一次惊艳亮相均证明了民族文化自信,使观众为优秀的彝族刺绣文化而震撼。如表1所示,以彝族刺绣为主题的时装周在北京、上海等地举行多次,更是在2019年登上纽约时装周。各时装周的新品发布为传播起点,把产品推向彝族地区以外的消费市场,带动更多非本土市场的消费,扩展民族“三交”的空间。

表1 以彝族刺绣为主题的时装周①此表数据来源:作者整理。

经营多样化。过去,彝族刺绣品大多单独使用,主要装饰于彝族服饰的点缀。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彝族刺绣工艺品品种亦逐渐增多,主要有生活用品类的挎包、背包、腰包、挂包、钱包、手袋、桌布、靠垫、手机套、茶杯垫、电话机垫,服饰类的布褂、外衣、披肩、围巾、领带、绣花鞋,以及装饰类的壁挂、香包等,既有较高的装饰美感,又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同时,消费群体由楚雄州各县扩大到北京、上海、美国、英国、日本等,由彝家人转向各民族群众。同时,永仁县通过组织举办“七彩云南”、“思路云裳”民族赛装文化节和中国·直苴正月十五彝族赛装节,持续开展以“正月赛装节、四季赛装周、周末赛装会、天天赛装舞”为带动的彝族刺绣文化保护与开发活动,树立以中和直苴彝族赛装节、莲池民族绣花节、宜就彝族火把节等为代表的一批彝族传统文化节庆品牌,打造以彝族服饰、家居用品、装饰品、文化创意产品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彝绣产品,多样化的节庆、彝绣产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永仁县各民族群众,甚至是感染着全国各地不同民族的游客。

创新行为。传统与时尚完美结合,越来越多的游客与设计师对永仁赛装节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永仁的各种民俗、历史故事表现出无限的深度与广度,同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传统彝族服装、服饰面临着内容创新、设计创新,市场需求向个性化、定制化发展。永仁县彝族绣娘参加妇联组织的刺绣培训班以及前往苏州等地学习色彩搭配和图形设计,逐步探索出具有永仁特色的刺绣。在县妇联的的引导下,依托“赛装节”民族节庆品牌的知名度,具有传统和现代元素的绣品逐渐受到了外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了永仁县彝族刺绣,结识了彝家绣娘。诸多外省企业与永仁县彝绣企业合作,签订订购协议,在此期间同时展开了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彝绣企业家通过对时尚的学习与把握,追随新时代潮流风向,对绣法技艺进行升级更新,使各民族群众都能接受并喜爱彝绣产品,增加各民族群众交流的机会。

(三)彝绣产业发展推动民族“三交”的显著成效

通过明确卖方间及买方间关系的合作性竞争、买方与卖方的合作关系,彝绣产业组织从市场行为,即广告宣传行为、产品差别化、经营多样化、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创新行为,有效地促进民族“三交”,最后,透过市场绩效反映民族“三交”的广度和深度。

1.规模经济效益表现民族“三交”的广度

彝绣产业规模经济效益更直观地体现在绣女的数量。一批先导性彝族妇女根据其自身对市场经济的认知,使她们进入现代市场经济乃至是全球经济。尤为重要的是她们还引领着仍在大山里从事彝族刺绣的彝族妇女去接触认知大山以外的社会与市场。作为云南省级工艺美术行业的刺绣大师,永仁县莲池乡彝绣协会会长李某雁,探索出具有永仁县特色的刺绣,带动1000余彝族妇女刺绣。每一次与外界的接触及不同民族同胞交往,都将更新她们自身的文化观念,拓展能力和视野。如表2所示,除永兴傣族乡以外,各乡镇的彝族妇女占妇女人数的比重达到50%以上,永定镇精通熟练彝族刺绣的妇女占乡镇妇女人口的比例不可观,其原因为永定镇离县城很近,物质生产活动较多,可从事的行业多种多样,而宜就镇、中和镇及其他四个乡处于大山中,彝族刺绣可以作为彝族妇女连接世界的窗口,通过彝族刺绣与大山之外的人交流交往。

表2 永仁县各乡镇熟练彝族刺绣技能的妇女统计①此表数据来源:作者于2022年8月在云南省永仁县实地调研。

2.技术进步状况体现民族“三交”的深度

为了提高刺绣能手的专业技术水平,永仁文化馆和永仁县妇联共同举办各种培训班,如裁缝培训班、营销培训班、刺绣技能色彩搭配培训班等。在永仁县妇联的组织与帮扶下,建立彝绣产业协会,加强对绣娘的专业知识及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促进了彝绣传统工艺技艺与现代科技、时代元素的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彝绣文化产业。此外,永仁县彝绣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由2017年的30家逐步增加至2022年的54家。②数据来源于作者2022年8月在云南省永仁县实地调研。目前,绝大部分企业集中在众创空间,它是一个供需市场信息、技术交流、创新创意理念、商业经营等综合能力提升的信息交流空间,配备有创客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绣女众创平台提供的服务项目至少超过20项,正常经营三个月以上的企业有47家。③数据来源于作者2022年8月在云南省永仁县实地调研。众创空间团队不乏有汉族大学生、彝族妇女,相互交流、交往,参与民族交往交流的主体结构富有层次性。

自沪滇合作以来,永仁县莲池乡2个彝绣扶贫车间建成,带动了500多名绣女实现创收450余万元,同年12月在中和镇直苴村、猛虎乡猛虎村、宜就镇宜就村又新建了3个彝绣扶贫车间,5个彝绣扶贫车间共获上海市对口帮扶资金110万元,配置了绣花机4台、电脑缝纫机85台、锁边机20台、印花机2台。电脑缝纫机等机器使永仁县彝绣企业的生产产量大大增加,整体价格较低,足以满足大众日常消费的需求,能够提高普通消费人群的购买意愿,从而能够持续稳定地与各族消费者进行交往交流。此外,绣娘技艺水平的提升能够增加消费粘性,创造二次交流交往的机会,这是彝族妇女自身刺绣技艺的进步所带来更进一步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五、结论与展望

产业活动的开展与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紧密联系,以文化为纽带的交融紧随其后。通过形式多样的互动,营造“命运与共,守望相助”的民族团结氛围,使各民族不断产生相互影响力,逐渐形成相同的文化体验和文化认知,增强各民族群众的文化认同,以生生不息的产业循环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三交”的产业驱动机制主要通过“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实现。首先,市场结构的核心是市场关系,企业作为买方或卖方活跃于市场中,买方或卖方之间的关系是处于合作性竞争的状态,促进企业内部员工的交往交流;买方与买方的关系是通过交易产品或服务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企业间的交往。其次,市场行为所派生的广告宣传行为、产品差别化、经营多样化、创新行为,分别从增加文化接触、吸引特定群体、扩大交往范围、增加交流机会这些方面加强民族“三交”;最后,通过市场绩效的考察指标即产业技术进步状况、规模经济效益来反映民族“三交”的广度和深度。

因此,基于民族“三交”的内涵和递进性关系,应当注重产业对民族“三交”的促进作用,侧重于产业主体由经济活动所展开的交往交流,在获取经济收益的同时加强企业内部交流、推动企业与外界的交流,从产业层面上发力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外,以SCP模型分析产业促进民族“三交”的机制也存在一些局限。比如,市场结构中企业为买卖方,企业为主要分析对象,但忽略了众多的消费者;市场绩效反映民族“三交”程度的有效性有待提升等。消费者的行为选择、民族“三交”程度的考察指标等,可能会成为民族“三交”的产业驱动机制中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彝绣交融刺绣
推进楚雄彝绣特色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真美
清新唯美的刺绣
融合彝绣文化的丝绸产品创新设计
根雕与古钱币的完美交融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永仁彝绣走出直苴
金沙江非遗永仁彝绣 指尖上的云朵飘出直苴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