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提升原油价格中国话语权的几点思考

2023-10-12仇玄

国际石油经济 2023年9期
关键词:定价权欧佩克油价

仇玄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

当前国际局势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对各国经济的稳定运行带来了严峻挑战,能源安全成为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将能源安全上升至与粮食安全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油价安全是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定价话语权的强弱既关系到制造业成本等国之大计,又关系到出行和物价等民生要事。在当前局势下,有必要深入思考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话语权的形成与运用方式,探索与中国国情和国力相契合的话语权构建路径,提升中国的原油价格定价影响力,维护国家能源安全。

1 石油市场定价权的内涵与体系

定价话语权(定价影响力)实际是市场博弈能力的体现,表现为市场参与者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或决定能力。在价格形成过程中,定价能力强的市场主体会引导价格向符合自身利益的方向变化,因此获利或者降低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与损失。

具体到原油领域,价格话语权通常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供需控制力。具有话语权的主体能够通过改变供需平衡,影响市场价格走势。二是交易规则制定和修改能力。拥有话语权的主体可以制定有利于自身的规则,包括制定交易货币、结算方式、交易时间、交割产品标准、交割仓库等对价格形成有重要影响的规则。例如国际上原油贸易主要以布伦特、WTI、迪拜等原油为基准进行计价,计价货币主要为美元,贸易体系与交易规则密切相关。三是价格走势引导力,主要体现在舆论引导和资本运作方面。话语权拥有者能够通过市场信息发布或者直接入场交易改变市场走势,例如通过发布大宗商品基准价格、相关数据和报告引领大宗市场情绪冷暖变化,影响商品价格走势;通过对冲基金、商品指数基金等资本运作形成庞大的资金流,对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波动产生深刻的推动作用。

2 关键市场主体原油定价权的运用方式

在国际原油市场中,关键市场主体依托各自的禀赋优势,形成了不同特点的定价权影响方式,其中欧佩克及其衍生的“欧佩克+”与美国是石油市场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欧佩克及其衍生的“欧佩克+”主要通过产量政策发挥作用;美国则通过供需、金融和政治等多种手段在石油市场发挥影响力。

2.1 欧佩克主要通过产量政策影响石油定价

欧佩克是全球最重要的产油国组织,其成员国拥有的已探明石油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80%,石油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38%。欧佩克的使命是调控市场、控制价格、获取回报。上世纪70年代,欧佩克两次对原油大幅提价,在西方世界触发了两次影响深远的石油危机,逐步获取市场定价权。美国页岩油革命后,欧佩克又联合俄罗斯等其他5国组成“欧佩克+”,“欧佩克+”石油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52%,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欧佩克及其衍生的“欧佩克+”主要通过产量政策来行使定价权。减产推价是该组织发挥影响力的核心策略。欧佩克成立以来,较有代表性的减产推价共计4次,分别发生于上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2016—2017年超低油价以及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时期。大规模的减产通常出现在危机期间,但危机解除后欧佩克并不会立即增产,往往会继续控制产量,使油价保持高位,从而获利。从效果看,历次欧佩克减产均以较小的代价推动了原油价格成倍增长,实现了量价乘积的最大化,实现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见表1)。

表1 欧佩克历次减产措施及效果

当控制产量仍无法稳定油价时,欧佩克就会选择增产降价,以价格战的方式保护自身市场份额,采取该行动后油价往往会深度下跌。历史上,欧佩克共采取过3次类似行动。第一次是1985年应对全球技术进步带来的供给过剩;第二次是2015年应对美国页岩油增产;第三次是2020年应对新冠病毒疫情爆发后其他产油国不愿共同减产(见表2)。增产降价一般是短期措施,待竞争对手停止增产后,欧佩克一般会快速改变产量策略,降低产量以推高价格。

表2 欧佩克的3次增产降价措施

2.2 美国通过供需、金融和政治等多种手段发挥影响力

美国既是全球第一大石油消费国,又是第一大石油生产国,还拥有全球最发达的金融市场,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影响油价,最有代表性的手段主要有四种。

2.2.1 通过石油生产和储备影响油价

2010年前后,美国爆发页岩油革命,其原油产量大幅增长。到2019年,美国原油产量在全球总产量中的份额已经较2010年翻倍,成为全球最大产油国。如图1所示,美国供应的快速增长使得全球原油供应过剩,导致原油价格在2014—2016年大幅下滑。

图1 美国原油产量与WTI油价变化

收放战略储备也是美国影响石油市场的重要方式。美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战略石油储备,最高时曾达7.2亿桶。历史上,美国大规模释放石油储备可在数月期间影响油价走势。近20年来,美国曾于2000年11月、2011年6月和2022年4月进行过3次比较大规模的释储,同期油价均有所下降。一是2000年11月美国为缓解冬季取暖压力在30天内释放了3000万桶战略石油储备,约为100万桶/日,相当于当时全球供应量的1.2%,WTI油价在释放期内下降27%。二是2011年6月美国为应对利比亚战争的影响在3个月内释放了3100万桶战略储备,约为35万桶/日,相当于当时全球供应量的0.4%,WTI油价在释放期内下降17%。三是2022年4月美国联合其他国际能源署(IEA)成员国在6个月中释放了1.8亿桶战略储备,导致油价从139美元/桶逐步回落至90美元/桶下方。

2.2.2 通过货币政策影响油价

“石油-美元”体系使得美国货币政策对油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货币名义价值变化与油价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特征,如图2所示。当美联储大幅扩表时,美元流动性大幅增加,美元币值下降,油价名义价格上行;当美联储大幅缩表时,美元流动性缩减,美元币值上升,油价名义价格下行。

图2 美联储资产规模与布伦特油价

加息也是美国影响油价的重要手段。快速加息通常会导致利率曲线发生变化,如图3所示。远近利率倒挂时,往往会引发金融危机,如果危机向实体扩散,则会大幅改变石油需求,继而影响油价。历史上美债收益率远近倒挂后的4~20个月均出现了油价大跌。

图3 美债利率结构与国际油价

2.2.3 通过金融机构参与期货市场,继而影响油价

美国金融行业对原油等期货市场极具影响力。管理基金在原油期货市场持有的净多头寸曾显著领先油价变化,一度是油价最关键的先行指标。2008年5—7月,部分金融机构通过大量资金入市炒作,推动油价上涨至147美元/桶,创下历史最高纪录;2008年次贷危机后,美国政府出台法案禁止银行进行投机性自营交易,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机构对市场的操纵,导致2013年后高盛、摩根大通等一大批国际大型投资银行纷纷缩减、关闭或出售大宗商品交易业务。但相关机构仍可通过经济业务、研究报告等方式继续影响市场。

美国金融机构还可以通过更改期货市场规则影响油价。2020年4月油价大跌后,相关机构开始修改期货市场规则,约定4月15日后允许负油价交割,4月20日美国金融机构利用结算价交易(TAS)合约规则围猎部分市场参与者,WTI原油形成史无前例的负油价。

2.2.4 通过制裁与长臂管辖影响油价

近10年来,美国先后制裁过伊朗、委内瑞拉和俄罗斯等产油国,均引起石油市场重大变化。美国于2011年、2018年两次将伊朗银行踢出“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系统,禁止伊朗使用美元跨境支付系统“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CHIPS系统)进行贸易结算,禁止保险和船运公司为伊朗提供服务,制裁与伊朗进行贸易的其他国家。美国两次执行对伊朗制裁,均显著推升油价水平(见图4)。除制裁外,战争也是美国影响油价的方式之一,例如海湾战争。

图4 伊朗石油产量与国际油价变化

总体看,由于需求长期扩张,原油市场定价权主要与资源禀赋绑定,供给调节是最有效的定价工具,重要产油国都深谙此道。同时,由于计价货币绑定以及金融衍生品市场规模庞大,部分消费国的金融市场对石油定价也有重要影响,但这要求定价主体具备计价权和规则制定权,该种影响力更为稀缺。

3 中国在其他大宗商品领域提升市场定价权的实践

除原油市场的定价权形成可以作为参考外,中国在其他大宗商品市场定价权的变化案例对于提升中国在原油市场中的话语权也非常有参考意义。较有代表性的是,作为资源国,中国有效扭转了稀土定价权劣势;作为需求国,中国在粮食、铁矿石方面的定价话语权也有提升,相关做法值得参考。

3.1 稀土

中国稀土开采量位居世界首位,但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产能过剩使得境内行业无序竞争,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几乎毫无议价能力。同时,境内行业缺少权威的价格形成机制,定价权基本被外国垄断。

为发挥资源禀赋优势,近年来中国通过如下几种方式提升了对稀土定价权的影响力。一是提升行业集中度,降低国内竞争产生的定价损耗。中国分别在2016年和2021年进行了两次稀土行业资源整合,通过下达原矿开采指标、冶炼指标分离的方式,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有效提升了行业集中度和资源管控力度,降低了国内企业间的竞争性定价损耗,提升了整体对外议价能力。二是加大技术创新,建立技术壁垒,逐步淘汰国外产能。通过持续推动技术进步,目前中国拥有全球顶级的稀土提炼技术,逐步淘汰了国外落后产能,降低了全球竞争对定价的影响。美国有关部门曾估算,美国可能需要15年才能建成中国目前水平的稀土供应链。三是调整定价模式。2011年后,中国稀土出口大幅减少长期合同定价模式,让更多合同转为现货指数定价,更加直接地反映短期供需变化,更加合理地兑现资源价值。

3.2 铁矿石

与原油、天然气资源领域相似,中国是铁矿石主要消费国,但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力不大。主要是受如下几方面影响:一是对外依存度高,且来源过于集中。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对外依存度超过80%。进口来源集中,进口量的80%来自于澳大利亚和巴西两国,来自澳大利亚的进口量超过60%,难以通过分散议价等形式形成买方议价权。二是铁矿石由全球四大矿商高度垄断,定价政策具有很强的一致性。三是难以建立买方联盟。一方面国内钢铁行业集中度不足,难以协同发挥需求的规模效应;另一方面,海外缺少利益相近的联合采购人,日韩企业在铁矿石产业拥有大量投资股权,与中方利益并不完全一致。

最近几年,中国通过数项措施改善了在此领域的价格影响力。一是上市铁矿石期货。一方面钢铁企业在期货及衍生品市场能够以套期保值等方式规避价格风险;另一方面,铁矿石与钢材期货市场的联动效应,推动向钢产品传导铁矿石的价格波动,理顺了市场价格关系。二是通过集中化谈判发挥需求影响力。2022年中国成立“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中矿集团)整合国内的铁矿石进口业务,并以集中采购的方式与外国矿商就铁矿石价格进行商谈,取得一定进展。

3.3 小麦

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Archer Daniels Midland Company, ADM)公司、邦吉(Bunge)公司等四大粮商是国际粮食市场的定价者,掌握着国际市场80%以上的粮食交易量,曾经通过三步法极大地扰乱了中国大豆市场。一是利用谈判优势改变中国农作物进口规则,在中国加入WTO谈判时要求中国放弃农作物进口配额制度,使其有机会操纵价格。二是利用转基因大豆倾销冲击中国市场,导致中国境内大豆大面积减产,再通过提升市场价格迫使油料压榨企业恐慌性采购。随后通过操纵市场、大幅压低价格,导致油料压榨企业陷入巨额亏损,最后以超低价格收购油料企业,最终控制国内85%的油料压榨产能。三是在控制产能后,再通过散布混乱的市场供需信息来达到影响价格的目的,不断赚取信息价差。

吸取大豆价格失控的教训,中国在2003年践行中央储备粮食管理条例,建立大规模粮食储备。2005年,四大粮商再次制造全球粮食库存紧张、粮价高涨的局面,并企图借机控制中国小麦市场,而中储粮入市大幅抛储,并公布剩余粮食储备足够保障全国14亿人一年的温饱,致使四大粮商不得不承担上千亿美元亏损,低价清仓。在此次价格博弈中,国际市场的小麦价格在3年间翻了5倍,而中国只有0.7倍左右的变动。中国的粮食储备保障了粮食安全并提高了粮食定价影响力,使国内粮价长期稳定。

4 启示

纵观油气市场定价权的演变,并横向参考其他大宗商品定价权情况,笔者获得如下四点启示。

一是尽管属性繁杂,但供需关系是定价权的核心。期货市场出现后,大宗商品交易普遍金融化,各类商品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供需、金融和地缘政治三重属性的影响。但无论供需、金融和政治属性怎么变化,最终还是通过供需关系或者供需关系的预期来影响市场。例如在美元利率“潮汐”之下,油价常常大幅波动,本质上还是美元利率潮汐影响了诸多消费国的汇率,进而改变了相关国家的石油进口能力,通过需求端影响着石油市场。

二是具备资源禀赋的市场主体在定价权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其国内行业集中是定价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大宗商品资源分布往往并不均衡,少量资源国掌握绝大多数储量或产能是常见现象。在资源分布高度集中的市场上,生产国组织可以通过调整产量政策,在较短时间内大幅减少或者增加市场供给,快速改变供需平衡,从而数倍调整商品价格。例如欧佩克数次通过减产将石油价格从20~30美元/桶推高到100美元/桶以上,也可以通过份额战的方式将油价从100美元/桶以上压低至20~30美元/桶。但这种方式要求资源国国内行业集中度较高,能够协同一致应对市场,如果行业内市场主体过于分散,定价能力将大打折扣,典型案例如中国以前的稀土行业。执行配额管理制度并不断提升技术要求,达到淘汰落后产能的效果,在提升行业集中度方面行之有效,也是各资源国提升商品定价权的重要选项。

三是建设巨量储备是消费国获取定价影响力的关键方式。消费国对资源的刚性依赖程度,决定了其在供需关系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特别在供应端高度集中的资源市场更是如此。例如,页岩油革命前美国作为石油净进口国,尽管拥有货币和金融市场等干预工具,但仍无法阻止油价从两次石油危机前后的30美元/桶上涨到100美元/桶以上。在一定时间段内,拥有巨量储备的消费国能够通过释放库存平抑价格的极端波动,将价格稳定在合理范围内。例如,2022年国际能源署成员国通过释放石油储备将油价从139美元/桶逐步降至90美元/桶左右,中国也通过释放巨量储备挫败了国际粮商控制中国小麦市场的企图。

四是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也是消费国提升话语权的重要着力点,但该类影响力较为稀缺。绑定大宗商品的交易货币,通过金融衍生品市场制定相关交易规则,都能够对大宗商品定价形成影响力。但在全球范围内,作为大宗商品“交易锚”的货币仅有一到两种,作为基准商品价格的交易所也仅有一到两个。该类影响力需要具备全球储备货币地位,所处市场拥有庞大的现货流通作为基础,一般仅超级经济体才具备相关条件,典型的如“石油-美元”体系。

5 对提升中国在国际原油市场中定价权的有关建议

就原油而言,中国是典型的消费国,国内资源禀赋有限,对外依存度高,在定价影响力方面存在天然劣势。从原油市场自身历史以及各大宗商品市场横向比较的经验看,建设超大规模战略和商业储备是消费国最有效且几乎是唯一的提升话语权的方式,在此基础上辅以不断提升的自给能力和集中采购等贸易举措,能够从供需层面提升中国的定价影响力,这也是根本性举措。随着中国的全球超大市场地位逐步确定,以大规模现货市场为根基,以高标准期货市场为主要平台,逐渐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准原油价格体系已经具备现实基础。配合不断推进的人民币国际化,扩大国际贸易人民币结算比例,将进一步拓展中国通过金融市场提升价格影响力的工具深度。

5.1 建设更大规模的石油战略储备

2022年国际能源署成员国的巨量释储平抑了油价波动,2005年中国释放巨量储备成功捍卫了小麦市场,都说明巨量储备是消费国在关键时刻掌握商品定价权的核心工具。从全球范围看,经合组织成员国大多都是主要石油净进口国,为保障能源安全,该组织规定成员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应相当于90日的净进口量,要被动应对局部威胁则储备需要达到180~240日的净进口量。中国是石油消费大国,又是制造业大国,能源价格安全关系到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是需要高度保障。根据2008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石油储备中长期规划》,中国要逐步形成相当于100日的石油净进口量储备。当前全球正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类突发事件与区域冲突已经不断出现,有必要进一步将石油储备规模提高到能够应对更严峻局面的程度。适时依托巨量储备主动参与平抑价格异常波动,引导油气价格向于我有利的方向运行,这将大幅提升中国的定价影响力。

5.2 大力发展油气科技,通过技术进步推动增储上产,最大程度提升国内供给水平

在资源高度集中的市场,过度依赖外部供给,是所有消费国提升商品定价权的最大障碍。美国在成为石油净出口国前,尽管拥有货币手段和规则权利,但仍然阻止不了油价上涨。中国油气资源禀赋有限,必须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以科技进步为主要驱动力,发现更多有效资源,降低资源开发的经济门槛,推动非常规油气的低成本开发,扩大境内资源来源。同时重视资源利用技术的门槛提升,力争形成部分油气加工领域的独有技术,掌握部分下游产品的定价权,再通过上下游产品的价格传导机制影响资源定价。通过提升资源自持能力和价格传导能力,不断提升市场定价话语权。

5.3 提高采购集中度,分散采购来源

从国际经验看,需求方降低溢价的最佳方式是集中采购,国内中矿集团的运营已经初见成果,也验证了这一方式行之有效。国内企业可以通过自发协商等方式降低内部竞价损耗,提升整体议价能力。同时注重分散采购来源,避免单一来源形成的重大牵制力,从而提升价格话语权。

5.4 提升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的价格影响力,加快建设成品油期货

建设高标准的期货和现货市场,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品方式发现价格趋势,并为企业提供风险对冲方式。目前中国成品油定价和原油贸易定价主要参考布伦特、迪拜等海外原油价格,实际上巩固了海外主体的价格影响力。目前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INE)的期货交易已具有相当规模,较海外基准原油价格更能反映中国的供需情况,相关管理部门可考虑将之作为成品油定价的参考或原油结算的参考,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的影响力,吸引更多贸易将之作为基准价格,进而获得定制交易规则的影响力和影响交割地库存的市场引导力,在规则层面提升定价权。同时加快建设成品油期货市场,形成完整的价格发现与传导体系,吸引更多金融资本和贸易商进入中国平台交易,有利于更快确定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新基准价格的地位。

5.5 建立统一的现货大市场,加强价格指数影响力

形成有影响力的基准价格,必须以庞大的现货市场作为支撑。中国原油进口需求量大,潜在市场流通性强,已经足以形成类似普氏的价格评估机构。按照国家建设统一大市场的指导意见,行业参与者应加快建设现货交易平台,形成有影响力的价格指数,并参考稀土行业的做法,推动价格指数作为各类合同签订的重要参考,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准原油价格体系。

5.6 加快人民币结算在原油贸易领域的推广与应用

中国对油气资源的刚性需求以及资源国对中国制造业商品的刚性需求,使得人民币结算在油气贸易领域具备坚实的基础。特别是近年来美国再次启动美元“潮汐”,人民币更大范围的推广迎来窗口期,率先加速人民币在能源领域的国际化,可以极大程度规避美元利率波动对双边贸易的影响,更大程度地以人民币价值变化引导油气价格变化。

猜你喜欢

定价权欧佩克油价
油价下半年还得涨
下半年油价还涨吗
油价涨了谁高兴
2019年上半年豆油价低
国家发改委废止教材价格管理法 教材定价权下放
天然气欧佩克的漫长道路
论产业链整合与产业价值实现
国际投机资本对产业安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