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锣鼓艺术历史源流与传承发展研究

2023-10-11

戏友 2023年1期
关键词:鼓乐威风锣鼓

张 磊

山西锣鼓艺术是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分布全省,种类繁多,形态各异。锣鼓乐器以锣、鼓、铙、钹等打击乐器为主,乐器演奏可细如雨滴,也可震撼大地,艺术魅力独特。由于地域的不同,乐器、锣鼓曲牌以及锣鼓队伍规模等方面也有所不同,全省各地的锣鼓独树一帜,各具特色。现在,赋予特定文化内涵的山西锣鼓,打出娘子关,敲进亚运会,享誉海内外,已经成为山西最具特色的文化名片。

山西锣鼓艺术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黄河之滨的尧舜禹故里到塞外长城之重要隘口得胜口,锣鼓的历史印记随处可见,有关锣鼓的神话传说流传至今。那么,历史上因何会出现锣鼓?锣鼓鼓种产生的时间、原因和脉络是否清晰?目前传承发展较好的鼓种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些值得我们去梳理研究。

一、山西锣鼓的历史源流

1.鼓的衍生

在新石器中期的陶器时代,古人掌握了制陶和剥皮技术,以陶为框,两面蒙皮,制成了用于原始祭祀的“土鼓”,并用蒉草制成鼓槌来敲打。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鼓作为礼器是氏族部落对图腾的狂热崇拜和巫觋以舞降神时的需要。《帝王世纪》载:“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里……”这是黄帝杀夔制鼓征服蚩尤的古老传说。20 世纪70 年代末,在距襄汾县丁村十多里的陶寺文化遗址的墓穴中出土了土鼓和鼍鼓。据考古测定,这件鼍鼓距今约4300--4500 年,它比殷墟出土的“鼍鼓”早1000 多年①,是迄今全国范围内发现最早的鼓乐器。

鼓由鼓皮和鼓腔两部分组成,鼓皮是发音体,鼓腔是共鸣体。鼓从陶器时代发展到现在,一直是人们最受欢迎的乐器之一。历史上,由于鼓的用途广泛,因而其造型各异、类型多样。陶器时代的土鼓和鼍鼓;商周时期不同作用的雷鼓、灵鼓、路鼓、鼖鼓、鼛鼓、晋鼓等;汉代音乐中鼓是主要乐器,常用的有建鼓、鼙鼓、鼗鼓;北魏音乐是多民族音乐,有腰鼓、齐鼓、魏鼓、羌鼓、手鼓等;在更加丰富的隋九部乐与唐十部乐中融汇了少数民族和中亚各国的鼓,如节鼓、腰鼓、羯鼓、毛员鼓、都昙鼓、答腊鼓、鸡娄鼓等20 多种鼓;明清时期鼓多在戏曲、说唱和器乐合奏中出现。

鼓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它的用途也在不断的增减,从祭祀天神到军事行动,从宫廷音乐到民间社火以及驱赶野兽、耕种围猎、游艺竞技、报时报警等等,鼓的演变与发展见证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2.山西锣鼓鼓种形成时间不一

晋南威风锣鼓是极其古老的鼓种,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尧舜时代。据《吕氏春秋》记载 :“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麋辂置缶而鼓之。”出现在尧都临汾的这种“以麋辂置缶而鼓之”的演奏活动,可以说是晋南威风锣鼓初始萌芽阶段之形态。唐代晋南威风锣鼓已发展成熟,流传至今的《唐王点兵》《四马投唐》《天下归唐》《唐王大德胜》《唐王小德胜》等仍保留着盛唐时期的明显印记。清末至民国年间,临汾地区的鼓乐依然盛行。据记载,当时各县各村均有锣鼓队,逢年过节处处有锣鼓声,当时著名的锣鼓艺人有亢村的韩志朋、神刘村的樊增寿、东涧北村的吉李荣等。源于尧帝时期的“接姑姑迎娘娘”民俗活动一直流传至今,现在三月初三“接姑姑迎娘娘”的锣鼓队伍已达数百人,场面依旧壮观,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尧都人民对锣鼓艺术的热爱和对根祖文化的信仰。

从先秦到两汉是锣鼓鼓种形成的重要时期,有的趋于雏形,有的初具规模。这一时期锣鼓鼓种有太原锣鼓、绛州鼓乐、岳村鈲子、云胜锣鼓、软槌锣鼓、侯马台骀锣鼓、晋都文锣鼓、金鼓乐等。

晋中地区的代表鼓种太原锣鼓由社家鼓发展而成,最初为祭祀锣鼓,因祭祀汾水神或土地神而形成,它也是一种社火锣鼓,经常出现在由锣鼓领奏的且扎根于乡间的迎神赛社之中,经历代发展演变而流传到今天。太原的民间社火活动丰富多彩,至今范家堡、古寨村、武家庄的社火锣鼓久演不衰。

晋北地区的代表鼓种云胜锣鼓始于战国时期,后逐步成熟。战国时期赵国第六代君主赵武灵王开疆拓土,进攻中山国西渡黄河,在出征之前百姓列队击鼓为出征将士打气助威,在战场之上击鼓以励士气以振人心,在得胜归来还要击鼓欢迎凯旋将士并以示庆贺。征匈奴、伐柔然、击突厥、抗辽金、抵蒙古等历代战争中均有云胜锣鼓身影。虽然古代军事活动逐渐消失,但云胜锣鼓在晋北民间得以继承并通过艺术加工逐渐转化为民间社火锣鼓,广泛应用于逢年过节、喜庆大典、秋后丰收等事宜之中。

福胜锣鼓、桥头大鼓、翼城花鼓、花腔鼓等鼓种于隋唐前后萌芽并发展。北魏时期西域铙钹在中原地区广泛使用。公元六世纪前期,百越地区的铜锣传至中原,这时的大铙、大钹、中钹、云锣和小锣逐渐成为锣鼓演奏的主要乐器。演奏乐器的丰富使得锣鼓艺术锦上添花,锣鼓音乐和锣鼓演奏更具规模,更具表现力和艺术性。

文水福胜锣鼓在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因为福胜锣鼓的主奏乐器是铙、钹、锣,而不是在此之前作为主奏乐器的鼓,这时的大小鼓、铰、镟已成为伴奏乐器,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民间打击乐。文水桥头大鼓除了九龙浑天雷公鼓——一面直径 12 尺的大鼓外,还加入了五斤至七斤重的铙和钹,通过敲击、磨击、边击、颤击等多种演奏技巧,模拟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场面。另外,唐初仍以鼓为主奏乐器的绛州鼓乐得到了长足发展,为庆祝秦王在各个战役中取得的胜利,创作了表现李世民英勇战斗气壮山河的《秦王破阵乐》。

随着商品经济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两宋文化得到空前繁荣。宋代的民间艺人解放思想对锣鼓表演进行改造,鼓乐艺术向大众化和专业化发展。这一时期形成了平定武迓鼓、任庄扇鼓、万荣花鼓、斤秤锣鼓、稷山高台花鼓等优秀鼓种。

平定武迓鼓也称“砑鼓”或“讶鼓”,产生于北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彭乘《续墨客挥犀·教军士为讶鼓》卷七载:“王子醇初平熙河,边陲宁静,讲武之暇,因教军士为讶鼓戏,数年间遂盛行于世。其舞装之状与优人之词,皆子醇初制也。”或云:“子醇初与西人对阵,兵未交,子醇命军士百余人,装为讶鼓队,绕出军前,虏见皆愕眙,进兵奋击,大破之。”可见,平定武迓鼓初创时有两种表现方式,第一是娱乐,在军队中表演带有说唱的讶鼓戏;第二是战争,在与西夏部队对阵时出动数百人的讶鼓队,敌军惊视。

明清时期泽州对鼓、土沃老花鼓萌芽并逐渐发展。泽州对鼓参与取水、祈雨、闹红火等民俗活动已相当盛传,当地流传有 “朝天一扇碑,祈雨一对鼓,三十一孔桥,二百零俩狮”的说法流传至今。土沃老花鼓始于清顺治三年,经历了清代至民国的形成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兴盛期、“文革”期间的消亡期、“文革”以后的抢救期。自改革开放以来,土沃老花鼓得以新创,面貌焕然一新,人们久看不厌。

从尧舜到今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朝代不断更迭下,在艺术交流融合后,山西鼓乐艺术在古老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辉煌与沧桑,老鼓种依然灿烂,新鼓种不断呈现,使得具有特定价值的锣鼓乐流传至今,让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被誉为“活化石”的锣鼓艺术风采。

二、山西锣鼓艺术的活态化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民族或群体的文化。时至今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山西锣鼓艺术以其多姿的形态坚持着活态传承,既有优秀文化的传承,也有精湛技艺的传承,并以其繁多的种类坚守着,在新时代延续着。

1.传承人是锣鼓艺术的承载者和传递者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主体,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承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延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振湖对晋南威风锣鼓的传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先后出版了《威风锣鼓的发展》《尧都鼓舞初探》《锣鼓艺术研究》《威风锣鼓曲谱》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迎琪、李福锁、张勇等,他们搜集整理了大量晋南威风锣鼓资料并发表和出版,有《威风锣鼓音乐》《浅议霍州威风锣鼓》《晋南威风锣鼓乐谱集锦》等。

软槌锣鼓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明昌,12岁开始拜老艺术家张立正、吴千福、吴耀珍为师学习锣鼓技艺,由于喜爱音乐加之勤奋好学,很快掌握了诸如单人多鼓、头部缠绕、腿部转动和交叉击打等高难度动作,成为一名具有高水平演奏能力的锣鼓艺术传承人。多年来,吴明昌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带领队伍参加各种大赛,更重要的是将诸多即将失传的古老曲牌全部收集整理,真正做到传与承。

2.非遗教学是鼓乐艺术传承的必要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传承到今天,都是一辈辈传承人口传心授才得以代代相传。无论家族传承还是社会传承,都离不开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教学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前提是教学,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主体,非遗教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必不可少的具体模式。

绛州鼓乐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郝世勋,三十年来以传承发展绛州鼓乐、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培养了一批批青年鼓手。郝世勋为了让鼓手们对作品有深刻理解与表达,在艺术团排练过程中,利用空隙时间组织学员学习传统文化,了解鼓乐历史,提高文化水平,丰富精神世界,达到对历史鼓乐深刻理解与表达的目的。

晋南威风锣鼓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卢兆平,积极投身威风锣鼓的传承与发展,多次举办威风锣鼓免费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鼓乐理论、演奏技巧、肢体语言等,培训人数达到400 余人。卢兆平还通过规模教学集体传承的模式,对大中学校、公安武警、机关厂矿等不同性质的单位进行鼓乐培训,多年来累计培训人数达十余万人,在全国400 多座城市开花结果,威风锣鼓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三、山西锣鼓艺术的多向性发展

山西锣鼓艺术需从多途径多方向挖掘发展路径,从鼓乐的新品推出到各种平台的展示,充分发挥鼓乐文化的历史内涵,体现传统锣鼓乐的艺术价值,积极展现当代锣鼓艺术的魅力。

1.推陈出新是鼓乐艺术发展的必要前提

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都不是静止的。鼓乐艺术的发展必定要有新作品的推出,可以在保持锣鼓原貌的前提下进行适度改进,也可以创作反映时代精神面貌的新鼓曲,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没有新作品就注定没有市场,谈何发展!

太重鼓乐艺术团自1996 年成立以来,在团长李乃忠、副团长张爱仙的带领下已成为太原锣鼓最具代表性的演奏团体。他们在挖掘传统鼓乐的同时还进行鼓乐创新,将鼓乐、舞蹈、戏曲、体操融为一体,创作具有新时代元素的新鼓曲。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 周年创编的鼓乐《飞渡》,主要表现红军主力行进到大渡河边,为打开红军胜利前行的道路,战士们战胜狂风暴雨,克服饥饿疲劳,边行军边战斗,突破敌人层层防线,最终勇夺泸定桥。该曲表现内容丰富细腻,表演场景宏大震撼,展现给观众的不仅是听觉的享受,还是视觉的盛宴。另外新创编的鼓乐还有《急流水》《鼓戏春秋》《抗金令》《太重花》《龙腾虎跃》《远山的呼唤》《山里人》《黄河鼓韵》《欢庆》《黄河船夫》等等。

平定武迓鼓是民俗性和地域性很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 年武迓鼓艺术团成立,经过八年的奋战,编创鼓乐《出征》《大唐娘子军》《巾帼魂踞娘子关》《保卫娘子关》等剧目,在这些剧目中保留了平定武迓鼓传统曲牌和极具特点的原生“耍回”,但对乐器、服装和表演形式进行大胆革新,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完美融合使得平定武迓鼓更具发展势头。

2.文化交流是鼓乐艺术发展的重要途径

文化交流是发生于两个或者多个具有文化差异的关系之间的交流。文化交流促进人们互通有无,增进文化丰富与发展。文化交流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太原锣鼓作为具有特殊文化形式的民间艺术享誉海内外,它本身的价值已超越普通民间艺术的作用。近年来,在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参加的国际文化活动和巡演中,太原锣鼓已成为中外友谊的使者和中国民间文化的传播者。在这些国际文化活动中,太原锣鼓起到了增进友谊、互信互通和艺术交流的作用。

2019 年新绛县西街实验小学举办了“2019 年度晋港青少年山西绛州鼓乐交流活动”,这是内地与港澳文旅交流重点项目,有149 名香港青少年来到新绛寻根探鼓、以鼓交友、传播文化。活动期间香港青少年学习了打鼓帮、磨鼓钉等演奏技巧并学习演奏经典曲目《牛斗虎》,参观《秦王点兵》的历史遗迹和绛鼓的制作工艺。在相互学习交流过程中,两地的青少年们感受到历史悠久的华夏文明,增加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推动了两地鼓乐艺术的发展。

3.锣鼓大赛是鼓乐艺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锣鼓大赛激励锣鼓艺术发展,激发鼓乐文化创新,精进鼓乐演奏技艺,激活鼓乐文化市场,锣鼓大赛展示了三晋儿女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

近年来,山西省各级政府牵头举办锣鼓大赛,弘扬传统民间艺术,丰富人民群众生活,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2022 年8月18 日,山西省锣鼓大赛在巍巍霍山脚下七里峪镇广场举行,经过8 个地市锣鼓大赛预赛筛选,有16 支锣鼓代表队800 余人在此同台竞技,其中有威风锣鼓、绛州鼓乐、太原锣鼓、禹王锣鼓等鼓种。

山西鼓乐享誉全国,鼓乐大赛频频拿奖。绛州鼓乐的《秦王点兵》荣获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大奖并荣获“群星奖”金奖,《闻喜鼓车》荣获中国艺术节“群星奖”,《绛州鼓魂》荣获全国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三等奖;太重鼓乐艺术团参加2016 年中国·韩城“司马迁杯”第三届全国锣鼓大赛暨“伟力远大杯”鼓王争霸赛荣获“王中王奖”,2019 年参加中国北方鼓乐文化交流展示大会暨石家庄第九届鼓王争霸赛荣获金奖。

四、结语

从古至今,山西锣鼓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始终伴随着三晋儿女的生活习俗与思想感情不断繁衍、传承和发展,成为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品种,不同艺术特色的各种锣鼓艺术已深深扎根于山西民间音乐沃土之中,并发挥着特有的社会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逐步提高、人民生活丰富多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效推进,作为与人民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锣鼓艺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活跃于全省各地,专业锣鼓队与民间锣鼓队共同开创山西锣鼓艺术的新局面。非遗传承人世代传承着他们热爱的锣鼓艺术,通过非遗教学扩大了传承范围,培养了后备力量,在实践中代代相传;一批批展示新时代精神面貌的优秀锣鼓音乐作品的相继产生;作为文化交流的锣鼓艺术在海内外舞台上积极展现中国力量;比赛活动广泛开展激发锣鼓艺术蓬勃发展。

通过对传承人、非遗教学、新创作品、文化交流、锣鼓大赛等方面的梳理,我们发现山西锣鼓艺术在四十余年的进程中整体发展良好,特别是被誉为“晋鼓三绝”的晋南威风锣鼓、绛州鼓乐和太原锣鼓。然而,在众多的鼓种中,有些鼓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发展相对滞后,状况不容乐观,应及时加以关注和保护。

千百年来,祖祖辈辈生活在三晋大地上的锣鼓传承人用执着延续着自己深爱的锣鼓艺术,激昂的山西锣鼓艺术像滚滚黄河至今依然鲜活,山西人用锣鼓讲述历史故事,用锣鼓再现历史辉煌。相信,山西锣鼓这支民间艺术之花会越开越艳,会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猜你喜欢

鼓乐威风锣鼓
鼓乐节
花事才逢花好日 虎年更有虎威风(草书)
邵伯锣鼓小牌子
“威风”的教训
西安鼓乐亟待“交响”
不许出声
西安鼓乐八拍“拍曲”研究
最威风的王国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