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华先生的教育人生

2023-10-10刘国永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3年8期
关键词:人格魅力

刘国永

【关键词】教育理想;师者典范;人格魅力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34-0011-03

1935年8月28日,班华出生于安徽巢湖,1956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留校后一直致力于德育、心育研究,2022年11月27日去世。虽然说生命的终结是自然规律,87岁在一般人心目中也已属高寿,但对于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来说,我们总觉得他离开得太早,总希望他能在教育殿堂中为我们留下更多殷切教诲之声。

班华一生从教,始终关注一线教育实践,一直坚持做自觉的教育者和学习者。他有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储备,他的思考总是贴近教育实践,朴素平实的文风对中国教育的现实有着最直接的解释力。

吃苦,也是种财富

班华出生在农村,从小吃了很多苦,这种苦难渗透于他的生命,孕育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而这种精神品质贯穿在他今后的求学和工作过程中。

12岁时,班华跟随父亲来到南京,从此在这里求学、成家、深耕教育事业。他上学要从北阴阳营走到亭子巷,每天来回走很多的路;放学后只能在一个木头箱子上做作业,用墨水瓶做煤油灯。

1953年,班华初中毕业考入南京市立师范学校,之后又进入南京师范学院(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学习。之所以报考师范类学校,一来是因为他一直想当一名教师,二来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那个时候师范学校管吃、管住,能为家里节省不少开支。

在报考南京师范学院时,班华的第一志愿就是教育系,他想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一点贡献。大学期间他刻苦学习,表现优异,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这跟我小时候吃了很多苦有关,吃苦本身是一种财富。”

教育要讲究艺术

班华在南京师范大学完成了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习,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教育学专家、中国心育论的开创者、班主任理论研究的开拓者、改革开放后中国德育学科重建的重要奠基人。他在德育原理和教育学基本理论方面的深入研究,为这两个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参与编写了众多教材,如198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学》,具体负责德育原理部分,还主编了《现代德育论》。

无论是编教材还是授课,班华都特别注重教育的艺术性,强调教育的感染性。他说:“如果给学生讲干巴巴的系统理论,学生肯定要‘睡倒’一片,如何吸引人,让人喜欢呢?需要用大量的例子!”为此,他写了《追寻诗性德育——写在〈中小学德育〉首发之际》一文,主张德育应该是很美的,学习应该是很快乐的;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所以要追寻,德育的关键不在于讲很多问题,而在于践行。

“没有行动光有情感那是空的,培养道德最重要的就是要实践。”这是班华经常说的话。他说:我们熟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真正体会到“粒粒皆辛苦”背后的含义了吗?没有种过田,没有切身的体验,所学的“粒粒皆辛苦”就是不完全的知识;孩子如果出现了浪费饭菜的行为,假如饿他三天,再去田地里体会种田,也许他就体会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否则,他知道的就是不完全的知识,所以道德的教育更要强调“行”。

班华强调,道德教育不是培养什么思维,也不是把它(指创造性思维)作为德育目标来要求,不能把培养创造性能力作为德育内容,而是要培养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和人格),这种精神是进步的动力。

德育实际上是人的德性发展,重视人的主体性、发展性,班华把这样的德育称为“主体—发展性德育”,他认为这才是现代德育。“主体—发展性德育”是现代德育与传统德育的分水岭。另外,班华指出:德育活动过程实际上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是教学相长、品德共进的过程。

做心中有爱的自觉教育者

作为教育理论和德育理论研究者,班华的思考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联系实践、亲近教育实践是他独特的学术风格,他的思考穿行于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之间,一边有着理论的依据,另一边则直通教育的现实。

长久以来,班华和一线教师的关系都非常密切,他关注实践生活,他的一些重要思想也来自这些实践。班华认为:教师要做好立德树人的教育,首先应提升教育自觉,包括提升职业道德自觉;师德本身是教育者自身的一种内在道德品质;倘若离开了师德这个教育资源,或者说如果用得不好的话,会适得其反。比如有的教师经常向学生强调要遵守学校有关规定、班级规则,而教师自己只是嘴上说要怎么样,只是单纯地告诉学生要怎样做,但实际行动上自己从来不去做,那就会影响教学效果。

在班华看来,教育是一件极复杂的事,教育无小事,事事见教育,师德提升重在教师的理性自觉。做人应该是自主的,自己要能够对外部事物进行分辨。很多时候问题不是靠讲的,关键还是看实际行动,所以,道德问题关键看实际做得怎么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到底怎么样,全部源于日常生活中各方面的表现。

“并不是说你懂得一些理论就是自觉教育者。自觉教育者就是他对这种教学活动本身有高度的认识,有哲学层次的认识,而且能够把这些东西贯穿到教学当中去。”班华认为师德是衡量教师是否专业的核心素质,而师德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爱”。在班华的《“以生命为本”的教育诗篇——学习锦西外国语实验小学生命教育的思考》一文中,他介绍该校校长李其玉在学校大门外沿墙边装上固定的木板凳,让接送孩子的家长休息,强调教育者要心中有人。

班华长期秉持教育自觉的思想,他在多篇论文中都论述过这一思想。他说:“自觉教育者应拥有一个开放的人生,即具有开放的心态、开放的性格、开放的气度。自觉地改革教育,自觉地创新教育;不断学习,吐故纳新,与时俱进。”

开创教育新领域

早年,心育还比较冷门,少有人关心。有一次,某学校发布了男学生因为箱子里装满了女性用品而被处分的公告,这种行为被认为是思想堕落、道德败坏。这让班华意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班华认为这是心理问题,不是道德问题,心理问题当道德问题处理,对学生来说是不公正的!于是,在大德育背景下,班华尝试提出了心育概念。他在《教育研究》杂志上先后发表了《心育刍议》《心育再议》两篇文章,还主编了《心育论》一书,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心理教育研究不断走向新的高潮。

班华主张的心理教育是发展性的心理教育,是与价值引导相融合的。在心育论研究过程中,班华又进一步反哺德育研究,致力于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的研究,主持了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小学生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的研究”。他认为:德育与心育结合,是指二者的有机联系,其理想状态是二者融为一体,而不是二者的机械相加;人的素质是整体,人的教育也是整体,这是它们可以相互结合的内在依据。他在《心育再议》一文中着重阐述了心育与德育的结合问题,提出了探索中国自己的心理教育之道的期望。

深耕班主任工作研究

从德育到心育,从理论到实践,班华开始关注教育队伍中的一个特别重要的角色——班主任。在他的倡导下,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班主任研究中心,并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在班华看来,教育的所有矛盾在班级教育中都有所反映。师生之间的矛盾、目标要求与学生现有水平的矛盾、同学之间的矛盾、目标要求和采用的教育方法的矛盾,这些教育的基本矛盾都发生在班级,研究班级可以帮助理解整个教育。

班华说:“教育本身就是要发展人,孩子的求学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个人的成长。成长是从最初开始的,孩子这方面的素质没有得到发展,教育要来促进孩子发展。”他认为,就班级教育来说,发展体现在班主任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上,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識,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班华强调:作为学生知识启蒙的教师,更要注重发展的问题,老师不总是高高在上,在一些地方可能还不如学生,那么就要向学生学习,儿童教育理论中“儿童是成人之师”“儿童是成人之父”就阐明了这个道理。

在《中国特色的班级教育学》一文中,班华探讨德育、心育和班级教育的内在一致性。他认为,中国特色班级教育学是现代班级教育学,“现代性”虽非中国教育特有的,但现代中国已进入全球化、信息化、“互联网+”时代,自觉教育者应有全球视野,应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思考班级教育和教育。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绩效评价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首席经济师,博士)

猜你喜欢

人格魅力
浅析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班主任人格魅力对初中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
引得花开,愿做菩提
关于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浅议学校管理艺术与校长的人格魅力关系
彰显“人格魅力”,提升班主任素养
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嘉丽的性格特征与命运联系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
浅谈中学数学教师人格魅力的内涵
高校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对大学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