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行为路径化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心理情绪和睡眠质量的影响分析

2023-10-10宁新艳魏娟

贵州医药 2023年10期
关键词:耗氧量心肌梗死心功能

宁新艳 魏娟

(西安大兴医院,(1.内科;(2.全科医学科,陕西 西安 710016)

心肌梗死是临床上的常见心血管疾病,也是影响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不过因为医治手段和药品的日益成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心肌梗死的死亡率,也使得早期康复成为可能。心肌梗死的康复目标是使患者的身体状态恢复到最佳的健康水平,并使心血管病症复发的几率降低。研究显示心肌梗死患者伴随有情绪、睡眠状态异常及疼痛加剧,可给患者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为此对于术后干预的要求比较高。本文旨在探讨认知行为路径化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心理情绪和睡眠质量的影响,以促进认知行为路径化干预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2月在心内科进行康复的心肌梗死患者11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5例。研究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56.44±7.24)岁;体质量指数(22.45±2.35)kg/m2;梗死部位:下壁22例,后壁20例,前壁13例;心功能分级:Ⅰ级36例,Ⅱ级19例。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56.98±2.33)岁;体质量指数(23.09±2.44)kg/m2;梗死部位:下壁23例,后壁20例,前壁22例;心功能分级:Ⅰ级37例,Ⅱ级18例。纳入标准:首次发生心肌梗死的患者;年龄20~70岁,知情同意本研究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符合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病情较稳定,能适应本研究相关干预;心功能为Ⅰ级~Ⅱ级。排除标准:有运动诱发的哮喘;参加康复程序或其他相关康复研究项目者;合并高危传染性疾病者;备孕期、哺乳期与妊娠期妇女;不能正确阅读与理解文字意义、听视觉存在障碍;老年痴呆的患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心内科治疗康复干预,第1~7天:卧床、肢体关节的被动活动;第8~10天:床上生活完全自理;第11~12天:床边坐椅15 min,2次/d;第13~14天:床边坐椅15 min,4次/d;第15~28天:活动量逐渐增加,逐渐恢复正常生活。研究组:在对照组康复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路径化干预,第1~2天:卧床,四肢行被动活动,坐位或卧位时四肢主动治疗5~10次,应用床上便盆,精神放松;第3~4天:自己进食穿衣,四肢主动活动5~10次,2次/d;第5~7天:床边站立3~5 min,2次/d;第8~10天:床边原地活动3 min,2次/d;第11~12天:室内步行30 m,2次/d;第13~14天:室外步行50 min,2次/d;第15~21天:日常生活自理,接近正常步伐,院内散步2次/d,15 min/次;第22~28天:接近正常活动。

1.3观察指标 干预前后采用心电监护仪实时监测与测定患者的心肌耗氧量与血压值,其中血压包括收缩压与舒张压;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进行焦虑和抑郁情绪调查,分数越高,焦虑和抑郁状况越严重;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睡眠质量,得分越高表明睡眠质量越差。

2 结 果

2.1睡眠质量评分变化对比 研究组干预前后分别为(14.24±1.29)分、(7.46±0.98)分,对照组干预前后分别为(14.33±1.15)分、(11.98±1.10)分。两组干预后的睡眠质量PSQI评分低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

2.2心肌耗氧量与血压变化对比 两组干预后的心肌耗氧量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前后收缩压与舒张压在组内与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心肌耗氧量与血压变化对比

2.3心功能状况对比 研究组干预前后LVEF值分别为(46.46±4.98)%、(56.24±4.29)%,对照组干预前后LVEF值分别为(46.98±5.10)%、(51.33±3.15)%。两组干预后的心功能LVEF值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

2.4抑郁与焦虑评分变化对比 两组干预后的抑郁与焦虑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抑郁与焦虑评分对比分,n=55〗

3 讨 论

现代医学理论认为进行适当地认知行为干预能够起到积极作用,提高心脏负荷与心肌血管侧支循环状况,降低血脂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血糖含量,降低血液粘度。尤其是认知行为路径化干预可提高机体心血管工作效率和冠状血流的储备能力,同时使患者的日常活动与生活能力得到改善,防止心肌梗死带来的各种并发症的出现。

本文结果显示,两组干预后的睡眠质量PSQI评分、抑郁与焦虑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的心肌耗氧量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前后收缩压与舒张压在组内与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干预后的心功能LVEF值低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认知行为路径化干预在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能提高患者的心肌耗氧量,改善心功能,促进缓解患者的心理情绪,改善睡眠质量。从机制上分析,患者患有心肌梗死时,心率与血压的波动会较为剧烈,心肌耗氧量会显著提高,其他的心血管疾病也会被引发,严重时猝死也会发生。而认知行为路径化干预能够有效减少血压波动和心率变化峰值,其采取恰当预见性干预措施,能有效提高心肌耗氧量,还可保持患者血压稳定。积极采用认知行为路径化干预可减轻负性情绪,也可提高痛阈,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从而减少睡眠障碍的发生。不过认知行为路径化干预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多种形式的干预方法,从而持续改善患者的耐力,并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适应,剧烈运动应当避免。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路径化干预在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能提高患者的心肌耗氧量,改善心功能,还可促进缓解患者的心理情绪,改善睡眠质量。本研究由于认知行为路径化干预的实施路径还有待优化,具体的干预措施也有待详细,将在后续研究中探讨。

猜你喜欢

耗氧量心肌梗死心功能
影响饮用水水质耗氧量检测的因素探讨
尤溪河某河段表观耗氧量与营养盐相关性研究*
心功能如何分级?
中西医结合治疗舒张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左心功能变化
水中耗氧量的准确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四逆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