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 种杀虫剂对和县地区辣椒烟粉虱的防治效果

2023-10-09朱永玲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17期
关键词:和县虱的烟粉

朱永玲 翟 勤

(和县植保植检站,安徽和县 238200)

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属于半翅目Hemiptera 粉虱科Aleyrodidae,又称为棉粉虱或甘薯粉虱,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农业害虫[1]。烟粉虱于20 世纪90 年代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始暴发,截至目前,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均有分布。烟粉虱寄主极为广泛,目前已发现此虫能够在70 余科600 余种植物上危害。在农业生产中,烟粉虱不仅为害黄瓜、番茄、辣椒、茄子、甜瓜和西葫芦等蔬菜作物,还能为害多种果树、花卉、棉花、烟草以及其他经济作物。目前,此虫已成为我国蔬菜、棉花、烟草等经济作物上最主要和危害最为严重的害虫之一[2]。烟粉虱主要通过3 种方式为害作物:一是以成虫和若虫群聚在寄主植物叶片背面刺吸汁液,使叶片失绿,造成植物长势衰弱而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二是分泌蜜露,引发煤污病,影响植株光合作用,严重时甚至造成整株死亡;三是传播多种植物病毒,如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和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等,引起植物病毒病蔓延,给蔬菜产业进一步造成严重损失[3]。在适宜的温湿度和寄主植物条件下,每头烟粉虱雌成虫平均可产卵200余粒,完成1个世代仅需20余天,这就造成烟粉虱世代重叠严重[4]。当前虽有悬挂黄色诱虫板、释放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等措施来防治烟粉虱,但在害虫大发生阶段,在生产中仍然需要使用杀虫剂迅速压低虫口数量,以防止烟粉虱种群暴发。但烟粉虱抗性发展迅速,已有报道我国烟粉虱对有机磷、新烟碱类、拟除虫菊酯类等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5-6]。任顺祥等[5]烟粉虱种群开展杀虫剂抗性检测,发现烟粉虱已对多种药剂产生了抗性,其中噻虫嗪的致死中浓度(LC50)增加至639 mg/L,而啶虫脒和吡虫啉的LC50分别达到1 141 mg/L 和7 142 mg/L,在烟粉虱的防治中已经不再适合使用;对我国南方不同省份(如湖南、浙江和广西等)烟粉虱种群开展毒力测定试验,发现供试烟粉虱均对吡虫啉和噻虫嗪等药剂表现出较高的抗性,其中湖南长沙的烟粉虱种群对化学杀虫剂吡虫啉的抗性倍数甚至达到113.14 倍[6]。因此,若在田间继续使用这些药剂,不仅无法达到理想的防效,还会带来环境污染等一系列负面问题,更加不利于烟粉虱的治理和无公害蔬菜的生产。

和县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北岸,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蔬菜生产大县,也是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7]。在和县地区,辣椒是主要经济作物之一。秋延辣椒闻名全国,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辣椒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8]。设施蔬菜的发展为烟粉虱提供了寄主和越冬场所,导致此虫经常在辣椒上大发生。加之和县地区春椒、秋椒相邻种植,两季辣椒间病毒易随烟粉虱传播、交叉感染,从而加重辣椒产业损失[9]。在烟粉虱大发生年份,菜农频繁使用农药、盲目加大用药量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一些杀虫剂对烟粉虱的防效逐年下降。另一方面,一些传统高毒、高残留杀虫剂已经不适应当前绿色农业发展的需求,亟须寻求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虫剂新品种。因此,为明确对和县地区辣椒烟粉虱有较好防治效果的高效低毒化学药剂,笔者测定了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22.4%螺虫乙酯悬浮剂和50 g/L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共4 种药剂对辣椒烟粉虱的田间防治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以期为和县地区辣椒烟粉虱的合理有效化学防治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安徽省和县历阳镇秦村蔬菜大棚内,供试作物为辣椒,品种为‘美椒红艳’。试验地面积180 m2,地势平坦,土壤质地为砂壤土,肥力中等。辣椒于2021年11月6日育苗,1月17日移栽。

1.2 供试药剂

供试杀虫剂为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22.4%螺虫乙酯悬浮剂和50 g/L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药剂信息详见表1。

表1 供试药剂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 个处理,详见表2。其中,处理A 为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499.5 mL/hm2(折合有效成分用量为49.95 g/hm2),处理B 为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225 mL/hm2(折合有效成分用量为49.5 g/hm2),处理C 为22.4%螺虫乙酯悬浮剂300 mL/hm2(折合有效成分用量为67.2 g/hm2),处理D 为50 g/L 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825 mL/hm2(折合有效成分用量为41.25 g/hm2),处理E 为清水对照。各处理小区面积均为9 m2,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所有试验小区的栽培和水肥管理条件一致,各小区在试验前30 d均未使用任何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

表2 处理组设计及药剂用量

各药剂均按450 kg/hm2的对水量稀释,于2022 年3 月7 日上午施药,整个试验期间共施药1次。施药以茎叶喷施为主,使用电动喷雾器对茎秆和叶片正反面均匀喷雾,每小区喷施药液量约为1.5 L。喷雾器为科农3WBD-20 型电动喷雾器,扇形喷头,工作压力0.15~0.4 MPa,工作电压12 V。施药当天天气多云转晴,气温15~23℃,施药后21 d内未出现反常气候。

1.4 调查方法

参考闫芳芳等[10]的方法进行调查。施药前,分别在各小区定点选取5 株辣椒,调查植株全部叶片上烟粉虱虫数,作为初始虫量;第一次施药后第3、7、10、14 d 分别调查叶片上残存活虫数。同时调查植株上天敌瓢虫的数量。供试药剂的防治效果使用以下公式计算:

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数-处理区虫口数)/对照区虫口数]×100;

防治效果(%)=[(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1.5 数据处理

调查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21版软件进行处理,使用DPS数据处理系统v19.05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11]。不同处理组之间的药剂防治效果经反正弦平方根转换后,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Duncan 氏新复极差法(Duncan′s new multiple range test)比较分析不同处理组间的差异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4种杀虫剂对辣椒烟粉虱的防效

4种杀虫剂对辣椒烟粉虱的田间防治效果如表3所示。药后3 d 调查,处理C 和D 的防效最高,分别为94.2%和93.0%,显著高于处理A 和B(防效分别为84.5%和89.8%)。药后7 d调查,处理A的防效有所上升,达到91.6%,与处理C 和D 的防效差异不显著;但处理B的防效显著低于处理C和D。药后10 d调查,4个处理的防效均在90%以上,且4个处理之间的防效差异不显著。药后14 d 调查结果表明,4个处理之间的防效差异仍不显著。虽然与药后10 d相比,药后14 d防效均略有下降,但防效仍然在85%以上。

表3 供试药剂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 单位:%

2.2 安全性

药后3、7、10、14 d 观察各处理小区辣椒生长状况,与清水对照组相比,4个药剂处理组的辣椒生长均正常,未观察到有药害发生,表明4种供试药剂在试验剂量下对辣椒的安全性均较好(表4)。

表4 供试药剂对天敌瓢虫数量的影响 单位:(头·株-1)

通过观察辣椒植株上天敌瓢虫的数量,发现药剂处理3 d 后天敌瓢虫数量有所下降,但药后7、10、14 d 天敌瓢虫数量回升,与清水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见表4),表明供试药剂对天敌瓢虫较为安全。

3 结论与讨论

在和县地区,烟粉虱是为害大棚辣椒的主要害虫之一,不仅每年给辣椒产量造成重大损失,还给辣椒品质带来巨大负面影响。虽然当前已有利用黄板和释放丽蚜小蜂等方法来防治烟粉虱,但总体来看,烟粉虱的防治仍然以化学防治为主要手段。由于未科学使用化学药剂,烟粉虱种群已对多种化学杀虫剂产生抗性,因此亟须寻找新型高效药剂用于烟粉虱的防治。本文研究了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22.4%螺虫乙酯悬浮剂和50 g/L 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共4 种杀虫剂对和县地区辣椒烟粉虱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4 种供试药剂在试验剂量下对作物和天敌安全性高,施药后10 d 对辣椒烟粉虱的防效均达到90%以上,药后14 d 防效均在85%以上,因此这4 种药剂可以在辣椒烟粉虱的田间防治中推广使用。

本试验选用了4种新型杀虫剂开展药效试验研究,这4 种供试杀虫剂具有不同的作用机理[12-14]。溴氰虫酰胺属于第二代鱼尼丁受体抑制剂类杀虫剂,通过改变苯环上的各种极性基团而形成[15-16],其作用机制为通过激活靶标害虫的鱼尼丁受体(ryanodine receptor,RyR),引起昆虫肌肉细胞内贮存的钙离子被动释放,使害虫肌肉长期保持收缩状态,使害虫出现无法进食、脱水、呕吐以及运动调节紊乱、麻痹等现象,最终导致害虫死亡[17-18]。氟啶虫胺腈属于磺酰亚胺类杀虫剂,其作用于昆虫的神经系统中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nAChR),为乙酰胆碱受体激动剂[19-20]。虽然作用靶标与新烟碱类杀虫剂相同,但氟啶虫胺腈是结合在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内部独特的结合位点,从而发挥其杀虫功能[21-22]。因此,氟啶虫胺腈与新烟碱类杀虫剂均无交互抗性,可用于防治对新烟碱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烟粉虱种群[23]。螺虫乙酯属于季酮酸衍生物类杀虫剂,通过抑制害虫体内脂肪合成过程中乙酰辅酶A 羧化酶(Acetyl CoA carboxylase,ACCase)的活性,破坏脂质的合成,阻断害虫正常的能量代谢,最终导致其死亡[24-25]。而且,螺虫乙酯是迄今为止唯一一种能够在植物木质部和韧皮部双向内吸传导的杀虫剂,非常适合于防治隐藏在植物叶片缝隙处的烟粉虱。双丙环虫酯为丙烯类化合物,其作用机制较为新颖,主要通过结合在弦音器中的瞬时感受器电位通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hannel subfamily V,TRPV)的门控,破坏昆虫弦音器的功能,使昆虫丧失协调性和方向感,导致害虫不能取食,最终饥饿而亡。但是,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天津和海南的烟粉虱种群对溴氰虫酰胺和螺虫乙酯的抗性逐渐增加,其中天津烟粉虱种群对溴氰虫酰胺的抗性已经发展到了高抗水平,其抗性倍数达到135 倍以上[13]。有研究表明,在对双丙环虫酯产生抗性的烟粉虱田间种群中检测到TRPV基因的过量表达,暗示该基因的过表达会增强烟粉虱对双丙环虫酯的抗药性[14]。因此,在和县辣椒烟粉虱的防治中,可以将这几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虫剂进行合理混用或轮用,从而延缓抗药性产生。另一方面,由于烟粉虱繁殖速度极快,导致此虫在辣椒作物上世代重叠,经常能在辣椒植株上同时观察到烟粉虱的卵、不同龄期若虫以及成虫等不同虫态。由于目前的化学杀虫剂不能同时防治烟粉虱卵、若虫和成虫,因此在生产实践中,不仅要合理使用化学杀虫剂,还应整合农业防治、理化诱控和生物防治等措施,在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的前提下实现烟粉虱的高效绿色防控,助力和县等地辣椒产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和县虱的烟粉
烟粉虱MEAM1和MED成虫在辣椒上传播番茄褪绿病毒的特性
8种药剂对甘蓝烟粉虱的田间防治效果比较试验
迟到
近10年我国烟粉虱发生为害及防治研究进展
几种生物药剂防治梨木虱的田间药效试验
路靠人闯 事在人为
大棚青椒烟粉虱的发生特点与防控对策
在北京和河北局部地区Q型烟粉虱取代了B型烟粉虱
烟粉虱救援行为机制研究设想及其应用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