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与其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路径研究
——以“专业+ 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为例

2023-10-09尹世堂高倬源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9期
关键词:毕业生人才专业

禹 梅,尹世堂,高倬源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 昆明 650000)

一、引言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企业直接投资超过1300 亿美元[1],中央企业在沿线国家承担了3400 多个重大工程项目。由于沿线各国文化不同、国情不同、语言不同,跨国企业急需大量跨文化交际能力强的人才,即既通晓当地语言又熟知当地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和人文地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实施“专业+ 非通用语”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价值维度

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一带一路”等对外建设亟须的懂外语的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时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提出,新文科建设应坚持需求导向,要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需求,要加强外语与其他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创新探索“专业+外语”“通用+非通用”等人才培养模式[2]。在此背景下,诸多高校开始尝试实施“专业+非通用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例如,黑龙江省部分高校以“专业+俄语”人才培养模式为主,广西、云南等省份高校以“专业+南亚/东南亚语”人才培养模式为主。但高校的研究以实践经验交流和理论研究居多,缺少对人才培养效果的实证调查研究,对专业和非通用语的融合路径的探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

三、实施“专业+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案例研究

文章以云南民族大学实施了7年的“专业+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案例进行研究。此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在老挝语、泰语、缅甸语和柬埔寨语中选学一门,不需要学习英语。学生需在大三学年前往目的语国家学习6 个月,目前已有800 余名学生毕业。

文章通过对云南民族大学“专业+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毕业生、在校生,以及“走出去”的中资企业等开展问卷和访谈调查研究,以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视角来审视该人才培养模式,为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并针对如何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具体策略。

(一)面向毕业生的调查结果

1.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共有119 名毕业生参与问卷调查,其中有11%的毕业生在境外就业。对于实际求职中的就业优势,20%的毕业生认为非通用语成为就业优势,而80%的毕业生则认为专业知识和专业运用能力在就业中更重要。对于如何优化“专业+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31%的毕业生认为应增加职业外语课程的课时,如“旅游老挝语”。总体来看,毕业生普遍认为工作后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专业知识不扎实和专业实践经验欠缺。然而,“专业+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也为部分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境外就业机会。

2.访谈调查

课题组针对13 名境外就业的毕业生开展访谈,深入调查“专业+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在毕业生就业中发挥的作用,部分访谈结果如下。

成功应聘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云南总队的A 同学提到:“我能从1000 多名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是因为用人单位看到我既学过老挝语,又掌握扎实的财务会计专业知识。我对于出国就业并不排斥,毕竟我在老挝学习生活过6 个月,用人单位也看重这一点,希望招到的员工能留得住。‘专业+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让我有了更多的选择”。

成功应聘浙江华友钴业集团的B 同学提到:“公司到学校招聘时,承诺只要愿意到印度尼西亚工作就可以签聘用合同。有些同学担心被骗,对去境外就业顾虑较多。因为我有老挝留学的经历,对于境外就业没有顾虑。”

在老挝金三角经济特区工作的C 同学和D 同学都表示能成功应聘并出国就业,都和他们的留学经历和具备非通用语基础有关。选择到国外就业的毕业生的薪酬待遇普遍比在国内同类型企业就业的毕业生高,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小,工作满意度高。然而,毕业生也面临着非通用语掌握不熟练的问题,导致日常交流受阻。

(二)面向在校生学习态度的调查结果

1.问卷调查

为了解在校生对“专业+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学习态度,课题组专门设计了相关调查问卷。经统计,共有252 名在校生参与此次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74%的学生非常认同“专业+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喜欢学习非通用语和期待到目的语国家短期留学。88%的学生表示愿意从事与非通用语相关的工作,62%的学生表示愿意到目的语国家就业。但有34%的学生表示在学习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非通用语太难。

2.访谈调查

为深入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课题组选择了“秘书学专业+柬埔寨语”的学生进行访谈。访谈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于“专业+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持肯定态度,认为既可以学习专业知识又可以学习非通用语,再加强英语方面的学习,他们可以成为复合型的国际化人才,可以获得国内外的就业机会,比其他专业学生的选择更多。而少部分柬埔寨语学习困难的学生普遍表示他们很喜欢秘书学专业,但是学习柬埔寨语让他们很焦虑,因为即使他们在课后花大量时间去学习,仍然见不到效果。目前,在采用“秘书学专业+柬埔寨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班级中已有3 名学生选择了转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还有部分学生正在计划跨专业考硕士研究生,以摆脱现在的困局。但总体来说,相较于毕业生的调查结果,在校生对“专业+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持更加乐观的态度,表现为认可度较高、学习热情较高、境外就业的意愿较高。

虽然“专业+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但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挤压专业课课时,部分学习困难学生由于收获感低、焦虑感高导致专业认同感低等问题。

(三)面向企业的调查结果

为了解“走出去”的中资企业对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课题组设计了面向境外中资企业的调查问卷。经统计,共有40 家境外中资企业参与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2%的境外中资企业表示对既懂专业又懂非通用语的复合型人才有需求。制约校企开展合作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企业和学校沟通对接的平台。企业认为人才培养最应注重的是加强专业知识的培养。

总而言之,境外中资企业对于“专业+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的认可度较高,表明该人才培养模式能助力境外中资企业解决用工荒的问题。对选择到国外就业的毕业生而言,“专业+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其拓宽了就业口径,打开了就业视野,增加了就业机会。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强化非通用语能力,使学生能用非通用语完成专业实践任务,能在今后从事相关工作中熟练运用非通用语,以实现人才红利最大化,成为一名“走得出去、用得好、留得住”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是高校需要研究的课题,而在人才培养中将非通用语与相关专业相融合是解决路径之一。同时,与境外中资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搭建更利于毕业生就业的平台,是高校“专业+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重点关注的内容。

四、“专业+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对策

调查结果显示,“专业+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人才培养目标匹配度还有待提高。对此,云南民族大学提出“专业+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应采用“一体两翼三平台”的人才培养体系,即以“专业+非通用语”的课程体系优化与建设为主体,以开展第二课堂和构建实践体系为两翼,以打造师资互通、文化融通、就业贯通三平台为驱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一)一体:课程体系优化与建设

“专业+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最关键的问题在于选择何专业搭配何语种。只有选择市场需求的专业和语种才能给学生提供较好的就业平台,而不应基于现有教学资源来设置专业和语种。因此,基于充分的人才市场需求调研设置专业和语种是“专业+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成功的关键。根据用人单位反馈情况来看,电气类、电子信息类、理化类、机械类、建筑类,以及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是境外中资企业急需的专业人才。

“专业+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二个关键问题是专业课程与非通用语课程如何做到交叉融合。高校可与境外中资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借鉴北美等国家采用的DACUM 分析法(岗位职责分析法)开发适应岗位育人需求的专业教学内容,探索实施项目融合专业和语言学习的项目导向模块化教学。专业课程应按照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工作岗位任务相一致原则,根据理论知识体系和学生认知规律构建与岗位群工作过程相统一的专业课程体系。非通用语课程应以语用能力培养为主,交际语境应以职业语境为主,如开设“商务老挝语”等专门用途非通用语课程,而部分课程要结合目的语国家的实际情况开设。有的高校“专业+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实施“3.5+0.5”模式,一般选择在大四上学期派遣学生赴目的语国家留学半年,以提高学生语言交流能力。此外,教师还普遍面临缺乏非通用语教材的问题。为此,高校应联合企业方、语言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开发非通用语种视听说教材,以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在教学方法方面,设置综合专业技能和非通用语语言交际技能项目,提高学生运用非通用语完成专业技术任务的能力。在教学评估方面,引进第三方评估,由企业方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体,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

(二)两翼:开展第二课堂和构建实践体系

高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类“专业+非通用语”课外活动(或比赛)、网络课程学习及专业技能资质训练等第二课堂,进一步增强知识的延展性和实用性,实现专业和语言能力的提升。为了激励学生学习和为学生就业提供保障,高校还应积极鼓励学生考取非通用语职业资格证书。云南民族大学通过与云南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开展合作,创新性地开发了非通用语职业资格证书。目前,已有数百名学生考取相关语种资格证书。云南民族大学还积极与目的语国家相关高校合作,让目的语国家高校的学生和本校学生“结对子”学习,即中国学生教外国学生学习中文,外国学生教中国学生学习非通用语。该第二课堂活动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非通用语语言能力。

同时,高校还应积极搭建学生境内外实训基地,通过产教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境内实训基地主要用于学生专业实训课程。高校可通过提升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探索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境外实训基地是在学生留学目的语国家期间,为学生搭建的既锻炼相关专业技能又能用非通用语交流的实训平台;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大赛,引导学生开发跨境类创业项目,通过比赛拓宽国际视野。云南民族大学目前已与柬埔寨加华集团、上海宝冶国际工程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万宝矿产(缅甸)铜业有限公司、云南农垦云橡投资有限公司等企业达成共建学生境外实习基地的合作共识。

(三)三平台:师资互通、文化融通、就业贯通

三平台即搭建师资互通平台、文化融通平台、就业贯通平台。尽管澜湄各国彼此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但湄公河流域的5 个国家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历史发展脉络,形成了国情不同、风俗文化各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的现状。为了使专业和非通用语实现良性嫁接、有机融合,云南民族大学在教学过程中优化教师团队,让语言教师专业化(懂专业知识)、专业课教师国际化(了解目的语国家的具体情况),融合各澜湄国家的文化,积极搭建师资互通、文化融通的平台。

国内学生对湄公河流域5 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开放程度和国家软实力程度了解甚微,使得学生对目的语国家的向往及对目的语的学习出现冷热不均的现象,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及动力。针对这种情况,在面向澜湄区域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过程中,高校应注重让学生从进校开始就了解目的语国家的基本情况,使其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同时,以项目为载体,以就业为突破,在校企联动充分挖掘需求侧潜能的基础上,通过小而精的教学实践,精准定向培养用人单位所需的应用复合型人才,积极搭建就业贯通平台,从实际出发,探索开创一条集中资企业用人需求调查、项目化订单式人才培养、境外实训基地建设于一体的发展路径,为推进国家战略、服务双边合作、助力中国创新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五、结束语

高校在学生就业后还应对其进行持续跟踪,同境外中资企业保持联系,及时调整“一体两翼三平台”的相关内容,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驱动,更好地实现学科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与非通用语沟通运用能力的有机结合,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国际视野、综合素质高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毕业生人才专业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人才云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