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人才高地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023-10-07邵欢欢安徽省科技交流与人才服务中心

安徽科技 2023年7期
关键词:安徽省人才评价

文/邵欢欢(安徽省科技交流与人才服务中心)

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人才资源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指标,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重要战略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的问题,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安徽省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三地一区”的关键时期,应坚持以人才高地建设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构建重视人才发展的服务保障体系。

一、安徽省人才高地的建设现状

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围绕主导产业实施积极、有效、开放的人才政策,打造人才集聚的强磁场,吸引海内外人才集聚安徽,赋能安徽创新。在急需紧缺人才引育、体制机制改革、全球人才招引、基层人才培养等方面先后出台“安徽人才30 条”“科学中心人才10 条”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深化“编制周转池”“首席科学家”“股权期权激励”等制度改革。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开展“特支计划”“115”产业团队遴选,培育战略“帅才”、产业“英才”、青年“俊才”和制造“匠才”。

2021 年安徽省R&D 人员数73.2 万人,较2017年增长53.5%。2017—2021 年安徽省R&D 人员投入主体构成情况如表1 所示。企业主体创新地位突出,人才队伍明显扩大,集聚成效显著。

截至2022 年末,安徽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477万人,科研机构7267 个,从事研发活动人员35 万人,其中两院院士39 人,柔性引进院士364 人次,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320 家。知识产权发展指数为82.89,位居全国第10。《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显示安徽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7 位,较2021年提升1 位,连续11 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二、安徽省人才高地建设的SWOT 分析

近年来,安徽省在人才政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

1.优势分析

(1)制度优势。安徽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强调抓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吸引各类人才的高地,做到精心用才、倾心引才和悉心育才。在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方面,做好“筑巢引凤”工作,把“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列为重点工作。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扶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引领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新时代江淮英才计划》等一系列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涵括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评价和人才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发布了《安徽省5G 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2020—2025 年)》等人才需求目录,推动建设科大商学院,着力栽培“梧桐树”、搭建“黄金台”,为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才高地提供制度保障。

(2)资源优势。凭借沿江近海、居中靠东的区位优势,安徽省拥有“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带来的机遇。安徽省拥有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密集的大科学装置集群,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下属各研究所等多家高校院所。安徽省凭借发展“科技+产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把科技创新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拥有蔚来新能源汽车、科大讯飞等一批创新龙头企业,形成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

2.劣势分析

(1)人才质量和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不高。安徽省人才队伍整体规模较大但水平不高,能带动中小企业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的高层次人才储备不足。据统计,截至2022 年末,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477 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49.7 万人,占比10.42%;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达421.2 万件,其中安徽省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4.5 万件,仅占总量的3.4%。经费投入强度的竞争力不足,2021 年安徽省R&D 经费投入1006.1 亿元,居全国第11 位,占全国R&D 经费投入的3.6%;R&D 经费投入强度2.3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4%,与北京(6.53%)、上海(4.21%)、广东(3.22%)相比,安徽有明显的差距。

(2)人才分布区域不均衡。安徽人才分布区域不均衡,区域创新能力差距较为明显。合肥市、芜湖市在全省领跑,皖北地区大多位于全省末游,省内发展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2022 年安徽省科技统计公报》显示,2021 年合肥市R&D 人员数11.73 万人,占全省比重33.5%,芜湖市R&D 人员数5.05 万人,排名第二,占全省比重14.42%,亳州、宿州、池州、黄山均低于0.7万人;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共3480 家,合肥市共有1186 家,占全省比重34%,淮北、宿州、池州、黄山总量均低于100 家,合计总量仅占全省9.6%。根据《2022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合肥市吸纳了近三分之一的省内就业毕业生,芜湖市占全省比重5.43%,省内其他市均低于5%。

3.威胁分析

(1)人才流失严重。在享受优越区位优势的同时,安徽省也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风险,尤其是高端人才。国内发达省市产生的虹吸效应使安徽省面临引进和留住人才的巨大挑战。根据《2022 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2022 年安徽普通高校毕业生44.69 万人,在省内就业的毕业生占比74.21%,省外就业的占比25.79%。其中在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就业分别占比7.98%、5.25%和4.59%,比重均超过除合肥市、芜湖市外的安徽其他市。从学历层次来看,研究生、本科生、高职专科毕业生在省外就业的占比分别是46.21%、32.07%、18.43%,虽然安徽省教育资源有优势,但不少毕业生流向外省就业,尤其是高学历人才。

(2)人才评价方法单一。一是人才评价方式方法不够多元。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科学评价人才尤为重要。目前人才考核评价仍是以专家评审为主要方式,以材料定人的现象难以避免。仅按照论文、年资等硬性指标对人才进行刻板的量化评价,会直接带来无形的“枷锁”,限制人才的创新活力。二是缺乏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人才类型不同,其特点亦不同,比如公益事业单位人员、科研单位人员、企业人员的职能、内涵和绩效要求各有不同,但是都在使用同一种评价体系,人才评价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分类评价不够完善。三是评审专家准入不够严谨。部分评审专家与申报人员的专业领域差距较大,学科领域划分不够精细。

4.机会分析

(1)数字安徽建设的重大机遇。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当前,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张,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度不断增强,数字化治理能力加速提升,产业数字化应用潜能迸发释放。未来,我国数字经济持续向前发展,带动科技创新加速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当下所有省市面临的重大机遇。安徽省应从基础平台、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体制机制、场景应用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数字安徽建设,助力打造人才高地。

(2)国际人才流入的时代趋势。一是世界人才中心的扩散。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全球人才流动趋势与发展报告(2022)》显示,中国人才竞争力指数排名连续四年上升,在人才规模方面位居第一,具有明显的人才规模竞争优势,在人才环境方面,中国位居第二。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企业对海外人才的需求正在快速释放,各省(市)政府争先组团出访招引人才,我国对于国际人才的吸引力与日俱增。二是留学生队伍的回流。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 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2022 年回国求职的留学生数量同比增长8.6%。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归国就业,中国正在逐步形成“出国深造—回国就业”的国际人才环流趋势。安徽省应积极实施外国人才签证制度,开展留学人员创业等工作,双管齐下抢抓国际人才。

三、 安徽省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人才高地的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才高地,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完善柔性引才机制,全面提升人才集聚能力

一是积极招引海内外人才。抢抓海外人才回流的机遇,开展“名校名所名企汇聚行动”,对顶尖人才“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借助“科大硅谷”等平台大力引进海内外院士、战略科学家等高精尖缺人才。二是持续推进长三角人才共享机制。深化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建立统一的人才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健全长三角人才合理配置与流动的相应配套机制,探索“项目+人才”“互联网+人才”“揭榜挂帅”等多元化人才共享模式。三是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集聚安徽省优势资源,发挥合肥市辐射作用,加大对周边地区的带动,缩小省内差距;抢抓《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实施机遇,提升皖北地区的“造血”能力和内生动力,全面提升人才集聚能力。

2.优化人才培育机制,不断壮大高水平人才队伍

一是推进育人体制改革。加强与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合作,优化学科建设,加快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构建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科大商学院,大力培养“五懂”人才。二是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实施专项青年人才政策,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放宽门槛,鼓励青年人才参与重大项目攻关;依托科技领域的重大创新平台,以任务为驱动、问题为导向,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引导企业、高校院所等联合组建多学科、多领域的青年研究团队,不断增强其研究能力、合作意识与管理能力。三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围绕各地主导产业,引导当地领军企业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合作培养后备人才,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项目”“科技进步奖”等人才支持计划和科技奖励,壮大人才队伍。

3.深化人才评价改革,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一是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引导和激励广大创新人才聚焦引领性、原创性领域突破创新,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建立评价绿色通道。二是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让不同领域的人才在各自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并行,科学评价人才,尊重各领域科研规律,建立健全人才动态考核评价机制。三是优化薪酬激励制度。探索推进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改革,提高人才分享科研成果收益比例,推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建立人才荣誉制度体系,提升创新人才政治地位,强化宣传渠道作用,营造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良好氛围。

4.打造一流创新环境,持续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

一是健全人才服务体系。加强人才政策配套建设,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完善人才全方位服务链。具体包括安居住房、健康医疗、职称评定、研发经费、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工作和生活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问题,确保人才能够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能出彩。二是优化高层次人才发展生态环境。高层次人才成长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创新成果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和积累,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支持科研人才开展自由探索研究,赋予科学家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度权,激发其内生动力。三是扩大国际交流“朋友圈”。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创新高地。

猜你喜欢

安徽省人才评价
成长相册
人才云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