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新唐卡讲西藏发展故事

2023-10-01赵畅

上海企业 2023年2期
关键词:唐卡艺术创作题材

赵畅

冬日的早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非遗展示中心的画室内,43岁的西落正仔细端详画作——画布上,远处白雪覆盖的珠穆朗玛峰与近处的绿水青山相辉映,花果丰饶的山水间,藏羚羊、梅花鹿等嬉戏奔跑,一派生机盎然的高原景象……这是“珠峰起源”,是日喀则大型新题材唐卡创作——“百匠唐卡·千米画卷”组图的一部分。

如果说,“百匠唐卡·千米画卷”这组新题材唐卡作品,力求生动呈现跨越千年的高原变迁,表现西藏人民坚韧不拔、感恩向上、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的话,那么,它无疑就是“用新题材唐卡讲好西藏发展故事”的一个生动实践。

众所周知,唐卡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因颜料传统习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故而这些天然原料也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作为一种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人们的欢迎,其收藏也出现十分明显的升温态势,当是可以想见的。

关于唐卡的起源,学术界观点不一,比如由意大利学者杜齐提出的“唐卡是随佛教由印度传来的绘画形式”说,再比如由中国学者谢继胜提出的“唐卡受中原绘画的影响产生”说,又比如“唐卡是由西藏本土宗教苯教布画继承发展而来”说等,但不管涉及哪一说,其中有一点该是高度契合的,那就是唐卡艺术并非一成不变,它是有变化轨迹、有发展来由的。这也就启迪我们:唐卡艺术作为一种承载着藏族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在拓宽培养路径,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解决好绘画和研究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问题的同时,更要让传统唐卡画师和受众得到探索多元表达的珍贵机会与体验,以此进一步增强中华多元一体文化的感召力与凝聚力。

事实上,坚持守正创新,以保护传承唐卡文化、发展壮大唐卡产业为目标,不断开阔唐卡艺术创作的视野与题材,创作一批不失传统色彩、紧扣时代主题,融合观赏性、艺术性、思想性的新时代优秀唐卡作品,理应成为一种创作的价值导向。必须看到,70多年来,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沧桑巨变。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社会大局更加稳定、经济文化更加繁荣、生态环境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呈现在世人面前。而这无疑为“用新题材唐卡讲好西藏发展故事”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题材库。只要我们秉承与时俱进的创作原则,坚持传承创新,就一定能够开创唐卡艺术创作的新天地。

值得一提的是,于2019年启动的创新项目“百幅新题材唐卡创作与展览”,首批近50幅作品由37名本地老中青三代唐卡画师参与创作,历时两年完成,从其创作初衷和创作过程看,令创作者们在深刻感受到新时代西藏人民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呈现了自我艺术创作激情迸发、艺术灵感不断涌现、创作精品频频迭出的局面。无论是表现“在盛满五谷、寓意吉祥如意的切玛和青稞酒桌前,身著民族特色服饰的人们围着篝火欢快地跳着锅庄舞,56个民族亲如一家,大家团结抱紧、生活红火、幸福安康”的《团结抱紧》作品,还是表现“扶老携幼的藏族百姓正与国内外游人一道,沉浸在西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谐钦歌舞表演中;远处,政府兴建的安居工程错落有致”的《庄重歌舞》作品等,无不展示了唐卡艺术创作的新主题、新内容、新面貌,也无不在用“新唐卡”向世人讲述“西藏发展的生动故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是啊,艺术创作必须反映人民心声,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坚持创新精进,这是艺术创作永不枯竭的灵魂和动力所在。我们欣喜地看到,“用新题材唐卡讲好西藏发展故事”,不仅为唐卡艺术的创作者们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创作动力和活力,而且也撬动了唐卡艺术的产业发展和创作队伍建设。如日喀则市唐卡画师已超过千人,全市唐卡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全市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合计达95项、代表性传承人77名,就是最生动的见证。

猜你喜欢

唐卡艺术创作题材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浅谈唐卡文物的保护修复——以馆藏清代活佛像唐卡为例
清人绘六世班禅唐卡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精湛的唐卡与金工技艺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阐释唐卡保护——以故宫博物院的唐卡保护为例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