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熬過三年疫情後「集體解約」民宿業如何轉型經營?

2023-09-29李麗雅

台商 2023年4期
关键词:經營遊客行業

李麗雅

熬過3年疫情,「五一」及端午小長假迎來了出遊「小高潮」,各地的文化和旅遊行業復甦勢頭強勁,民宿行業也引來了復甦的曙光。然而不少民宿竟出現「毀約潮」,毀約理由也是千奇百怪。從毀約現象看,主要原因是經營者對已預訂的價格不滿意。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民宿旅館的價格普遍大幅上漲,如此經營者感覺吃虧了,想出毀約一招來挽回「損失」。

民宿的這波「毀約潮」在網上引發熱議,讓剛開始復甦的民宿產業陷入困境。民宿行業在未來經營的路上是選擇繼續漲價和投機性「毀約」,還是選擇提升服務和產品,做好轉型升級?

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鄉村旅遊和鄉村民宿的長期發展增量空間是相當可觀的。

特別是2023年2月發佈的2 0 2 3中央一號文件中,「推動鄉村民宿提質升級」被列為「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肯定了民宿是鄉村經濟的增長點,是鄉村產業與文化振興的推動力。

經歷了疫情這三年,不少文旅住宿業因此受挫,諸多民宿都在疫情之下註銷或轉讓。而2023年的「五一」假期,正是後疫情時代民宿行業復甦的一個窗口。中國各地的文化和旅遊行業復甦勢頭強勁,旅遊業出現了一波「小井噴」。經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測算,2023年「五一」假期,全國境內旅遊出遊合計2.74億人次,同比增長70.83%,按可比口徑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119.09%。

然而很多人還沒出發,旅遊熱情已經被潑了一盆「冷水」。

「民宿現漲價毀約潮」衝上熱搜。不少遊客發現,很早就訂好的民宿突然提示 「無法入住」,而房東給出的理由五花八門:「裝修」「破產」「改做長租」……甚至還有直接單方面解約的,但實際卻發現商家是在平臺上「報複式漲價」,把退訂的房子漲價後繼續出售。

隨著「五一」假期旅遊高峰迴落,住宿業的整體價格回到節前的水平,但是「毀約」事件還是在網上熱議,民宿也給消費者帶來了負面的印象,「毀約」事件對於民宿行業來說會造成怎麼樣的影響?民宿行業在經歷了三年寒冬又該如何轉型升級?

民宿從1.0到3.0的發展之路

民宿作為一種有別於傳統飯點、酒店、賓館,給遊客溫馨親切的家的感覺的旅遊接待設施,是人們體驗旅遊地風俗和文化的載體。隨著居民旅遊深度和頻次的增加,居民對民宿產品的需求也隨便擴大,使得民宿也在不斷改變,由最初的1.0擴展到3.0。

1.0時代是民宿最初的形態,它是基於個人房屋市場化租賃的,主打的是「吃農家菜、住農家屋、干農家活、享農家樂」,深受都市遊客的青睞,體驗當地獨特民俗文化,同時還為當地居民提供一定的的收入,因此得到廣泛的推廣和加入。

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和市場競爭,景區紛紛進行資源整合升級改造來吸引更多遊客,民宿2.0時代應運而生。這一時代的民宿類似於集團化小規模村落集中化存在的,是通過對周邊環境、文化、歷史等資源的運用來創造一種特色的旅遊產品,來吸引遊客。

在當時,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雲南旅遊景點周邊的客棧民宿。在2014年因電影《心花怒放》中一場洱海海景客棧的戲,不知撩動了多少人對洱海的嚮往。一時之間,洱海邊上的客棧一房難求。

依託麗江古城和大理洱海等旅遊景點的客棧和青年旅社,紛紛將周邊的村落包裝改造做起了民宿生意。就這樣,不少想要逃離北上廣深的青年,都到雲南開了許多精品民宿,讓麗江和大理成為新的民宿集散地。

到了2015年自媒體異軍突起,民宿市場借著互聯網和短視頻掀起熱潮,越來越多的民宿品牌接連出現,資本和創業者也不斷湧入,中國民宿行業進入爆發式增長期,開啟3.0時代。同年全球共享住宿業鼻祖愛彼迎正式進入中國,不僅開拓鄉村民宿資源,還帶動城市民宿的發展。2016年,途家收購螞蟻短租後又併購了攜程、去哪兒網旗下的民宿業務。民宿行業在中國高速發展。

根據市場調研在線網發佈的中國民宿行業投資戰略分析及發展定位研究報告分析,2018年,中國民宿行業營業收入達到1235.3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20.7%,是2017年的1.1倍。市場規模也在不斷擴大,類似於去哪兒網、攜程、美團等各類網絡平台,為民宿行業提供信息曝光平台和線上訂購服務,助力中國民宿行業的發展。

開一家民宿成了當時「很流行」的創業方式,一大批民宿湧現,既有連鎖品牌也有個體經營者,甚至一些短租公寓、短租平台等也加入民宿戰場。加之,中國各地都出台相關政策規定鼓勵民宿行業的發展,2018年國家出台的《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實施方案(2018-2020年)》中明確提出鼓勵發展租賃式公寓、民宿客棧等旅遊短租服務。助力民宿行業加速發展。

根據《中國共享住宿發展報告2019》顯示,2018年中國共享住宿主要平台企業在線房源量約350萬個,較上年增長16.7%,中國主要共享住宿企業實現融資約達33億元。從2015年開始,約19起投資時間發生,其中2018年7月,愛彼迎宣佈向民宿託管平台城宿投資500萬美元。

疫情下陷入困境的民宿業

入局者原以為走上了發家致富之路時,突如其來的疫情使旅遊業受挫,依賴旅遊業生存的民宿行業被按下了暫停鍵。從2020年開始,民宿行業集體陷入了斷崖式打擊,根據中國旅遊研究院,前瞻產業研究院的統計報告,受疫情影響,2020年中國境內旅遊人數和旅遊收入分別下滑到28.79億和2.23萬億,在線短租用戶和在線民宿市場交易規模分別下滑至1.82億人和125.8億元。

通過數據可以看出,疫情對民宿行業打擊重大,民宿行業哀鴻遍野。使得民宿行業陷入困境,除了受旅遊市場停滯、人們出行意願和次數下降外,與民宿行業本身的一些特性也有關係。民宿行業經歷三年寒冬,民宿老闆並不像酒店集團一般有著強大的資本支撐,在民宿經營者中多為個體戶,占72%,這些個體戶其抗風險能力普遍不強。

民宿作為重資本行業,除去房租成本,前期還需要投入裝修費、加盟費等大額支出,再加上日常維護費、管理費和損耗等成本也不低,而回報周期一般在2~3年,現金流還未回正,同時還需要繼續投入。在這場寒冬里,無數個小老闆看著如流水般的砸錢維持卻入不敷出,紛紛選擇中途轉讓或者改行,留下來的民宿經營者就迫切地希望能收回成本。

在疫情之下,大量民宿相關的企業註銷或者轉讓,根據天眼查數據顯示,疫情近三年民宿相關的企業吊銷及註銷的數量為2018年846家、2019年2339家、2020年2755家,離場的民宿主正在逐年上漲。有人退出、及時止損,那也肯定有人還在堅持、奮力求生。

疫情加速民宿行業洗牌的進程,一大批民宿倒閉的同時,又有新一批民宿入場,以廣東為例,截至2021年9月底,廣東民宿客棧數量從2016年的2000多家增長到近5萬家。為何,民宿房源還在激增呢?很大程度是因為小體量或個體經營民宿者選擇退場,頭部品牌趁機拿下低價房源,擴大經營規模。

雖然疫情下跨省或者跨境出遊受限,但是城市周邊游火熱,人們把周邊游、近郊遊替代了長途游,於是本地鄉村民宿又火起來。

民宿「花式毀約」

經歷了三年的疫情,不管是遊客還是民宿行業,將迎來第一個「五一」小長假,旅遊業出現了一波出遊「小高潮」,跨省游、出境游都基本恢復了,在大家都為出遊和業者高興時,卻出現了新問題,不少民宿出現集體毀約潮,理由也是五花八門。

為了「五一」出遊,不少遊客在二月份到三月下旬就預定好民宿,不曾想在四月中旬左右被通知無法接待,需要取消訂單。出於的理由多為:房屋需要裝修、房源下架、房屋該改長租了,甚至還有網友分享收到的理由是,房子「水管爆了」、民宿「有人打架砸了」。

同時不少遊客發現,被臨時退訂了商家還有房能訂,在其他平台仍有出售同期同款房源,只是價格已經翻了好幾倍。最主要的原因是經營者對預定價格不滿意,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民宿價格普遍大幅上漲,如此一來,經營者感覺到了吃虧,就以毀約來挽回損失。他們通過把預定單的房子退訂後漲價然後繼續出售。

面對商家們的毀約現象,有消費者投訴到當地的12315熱線,卻被告知由於沒有和平台簽訂退一賠三的條款,只能接受平台提出的退一賠一的方案。也有消費者通過向地方市場監管部門維權成功的。

民宿經營者們冒著聲譽受損仍選擇「毀約」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經營者們缺乏經驗,沒有對自己的房源制定要合理完善的定價體系和銷售計畫,且沒有預料到「五一」出遊會如此的火爆,而導致此前並無漲價的計畫。

隨著人們出行高漲,民宿價格也一路「狂飆」,平日裡一晚200元左右的民宿,到了「五一」前後一晚卻要1000~2000元不等,翻了近十倍。這樣不少急功近利的經營者想要儘快「回血」,就產生了這樣的局面。

另一方面,平臺對於民宿約束有限,利差大於懲罰。對於商家的毀約現象,各大平台是在事件發酵後才對賠付規則做出回應,在此前有不少遊客是得到的賠付並不高。有的只賠償原訂單的一半價格、有的申請到了賠償2倍訂單金額、最多3倍。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民宿經營者在毀約後需要按相關規定對消費者進行3倍賠付,然而漲價可達5~10倍,商家依然會選擇接受罰款了事。

對於平台而言就未必了,雖然民宿在入駐平台時需要交付保證金,但數額並不大,一旦毀約需要賠付是平台先墊錢,因此大部分有品牌的大型旅遊平台都不願看到毀約現象,這樣不僅在經濟上,還會在品牌聲譽上都產生一定的損失,而這些平台想要維護好品牌聲譽也是力不從心。民宿行業目前缺乏連鎖化,難以統一管理。

經營民宿的市場主要多為個體工商戶,也有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有限公司等,他們於民宿的經營主要分為三種模式,第一種模式是住宿平台收集線下的房源信息,由此能看出民宿行業缺乏連鎖品牌,個體戶對進行統一管理、包裝和運營,以途家為代表。

第二種模式是住宿平台承擔連接的角色,通過平台端直接對接房東和房客兩端,並不做過多的管理,房東能與房客進行直接的溝通與交流,這樣的平台畢竟節省經營和人力的成本,還能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然而卻面臨著房源水平參差不齊,以愛彼迎、小豬短租為代表的民宿共享平台。

第三種模式是住宿平台通過各個渠道獲取房源信息,並不與房東直接簽約,而是以中間商的身份為房源和旅客提供信息和交易對接,以大象民宿為代表的。這三種模式下的民宿行業的連鎖化偏低,客源不穩定、房源管理標準混亂,這些住宿平台就更難管理和和制約毀約現象了。

然而,小規模或個體戶的民宿與連鎖的酒店相比,就沒那麼在意品牌影響力,民宿經營者的毀約情況,雖然平台會視情況的嚴重性進行處罰,甚至下架、降權、不予以前排顯示等,但是對於這些個體、小規模的民宿來說,即使平台禁止其上架銷售,他也還有其他平台選擇。面對平台上的差評,對他們影響就更小了,他們還能用「水軍」刷好評。這些都不是他們在意,他們在意的是在市場回暖的當下如何能儘快的「回血」。

那麼熬過3年疫情,原以為能迎來經濟復甦的曙光,卻為了賺錢而做出毀約的決策,這讓剛開始復甦的,民宿產業陷入困境。民宿行業在未來經營的路上是選擇繼續漲價和投機性「毀約」,還是選擇提升服務和產品,做好轉型升級。

集群化、連鎖化、差異化

後疫情時代,各行各業都經歷了一場洗牌,「舊人」急功近利想要趕緊「回血」,「新人」初入戰場,效仿「舊人」加入毀約混戰,民宿業者們一心想著毀約,沒有考慮能不能留住消費,缺乏對客戶的維護,那麼除了毀約漲價賺快錢外,民宿行業該如何回本賺錢?

民宿的環境氛圍、營銷、成本花費的控制是民宿盈利的法寶。把民宿設計得有氛圍感加上網絡上的營銷,打造成為網紅打卡地,更能吸引消費者訂購,品質、環境更好的民宿產品其平日房價大約在400元左右一晚,旺季或者節假日可達1000元一晚,雖然看似營業額不錯,但是還需要去除成本淨利潤也還是不高,民宿的發展需要的是長久的發展,而非一兩年內就能回本,因此獨立運營的民宿業者能夠長久經營下去的還是比較少的。

單體民宿作為典型的非標產品,運營成本較高、專業運營人才較匱乏、基礎配套不夠完善。如民宿連鎖化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補齊一些短板,彌補了資金、管理上的問題,未來民宿集群化發展、連鎖化經營可能會成為未來趨勢。有數據顯示,2021年單體民宿的平均客房收益為121.1元、低於大盤平均水平,而非單體民宿的平均客房收益在144.8元以上。連鎖化的民宿抗風險能力更強了。

民宿集群化並非多家風格各異的民宿集合在一起,而是加入咖啡廳、書店、文創產品等多種業態,讓遊客能體驗當地文化。在民宿集群化發展中,連鎖化經營,保持民宿的品質,連鎖化的發展不僅維持資金的運轉,還能解決人手問題,實現管家、營銷等候補。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民宿行業也引來新的發展機遇,助推旅遊消費升級,讓遊客充分體驗鄉野文化,吸引更多年輕人回鄉就業和創業。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打造優質、規範的民宿很重要。

與多年前民宿行業缺乏標準不同,目前民宿行業也在逐步規範,比如營業者需要營業執照、行業許可證、食品衛生許可證等,還需要遊客入住時做好住客信息登記。未來民宿在往集群化發展、連鎖化經營時,可以往差異化方向發展,根據不同地方的文化、特色來進行打造特色內容,或者多種風格進行轉換,例如 loft、木屋、海景房等。

消費者對於消費需求個性化趨勢明顯上升,大家更追求網紅打卡和多樣化服務。就像2023年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熱播後,吸引了眾人前往雲南大理等周邊城市旅遊,當地的「海景房」一度「一房難求」。民宿未來可以除了住宿外,可以朝著提供特色、趣味化服務發展方向。比如:民宿+露營、民宿+垂釣、民宿+圍爐煮茶、民宿+劇本殺等主題場景化的消費升級。

民宿行業只要因地制宜、創新發展,未來還是大有可為的,隨著中國文旅產業、鄉村振興的不斷升級,旅客慢慢的不再是觀光者,而是在追求個性化和多樣化的民宿,更傾向優質服務和文化消費,未來「民宿+」或許會成為潮流。

猜你喜欢

經營遊客行業
最新出版行业标准
最新出版行业标准
長沙街頭巨型“剁椒魚頭”展引遊人
本周创出今年以来新高的股票
行业绘本
田野運動會
디디·우버 합병, ‘경쟁자에서 파트너로’
品牌事業經營注入善與誠信的正能量
有錢的企業家 你還缺什麼
拱關自助通道效率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