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苗族蜡染传统纹样中美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2023-09-28余杭珏

天工 2023年15期
关键词:蜡染苗族纹样

吴 娜 余杭珏

昭通学院艺术学院

蜡染古称蜡缬,国务院2006 年将中华民族古老的民间传统印染技艺——蜡染,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蜡染中的传统纹样极具审美价值、民俗价值以及使用价值。苗族蜡染随着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普及工作有了很大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基于此,笔者通过对苗族蜡染纹样的剖析,深入挖掘其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加强对美育价值的开发,并据此对各阶段的美育提出应用建议。

一、苗族蜡染概述

苗族蜡染图案色彩鲜明、构图严谨、造型优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其源于生活,寄托着人们的情感和向往。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的苗族蜡染,集匠人之巧思、高超之技艺、形式之“蕴涵”于一体。

(一)苗族蜡染的发展

中国染织技术历史悠久,苗族先民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掌握了蜡染工艺。苗家妇女用彩绘蜡染记录她们的生活生产,所以说苗族蜡染寄托着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苗族人民的智慧,是苗族社会历史记忆的载体,是活生生的历史文化再现。蜡染制品在唐代成为盛行的装饰纺织品,现在有蜡染工艺传统的地区集中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蜡染制品的图案和花纹线条流畅,通常以天然靛蓝为染料。使用蜡染技艺的民族众多,由于各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接受外界影响的程度不同等,蜡染艺术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苗族蜡染图案疏密有致,将苗家儿女热爱自然的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且结构严谨,讲究匀称之美,构图上富含浓郁的民族风情,反映了苗族人民的情感世界。

(二)蜡染纹样

蜡染纹样题材涵盖两大类,即自然纹样和几何纹样。自然纹样是指自然界的动植物纹样,如花、草、鸟、虫、鱼等动植物纹样(见图1)。这种以图腾形象为表现元素的纹样,体现了苗族人民追求“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既反映了苗族先民对图腾的崇拜,又具有自然质朴、情趣盎然的装饰之美。几何纹样在蜡染中多是抽象变形的自然形象(见图2),以螺旋纹(水纹)、圆点纹、花叶纹、铜鼓纹、瓜米纹、马蹄纹为主,多采用四面匀齐、左右对称的构图方式,结构严谨,点、线、面变化多端、主次分明,以求整体效果的和谐统一,既能抓住物象的特征,又具有较高的艺术概括能力,且两者通常融合运用。

图1 鱼纹

图2 几何纹

1.龙纹

龙在苗族人心中具有超自然的力量,不仅可以遮风挡雨,也兼管山川河流。苗族蜡染中的龙纹造型各异,如鸟头蛇身、牛头鱼身、蜈蚣造型等。苗族祖先通过想象将多种动物的形象和生理机能相结合,创造出许多龙纹图案。龙纹经过抽象、夸张、变形后,常与鸟纹、鱼纹、牛纹等动物纹样组合成似龙非龙的纹样,既简洁又漂亮。龙在苗族人民心中是一种吉祥的生物符号,可以造福于人类。

2.蝴蝶纹

蝴蝶纹取自苗族神话中“妹榜妹留”的古老歌谣故事。“妹榜妹留”汉语意译为“蝴蝶妈妈”,在苗族的神话中,蝴蝶妈妈是天地万物的始祖,其中神、鬼、人、兽、植物,还有电闪雷鸣等,都是由蝴蝶妈妈衍生出来的。于是蝴蝶成为蜡染的重要图案,被视为生殖和美的化身,并且备受推崇。不过,蝴蝶纹饰不同于蝴蝶在现实生活中的样子,更具有人格化的特征,甚至是现实的蝴蝶的变体。苗族蜡染中的蝴蝶图案,或纷飞,或匍匐,或具象,或抽象,或寓意,或写实,千姿百态,皆因苗族人对万物的认知差异而产生。

3.鱼鸟纹

此类纹与蝴蝶纹相似,也是歌颂繁衍与美丽的一类纹样。鱼、鸟同图组成花纹,比喻夫妻恩爱。此鱼纹饰翅膀同鸟,鸟多为能游水的“水鸟”(waterbird)。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极具特色的图案,不分男尊女卑,内含生殖崇拜,体现了传宗接代、繁衍后代由男女共同承担,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图案。

鸟的原型是蜡染的主要纹饰,由锦鸡、麻雀、喜鹊、鹦鹉、燕雀、鹭鸟等组成。苗族人结合多种动物的外貌特征,或张大嘴,或窃窃私语,或昂首挺胸,或展翅翱翔,绘出形态各异、生动可爱的各种鸟纹,其动作、神态异曲同工,栩栩如生,表达了苗族人民祈求繁衍生息的美好心愿。

4.太阳纹

太阳纹又称铜鼓纹,是民间最古老的蜡染纹样,清代张澍在《黔中纪闻》中的记载也证实了这种现象:“缂僚斜纹布,名顺水纹,盖模取铜鼓纹以蜡刻板印布,以铜鼓纹为底。”苗族蜡染铜鼓纹样虽然在传承延续中有所改变,但铜鼓的中心花纹依然十分典型。中心花纹其实就是太阳纹,即在圆形外放射光芒。苗族人民通过铜鼓纹样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太阳的顶礼膜拜,苗族人民对太阳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5.植物纹

苗族蜡染植物纹样有许多,并演变提炼成几何形状的花卉,如蕨花、梅花、桃花等。这些植物少数民族妇女劳作时随处可见,触手可及,使得她们从中获得灵感,在蜡染中描绘出极富生命活力和山野情趣的图画。相传,在古代苗族由中原向西南的大迁徙中,妇女们在衣襟上描绘沿途所见的植物,并作为传统图案保留下来,以铭记跋涉的艰辛。还有一种传说,蕨菜治过苗家妇女的病,所以蕨菜也成了一种蜡染图案。植物纹不仅寄托着苗族人民对历史事件的追忆,也从侧面反映了苗族祖先的不同遭遇,这也是苗族人民对祖先和曾经的民族经历的搜集、记录和缅怀。

6.星河山川纹

这里所说的星河山川纹不再是客观上的天上星云点点,地上山岭江丁,而是将图案与形象高度抽象后的一种组合。星河山川纹既有形式美的独特之处,又凝结着历史的深厚底蕴。据史书记载,苗族曾经历过远古时代背井离乡的大迁徙,这是一段让苗族人民刻骨铭心[1]的历史迁徙事件,苗族人民通过这种纹样记录了民族的悲壮经历。

在生产生活中,苗族先民一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一边在服饰上记录下自己对大自然的观察和认识,以抒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当地老人死后所用的葬单,都是庄重的几何纹样,足见苗族人民十分迷恋这些纹样。这些纹样以仿自然为基础,多有物超所值的形象色彩。绘制时,苗族人民在特定的位置布置特定的纹样,有的在正位,有的在副位,相互映衬,相互辉映,一派和谐之美。这是苗族人民审美观念的反映,突出了苗族人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这些纹样一方面是苗族人民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技艺与经验的折射;另一方面,图案组合所呈现的平衡状态,凝结着哲思与美学的深层意蕴[2],昭示着妙趣横生的哲理智慧。

二、苗族蜡染纹样的美育价值

蜡染在各地分布广泛,昭通、丹寨、安顺、龙里等大部分市、自治州、县都有蜡染制作,特别是苗族聚居区的蜡染艺术成就最高。《贵州通志》对苗族蜡染工艺及艺术特点也有过准确精练的概述,“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因此,苗族蜡染作为一种原生态的乡土文化,一种弥足珍贵的原生态艺术,一种广泛的民间工艺精品,有着深具民族灵魂的人文情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融入美育中,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美育内容,而且提升了美术课程的文化属性。

(一)初等教育

在初等教育中融入独具艺术魅力的苗族蜡染纹样,对培养学生审美素养、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但目前,初等教育教学中融入蜡染纹样的美育课存在过于注重形式、教学目标定位存在偏差、缺乏地方特色、对其审美价值挖掘程度过浅等问题。传统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实践与创新相结合、科学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等,并且实践教学模式要注重能力培养。在融入苗族蜡染纹样的美育中,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捕捉灵感,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用蜡染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如在进行趣味肌理主题教学时,将大量苗族蜡染图案的实物图片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热情,从而使学生对蜡染产生浓厚的兴趣。蜡染课程要结合多个知识点,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在实践中大胆运用各种材料,将蜡染与其他相关技术相结合,制作出具有创新性的作品,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蜡染课程的教学。

学习是探索的过程,美术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实践探究学习。通过学生的创新来拓展蜡染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中等教育

学校在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苗族蜡染技艺传承的主阵地。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所以课堂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教育人类学认为,学校课程是从文化中筛选出来的优秀课程。因此,苗族蜡染资源融入中等美育中,首先要重视课堂教学,既要发挥好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补充延伸作用,又要积极与现有美术教材有效链接,发挥美术课程的基础性作用。研学旅行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衔接的一种创新形式。研学旅行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是一种更自主、更灵活、更开放、更综合的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融合的学习方式。学校面向感兴趣的学生组建苗族蜡染兴趣小组,为兴趣小组配备专业指导教师,以兴趣小组为单位组织各类研学旅行活动。通过组织研学旅行,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蜡染制作工艺,观察苗族蜡染纹样,引导学生记录研学体验、填写调查报告。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传承苗族蜡染艺术尤为重要。组织学生进行苗族蜡染创作实践,既是对学生苗族蜡染知识学习效果的强化,更是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艺术表达。[3]

(三)高等教育

现在的大学提倡素质教育,而美育不仅可以增强审美能力,对素质的提高和培养具有重要影响,还可以拓宽文化视野,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美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分析美的能力。

大学公共艺术课程与其他公共课相比,就共性而言,它们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们共同构建起大学的课程体系;就个性而言,大学公共艺术课程具有丰富的课程形式、浓郁的艺术气息,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实学生的人文素养。公共艺术课程是高校开展美育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美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在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强“非遗”的生命力,探索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的新发展,将传统蜡染艺术与现代科技、当代生活相融合,让“非遗”走进人们的生活中,在提升人们对它的认同感的同时,也创新了“非遗”的传承方式,最终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更好传承。

三、结论

苗族蜡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方法古色古香,审美价值也是独具一格。在不同的教育阶段针对性地设置蜡染课程,能使蜡染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挖掘美育的巨大价值,使美育在学校中得到有效实施,其本质内容是美育的主要路径、手段和中心环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融入美育中,不仅是当下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更是美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猜你喜欢

蜡染苗族纹样
蜡染的纹饰探讨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藏族传统纹样中几何纹样的类型及其文化解读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马丽蜡染作品
蜡染手绢寄深情
苗族民歌
袁飞纹样设计
苗族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