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厦门市园林植物园国家三角梅种质资源库建设规划

2023-09-28唐龙芳

南方农业 2023年13期
关键词:三角梅植物园厦门市

唐龙芳

(厦门园本景观设计有限公司,福建厦门 361000)

三角梅象征热情、坚韧、奋进,近年来在福建省厦门市花化彩化及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深受广大市民及游客的喜爱。厦门市园林植物园(以下简称厦门植物园)研究三角梅已有30 余年的历史,截至2022 年1 月,园内的三角梅种质资源已有400 余份,是国内三角梅种质资源最丰富的机构,厦门植物园国家三角梅种质资源库的建设对推动三角梅的研究、发展、科普及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三角梅简介

1.1 种质资源

光叶子花(Bougainvillea glabra),常用名三角梅,为紫茉莉科叶子花属藤状灌木,原产地巴西,主要分布于中国、巴西、阿根廷,目前在全世界均有栽培[1]。三角梅不仅在我国南方地区广泛分布,在寒冷的北方地区也可栽培。三角梅品种资源极为丰富,记录在册的品种数量有300 种之多。厦门植物园收集、保存了100 余个三角梅品种,是我国保存三角梅品种资源最为丰富的机构。

1.2 生态学特性

三角梅又称三角花、宝巾、簕杜鹃,是一种多年生植物。茎粗壮,枝疏生柔毛或无毛,刺腋生,叶片纸质,卵状披针形或卵形。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和阳光充足的环境,耐瘠薄,耐干旱,耐盐碱,耐修剪,生长强势但不耐寒,喜水但忌积水,具有色彩鲜艳、花期长、观赏价值高等特点[2]。三角梅的花期因品种而异,大多数集中于4—11 月,北方温室栽培花期为3—7 月。三角梅花型独特,花色丰富,有单瓣花、重瓣花和斑叶等多个品种。

1.3 园林特性

三角梅作为具有较强观赏价值的植物,在园林上的应用形式非常广泛。近年来,由于景观建设的需要,三角梅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公园景观、庭院景观装饰、道路绿化等美化工程中。三角梅枝干柔韧性较好,可塑性强,方便修剪造型,再加上其属于藤蔓类植物,可用于各种编艺造型、编篱爬墙、搭廊架亭等,并呈现出不同的景观效果。三角梅多样化的形态特征构成了其丰富的观赏特性[3]。

2 建设条件概况

2.1 项目规划

国家三角梅种质资源库位于厦门植物园北部,包括植物园北入口至十二乡一带及山体,规划建设面积近20万m2,一期建设面积为7万m2,力争建成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三角梅种质资源库。

2.2 自然环境

2.2.1 气象条件

厦门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多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21 ℃。年平均降水量1 200 mm,每年5—8月降水量最多,风力一般为3~4级,常向主导风力为东北风。受太平洋气流的影响,厦门市每年约遭受4~5次台风,且多集中在7—9月。

2.2.2 土壤条件

万石山是厦门市的名山,以山石景观而闻名,主要由燕山早期花岗岩构成。花岗岩残积层均匀性较差,强度不一,表层花岗岩多为球状风化体,具有一定观赏价值。表层土壤为粉质黏土。场地内较为平缓的地方受人为耕作的影响,土壤肥力较高,利于植物种植。山坡和岩石散布区域土壤较为瘠薄,只有改良土壤、提升土壤肥力后才能进行种植。

2.2.3 水文条件

由于场地处于万石山海拔较高的位置,汇水面积有限,故地表径流为间歇性河流。雨季时山沟有小股水流,平时则处于干涸状态。西侧地势较低处有人工水塘,面积约1 500 m2。从整体上看,后期种植植物时仍需实施人为二次补水。

2.2.4 地形地貌

厦门植物园国家三角梅种质资源库地处海拔91~169 m,地势高差较大,表面散布大小不一的花岗石。山坡植被较为茂密,主要为马尾松与台湾相思混交林。平地则为苗圃基地和杂灌丛。

2.2.5 交通条件

场地位于厦门植物园的北角,与西大门相距较远。但目前已有距植物园北门较近的车行道路,交通便捷,还与西山园、花卉园相邻,有利于组织游览线路。南面的三角梅基地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

2.3 优劣势分析

1)项目优势。场地内绿化现状整体较好且道路较为完善,交通便捷。天然景石较多,易形成独特的景观效果。局部区域地形平坦,适合开发建设。2)项目劣势。系统规划不足,功能分区凌乱。科研大棚周边环境较为杂乱,缺少相应的配套设施及合理区域集中展示三角梅品种,同时缺乏游客休憩的场所。

3 建设原则

1)生态性原则。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建设,避免破坏自然景观资源。2)文脉设计原则。在满足游客游览需求的同时,挖掘三角梅的文化价值。3)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空间的可衍生性,以及能源与资源的节约化。4)特色性原则。充分体现三角梅特色,突出场地个性特征,推动科研科普有效结合。5)以人为本原则。设计场地时,追求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共同发展。6)因地制宜原则。整体设计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充分结合植物园现状情况,尽量减少人工痕迹。

4 总体设计

4.1 总体布局

植物园是集保护、科研、科普、游览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丰富的植物资源结合有效的展示,是植物园区别于其他园林场所的重要特征[4]。基于植物园所具有的特性,在设计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6 个要点:1)对现状地形的尊重;2)对现状情况的利用;3)对项目特色与特殊性的考虑;4)科研、科普与休闲功能的融合;5)融入植物园整体布局;6)远期规划与近期实施的统一考虑。从以上6 点入手,进行总体的规划设计(见图1)。

图1 厦门市园林植物园三角梅种质资源库总平面图

4.2 分区设计

在整体布局上,划分为科研区、品种区[包括山地、台地、花溪(亲水)休闲等景观点]、造型区、生产区和科普宣传区5个区域(见图2)。

图2 厦门市园林植物园三角梅种质资源库分区设计图

4.2.1 科研区

科研区基本保留现有的科研、生产设施,对一些科研建筑进行扩建,并将原有临时简易搭盖进行拆除,以满足园区内部科学研究的需要。

4.2.2 品种区

1)山地景观点在科研区的北边,由于场地的限制,种植设计时以精为主,以保证有足够的空间种植更多的品种。该区的地形为山坡地,坡地上有许多花岗石,故在展示三角梅品种时,可对花岗石与三角梅进行有趣的结合,还可在品种区的山上成片种植凤凰木作为林相背景,使市花三角梅与市树凤凰木相得益彰。

2)台地景观点位于品种区南面的凹谷中。目前该区域由于成片种植、管护不当,三角梅徒长,整体观感较乱。故设计中采用台地的形式,建成种苗基地的同时形成花田景观,不仅增加了观赏性,还便于维护与管理。

3)花溪(亲水)休闲景观点。利用水体、水沟打造花溪景观,让三角梅与水体良好结合,增加体验性与观赏性。水景设计有水面景观、溪流跌水景观,还可结合石桥、汀步等景观小品打造亲水效果。

4.2.3 造型区

造型区位于场地的中部,主要分为2部分。1)北部以动物为主题,名为“动物王国”。地势较低的平地预留空间打造草原动物景观,临山部分布置森林动物景观。2)南部则以人物为主题,名为“童话世界”,以童话故事、生活场景为造型,在平缓的山坡成片种植三角梅,形成浪漫花坡。考虑到该区的休闲性、趣味性、体验性,人流量会较多,故设计了公厕和观景设施以满足游客需求。

4.2.4 生产区

生产区位于场地东北角,位置较偏且相对独立。从游线的组织来看,可达性较差,故将该区域作为生产区。室外大棚进行大规模生产,室内作为保护区、保存区、培养区,保护珍贵品种,使其免遭破坏与偷盗。

4.2.5 科普宣传区

科普宣传区位于生产区西侧,以宣传栏为主,分布在道路两侧绿化带中。作为三角梅培育基地的有效宣传手段,用于介绍发展历史、基地分区、三角梅品种,有利于公众获悉信息。

4.3 竖向设计

竖向设计过程基于因地制宜的原则,对现状地形不做大量的土方挖填,仅在南面的山谷地进行梯田改造,以减少水土流失,方便游赏、维护、管理。其他位置除对土壤进行改良外,竖向标高尽量保持现状。

4.4 交通组织

1)主入口。主入口设置为2个,北边入口以休闲游赏的功能为主,游客多从此门进。西南边的入口则位于车行道三叉入口处,以科研、科普为主,游客多从花卉园而来。2)次入口。次入口设置为3个。为避免三角梅园区受到干扰,故在东南面山坡上增加登山步道,沿着场地东侧绕开全园,从场地北侧与原有车行道相接,形成相对独立的系统。东北侧登山步道纳入二期建设加以完善。对外车行道(电瓶车)主要是利用原有的车道,在园区入口处适当加以改造,方便游客上下车。

4.5 种植设计

基本原则为适地适树、突出三角梅主题、与景观小品相协调、与区域功能相呼应。如科研区以三角梅科普为目的,大棚或温室可与户外栽培相结合,品种区则主要展示不同三角梅品种的色彩、姿态及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造型区则选择各种类型的三角梅营造趣味、休闲的景观空间,生产区以培育、保护、收藏三角梅为目的。所有区域的种植设计,除三角梅品种的选择外,还可结合香樟、番橄榄、阳桃、香蕉、番石榴等乔灌木,增加游客观赏体验。

5 结语

厦门市园林植物园是国内知名植物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公园,根据《厦门市园林植物园总体规划》建设国家三角梅种质资源库。国家三角梅种质资源库承担着三角梅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保护的重任,将进一步开展三角梅筛选应用及新品种开发等工作,还将开创三角梅研究、应用和推广的新征程。在充分体现三角梅专类园的物种多样性、景观性、文化性及区域性的同时,做到其发展方向和改造规模符合国际先进专类园的发展模式和建设要求,力争建立品种最齐全、园林景观最丰富的三角梅专类园[5]。

猜你喜欢

三角梅植物园厦门市
美丽的三角梅
植物园的“虎”明星
跟动物聊国家植物园
我校入选2021年度厦门市“金砖示范单位”
大暑傍晚的中山植物园
组织祭扫活动 缅怀革命先烈
三角梅
家乡的三角梅
三角梅
老区情难忘——记厦门市老促会原会长张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