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中县“大五星”枇杷果实品质特征分析

2023-09-28彭震宇宋中平赖永辉钟守生李华雄钟珍香

南方农业 2023年13期
关键词:果核极差枇杷

彭震宇,林 玲,陈 焱,宋中平,付 伟,陈 梦,宋 伟,赖永辉,王 建,钟守生,李华雄*,蒋 秦,钟珍香,杨 蓉

(1.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四川内江 641000;2.忠县农业农村委员会,重庆忠县 404300;3.内江师范学院,四川内江 641000;4.资中县多种经营站,四川资中 641200)

中国是枇杷的故乡,栽培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2000 年。中国枇杷品种类型丰富,分布区遍及北纬33.5°以南的19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枇杷果实多汁,甜酸适度、风味好,营养丰富,是开春之后较早上市的水果,填补了我国早春至初夏期间水果较少的市场空白,丰富了百姓的“果盘子”,更因较好的保健作用[2],深受大众喜爱,具有较高的经济收益[3]。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归德镇(原甘露镇并入归德镇)从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开始发展枇杷产业,推广种植大五星枇杷至今,已培育区域公共品牌“甘露枇杷”,种植面积超过1 333 hm2,是川南经济区最大的枇杷产业基地。“甘露枇杷”色泽金黄,核小肉丰,细嫩甘甜,润肺止咳,产品远销成渝地区各大市场,产值超过5 600 万元,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是内江打造“甜城味”品牌的重要组成,具有较好品牌效应和带动效应[4],种植效益显著(2021 年果园平均售价为10 元·kg-1),是当地丘陵山区农民致富增收的支柱型产业,更将是长江(沱江)流域禁渔十年后,渔民实现转产增收主要发展方向。然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多年来甘露枇杷品种退化、果园肥力下降、树体老化、种植技术落后等问题日益显现[5],当前“甘露枇杷”果实口感变化较大,消费体验一致性普遍变差;已有研究表明,产地、气候、栽培方式和品种特性等是影响果实品质差异的主要因素,且同一产地不同管理水平、地力条件、树体差异、套袋材料等会影响果实成熟后的口感[6-12]。现有研究中尚无关于甘露枇杷品质分析的报道,其品质特点及评价也缺乏数据基础。本研究对资中县甘露枇杷品质进行测定分析,旨在为甘露枇杷产业提质增效和品种改良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021 年5 月于四川省资中县归德镇甘露片区,以8个主产村为单位,每村随机选择3家种植户购买枇杷样品,随机选择每户大小基本一致的果实各30 个为1份,共24份果实样品,品种均为当地主栽品种大五星枇杷。

1.2 方法

将24份枇杷果实样品洗净并擦干,分别进行品质测定。用电子天平称30个大小一致的果实质量,计算平均单果质量;果皮厚度由游标卡尺测定10个果实样本果皮之和求平均值测得,重复3 次;果肉厚度由游标卡尺测定果实赤道部位的果肉厚度获得;通过榨取果汁,用PAL-1 手持测糖仪(日本ATAGO 公司)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用NaOH 中和滴定法测定可滴定酸含量,用2,6-二氯靛酚滴定法测定VC含量。

1.3 数据处理

用Excel 2013 和SPSS 19.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村甘露枇杷果实品质比较

8个主产村的甘露枇杷果实化学品质差异较大(见表1),其中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罗汉道村最高(11.1%),其次为小尖山村(10.9%),二者间差异不显著;杨坪冲村的最低(8.8%),显著低于罗汉道村、小尖山村和玉皇村,较最高的罗汉道村低2.3 个百分点。可滴定酸含量以楠木湾村的最高(0.52%),显著高于其他村(除菠萝寺村和甘露寺村外),其中杨坪冲村最低(0.29%),较最高的楠木湾村低0.23 个百分点。小尖山村枇杷果实固酸比最高(40.38),显著高于楠木湾村和菠萝寺村,与其余5 个村差异不显著。天鹅山村枇杷果实VC含量最高[3.78 mg·(100 mL)-1],显著高于玉皇村和甘露寺村枇杷果实,与其余5 个村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小尖山村、玉皇村和罗汉道村的枇杷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固酸比均较高,可滴定酸含量较低,综合口感最优;甘露寺村和天鹅山村枇杷果实口感居中;楠木湾村和菠萝寺村的枇杷果实可滴定酸含量最高,而固酸比最低,综合口感较差;杨平冲村的枇杷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均最低,综合口感和风味均差。

表1 8个主产村甘露枇杷果实化学品质比较

各主产村间枇杷果实物理品质有一定差异,但大部分指标间差异不显著(见表2)。罗汉道村枇杷果实平均单果质量、果核质量、可食率、果核数和果肉厚度均最大或最多;杨坪冲村枇杷果实平均果皮厚度最大(0.46 mm),最小的为罗汉道村、玉皇村和楠木湾村,与前者差异显著;8 个村枇杷果实果形指数均大于1。

表2 8个主产村甘露枇杷果实物理品质差异分析

2.2 甘露枇杷果实品质指标相关性分析

对甘露枇杷果实各项品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见表3),结果显示:可溶性固形物与果核质量、果核数呈显著正相关(r=0.823*、0.755*,p<0.05);可滴定酸与固酸比、横径呈极显著负相关(r=-0.855**、-0.845**,p<0.01);固酸比与果核质量呈显著正相关(r=0.737*,p<0.05);单果质量与果肉厚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910**,p<0.01),与横径呈显著正相关(r=0.756*,p<0.05);果核质量与果核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963**,p<0.01);可食率与果肉厚度呈显著正相关(r=0.731*,p<0.05);果皮厚度与纵径呈显著正相关(r=0.730*,p<0.05)。

表3 甘露枇杷果实品质指标间相关性

2.3 甘露枇杷果实品质指标分布情况

将甘露枇杷的所有样果品质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见表4),在枇杷果实化学品质方面,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幅在7.37%~12.00%,平均值为10.08%,极差达4.63 个百分点;可滴定酸含量变幅为0.17%~0.62%,平均值为0.38%,极差达0.46个百分点;固酸比变幅在14.46~70.12,平均值28.73,极差达55.66;VC含量变幅为2.18~3.97 mg·(100 mL)-1,平均值为3.02 mg·(100 mL)-1,极差为1.78 mg·(100 mL)-1。从变异系数来看,各项指标变幅均较大,变异系数超过10.00%。其中固酸比变幅最大,变异系数达38.04%,离散程度排序依次为固酸比>可滴定酸>V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表明甘露枇杷果实化学品质离散程度均大,口感差异较大。

表4 甘露枇杷果实品质指标描述性特征值

果实物理品质方面,单果质量平均值为31.95 g,极差达27.11 g;果核质量平均值为2.59 g,极差达1.80 g;可食率平均值为78.09%,极差7.30%;果皮厚度平均值0.38 mm,极差0.28 mm;果肉厚度平均值9.78 mm,极差2.63 mm;纵径平均值39.81 mm,极差10.25 mm;横径平均值37.05 mm,极差12.02 mm;果形指数平均值1.08,极差0.45。从变异系数来看,单果质量、果核质量、果核数、果皮厚度变幅较大,变异系数超过10.00%,其中果核质量变幅最大,变异系数达33.31%,各项指标离散程度排序依次为果核质量>果核数>单果质量>果皮厚度>果形指数>纵径>横径>果肉厚度>可食率。

统计离散程度较大的6 项品质指标的频数分布发现,枇杷果实化学品质方面(见图1),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主要分布于[9.0,11.0)%,比例为62.50%;可滴定酸含量主要分布于[0.30,0.50)%,比例为70.83%;固酸比含量主要分布于[20,40),比例为79.14%;VC含量主要分布于[2.50,3.50) mg·(100 mL)-1,比例为62.50%。果实物理品质方面(见图2),单果质量主要分布于[27.50,37.50)g,比例为62.50%;果核质量主要分布于[2.00,3.50)g,比例为50.00%。

图1 甘露枇杷果实化学品质指标频数分布

图2 甘露枇杷果实主要物理品质指标频数分布

3 讨论与结论

品种特性、管理水平和树龄等对枇杷果实品质有重要的影响,并直接影响到枇杷的口感[10]。本研究对比不同主产村枇杷果实品质表明,不同主产村甘露枇杷品质存在差异。相比物理品质,化学品质差异较大,其中可溶性固形物最低仅8.8%,最高为11.1%,极差达2.3 个百分点;固酸比最低为18.24,最高为40.38,极差达22.14,说明不同主产村的甘露枇杷果实口感差异较大,其中小尖山村、玉皇村和罗汉道村的枇杷果实综合口感最优。不同主产村枇杷化学品质差异较大的原因可能有:1)甘露枇杷种植以家庭种植为主,规模化种植较少,种植户果园种植密度较大、冠层郁闭、套袋材料混乱、管理粗放且种植水平参差不齐,造成各枇杷果园果实品质存在差异,口感变化大[4,11-12];2)大五星枇杷自1978 年选育推广以来已有40余年历史,是中国枇杷产业主要品种之一,也是四川省资中县归德镇的主栽品种,现种植的大五星枇杷为20 世纪90 年代初发展品种,该品种存在退化、树体老化和果实风味单一等问题[13-15]。由此可知甘露枇杷果园管理条件和品种退化是造成不同主产村果实品质差异的主要因素。解决枇杷果实品质差并要求其高产,需从品种选择、树体营养管理、树形培养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入手[3,13,16]。甘露枇杷品质相关性分析发现,物理品质指标的枇杷单果质量、果肉厚度、果核质量和数量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化学品质指标的固酸比与可滴定酸呈极显著负相关,这些结果与李檐堂[17]在对安康地区10份日本引种枇杷果实品质分析中的研究结果类似,说明某些品质指标间是相互关联的。甘露枇杷不同果实品质指标的变异幅度大,且半数以上的指标变异系数大于10%,说明不同样品间品质性状差异大。

本研究结果表明,以“大五星”为主栽品种的甘露枇杷果实品质和口感差异均较大,不仅需要通过提高种植技术水平,加强枇杷树体营养及树形管理,减少果园及树体郁闭情况,来提升果实营养品质,缩小甘口感差异,还需要加快品种改良和引进筛选,推动甘露枇杷品种更新换代,促进当地产业提档升级。

猜你喜欢

果核极差枇杷
枇杷
枇杷
果核
阳光下的果核
二次函数极差的规律与应用
命运
枇杷
夏月枇杷黄
在分位数回归中结构突变的经验极差检验
果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