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驱动下金融审计平台构建与实现机制★

2023-09-26葛腾飞

国际商务财会 2023年10期
关键词:金融信息

葛腾飞

(马鞍山学院)

审计监督是国家监督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于促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重要意义。新时期审计监督出现了诸多新的特点与规律,尤其是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审计监督与数字信息的融合程度愈来愈深,审计效能由此也得到大幅提升[1]。在金融审计领域,大数据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审计实践中,依托大数据而构建的金融审计平台不仅强化了金融审计的数据基础,为审计工作提供了高质量的数据服务,也提升了金融行业的风险防控能力,推动了行业的健康发展,有效地维护和保障了国家的金融安全。

一、大数据背景下金融审计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一)平台构建有助于强化金融行业的风险管控

在传统的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进而从中发现问题线索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这既与人的认知局限性有关,也受制于数据隐蔽性、分散性等特征的影响。审计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升,致使无法对金融行业风险作出敏捷而精准的判断和预测,使风险揭露出现滞后性。大数据金融审计平台的构建则能有效规避这一状况,大数据技术在数据分析处理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它可极大地拓展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并助力审计全覆盖的真正落实,它对数据间微妙的关联有精准的识别能力,由此使得潜在风险无处遁形,能在第一时间被揭示和披露,从而提高金融行业整体的风险防控与预警能力[2]。此外,平台构建有助于审计监督功能的发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保障性作用,审计实践使金融企业潜在的风险与问题被发现,并提出有效的整改意见,金融企业藉此可避免陷入运营危机,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这对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二)平台构建为金融审计高效开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其与金融领域的融合程度愈来愈深,金融业务的开展因此也产生了大量的信息数据,建立在这些数据资源基础上的金融企业对市场有了更为精准的判断与把握,由此获得了更大的成长发展空间。大数据技术向金融的深度渗透,优化了金融行业的发展环境,也促进其改革创新与升级转型。面对金融行业发展的新面貌、新特点,金融审计不能一味地沿袭传统的模式与方法,采用传统方法对海量的金融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既耗时耗力又出错率较高,为此亟需在变革中求发展,突破固有窠臼,探索新的技术与方法。大数据由此在金融审计中有了切实的应用空间,依托大数据技术可对数量庞大、类型复杂的金融数据进行系统深入地分析处理,找出其中潜在的关联关系,在金融大数据审计平台的支持与助力下,数据处理、搜寻审计线索、查找审计证据、得出审计结论以及设计整改方案都将更具成效。平台可为金融审计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服务和技术支持,从而保障审计实践能全面客观地反映被审对象的真实情况,提升审计结论的反馈使用价值[3]。

二、大数据驱动下金融审计平台的基本组织架构

(一)旨在采集整合海量数据信息的数据收集平台

大数据金融审计的开展需建立在海量数据信息的汇总整理基础之上,由此才能实现对数据的有效运用,突出其现实性价值。审计过程中涉及到的数据庞杂且多元,被审计对象的工商财会信息、税务信息、网络相关信息皆在其涵盖范围之内[3]。数据收集平台能实现对这些信息的采集、汇总、整合,依托智能化的方式促使无序杂乱的数据信息转变为条理清晰的价值信息。传统审计模式下数据收集由人工来完成,既耗时耗力又易于出错,采集效能低下,大数据金融审计则藉智慧化的数据收集平台完成数据采集工作,将金融审计人员从繁琐而庞杂的基础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不必耗费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机械性的劳动,提高了审计人员的时间效能与价值。与此同时,它使审计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且最大限度地规避了人为失误的产生。此外,网络时代被审计对象的各种信息也分布于浩瀚的网络空间之中,运用过程挖掘、神经网络等大数据技术可满足审计人员对数据的精准性、实时性采集需求,并实现数据的分析过滤,转换装载错误信息数据,从而保障数据结构的稳定性及其逻辑之间的关联性,夯实金融审计的数据基础,为其后续工作的高效开展做好准备,使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得到保障。

(二)旨在捕捉证据分析疑点的数据分析平台

金融审计在传统时代主要依靠人工作业来完成,审计人员进行手动计算及逻辑推理,从审计数据中发现潜在的审计线索。传统审计模式对于有限的数据资源而言是可行的,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审计数据的体量不断增长,数据结构日益复杂,数据类型愈加多元,传统审计即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宜性与滞后性特点,面对海量的信息数据资源,沿用传统审计不仅会限制审计效率,且会提高审计风险。鉴于此,应积极创新审计方法,广泛开展大数据金融审计,藉金融审计平台的数据分析子平台挖掘审计线索。数据分析平台集成了证据采集、疑点分析、审计预警等子模块,它们在识别问题线索、作出预警提示等方面具有凸显的功能优势,高级定量分析技术能深度分析海量审计数据间的非线性关系,有效缩短数据分析时间,审计预警模块则能对超出设置阈值的相关数据信息作出预警提示,助力审计人员精准发现问题及漏洞。

(三)旨在促进审计信息协同共享的审计交互平台

该平台主要包括了三个子模块,即审计专家模块、法律法规模块及信息交换模块。其中审计专家模块为审计人员的专业化工作提供了辅助与支持,当其知识水平、能力状态不足以应对当前的审计实践时,专家模块中的行业专家即可发挥专业优势开展更为精细化、深层化的数据分析与判断工作,从而确定被审计对象是否存在违纪违规现象;法律法规模块则对已然生效的法律、法规、政策条例等加以整合,形成动态化、结构化的系统体系,审计人员藉此能更加精准地认知把握金融领域体量庞大、内容复杂的法律法规,从而依法依规开展审计,提高审计效能,强化审计工作的监督职能;信息交换模块加强了银行、税务、公安、工商等机构之间的信息流通与共享,使它们实现高效的信息协同,审计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及线索可藉此模块向纪检、司法等机关进行提交[4]。

(四)旨在提升监督成果利用价值的审计成果共享平台

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离不开审计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在金融领域审计监督所取得的成果可以被应用在诸多方面,其成果价值是丰富且多元的。审计成果共享平台能有效地促进成果信息的共享共用,同时将审计整改落于实处,该平台中的金融审计信息能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从而使决策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及科学性。此外,它也可供纪检等部门使用,对金融领域的违法乱纪打击更有力度,金融审计结果还能助力于审计整改的全方位落实,使审计整改具有了目标导向,思路与措施也更加清晰、得力。审计整改是实现审计目标的有效手段,也是审计监督的重要内容,它使金融机构能良性运营和发展,金融政策能全面贯彻和落实,对于牢守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在审计成果共享平台的助力支持下,审计整改强化了多主体间的统筹决策,具有更高的实践效能。

三、大数据金融平台良性运行的保障机制

(一)健全技术标准,实现高效集成

大数据背景下,通过建设高效综合的金融审计平台,能有效促进审计资源的优化整合,改进审计方法和技术,大幅度提高金融审计效能,在平台的构建过程中,健全完善技术标准,使平台形成标准化运作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信息时代金融数据庞杂而繁琐,具有体量大、结构复杂等特点,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杂糅在一起,无序而混乱,金融审计需建立在海量的金融数据基础之上,数据的品质状态直接影响着审计效能。鉴于此,应加强对数据的整合,明晰其来源,并对来源的字段定义、数据格式加以统一,对于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则要依托网络爬虫等信息技术进行提取、转化、清洗,使其字段定义及数据格式呈现一体化、标准化状态,从而利于数据采集和分析,提高数据处理实效。

其次,建立完善的技术标准反馈机制。金融审计平台的构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具有过程性、发展性等特点,并非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可以全面完成的,它随着构建过程的推进而逐步完善[5]。审计实践复杂多样且具有动态性,审计工作场景非常繁多,由此为平台技术标准构建增加了难度,在有限的时间内,标准无法实现对审计场景的全覆盖,由此需通过反馈机制来将审计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纳入平台标准体系中,使其在动态发展中实现技术标准的完善与统一,从而促进价值增值。

(二)加强资源整合,提高应用成效

首先,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金融领域呈现出诸多新的面貌与特点。金融创新方兴未艾,各种新型金融机构纷纷涌现,金融业务也得到多维化拓展,鉴于金融行业的新态势,审计人员需具备时代意识与创新精神,结合被审对象的实际情况,立足新的任务要求,钻研探索更为适宜的数学算法,强化金融审计平台的数据处理能力,使审计重点的确定更加科学而精准。

其次,审计人员因审计任务和目标的不同,会形成差异化的审计数据需求,金融审计平台应从审计实践出发不断优化功能配置,为审计人员提供层次性的审计服务,使其高端技术分析需求与普通技术分析需求皆能得到有效满足。

最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其与社会各个行业领域之间的融合程度愈来愈深,政府治理也逐步由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数字政务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治理效能,公共数据一体化体系构建也卓有成效,由此为金融审计平台的数据收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审计平台应积极利用该优势条件,紧抓机遇,不断强化与各类型数据体系的对接共享,如社保数据、司法数据等,通过建立公共接口标准来加强与这些数据体系的联系,从而有效提升大数据比对效能,依托系统而提高办事效率、压缩审计成本,及时发掘审计线索,切实提高审计实效。

(三)完善监控制度,保障数据安全

首先,要健全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以制度化的形式来保障信息和数据安全。加强对数据存储、访问、修改等的监控,有效规避数据使用过程中各种纰漏和问题的发生,做好平台维护工作,及时进行系统更新,完善系统漏洞,并记录数据使用痕迹,最大限度地减小数据泄露发生几率。要建立高效的风险管控预警机制,当安全事件可能发生时,及时作出预警提示,防患于未然,全面提高数据安全治理实效,使数据的完整性、机密性都得到充分保障。其次,实时备份重要数据,利用云储存器等对各类型数据进行备份存储,由此既可保障数据安全,又有利于审计数据的共享使用,提高金融审计实践效率。最后,应强化审计人员的数据安全和保密意识,使其充分认知数据安全治理的重要性,要加强密码系统管理,通过设置复杂度较高的访问密码来提升平台的安全性。访问权限设置应秉持权责一致的原则,严格限定获得数据资源访问权限的人员范围,防止越权越岗的资源访问,要加强对平台维护及后台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和制度约束,使他们自觉主动地维护数据资源的安全及完整。

(四)优化数据分析,保障审计实效

金融审计要贯彻落实审计全覆盖的理念与原则,不断优化数据分析方法,提高数据管理效率,以此来确保审计结论的真实性、全面性、科学性,提高审计结论的反馈及利用价值。首先,应积极推进连续审计工作的开展,保障审计独立性,提升审计对被审数据的全覆盖,使审计落实于被审对象开展业务的各个环节之中。在审计实践中,要对全部金融数据进行系统性、实时性的审计,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快速找到审计线索。其次,要联合开展大数据审计及互联网审计,依托大数据技术对各类数据信息进行挖掘和关联分析,敏锐捕捉其中的可疑之处,在金融审计平台的助力支持下,形成对金融交易数据的自动、实时追踪机制,提高审计证据搜集的精准性,并对潜在的金融风险作出提示预警,强化风险管控能力。

(五)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智力支持

大数据金融审计离不开高素质、复合型的优秀审计人才参与和支持,他们为审计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人力保障。信息化时代,要打造一支素养较高、专业过硬的审计人才队伍,既重视审计人员的专业发展,优化其知识结构,提升其业务能力,使其对岗位有充分的胜任力,也要加强审计人员的信息素养培育,使其掌握开展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各项方法与技能,在工作实践中牢固树立大数据意识,熟悉多样化的大数据技术,由此才能全方位提高审计队伍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良好的实战能力[6]。

首先,审计部门要为工作人员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提供高效的培训平台,工作人员藉此可进行持续性、系统性的学习,以形成对大数据金融审计的正确认知,并具备在工作实践中运用大数据的能力。通过各类型的专题培训,审计人员能依托大数据技术来精准地捕捉线索、发现问题,从而保障较高的审计实效。在明确审计重点后,能制定信息化的数据收集方案,夯实金融审计的数据基础,使数据分析能有序开展,对于审计关键点的确定应在审计全覆盖的同时结合热点事件、政策条例来进行,藉此可从整体上把握被审对象的真实情况,提高审计评价的精准性与客观性。其次,应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序开展来强化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富有正义感,同时拥有大局观,能自觉主动地维护和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工作纪律,面对诱惑有强大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依法依规地开展高效的审计实践,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实现自我价值。

四、结语

金融审计的开展能有效加强行业的风险管控能力,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它是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有效手段。当前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审计的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诸多成绩,大数据金融审计平台即是信息技术与审计实践渗透融合的产物,通过构建此平台,可强化金融审计的数据基础,促进审计全覆盖理念的全面贯彻与落实,同时提升金融风险管理防范能力,保障规范有序的金融秩序。总而言之,大数据金融审计平台的构建是科技强审理念的具体体现,它有效地创新了金融审计的模式与方法,使金融审计效能得到大幅提升。

猜你喜欢

金融信息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订阅信息
P2P金融解读
展会信息
支持“小金融”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
金融大海啸
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