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新人类文明形态的中国式现代化论析

2023-09-25付文军姚莉

理论探索 2023年5期
关键词: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

付文军 姚莉

〔摘要〕与其说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不如说中国式现代化本身就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使其直接表征着一种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过程中也逐渐显示了它是一种后发赶超型、内外联动型、协调平衡式、包容开放式和具有全面系统性的文明形态。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我们既要在时代和实践的深度交互中找到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协同推进的方案,又要竭力为二者的协调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谐的社会风貌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汇聚“历史合力”的过程中保持历史耐心,磨炼历史定力,把握历史主动,继而不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境界,翻开人类文明形态的新篇章。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论”,“内蕴说”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23)05-0023-08

中國式现代化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和为世界谋大同的现代化求索方案,它推动了一个落后挨打、受屈受辱的落后国家飞速崛起并引领时代发展潮流和人类文明方向的历史过程。在此意义上说,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一条引领中国人民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之路。中国式现代化以具体的实际行动和卓越的历史成就向人们昭示了一种全新人类文明形态的问世。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同向同行的,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梳理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之间的内在关联与逻辑,不仅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有着莫大的帮助,还对于建构人类文明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从“创造论”到“内蕴说”: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关系审思

现代化的求索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始终是同步的。工业革命使人类历史焕然一新,人们开始大步踏入现代化社会并充分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诸多便利。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造就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1〕34由于这种快速的变化,尤其是“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和“交通的极其便利”,“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1〕35现代化一方面按下了人类文明的快进键并实质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另一方面又丰富了人类交往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整个人类世界是在现代化的助力下而不断前进的。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现代化求索史上最为耀眼的存在,它自然也是朝向世界历史的一种文明现代化方案。更为具体地说,“中国式现代化并不是游离于世界现代化浪潮和趋势之外的‘特殊状态’”〔2〕,而是中国人民逐渐与世界接轨并深度融入世界历史、创造人类文明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就此与人类文明关联起来,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耦合性关系。基于这一共识,人们对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关系的理解呈现为两个互补、互释的典型观点:一是“创造论”(或“引领论”),即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了人类文明。这一观点直接受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内容的启发:“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3〕10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明确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4〕之一,并要求在具体工作中贯彻执行这一要求。二是“内蕴说”(或“内含论”),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具有文明基因的现代化,它本身就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这一认知的明确表述来源于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即“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5〕。

这两种观点并不相悖,都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历程和辉煌成绩而展开的理性认知。“创造论”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全局而得出的必然结论。经过不断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攻克了诸多难题,完成了脱贫攻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并积极落实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和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时代任务,并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跃升、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得以建成、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稳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我国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开展和诸多“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4〕的稳步达成,标示着中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大道而稳步前行,并在这一过程中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既是基于历史和现实而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基于因果规律而合乎逻辑地作出的科学推论。“内蕴说”是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内在机理的深刻审视而得到的理性认知。中国式现代化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滋养,并受惠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它本身就是一个集文明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民主观和生态观等于一身的综合体。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引领人类文明,其关键就在于这种现代化本就内蕴着丰厚的文明基因,它本身就表征着一种文明的社会形态。相较而言,“创造论”更加注重的是对中国式现代化过程性的认知,“内蕴说”则展开了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性的把握。“内蕴说”是对“创造论”的推进,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关系的更为深刻的认知。需要指出的是,“创造论”与“内蕴说”虽然从不同的界面展开了对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关系的把握,但它们在根本问题上并无分歧——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相互成就的关系,二者互促互进并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

二、作为一种全新人类文明形态的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可能

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5〕,这一论断既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与现实、历史与本质的深度思考而得出的科学结论,又是通過对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之间逻辑关联的清晰把握而形成的理性判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求索历程已然确认了这种现代化所内蕴的文明基因及其文明形态。

其一,“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无比坚实的文化底蕴。以“现代”为名的中国式现代化并不是“告别传统”的发展模式,而是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文明模式。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深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6〕46。唯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4〕,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才能够“根深叶茂”、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才能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视角来看待中国及其现代化发展模式,方能准确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4〕,具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7〕的精神特质和文明基因。这些精神特质和文明基因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形态的共同文化追求。为此,我们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这一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努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和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6〕46,积极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8〕。

其二,“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5〕是中国式现代化得以永葆先进性的关键所在。中国式现代化是文明进步的现代化,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先进社会形态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自始至终都是马克思主义(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下的现代化,也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以“社会主义”为“基本定向”〔2〕的现代化。社会主义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方向和基本性质,它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的产物。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之路中,我们始终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9〕22。就此看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要实事求是地贯彻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坚信并践行“两个必然”这一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命题、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并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积极推动共同富裕等具体举措。这些既是科学社会主义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又是人类文明形态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中国式现代化也就此表现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民主专政”的“三位一体”格局,这一文明格局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先进性,表征着中国式现代化是融原则性和灵活性于一体的现代化类型。同时,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也在具体实践中逐渐开掘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其三,“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5〕是中国式现代化得以传承并创新的基础。唯物史观揭示了作为各个世代“依次交替”的历史及其创造轨迹:“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10〕540理论和经验表明,“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11〕544。不同的文明之间通过取长补短而共同进步,在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助力人类进步。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取得彪炳史册的伟大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就归功于它是一种兼容并蓄的现代化发展类型。在此意义上说,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6〕63的过程。人类自“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12〕38之后,就开始迈进了文明时代。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智能文明等文明发展序列忠实地记录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史并直截了当地指认了各个文明时代或文明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从未忽视这些文明历程及其成果,而是以审慎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将人类文明成果中的优秀部分筛选出来并完成这些优秀文明成果的“时代化”和“中国化”。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以丰厚的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为根基,并在回应“时代之问”的过程中充分激发这些优秀文明成果的活力,继而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础。

其四,“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5〕使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有了方向盘与风向标。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它以生动的实践和可喜的成就表明了中国人民积极融入世界历史并推进人类历史进程的抱负与追求。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现代化,它是充分尊重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发展模式,顺应了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无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还是它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4〕,都标示着这种现代化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与实践已然确认了这种现代化是与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完成的现代化有着原则性差异的。中国式现代化旗帜鲜明地表明了中国人民“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和“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4〕的基本态度和基本立场,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

其五,“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5〕是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文明形态的直接表征。在人类现代化求索史上,西方现代化长期处于“一家独大”的地位,它极力推崇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自由市场+分权型或集权型现代国家机构”〔13〕151的现代化发展程式也曾风靡世界。荷兰、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等国纷纷依照自身实际展开了现代化的推进工作。不可否认,这些国家的现代化求索快速地使它们从世界历史格局中脱颖而出,并将人类现代化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但西方现代化始终是为了私人的现代化,能够真正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只是少数私人(主要是资本家)。随着西方现代化的推进,“现代的分裂和文明的断裂是这种现代化的必然结局”〔2〕。人和物的发展失衡、人和自然关系的恶化升级、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和疏远、国家与国家(包括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欺诈和劫掠是西方现代化的“标配”。中国式现代化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推进方案都竭力展现了文明社会的特质,它是真正为了全体人民的现代化。以此为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将文明的要素灌注到社会各个领域,积极建构了一个囊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于一体的总体性、复合式的文明图景。这种全新的文明图景是中国式现代化求索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身内蕴文明基因的外显。

中国式现代化是沿循历史正道、摒弃历史老路和邪路的科学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实践充分体现了这一道路的历史继承性、先进性和超越性〔14〕,它也是中国人民与世界历史对接的正确道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和人类文明的新图景都得到了充分印证。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和人类文明形态的进阶始终是同步的。

三、中国式现代化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究其实,中国式现代化所内蕴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底色与本质。由于社会主义要素实质性地融贯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程中,这就使得这种现代化是一种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新型现代化。这样的新型现代化所表征的人类文明也就此与原始农业文明、古典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等文明形式区别开来,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和新境界也得以开辟。据此,我们可以回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推进中去一探这种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究竟。

其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后发赶超型的文明形态。不可否认,中国走近并走进现代化的时间较晚,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后发现代化。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而言,“后发”的现实境遇是双重的:一方面后发现代化国家失去了发展的先机,甚至还要被卷入先发现代化的洪流中而饱受欺压,这就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然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另一方面后发现代化国家也有着诸多的“后发优势”,他们可以借鉴并吸收先发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学习和利用它们的技术设备等开启迅速追赶的步伐,甚至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这种双重境遇恰是中国式现代化所经历的。在遭受落后挨打并“站起来”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就提出了“赶超”目标。周恩来在1963年便满怀信心地坚称“我们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是我们有先进经验可以学习,有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可以利用,这样可以扩大我们的眼界,所以我们前进的步伐可以加快。当然不会一点弯路不走,但总可以少走弯路。我们应该迎头赶上,也可以赶上”〔15〕412-413。正是在严峻的国内外局势下,在这种“赶超意识”的驱动中,中国人民勠力同心不断聚焦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主题而持续、健康且快速地推动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我国诸多核心指标和关键数据均稳居世界前列。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成功彻底改变了近代中国衰败凋零的颓势并化解了中華民族的赓续危机,“中国从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到高度统一、民族团结,从积贫积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繁荣富强,从被动挨打、饱受欺凌到独立自主、坚定自信,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6〕63。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利用了后发优势,积极总结经验、实事求是地制定和推进相应发展方案,开辟了一种后发赶超型的文明形态。

其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内外联动型的文明形态。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开眼看世界”并不是主动为之,中国亦非主动靠近并融入世界历史。表面上看来,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其坚船、利炮将关闭的中国大门叩开并将中国卷入世界历史的洪流之中。实际上,鸦片战争是一场西方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东方落后封建生产方式之间的较量。在这场争斗中,落后的生产方式惨败,现代化的威力尽显。在此情势之下,中国社会踏上了“受外部冲击而引起内部的思想和政治变革并进而推动经济变革的道路”〔13〕123,这是一种典型的“外诱变迁”式的“外源性现代化”。这种外部刺激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初期的影响是深刻而明显的,中国人民在深受殖民侵略之际而深刻反思了国家和民族的出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积极抓住了机会,典型表现就是我们历经了一个“以苏为师”的时代,充分借助苏联专家、苏联经验和苏联援助而推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都深知中国自己的路必须要靠中国人民自己来走的道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要坚持独立自主以实现自立自强。世界历史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希望依靠外部力量来搞建设,可能会在短期内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其作用一定有限,最终若不是陷入失败的窘境,也必然成为他国的附庸。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6〕67。中国式现代化得以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它妥善处理好了内外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内生驱动的核心战略并始终将中国繁荣发展的命运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同时也以虚心的态度学习国外有益经验和先进技术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腾飞。

其三,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协调平衡式的文明形态。在一个地域广博、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社会状况复杂的国家建立并发展社会主义是一项难度系数大的事业,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状况中不断拓展开来的。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之路中,不平衡问题始终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它直接制约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步伐。在进入新时代之前,我们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矛盾突出,二者失衡的状况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并制约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在进入新时代之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16〕7,成为制约中国式现代化的掣肘。发展不充分主要包括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仍不充分、社会活力的激发仍不充分等,发展不平衡则涉及收入分配、教育和医疗资源、社会保障和安全需求等各个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决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与主张。协调各方利益、谋求平衡而充分的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孜孜以求的目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共同富裕的推进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举措的提出和实施都是为了妥善化解城乡和区域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通过不断的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既要逐渐引领14亿多的中国人民整体地迈进现代化社会,又要着力防止社会两极分化并扎实推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还要推动物质和精神双重富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17〕。由是观之,中国式现代化就要谋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中国和世界关系的一种平衡,它是一种典型的协调平衡式的文明追求。

其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具有全面系统性的文明形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5〕,它是一种涉及面广、涉及领域多的总体性现代化发展模式。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巨变,任何机构的改革、方案的调整都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4〕。以系统思维和系统观念来处理发展中的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所凝练的实践智慧。具体来说,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需要按照“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5〕的原则来展开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这就要求在具体实践中“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5〕。在顶层设计过程中要立足全局、坚守原则和把握方向,具体实践探索则要处理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关系;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要立于时代前沿、提前规划并把握主动,而具体的行动则要因时、因地、因势采取灵活、科学、理性的策略;在坚守马克思主义之正道的同时,也要积极探索将其时代化中国化的方案;在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谋求高效率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解决公平问题;既要全面而充分地激发现代化建设的活力,又要注重手段和做法的规范性问题;既要坚持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地发展自身,又要积极推进改革开放以更好地融入世界当中。唯有如此,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在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宏观和微观的辩证平衡中充分凝聚人类文明新形态建构的“合力”〔18〕,以充分凸显这一现代化模式的文明优越性。

其五,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包容开放式的文明形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交往的普遍化,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逐渐带有了世界性的标签。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互动更加频繁、合作更加顺畅、交流更加密切,“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11〕538成为世界人民的共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史充分证明“打开国门搞建设”〔16〕194是中国基于发展需要而作出的科学选择,也是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抉择。中国式现代化是与世界历史进程深度交互的现代化,它以一种世界的眼光关注、审视着人类的前途命运,以一种包容开放的态度正确认识、处理着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顺应人类发展大潮流、立足世界变化大格局、正视中国发展大历史,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彰显了它“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和世界情怀。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們郑重承诺:“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6〕68,同时也积极推进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和交流互鉴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人类的现代化求索历史中,中国给出了一种不依附、不掠夺、不称霸的负责任、有担当的现代化方案。在扩大开放、加强合作的总体要求之下,我们坚定不移地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16〕193-194,在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的过程中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5〕。随着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式现代化也将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姿态推动更加美好世界的构建。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现代化方案的“标杆”,不仅提供了一种立于时代高度、勇担历史责任、贡献实践智慧和展现世界情怀的现代化方案,还塑造了一种占据真理和道义制高点的新型文明形态。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人类文明也势必会更加丰富和高级。

四、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路径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全体中华儿女齐心协力“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5〕。尤其是取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消灭绝对贫困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5〕。有鉴于此,中国共产党人才向世界宣告了我们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即“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4〕。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立足实际并积极探索推进现代化和人类文明的方案与道路。

总体说来,我们必须在“立场—方法—视域”的三维框架中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立场”即唯物主义立场,需要我们明确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都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都应立足于现实而非幻想。这是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关键所在。在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中,唯物主义的立场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行事原则,充分尊重现代化建设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方法”即合理形态的辩证法,需要我们以普遍联系、全面系统、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展开对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辩证审视与综合把握。既要全面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容和形式,又要在历史与未来、全局与局部、普遍与特殊、现象与本质的系统关联中切实把握问题的关键和症结。合理的辩证法则要求对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具体“事件”进行具体分析,继而有针对性地化解问题。“视域”即历史视域,需要我们落实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唯物史观阐释工作。以唯物史观来审视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就要将二者视为一种“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并在整个世界历史的视域中重审它们各自的位置。沿此思路,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都始终与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需要深入到生产方式及与之相联的复杂关系中找到最佳的实践方案。同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并不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只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一个具体阶段性任务的完成。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时代的流变,人类文明的发展又会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新要求和新任务。

具体而言,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明确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高质量发展以推动社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4〕,以此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经济基础。“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4〕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升经济实力依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也是有效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关键所在。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必须积极推动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现代化经济建设。通过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举措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协调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二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切实保障全体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以调动全体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热情和活力。“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4〕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之路,竭力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过程中塑造一个生动而活泼、安定且团结的政治局面,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稳步推进提供坚实可靠的政治保障。三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充分激发中华民族文化的创造性活力,切实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神力量。思想是行动的前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推进需要强有力的思想支撑。我们必须继续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建设极具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除了要继续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断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外,还应该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下统一思想、巩固精神堡垒。四是增进民生福祉,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4〕的过程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提供稳定而良好的社会保障。我们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激发社会活力和调动人民积极性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关于美好生活的要求。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围绕分配、就业、社会保障体系和健康中国等人民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加强制度设计并有效化解这些社会难题。如此才能汇聚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合力”,中国式现代化也就此才显现为“为民造福”的现代化文明形态。五是推动绿色发展,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视角和高度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尊重、顺应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4〕。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际上是统一的,始终坚持绿色发展、以人为本、系统治理,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走具有绿色底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19〕,因而在现代化实践中积极主张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有效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注重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并循序渐进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中国式现代化必将带领人民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新路。当然,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协同推进需要举全社会之力来共同完成,需要在现实中不断贯彻落实,也需要在与时代同频共振中不断创新工作方法。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5〕。对此,我们必须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实事求是地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进程。在实践中保持历史耐心、磨练历史定力并把握历史主动,付出最大的努力、做最充足的准备以争取最好的结果,在新发展阶段,中国必须矢志不移地推进现代化建设,坚定“走自己的路”的信念与决心,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为通往民族复兴的唯一通途〔20〕。可以相信,只要14亿多中国人民勠力同心,必能不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境界和翻开人类文明形态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付文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辩证法蕴涵〔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1):92-101.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5〕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01).

〔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7〕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J〕.求是,2022(14):4-8.

〔8〕顏晓峰,任倚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世界历史意蕴〔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2):1-11.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4〕付文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基于“跨越—稳定—超越”的三维阐释〔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3(02):3-12.

〔15〕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7〕刘伟兵.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思考〔J〕.理论探索,2023(01):67-73.

〔18〕刘同舫.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境界〔J〕.中国社会科学,2021(09):4-25.

〔19〕王 青,李萌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战略演进〔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01):9-18.

〔20〕杨章文.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整体性逻辑〔J〕.探索,2022 (01):1-14.

责任编辑 吕晓斌

猜你喜欢

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
论全面现代化
中华民族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四个保障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深刻认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意义
“七一”重要讲话的重大理论创新及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的“人的真正共同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