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圳异地办学校区的资源冲突与转型逻辑

2023-09-25燕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教书育人 2023年21期
关键词:异地校区深圳

燕山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一、问题的提出及理论视角

国内异地办学是利用高等学校的学术、学科等资源和地方政府的社会、自然等资源进行配置和交换的合作办学,是办学组织形态的变异和办学组织地域的扩张,是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的一种在异地开展办学的高等教育活动。异地办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不长,第一个阶段为初级阶段,主要受制于办学目标的实用性以及当时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第二阶段的发展关注高校的发展战略,也更强调异地办学的层次与质量。深圳特区于21 世纪之初引进众多名校进行异地合作办学就是第二阶段的产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扎根深圳特区进行异地办学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近年来,这些异地办学校区纷纷选择转型,通过发展赢得新的办学资源和发展空间,摆脱办学的现实困境。这些校区转型行动背后的逻辑为何,笔者试图通过资源依赖理论的视角进行阐述。

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学者范佛和萨阑斯科(Peffer and Salancik)提出了资源依赖理论(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该理论认为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获取一定的资源,而资源是从组织外部(环境)获得的,在资源交换过程中,组织要与其他组织建立一定的关系,因此,其他组织就会影响该组织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组织是由外部环境控制的。 从资源依赖理论的角度认为组织有着主观能动性,在应对外部力量时,组织的变革和适应性比较大,同时关注组织的行动与决策。组织可以通过对依赖关系的了解来设法寻找替代性资源,进而减少“唯一性资源”,更好地应对环境。

二、合作:为互补的资源而来

(一)深圳特区: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

20 世纪90 年代末,深圳举全市之力引进名校进行异地办学的背后,是城市定位和地方经济发展对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到2010 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于2010 年前后建成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性城市。这样的城市目标背后的支撑,是一流的高等教育系统,而20 世纪90 年代的深圳高等教育系统仅有深圳大学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规模和层次不足以支撑深圳城市定位。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当人均GNP2000-8000美元是迅速发展阶段,经济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持续增长。 1998 年深圳人均GNP 已达4000 美元,但高教毛入学率(含大专教育)仅为13%。根据1999 年的相关统计资料,深圳市户籍人口中,18~22 岁的人口总数为76730 人,以此估算,1999 年深圳市毛入学率不足15%,显示深圳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深圳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与当时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不匹配,需要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但当时中国高等教育体制之下,由于学位评定制度计划分配的特点,要建一所新的大学申请博士点往往需要20 年左右的时间,经济高速发展的深圳等不起,于是采用引进知名高校进行异地合作办学来曲线争取稀缺的学位资源,满足城市对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

(二)知名高校:基于空间资源和学术资源的拓展

1999 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计划中明确提出到2010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该计划的发布实施带动了中国高校的扩招。而高校扩招,不得不考虑办学经费、办学用地、教育资源等现实问题。面对经济发展之地的邀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选择来深办学,促使知名大学决策的重要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对于空间资源的拓展,在笔者的访谈中,X 教授认为:“研究生招多少不是研究生院说了算,而是房产处说了算,能空出多少个床板,就招多少学生。” 充分体现了名校对于空间拓展的需求。二是异地办学校区进一步拓展名校的学术资源和影响力。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吴志攀在深圳研究生院院刊上发表文章写道:“我校深圳研究生院目标是根据深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和科技的需要,发挥我校的学科优势,重点进行以理工科研究生为主体,兼有经管、法律、社会、传播等的多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原创性的科技创新研究,为深圳二次创业提供人才培养和原创性的科技创新研究。”

三、冲突:资源投入不足产生的矛盾

按理说,异地办学校区在市政府和名校双方资源的共同投入下能顺利发展,但在现实办学中,异地办学校区面临办学主体双方资源不充分供给的环境。资源是指在组织中能够展现组织核心竞争力的任何事物(Wernerfelt,1984),既可以以有形资产的形式存在,又可以以无形资产(intangible assets)的形式存在(Caves,1980)。对于异地办学校区而言,主要需要来自地方政府投入的硬件资源、经济资源、编制等软性资源和大学本部的学术资源、学科资源、师资资源、学生资源及品牌资源等。

(一)办学经费紧张

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异地办学校区机构归属的模糊性影响地方政府长期稳定的投入,异地办学校区往往难以享受和本地高校相同的“市民待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专项经费投入的缺失。为发展深圳特区的高等教育,2016 年10 月,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并明确:加快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对纳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的高校,建设周期内每所给予最高10 亿元专向经费资助。由于异地办学校区单位性质,未纳入专项经费的支持范围。此外,高端人才科研启动经费异地办学校区也未能获得支持。第二,人员经费的不稳定投入。由于异地办学单位性质定义为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异地办学校区需自行承担人员工资等经费,远远不及市属高校对人员财政核拨的长期稳定投入。

(二)队伍建设不稳定

异地办学校区师资队伍早期依托校本部院系师资资源,但这种依托关系造成异地办学校区对教师的安排与管理没有主动权,同时教师既要坚固校本部课程又要远距离来深开展教学,影响教学质量。为解决这一矛盾异地办学校区在发展过程中往往通过全球招聘形式自聘师资。但对于自聘师资的职业发展异地办学校区很难给予充分的资源保障。大部分自聘师资既无校本部的事业编制,也难以获得深圳市事业编制,福利保障有限。同时在本部的人事考评系统中不能有效接轨,不能得到本部的职称认定,影响职业发展和教师的身份认同。此外,对于行政管理系列的教师由于异地办学校区性质问题,难以在体制内进行流动,影响队伍良性互动发展。

(三)学科发展受限

早期异地办学校区的学科发展主要依托校本部院系力量帮助建设,并通过校级层面研讨会进行明确。但异地办学校区早期的学科属于院系延伸特点明显的组织安排,其学科发展需要的配套资源基本来源于校本部院系。随着异地办学校区自主发展,学科将不断完善与重组。但学科建设的背后是学位专业的评价认定,以及学生名额、师资资源、经费等相应配套政策资源的支持,如果异地办学校区期望发展的学科与校本部的办学理念相左,异地办学校区的学科建设很难获得相应学科资源配套。学科建设是异地办学校区发展的关键,其背后配套性资源的投入呈现多重性特征,校本部掌握其学科评价、学位审定和学生资源;异地办学校区自身通过全球化人才的招聘投入师资资源;地方政府投入经费支持等,投入的多重性意味投入资源的各方对异地办学校区的发展有一定的话语权,学科发展要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发展。

(四)学生规模不足

早期来深圳的异地办学校区要约的规模较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早期与深圳市签订的合作协议规定到2005 年在校生规模达3000 人。三所异地办学校区3000 人的办学规模直到2013 年才勉强达到。学生规模是高校办学的基础资源,只有保障学生名额的基础资源,才能获得经费支持。作为研究型的异地办学校区,学生是支撑教师学术、科研和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学生规模不足将影响办学发展。同时学生是学校开展文化活动的主体,学生规模小校园文化氛围难以形成。

四、机遇:双一流大学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契机

(一)双一流大学建设契机

2015 年10 月24 日,国务院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针》,明确要实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2030 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21 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双一流建设”的出台是从国家战略层面对中国高校发展目标的重新调整布局,各所高校积极争取进入“双一流建设”,获得国家认可,提高办学声望,在配套经费争取、地方政府支持等方面抢占先机。同时,地方政府也借此契机重新布局城市的高等教育系统,希望引进重点大学,发挥吸纳高素质人才、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满足民生基本需求、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在双一流建设的契机下,高校和地方政府对于异地合作办学有了更大的制度空间和资源配置条件。

(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契机

2019 年2 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重要城市,迎来重大战略发展契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推动教育合作发展,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同时加快推进大湾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交叉研究平台和前沿学科建设,着力提升基础研究水平。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契机对于城市重新布局高等教育系统,发挥高等教育机构对于城市综合实力水平、社会经济服务、科技创新能力等提升的重要作用。

五、转型:异地办学校区的转型方式与特色

2015 年以来,早期与深圳合作办学的高校积极拓展,期望通过发展赢得支持与资源,从而摆脱办学困境,并在新的历史机遇下转型发展,这些高校通过与深圳市重新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明确新的办学目标。

(一)办学方向与特区发展方向紧密相关

异地办学校区的学科专业多呈现前沿、交叉、应用及国际化的特征,与深圳特区发展所需的产业密切相关。如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布局和建设世界一流学科领域,培植基础学科的原始创新,建设围绕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电子科技、绿色生态、跨国法律、经济管理、人文社科七个领域的学科体系。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构建有志高等教育资源的凝结核,重点建设材料、能源、生命、信息等学科,成为深圳市世界一流学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珠三角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支点。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重点考虑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粤港澳经济湾区发展需求,以及深圳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将重点建设医科和新兴工科交叉学科。

(二)办学层次的全流程构建

早期深圳引进的异地办学校区的培养层次以研究生为主,而这一阶段的转型则以开展本、硕、博全流程的培养为主,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如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转型升级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开展本、硕、博教育,办成扎根深圳,服务国家,面向世界的高精特研究性大学,重点开展本科生培养条件和培养能力建设,满足高水平大学规模化培养本科生的要求。到2022 年,达到本科生年均招生1375 人、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9000 人的规模。中山大学(深圳)旨在开展本、硕、博教育,规划到2025 年办学规模20000 人,其中本科生12000 人,研究生8000 人。

(三)办学属地化管理增强

异地办学校区的转型在此阶段呈现“属地化”的管理特征。第一在经费投入上,异地办学校区纳入市属高校的管理序列,如哈工大(深圳)的经费形式就享受与市属高校同等待遇。而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则由“差额拨款”转为“全额拨款”,按照市属高校的标准获得深圳市政府拨付的生均经费。第二,独立招生代码的确立,异地办学校区拥有独立招生代码意味着办学主动权增强,可以获得更多地方政府的资源倾斜,同时也能通过招生名额的划拨服务地方发展。如哈工大(深圳)就具备单独的招生代码,该代码编号与威海校区、校本部不同。第三,党建工作的属地化管理。2019 年出台的《省外高校在粤办学机构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异地办学机构党建工作由广东省委教育工委指导、所在地级以上市委统一负责、举办高校组织协助管理。其党组织的关系应隶属于各地级以上市的教育工作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党组织。

猜你喜欢

异地校区深圳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推进医保异地结算 稳字当先
如何开拓异地市场?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