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机遇、困境和实践路径*

2023-09-25闫佼丽王志刚西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书育人 2023年21期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马克思主义

闫佼丽 王志刚 (西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担负着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重任,高校能否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直接关乎党、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故此,深入审视时代之变局,以问题为导向,着力探讨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践路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历史性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迎来了历史性机遇。

(一)党对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领导地位的加强,为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根本政治保障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党和政府历来重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建国初期,毛泽东即明确指出,必须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工作。1955 年3 月,在中宣部召开的全国学校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做出了在高校中配备幷培养学校领导骨干和建立党的领导核心的决定,以此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力,逐步建立了校党委领导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和工作体系。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多次提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特别强调“要选拔党性强,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党的工作经验的干部,充实和加强各级党的部门,意识形态部门和大专院校的领导”,[1]“意识形态部门和党委以及高等学校的党组织富有特别重要的重任,要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切实有效地抓下去”。[1]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指出要“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高校肩负着“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2]的重任,为此,“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3]

党中央多次重点部署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在国家层面先后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会议,印发了《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从不同层面强调党在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领导地位不可动摇。这一系列的“组合拳”,为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实践路向谋篇布局,做出了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

(二)中国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为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奠定厚实物质保障

“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的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4]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一定是以经济基础为支撑前提的,改革开放40 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2010 年,中国经济总量取代日本,上升至世界第二位。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为经济新发展注入新动力。2018 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1978 年提高24.4 个百分点,达27.5%。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幷不能单纯理解为纯粹的经济领域改革的结果,它与中国的社会制度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紧密相连的。正如学者指出的,“破解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密码,无论从宏观上还是微观上来说,都不能离开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维度”。[5]因此,中国经济稳步发展也具有意识形态价值意义,为高校师生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提供了真切的现实范本,为提高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奠定厚实的物质基础。

(三)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为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创设良好国际环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发展、繁荣,具有世界性意义,它显示了中国道路的生命力,为世界上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国家提供了中国经验。特别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毫无保留地与世界各国分享、共享疫情信息、科研成果、派驻国际医疗救援,为全球抗击疫情做出中国贡献,让世界各国看到了更加开放、自信的中国,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越来越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认可。日益扩大的国际影响力,使思想活跃、信息敏锐的高校师生更加深刻地体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先进性,从而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认同、信仰马克思主义,为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提供良好的国际生态环境。

二、新时代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困境

目前,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仍面临话语主体责任意识模糊,主体地位缺失;话语内容被虚无化,与实践脱节;话语表达渠道单一,表达方式生硬等方面的困境。

(一)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主体存在责任意识模糊,主体地位不明确的困境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主体主要包括高校党委行政干部、全体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其中,高校党委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中处于统领地位,是高校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核心。当前,尽管各高校均建立了党委领导下的校意识形态工作体系,但有的高校党委仅仅满足于完成上级派发的任务,缺乏对意识形态工作复杂性、敏感性认知,利用基层党组织带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发挥核心作用并不明显。任课教师是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力军。部分高校任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不扎实,将马克思主义看作是单纯战争与革命的理论产物,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6]由于受到西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影响,极个别教师甚至在课堂无原则地宣传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7]严重消解了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威。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不可忽视的骨干力量。但目前部分高校辅导员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岗位职责理解不够深入,没有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应然使命,更有少数辅导员认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属于政治宣传,应该与高等教育相分离”。[8]部分辅导员理论素养欠缺,缺乏对错误思潮的分辨能力,对我国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缺乏深层次理解,难以坚定政治立场,从而制约了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内容存在被虚无化,与实践脱节的困境

高校是各种社会思潮激烈交锋的重要场所。一方面,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在校园里有一定的市场,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同时,西方的意识形态如普世价值论、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宪政民主、民主社会主义等打着学术交流的幌子进入校园,尤其是新自由主义和宪政民主,宣扬的“个人自由极大化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人道主义、自由、平等是超越政治限制的”等论调,对大学生极具迷惑性,部分学生甚至将其视为价值圭臬,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内容存在被虚无化的危险。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内容还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一是话语内容与社会发展脱节。高校的各门专业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其理论体系主要以概念、原理为主,属于形而上的文本话语,理论本身的严谨性、逻辑性以及对生活实践的高度抽象性,使其疏离了社会发展的真实场域,在接受这种高度概括话语内容时,某些大学生仅仅是将其作为理论知识学习,即停留于理论的认知层面,没有将其作为观察与分析社会的理论武器,难以产生思想共振,进而形成价值信仰。二是话语内容与学生成长脱节。作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接受者——大学生,无论是思维能力还是认知水平均处于成熟的“拔节孕穗”阶段,急需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抽象、概括性的文本话语抽离了对学生本体的关照,缺乏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链接,这样的话语内容无法触动学生的内在情感。

(三)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存在表达渠道单一,表达方式生硬的困境

目前,高校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专业课程介入较少,远未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局面。思政课的教育大多依赖课堂教学,忽视了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交互这些体悟性、浸润性的隐性传播渠道,造成理论教育抽象、空泛,难以唤醒学生深层次思维,实现知行合一,抑制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思政课的理论讲授多采用单向式的理论灌输,使学生丧失了独立主体地位成为教育者的附属物,学生所蕴藏的探索精神和质疑精神随之流失;教师进行话语表达时,多是政治话语,从理论到理论,语言缺乏亲和力、吸引力,制约了学生超越知识表层符号走向知识蕴含的思想和价值系统的学习。

三、新时代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应从培育话语主体、创新话语内容、优化话语表达三个方面着力突破,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对高校师生的凝聚力、引领力。

(一)培育信念坚定、理论扎实、执行高效的意识形态话语主体

高校党委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应建立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明确高校党的各级组织部门的意识形态工作职责,实施年底责任考评,把意识形态工作落到实处;积极发挥高校党委的政治领导力,增强战略思维,提高决策能力和水平;利用基层党支部组织、联系广大党员干部的组织优势,建立党员学习制度,及时传达幷高效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形成由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各部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意识形态工作格局,使党组织成为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坚强堡垒。

高校教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在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中责任重大。高校教师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对所讲内容高度认同,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只有这样,“才能讲得有底气,讲深讲透,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9]同时,教师还必须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透过纷繁的社会现象,辨明错误思潮,抓住事物的本质,起到为学生解疑释惑,正确认识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引路人”作用。“就像牧师是上帝的诠释者一样,教师是他的时代和国家伟大的道德观念的诠释者。”[10]

高校必须重视辅导员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中的骨干作用,减轻辅导员事务性工作负担,提升辅导员岗位吸引力,明确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岗位职责,强化其肩负铸魂育人的职责重任,使之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深入了解并准确把握党的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战略,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敏感性、实效性。

(二)创新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科学设置话语议题

首先,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看待各种社会思潮。一是引导大学生客观认知各种思潮产生的社会条件,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对外开放阶段,随着社会的转型,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使得各种社会思潮得以寻找合适的土壤生存。但这只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表象,而非全部意涵,不能就此彻底否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的指导地位。二是帮助学生全面分析并把握各种思潮的本质特征,客观理性地对待它,如新自由主义所倡导的绝对自由化、全面私有化,本质上是为了资本主义制度在经济政治中占支配地位,其鼓吹的民主政治是用西方的民主代替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本质即是彻底否定中国政治制度,彻底否定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引导大学生剖析各种社会思潮产生的社会条件及本质特征,提高大学生鉴别、判断幷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侵蚀的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

其次,结合社会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科学设置主导性话语议题。高校能否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关键在于理论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也就是高校提供的话语内容能否有效回应大学生的理论困惑和思想动态。为此,高校的意识形态话语内容应有的放矢,正确设置主导性议题,议题内容要实现两个结合:一是要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和实践境域,回应大学生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的理论困惑;二是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发展状况,关照大学生成长需求、利益诉求、生活和思想视域的诉求。当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的新方法、新论断、新战略,理应成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主导性议题。高校各门课程,特别是思政课应结合各自的学科内容,撷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生动鲜活的事例,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话语内容,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典型案例融入话语内容,实现话语内容的时代性、有效性。

(三)拓展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渠道,优化话语表达方式

高校教育者必须树立互联网思维,推动教学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利用校园网络,创设校园教学网络平台,将课堂教学内容和辅助教学资源共享;利用微信群、QQ 群,把线下与线上教学结合起来,及时转变教师单向灌输者的角色,与学生进行平等互动。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交流平台作疑难解答或引导学生开展深入讨论。针对网络上的一些错误言论,教师及时予以澄清、纠正,引导学生学会理性分析网络言论、观点。同时,还应发挥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的话语传播渠道。积极开展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马列经典著作赏析等征文活动;结合学生各专业特色,开展摄影作品展,传统礼仪文化展示等主题活动,使大学生在校园活动中培育德行;围绕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中心议题,有计划地设计实践内容,引导学生到红色基地、到企业、乡镇进行实践活动,感受先辈创业的艰辛,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伟大成就,通过实践体验,加深学生的感悟。

新时代高校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各门专业课程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才”的教育,还必须兼顾大学生情感、价值观“德”的培养,将育人与育才统一于各专业课程教学中。高校各学院、各组织部门联合攻关,深耕细究各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针对不同的专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每一门课程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在思政课的课堂讲授中,通过主题演讲,课堂讨论,阅读分享等形式,丰富话语表达方式,改变话语的单向输出,构建教师话语与学生话语的双主体地位和平等交流的话语表达方式,激发并吸引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实现话语表达的灵活性、多样性。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