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导师团队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2023-09-23岳基伟申晓静聂士斌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8期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

岳基伟 申晓静 聂士斌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传统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导师指导精力有限、知识结构受限、培养方式单一、培养方式与培养目标相分离等问题,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及毕业后对社会作出的贡献。本研究从构建导师研究方向数据库、构建多元化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建立导师团队与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追踪机制、建立导师团队与研究生科研成果的互评机制四个方面,探讨了基于导师团队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期形成一种可复制、可传播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为提高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导师团队;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

基金项目:安徽省省级新时代育人质量工程(研究生教育)项目(编号:2022jyjxggyj260;2022gjxslt012);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编号:2021xtyrjd006)

作者简介:岳基伟(1990— ),男,安徽理工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煤矿安全、瓦斯灾害预测与防治;申晓静(1991— ),女,安徽理工大学助教,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管理、灭火剂的开发及性能机理研究;聂士斌(1983— ),男,安徽理工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火安全材料、煤矿防灭火技术。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始终以服务国家安全战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为使命。近年,由于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党和国家对于安全生产高度重视,社会对于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愈加强烈。

近年,通过安全专业教育者的积极探索,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强化实践环节、科教融合等,营造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氛围。阳富强基于协同创新理念,从多学科交叉、多导师指导、多平台支撑三个方面构建了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出了充实导师队伍、优化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新建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等方法。邵辉基于责任、需求理念,构建了五元核心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提出了打造贴近生产实际的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平台。周克清等人探讨了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幸福堂等针对国内高校对来华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亟待完善的问题,探讨了国际研究生培养模式。

部分专家围绕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些探讨,然而随着社会对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需求数量的变化和需求质量的提升,同时由于导师的指导精力有限、知识结构受限、培养方式单一、培养方式与培养目标相分离等问题,使得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培养的研究生适应性不强、创新性不足、团队意识不强,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及研究生毕业后的发展。为满足社会对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的需求,研究团队基于导师团队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期为社会培养科研与实践能力强的专业型人才。

一、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构建导师研究方向数据库

1.结合人事部门的有关资料,综合考虑校外导师的合作情况等因素,对学院导师名单重新梳理;2.采用问卷调查对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导师(校内及校外导师)的第一研究方向和第二研究方向等进行精细化摸排统计;3.采用提交佐证材料法,统计各位导师现有的实验设备,以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4.构建导师研究方向数据库,进行可视化处理,形成学院管理员、导师、学生三个透明客户端。

构建导师研究方向数据库,具有以下优势:基于学院客户端,有助于管理人员对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进行管理;基于导师客户端,有助于导师对科研信息和科研设备进行更新;基于学生客户端,有助于学生了解导师较为擅长的研究方向,从而使学生能夠及时与心仪导师取得联系,做到学生与导师的精准匹配。同时,通过数据库有助于学生了解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及管理员的联系方式,方便学生开展科研实验。

(二)构建多元化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

传统的单一导师培养模式存在着研究方向单一、实验仪器不足、导师精力有限、工程硕士研究生理论不能联系实际等问题。为实现研究生高质量、多元化培养,将学科内的导师划分为一导师(第一研究方向)、二导师(第二研究方向),实行一导、二导联合培养,并提出以下七种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培养模式:1.一导师(校内)+二导师(校内);2.一导师(校内)+二导师(研究院及研究所);3.一导师(研究院及研究所)+二导师(校内);4. 一导师(研究院及研究所)+二导师(研究院及研究所);5.一导师(校内)+二导师(企业);6.一导师(企业)+二导师(校内);7.一导师(企业)+二导师(企业)。

第一种培养模式较适用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由于研究院、研究所、企业科研实践机会较多,故第二、三、五、六培养模式对于学术型学位及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均适用;第四和第七种培养模式较适用于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上述培养模式有助于不同研究方向之间形成协同效应,使实验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打破传统以校内导师为主体的局面。由企业、研究院所共同构成教学主体,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实现校企研多方协作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对于研究生毕业论文课题的选择,由一导师、二导师、研究生三者商定选题,导师把自身的学术优势运用到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共同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建立导师团队与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追踪机制

1.定期追踪导师团队研究生的学术讨论

研究生的学术讨论对于新研究思路的产生、对解决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制订后续研究计划至关重要。每月要求导师团队中的研究生开展学术讨论,对于在外出差不能到现场进行讨论的研究生,应通过线上参会,实行签到制度。学院应对学术讨论次数做出规定,同时记录参会人员讨论的问题、取得的成果等,以备研究生管理人员检查。

2.定期抽查导师团队研究生的科研进展

学院成立研究生科研进展考察组,每间隔一段时间,从导师团队抽取一名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成果汇报。同时,对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开题报告进行检查。对于科研进展落后的研究生,学院管理人员应对其本人和导师进行谈话,制定监督措施提高学生的科研进展。此外,还可将学生的科研进展与导师的年终考评挂钩。

(四)建立导师团队与研究生科研成果的互评机制

1.建立研究生科研成果的考评机制

对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应规定期刊发表等级要求和以实验室实验、数值模拟为主的论文成果考评机制;对于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应规定期刊发表等级要求和以工程试验为主的论文成果考评机制。将研究生的考评结果与学生的评优推先、学位授予相联系,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从而使学术型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在培养模式上真正区分开。如果学术型、专业型学位研究生未达到科研成果规定要求,应当设立定期追踪机制、延长在校学习时间、取消评优推先资格,以达到“以评促改”的效果。

2.建立导师团队研究生导师资格条件的考评机制

根据学生科研成果的考核结果、学生创新基金的完成情况、学术经费的使用情况,对研究生导师团队展开综合测评,对于考核优秀的研究生导师团队,颁发证书并奖励招生名额;对于考核不合格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停止或减少研究生导师团队中导师的招生资格,直至考核合格,再恢复其正常招生资格。

建立导师团队与研究生科研成果的互评机制,一方面有助于激励导师、研究生努力做科研,另一方面可以促进高层次研究成果的产出。

二、结语

研究团队从构建导师研究方向数据库、构建多元化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建立导师团队与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追踪机制、建立导师团队与研究生的互评机制四个方面探讨了基于导师团队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基于此种模式进行研究生的培养将可取得以下显著效果。帮助研究生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实现学院管理人员、导师、学生三个客户端的可视化;在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下培养出创新能力强、团队意识强、满足社会需求的研究生;形成一种可复制、可传播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以供其他高校参考;提高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高质量研究成果的产出率,使学术型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在培养模式上真正有所区分。

参考文献:

[1]周福宝,王恩元,王亮,等.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2022(4).

[2]徐超,王梦溪,王凯,等.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人才培养策略与实践[J].安全,2022(3).

[3]阳富强,段在鹏.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8(6).

[4]邵辉,葛秀坤,单雪影.基于责任、需求的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5).

[5]周克清,陈卫明,郭海林,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长效机制研究: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J].科技风,2022(3).

[6]幸福堂,王晓港,韩军.“一带一路”背景下安全科学与工程國际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9).

责编:应 图

猜你喜欢

研究生培养
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方法研究
研究生培养中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的构建
研究生车辆动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非形式教育理论的研究生素质培养的研究
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多学科跨专业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分析与探索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及成效
张岂之先生教育研究纪事
美国普渡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