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性大学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输送的实践探索

2023-09-23孔凡立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8期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实践探索

孔凡立

摘 要:国际组织是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掌握国际话语权、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以及发挥全球治理能力的重要载体。本研究立足综合性大学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输送实际,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相关做法,提出探索复合型、专业型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输送体系。

关键词:国际组织人才;综合性大学;实践探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总目标,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国际组织的全球影响力日益提升,而向国际组织输送人才日益成为主权国家提升国际话语权、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以及发挥全球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快培养和输送国际组织人才,有助于增强我国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的代表性,加强我国在国际组织工作后备人才梯队的建设,提升我国在国际游戏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还有利于提高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一、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输送的困境

据国际协会联盟统计,1909年全球各类国际组织只有213个,1956年增加到1117个,1990年迅速增加到26656个,81年间增加了124倍。2020年,各种类型的国际组织总数已超过73000个,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每年还在以1200个以上的数量增加。国际协会联盟发布的《国际组织年鉴(2019—2020)》显示,中国加入的各类国际组织超过3100个,在全球近300个国家和地区当中排名第32位。联合国的最新统计显示,中国籍职员在联合国工作的有1336人,约占联合国工作人员的2.31%,其中非语言类中国籍职员在联合国秘书处的数量不到100人。中国籍职员在国际组织中的代表性严重不足,在具有代表性的关键岗位、中高管理层任职人员的数量上更是少之又少。这与中国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发挥重大作用的要求不符合,严重延缓和影響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

当前我国高校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输送上没有成熟完备的体系,对相应培养模式下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欠缺,学科定位不明确,培养的国际组织人才无法满足当前各类国际组织的需求。美国、英国、瑞士、日本以及韩国等发达国家虽然已建立了较成熟、较多元化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体系,但限于国情和语言等方面的差异,引进、消化、吸收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摸索、磨合。目前我国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外语类、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等非专门性学科上,国内很多高校都没有开设与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相适应的专业。这种现状使得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和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需求之间形成结构性矛盾,造成了我国国际化、专业化人才培养处于一种较低端水平,这就需要高校做出适应人才培养需求的专业调整。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输送存在的问题,背后实际上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调整没有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严重滞后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需求。

二、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输送的现实探索

近年,国际组织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在培养和输送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组织人才方面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目标和要求逐渐明确。2015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7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高度重视全球治理方面的人才培养。2016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5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专业人才,这些专业人才要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培养国际组织人才等五类人才,并且提出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发言权和代表性,积极选拔并推荐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发布相关通知和办法,支持高校大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2018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大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荐高校优秀人才在国际组织、学术机构、国际期刊任职兼职”。国内部分综合性大学也在积极探索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输送的路径,相关经验做法具有引领性和示范性。

(一)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体系逐渐成型

近年,国内综合性大学逐步探索了独具特色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体系。苏州大学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积极开展国际组织实习项目和活动,为赴国际组织实习的学生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配套资助。苏州大学红十字国际学院创办“国际人道工作实务”微专业课程,帮助具有国际视野、人道情怀的青年大学生奠定从事国际人道组织工作的专业素养和基础知识。浙江大学出台《鼓励支持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工作规定(试行)》,设立“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彭年教育基金国际组织专项奖学金”和国际组织意向学生备选库,及时发现有意向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的学生,通过“国际组织精英人才培养计划”“国际组织实习任职专项计划”创新“X+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前移指导、系统培养和持续引导,打造全球治理人才后备梯队。北京大学组织出版“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系列教材”,其中,何昌垂教授主编的《国际公务员实务概论》一书已出版。复旦大学利用学校国际关系、公共管理、社会科学、公共卫生等多学科综合优势,充分发挥360余门全英语课程的基础性作用,探索利用语言优势设置多语种课程,根据工作需要成立相关教学部;同时学校还设立“多语优才计划”“国际公务员”等计划项目,在此基础上培养兼具多种外语能力、多项专业能力的国际复合型人才。

(二)校园“第二课堂”活动氛围热烈

国内高校通过建立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基地,开展国际组织专题讲座、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论坛、国际组织实习经验分享、国际组织菁英人才大赛等活动。浙江大学每年举办“全球治理周”活动,启动国际组织实习就业战略指导平台。北京大学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开展“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证书项目”,举办国际组织高端论坛。苏州大学面向全校学生推荐国际胜任力培养课程,通过经典案例分析、真实情境项目学习、专题工作坊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树立尊重多元、包容互鉴、和谐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国际组织胜任力,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国际视野和世界胸怀的国际化人才。复旦大学设立“荣昶学者”全球治理人才培养项目,举办青年全球治理主题创新设计大赛等活动,在比赛中不断提升学生成为国际公务员的综合能力;成立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人才发展协会,开设多体系化项目,如“共话全球治理”“倾听世界之音”“走进国际组织”等,“第二课堂”活动氛围热烈。中国人民大学第二期国际组织人才“新星计划”训练营走出国门在瑞士举办,训练营20名成员赴世界贸易组织(WTO)、联合国欧洲总部(UN)、国际劳工组织(ILO)、联合国难民署(UNHCR)等8个国际组织进行深入参访学习,通过专家报告、实地参访、模拟谈判等环节充分了解国际组织的工作宗旨、运行机制,并有针对性地训练在国际组织任职所需的相关思维方式和能力素质。

(三)多渠道积极向国际组织推介输送人才

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不断加强与国际组织的沟通合作,邀请国际组织进校开展宣讲会(如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实习项目宣讲会);争取国家留学基金委的项目支持,选派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加强与国家部委的合作,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共同举办“国际组织求职微课堂”系列活动。浙江大学师生组团赴京参访商务部、外交部及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复旦大学代表团赴欧洲、东南亚、非洲等地走访20余个国际组织,主办、承办国际组织来访活动,与国际组织开展合作会谈,与近30个国际组织及区域办公室建立了联系,并与一批国际组织通过合作备忘等形式达成专项实习合作,推动建立基于学术研究、咨询服务为抓手的国际组织实习实践合作模式。

三、綜合性大学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输送的实践创新

在全球形势复杂多变、全球治理面临严重挑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提升的背景下,实现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输送的可持续化,面临着更高要求。综合性大学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输送,要主动与国家发展需求对接,理论与实践两者结合,不断加强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形成合力,多层次、全方位、多渠道开展工作。

(一)把握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

把青年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方向。青年学子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扛在肩上,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高校培养国际组织人才,要始终坚持把国家立场、民族情怀作为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坚持立德树人,发扬民族精神,着力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是非曲直的判断能力,推进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勇担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建构中国化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建构中国化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需要结合中国教育的人才核心素养培养方略,以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峰会上提出的新发展目标(SDG)等内容。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和输送,需要在目前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创新培养模式,将复合型与专业型人才培养有机衔接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一是依托相关学科专业拓展培养模式,这是以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为目标进行专业知识模块的延展;二是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交叉学科等优势,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要求相匹配,开设相关专业的主辅修课程,基本上按照“X(主修)+国际事务+外语”或“外语(主修)+国际事务+X”两种不同的主辅修学位结构模式进行培养,将国际组织人才所必需的“三个核心价值观”“八大核心能力”“六个领导才能”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创新师资和国际合作保障体系

打造一支国际组织工作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是现阶段培养国际组织人才的重要保障。综合性大学要发挥自身优势,建立国际组织校友人才信息库,构建一支包括专业教师、国际组织工作经验人员、国际事务工作人员等在内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在日常教学指导中融入“全球胜任力”的教学理念,引导大学生增强国际组织人才意识。加强与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深化长期交流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发掘分布在国内的国际组织及其分支机构等资源,不断开拓国际市场。高校要确保资金到位,为前往国际组织实习就业的学生做好保障工作。综合性大学在探索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积极打造本土化特色品牌,建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组建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合作特色化联盟,互相学习,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输送体系。

(四)建立国际组织人才选拔输送机制

建立长效稳定的国际组织人才选拔输送机制,可以有效畅通国际组织人才选拔输送渠道。综合性大学要积极探索多校协同工作机制,发挥多方联动优势,建立跨校间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输送联席会议合作模式,强强联合,成立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聘请国际组织工作人员担任专家,实现资源共享。高校要统筹全校资源,联合国际合作交流处、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处等相关部门统筹校内协调机制,在校级层面多方合力打造一支保障团队,做好学生管理、学籍、学业、出国申请、就业手续办理等工作。在院级层面建立相关院系参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输送的选拔机制,将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以及实习就业工作成效纳入学院相关评优体系,对相关部门和人员予以奖励。高校还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青年国际公务员的选拔考试,通过个人、学校渠道或国家留学基金资助项目、青年专业职员实习计划(Junior Professional Officer,JPO)、联合国青年专业人员(Young Potential Program,YPP)考试,努力成为国际组织人才,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输送体系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志成.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大国担当[N].光明日报,2022-12-03.

[2]林蕙青.努力实现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新作为[N].中国教育报,2018-10-26.

[3]彭龙.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J].社会治理,2017(4).

[4]郦莉.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及中国的培养机制[J].比较教育研究,2018(4).

[5]徐雪英,李媛.综合性大学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

[6]金茜,刘婧如.全球治理视阈下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20(8).

[7]段世飞.全球治理背景下积极推进我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选拔和输送[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1(3).

[8]陈坚,陈佳,周文萍,等.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上海实践[J].中国研究生,2019(6).

[9]来梦婕.高水平大学国际胜任力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J].神州学人,2023(3).

责编:勉 耘

猜你喜欢

综合性大学实践探索
论多元化舞蹈教育及其方法
教育新常态下综合性大学“十三五”发展趋势研究
“微课程”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实践探索
集中抄表在电力营销管理中的实践探析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综合性大学绘画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研究
综合性大学中少数民族舞蹈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价值的分析
综合性大学特色学院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