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2023-09-22关嘉琦

中华家教 2023年4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家庭教育

摘要:家务劳动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被频频提及,尤其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更是引发了社会热议。那么家务劳动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德育意蕴呢?家务劳动作为日常性的家庭活动,不仅能够维持家庭生活的正常运转,也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提供了机会。这为德育的发生提供了环境和精神基础,促进了家庭内道德秩序的建立,为挖掘其中的德育意义提供了可能。家务劳动的开展对于孩子个体品德、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因而家长应当妥善运用对话和传授、示范和引导、启发和研讨层进式教育方法实现家务劳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家务劳动 道德教育 家庭教育 家庭道德

作者简介:关嘉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87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劳动教育首次被写入党代会报告,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中也补充了“劳”的内容。[1]家庭作为劳动实践的重要空间,家务劳动是其核心内容。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强调学校和家长要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2]2021年10月,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二章第十六条六款中明确规定:“家长需要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和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3]政策和法规的出台凸显了家务劳动的教育意义和地位,激发了学校、家长和研究者们的思考。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更是引起了社会大讨论,课程标准内共设置十个任务群的劳动课程内容,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4]家务劳动是维持家庭正常运转所必须要做的事务,和家庭成员的生活密切相关,包括拖地、做饭、洗碗等日常性劳动以及照顾老人、幼儿等服务性工作。家务劳动看似平凡琐碎,但是对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着直接性影响,因而明晰家务劳动其中蕴含的德育价值,并依据此来进一步探寻提升家务劳动对学生品德培养效果的方法与策略对开展好家庭劳动教育有着积极意义。

一、家务劳动中德育存在的基础

家务劳动常被认为是无涉价值的活动[5],但实际上家务劳动作为家庭内生产性活动,本身也具备完善的运行机制,呈现出以下五个特征:第一,家务劳动需要家庭成员时间、精力和情感等方面的投入;第二,家务劳动对家庭成员的生活效率和质量产生影响;第三,家庭成员在从事家务劳动时彼此交往,形成一定的交往模式;第四,家务劳动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如何进行合理分工对于家庭地位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第五,家务劳动具有创收性,只不过不以货币形式进行主要呈现。已有研究发现,2017年中国居民无酬家务劳动共创造了142 857.45亿元的经济价值,约相当于同期GDP的18.57%,约为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7.83%。[6]由此可以发现,家务劳动虽然发生于家庭情境之中,但仍具有“市场性”的特点,因而对家务劳动道德属性的分析应着眼于劳动自身属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由于家务劳动在维持家庭生产活动的过程中更具情感性色彩,因此情感性内容的解读也是必不可少的。[7]

(一)家庭生产劳动是构建家庭道德的环境基础

家务劳动如影子般伴随着家庭成员的生活,需要家庭成员们大量时间、精力和情感投入。从家务劳动内容来看,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统计司在2012年修订的《时间利用统计国际分类》中,将提供住户自身最终使用的无酬家务劳动分为六大部分:提供食物;住宅及周围的清洁及维修;自己动手的装修维修和小规模的修缮;衣物和鞋类的打理;家庭照顾、照料宠物、购物;与供自身使用的无酬的家庭服务有关的其他活动。这六部分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家庭成员的全情投入与关注。从家务劳动时间来看,家庭成员将近大半时间都处于家务劳动环境中,或是服务自己或是服务他人。《中国青年夫妻的家务劳动投入》调研结果显示,在1 385对25~45岁的青年夫妻中,丈夫每周的家务劳动时间为7.74小时,妻子则为16.68小时。[8]劳动工具的改进和完善并没有完全消灭家务劳动的耗时性,只是在普遍层面上提高了劳动效率。因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永恒不变的,家务劳动种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形态也日益丰富和细化。

家务劳动通过改变自然物的形态和性质来创造满足家庭成员需要的财富。家务劳动的开展维持了家庭的正常运转,保障了家庭成员的生活秩序,构成了家庭内部道德生活的基础。家务劳动通过資料购置、环境洒扫等将诸多成员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这些生活中事情的牵绊,那么家庭成员之间也会呈现“分离”状态,影响到家庭内部道德体系的建立。[9]

家务劳动持续且全面地存在于家庭成员生活。一方面促进了家庭生活水平的改善,另一方面也为家庭成员的往来提供了环境支持,而这些都是道德体系建立的物质基础和内在动力。

(二)互动与交流是塑造家庭道德的情感联结

家务劳动具有鲜明的“情感劳动”特征,家庭成员们在家务劳动过程中通过言语、面部表情、身体行为、情绪等多种方式互相进行沟通交流。家庭成员通过物质资料的改造来为自身及其他成员提供服务,但受到家庭环境中“软而轻”的情感内容影响,其相较于市场劳动具有更多的情感色彩,比如家庭成员的一些惯性肢体动作就很容易被他人捕捉,准确掌握到想要释放的信息,而在市场环境中可能效率被更为重视,就会少了一些“人情味”。家务劳动所承载的家庭成员间自然且温暖的关怀就像“纽带”一样将整个家庭紧密联系在一起,正是这些细小的对话和行为串联起了整个家庭。

在家务劳动中,父母、孩子作为家务劳动的主要组织者和执行者,围绕家务劳动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协商和决策过程,其中自然涉及夫妻、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权力协商和情感投入。家庭成员在劳动实践中互相交流想法,投入自身情感,彼此关爱,渐趋建立熟稔的情感模式,而这也是道德建立与存在的精神依托。

在家庭场域当中,家庭成员基于自身的合理需要,对家庭资料进行改造和发展,自觉地进行“生产性活动”,即家务劳动,而由于受到家庭时空环境和契约关系的限制,成员会主动发展自身潜能,以期实现个体的成长。随着家务劳动工具的不断变革和劳动形式日渐丰富,各类物质资料的获取变得更为现实,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空间也得以不断延伸,家庭成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探讨如何能更好地完成这项家庭劳动任务或者如何能够让家变得更为美观等等。而家庭成员们互动与交流程度的加深也会促使他们对这项工作、所处家庭产生情感上的依恋与归属,从而形成深厚的情感联结,建立起道德关系。

(三)关系与结构是形成家庭道德的秩序联系

随着家务劳动过程中家庭成员之间、家庭成员与家庭环境之间的接触和联系不断密切,家庭内渐趋形成稳定的关系生态环境。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结构是家务劳动的必然产物,正如马克思所言“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10],家务劳动正是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协作、交往等形式影响着家庭成员间关系和地位的“建立”。以家务劳动承担量为例,其在夫妻之间的倾斜会影响家庭结构,相较于男性,女性与家务劳动的联系更为密切,因而现在多数家庭仍是以“男主外女主内”模式为主的标准核心家庭,诸如当下热议的“全职妈妈”话题。而家务承担量在父母子女之间的倾斜也会带来新的问题,如“懒孩子”“啃老”等新社会现象,其背后蕴含着的便是家庭结构的失衡,带来的将是家庭成员们背离社会道德期望的行为。

家务劳动作为家庭成员的生活方式不仅对家庭内部的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也会对家庭所处的社会场域产生影响。家庭作为构成社会的“细胞体”,个体归属于其中。所以我们常会听到“这家人”“那家人”等很多话语表达,而家务劳动作为家庭内部的实践活动,对家庭呈现的“面貌”有着直接影响。我们与他人进行交往时,互相最先接触和交流的便是家中的装扮、卫生等方面,由此也会形成他人对家庭成员个体和整个家庭的初印象,比如“勤恳”“懒惰”等评价,而这些认识直接影响到后续家庭之间的关系生态形成。

一方面,在连续性家务劳动开展过程中,家庭成员通过讨论与交流进行分工协作,随之逐渐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互动模式,并慢慢形成稳定的家庭关系结构;另一方面,个体在居住环境中多以家庭单位出现,家务劳动的态度和效果作为日常生活琐事往往会成为家庭之间的谈资,甚至是家庭的评价标准之一,从而逐渐建立起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联系。由此可见,家务劳动对于家庭内部和外部关系网络的构建有着积极意义,在此基础上,无论是个体还是家庭都获得多维度社会关系的发展。在家务劳动中,人们生产和交往的版图不断延展,彼此之间的关系也不断被重组优化,最终建构起适合家庭发展阶段的道德体系。

总之,家务劳动是一项复杂的家庭社会生产活动。在家庭生活中,家务劳动不仅满足了家庭成员们的物质性需求,更是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世界,加深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交往,在此基础上也逐渐建构起以家庭为中心的道德秩序。家务劳动为家庭内部的道德教育的存在奠定了基础。

二、家务劳动的德育意义

人们在家务劳动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情感,家务劳动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家务劳动不仅有利于促进人们自身客观能力的提升,也能够丰富个人的情感世界,加深人们彼此之间的认识和交往,并渐渐建立起以家庭成员为核心的道德秩序。那么,家务劳动中包含着怎样的德育意义呢?

(一)个体品德的培育

家庭是个体出生和成长的地方,而家长们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對孩子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蔡元培曾说,“家庭者,最初之学校也”[11]。家庭生活中的日常事务都会影响到孩子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尤其是占据很大部分的家务劳动。

一方面,家务劳动作为最为常见且易接触的劳动形式,在家庭教育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以“活动实践”形式丰富了家庭教育,对于家庭成员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积极性意义。家务劳动涉及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背后蕴含着广博的通识性教育内容,家庭成员参与家务劳动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和实践、知行合一的过程。[12]因此,随着家庭成员家务劳动参与度的不断加深,家庭成员不仅能够学习到越来越多关于劳动内容的客观性知识,也能够在家务劳动实践中充分锻炼自己的能力。

另一方面,当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时,他们能够通过亲身实践来感受那些家长想要传达的道德观念,诸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训等。[13][14]这些内容对于他们来说不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和书本的东西,而是落在身边的、能够触摸得到的。比如他们会在扫地的过程中感受到辛苦和不易,更能够深切体会到“不能乱丢垃圾”这一道德规范背后的道理。《论语》有言“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15],家务劳动作为家庭生活的组成内容,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处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孩子能够在劳动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父母交流自己的想法,并亲身感受那些“书本中的道理”——立身处世的道德原则和个人品德规范等内容,在做中学,在学中践,从而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16]

家务劳动普遍存在于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相较于学校教育,其通俗性和生活性更强。家长是“授课教师”,在此基础上,其所蕴含的教育内容对孩子的影响力也会更广更深。家务劳动作为生活中的基础内容,是培养孩子品德的重要载体,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都可以融入其中,通过家务劳动中的案例教给孩子。

(二)共同体意识的养成

随着自然人的成长和发展,人们自身的社会属性也被不断强化,甚至有些目标只有通过集体合作才能够实现。“自我必须在诸如家庭、邻里、城邦、部族等共同体中,并且通过在这些共同体中的成员资格去发现自我的道德身份”[17],个体自身不能只是具备某种品德,而是需要“执行”这类道德原则,要将自身所具有的道德理念和行为原则充分展现,并且惠及他人。这就要求个体本身要具备“共同体”意识,不能唯我独尊。[18]

家务劳动作为家庭场域中的一项普遍性工作,它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支持才能有序开展,所产生的效果也会影响到每个人,而这恰恰就是培育孩子“共同体”意识的绝佳手段。首先,家务劳动能够培育孩子共同体的责任意识。每一项家务劳动的完成都需要细致的耐心和系统的组织,需要孩子明确自己做什么准备工作、注意哪些细节等等。而孩子处理这些琐碎事情的过程也正是发挥个人主体性的过程,他们尝试做每项家务工作的“小主人”。让孩子来思考如何能够做完且做好家务劳动,服务好整个家庭,这利于养成孩子在共同体中的责任心和承担意识。其次,家务劳动能够培养孩子参与共同体的能力。孩子在学习和完成家务劳动的过程中会需要父母等人的协作,比如切菜、购置家庭生活资料等。因而,在和父母共同劳动的过程中,孩子会渐渐明白什么是“合作”,为什么要“合作”,能够让他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集体的力量。最后,家务劳动能够培养孩子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家务劳动作为生产性实践活动,为孩子和父母提供了相处和了解的机会,孩子在劳动过程中会感受到集体性的氛围,并慢慢养成对家庭的归属感,感受到自己是其中的一份子。这种温暖的教育也会影响到孩子后续共同体意识的建立,他会更愿意融入他人,融入环境。

家务劳动本身的过程性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共同体”意识的绝佳路径,学生能够在家长的帮助和监督下及时思考和改善自身的行为方式,最后所“形成”的道德规范和伦理秩序也会被孩子迁移到自身的生活当中,奠定他之后独立生活的基础。“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19],家务劳动就像是家庭成员生活中的“细胞有机体”,孩子们在这些细微的过程中被有形和无形地教育,既有客观知识的学习,也有伦理情感的熏陶,从而渐趋形成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20]

三、家务劳动中道德教育的方法

家庭是每个孩子的启蒙学校,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而家务劳动作为家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家长教育和孩子学习的重要途径。参与家务劳动对孩子自身品德培育、共同体意识和伦理情感的形成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那么家长应当如何充分运用家务劳动的机会来对孩子施加好的教育影响呢?

(一)对话和传授

家务劳动教育区别于学校教育,兼具通俗性和严肃性,家长在陪伴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过程中应当及时进行正面管教a,要通过对话的直接教导方式帮助孩子进行亲身实践,进而对孩子自身的认知产生影响,成为内化的个人品质。[21]家长和孩子之间直接的对话就是培育孩子道德品质的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但是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来说,家长也应当在直接对话之外为他们留下自我探寻的空间。

家长应当把握住家务劳动的机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孩子在亲身体验和感受中体悟来自他人、书本的教导,应当区别于之前单纯的说教,要形成有来有回的对话关系。在学校中,因为受到空间和时间等多方面限制,孩子自身活动和实践的机会也受限,但是在家务劳动中孩子不仅容错成本高,而且能够得到家长一对一地随时教导,这是家务劳动教育的优势所在。因而家长们在家务劳动教育中的传授应当是有“质感”的,而不能仅仅是泛泛而谈。家长要作为“榜样”告诉孩子们什么是正确的劳动方式等等,过于随意或者深奥的教导都会降低孩子对家务劳动重要性的认识,产生懈怠情绪。

对话和传授作为目前教育体系中最为常见的方式,有着它自身独特的优势——直接明快,一针见血。家长们应当充分运用这种教育方式发挥好通过家务劳动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的机会,有时候简单的对话和沟通便能够化解很多的冲突,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最本真的教育目的。

(二)示范與引导

家长作为家务劳动教育的主导者和传授者,其自身的言行示范对学生道德意识的增强有着强化作用,而家长的气质、学识和涵养等更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成为孩子的“精神土壤”。家务劳动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劳动教育的特色就在于言传身教和启蒙性。在家庭场域中,家长作为孩子从事家务劳动的陪伴者和鼓励者,家长的信念和习惯都会被孩子所关注和吸收,因而家长应做好身教的示范,不要让一切都停留在口头中,成为孩子所厌烦的“唠叨”家长,而是要让言行统一,用行为引领孩子。[22]

家长的示范和引导应当是带有情感的,其中应当是“软而轻”的结构关系,不能陷于规则的强制误区,因为家长在家务劳动教育过程中不仅仅是教育者,更是带有亲情色彩的父母等角色,是和孩子存在羁绊关系的亲近之人,这就要求家长的示范和引导不能只具有“仰望”学习下的距离感,要与孩子的生活建立近距离的亲密关系,要依托于孩子的生活,不能脱节。家长应当作为孩子的引领者,而不是生硬的“教导员”,要让孩子愿意跟着自己学、自己做,拒绝 “填鸭式”教学。

家长的示范和引导对孩子来说不仅仅是榜样的示范作用,更是孩子心中未来想要成为的人的范本,家长作为传递教育的媒介,要能够给孩子进行知识和情感双向的引导示范,要有彼此之间的走近。家长绝不能仅仅是孩子的“高山”,也要是托动孩子的“风”。

(三)启发与研讨

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生活单位,有自身的场域性和环境性,家长在通过家务劳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应当有场域性的课堂意识,把握好家务劳动的机会,不要让教育过于简化而浮于表面。孩子完成每一项家务劳动就像是在完成一个项目,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孩子的自我探寻,也会有家长的指导引领,就像是一节“课堂”,因而家长要注意每一项家务劳动开始和结束的引导和总结,要带领孩子共同思考和研讨这个过程,不要让每一次的家务劳动教育就像流沙一样,要让它真正能够落到孩子的心里,成为孩子的财富。

家长要以家务劳动为契机,可以尝试将家务劳动作为项目式学习进行设计和规划,在这个过程中和孩子进行综合的沟通和交流,由点到面。和孩子一起共同研讨某些问题,启发孩子的思考和认识,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家长应当在家务劳动过程中教会孩子如何思考、如何实践,这才是家庭劳动教育的魅力所在。

启发与研讨能够让家长和孩子进行深入的思考性对话,尤其是家长和孩子作为小型学习团体一起工作,能够给予孩子更为全面的体验和感受,为知识学习和个体实践提供现场体验的机会。家长和孩子在研讨中通过思维的拓展和集体的讨论将家务劳动中的学习内容与其他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自我反省和深入学习,真正实现将家务劳动的本真意义落到实处的教育目标。

近些年来,“家务劳动”频频在社会热搜上出现,其中为什么开展和如何开展等诸多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校教师。随着劳动课程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家务劳动内容也成了每个家庭所必须面对的“课程”任务。[23]家务劳动区别于市场劳动,作为存在于家庭场域的工作,它为道德教育的开展奠定了环境基础、精神基础和秩序基础,为挖掘其中的道德教育意义提供了可能。孩子在参与家务劳动实践过程中不仅能够学习到很多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更能够培育个人的道德品质,养成共同体意识,并在家庭内部软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伦理情感,这对于孩子成为“个体的人”“社会的人”和“伦理的人”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因而家长要把握好家务劳动的教育机会,运用对话和传授、示范和引导、启发和研讨三种递进式教育方法来实现家务劳动教育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4]

【参考文献】

[1]班建武.新时代家庭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中华家教,2021(2):7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2023-03-14].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EB/OL].(2021-10-23)[2023-03-14].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2110/8d266f0320b74e17b02cd43722eeb413.s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EB/OL].(2022-04-08)[2023-03-14].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204/t20220420_619921.html.

[5]王椿文.家务劳动的价值[J].道德与文明,1994(6):41.

[6]关成华,左玲.中国居民无酬家务劳动经济价值的估算[J].统计与决策,2022(4):64-68.

[7]梁亚娟.家庭劳动在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价值[J].教育教学论坛,2019(10):77-78.

[8]孙晓冬.中国青年夫妻的家务劳动投入:经济交换还是性别呈现?[J].中国青年研究,2021(2):68-74.

[9]戴雪红.哈特与内格里“情感劳动”概念的女性主义解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2):117-124.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4,56.

[11]蔡元培.中国人的修养[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5:98-99.

[12]班建武.基于生活逻辑的劳动教育独立性辩护——兼论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22(4):65-70.

[13]班建武.物质丰裕时代家庭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J].中华家教,2021(2):83-86.

[14]檀传宝,班建武,李敏.对话与解读: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与走向[J].少年儿童研究,2021(3):4-19.

[1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213-214.

[16]胡金木,冯建军.多元化社会中道德教育的困境及其超越[J].道德与文明,2009(2):66-69.

[17] Maclntyre A. After virtue[M].Indiana: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84: 4,191,220,222,224-225.

[18]严从根.社群主义道德教育的合法性判断[J].外国教育研究,2009(4):53-57.

[19]张觉.韩非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59-260.

[20]檀传宝.让劳动教育助力孩子的幸福人生[J].江苏教育,2020(95):1.

[21]威廉·贝内特.美德书[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2005:3-4.

[22]张彦,胡俊.品格教育中榜样示范的问题与回应——以亚里士多德美德论为考量视角[J].道德与文明, 2020(3):103-108.

[23]班建武.新时代劳动教育社会支持的现实挑战及应对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1(11):1-8+38.

[24]冯洁.美国品德教育的复兴及其启示[J].江苏社会科学,2009(S1):30-32.

If Your Own House isn’t in Order, How Can You Fix the World?

—Morality in Housework

GUAN Jiaqi

Abstract: Housework,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labor education, has been frequently mentioned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as the promulg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s triggers heated discussions in society. What kind of implications does housework have for moral education? Housework, as a daily family activity, not only maintains the normal operations of family life, but also provides opportunities for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among family members. This provides the environment and spiritual foundation for moral education to take place, promotes the establishment of moral order within the family, and provides the opportunity for exploring the meaning of moral education. The act of doing housework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individual morality and sense of community, and parents should therefore make appropriate use of dialogue and teaching, demonstration and guidance, and inspiration and discuss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aims of housework education.

Keywords: Housework; Moral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Family Morality

(責任编辑:李育倩)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家庭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浅论王新想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