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梯度三明治钎料钎焊过程组织演变及力学性能分析

2023-09-20张冠星钟素娟沈元勋董宏伟薛行雁

焊接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钎缝固溶体钎料

张冠星,钟素娟,沈元勋,董宏伟,薛行雁

(郑州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新型钎焊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郑州,450001)

0 序言

近年来国内交通运输业大幅发展,对大型工程机械的性能及服役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对降低施工成本、缩短施工周期至关重要.硬质合金具有较高的硬度、强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常被用作大型机械的关键构件,比如捣固车的捣固镐、盾构机的掘进齿等.但硬质合金的韧性较低,常与钢钎焊后使用.这些关键零部件在施工过程中,不仅承受着复合交变载荷的影响,还受到岩石、沙砾等直接接触摩擦和破碎后磨蚀性磨粒的研磨,因此对钎焊接头的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具有较高强韧性、低应力的钎焊接头才能在遭受巨大冲击时避免发生脱焊、崩刃、塑性变形等,因此,高可靠的硬质合金/钢的连接技术研究一直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1-13].

由应力缓释层、钎料合金多层复合而成三明治结构钎料可有效降低钎焊应力,提高钎焊可靠性,被广泛应用于大块硬质合金的钎焊[14-15].在钎焊过程中,多层复合界面处成分、组织形态受钎焊温度、保温时间影响而发生改变,最终影响钎焊接头力学性能.因此厘清三明治复合钎料钎焊过程中界面层组织演变规律、元素扩散特征及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对于调控钎焊工艺至关重要.

1 试验方法

试验母材为10 mm × 10 mm × 10 mm,Co 元素含量为15%的YG15 硬质合金和20 mm × 10 mm ×10 mm 的42CrMo 钢,其化学成分见表1.试验钎料为厚度0.2 mm 梯度三明治复合钎料,该钎料是由BAg40CuZnNi,CuMn2 和BAg40CuZnNiMnCo 复合而成,其结构如图1 所示,具体化学成分见表2.

图1 梯度三明治钎料结构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gradient sandwich filler metal

表1 42CrMo 钢的主要化学成分(质量分数,%)Table1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42CrMo steel

表2 钎料合金化学成分(质量分数,%)Table 2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filler metal

采用梯度三明治钎料进行YG15 硬质合金和42CrMo 的炉中钎焊,焊接温度为780 和800 ℃,所用钎剂为FB1206-4,主要由氟硼酸钾、硼砂和硼酸等组成.当箱式电阻炉达到设定温度时,将组装好的试样放入炉内,分别保温2,2.5,3,3.5 和4 min后取出(每个保温时间下制备5 个平行试样,其中3 个样品用于抗剪强度测试),在空气中自然冷.每个工艺条件下选取其中一个试样进行微观组织分析.在镶样机中对待测试样进行镶样后,依次采用200,400,600,800,1 000,1 500 和2 000 目砂纸逐一打磨,并用2 μm 氧化铝抛光膏抛光至镜面,用5%FeCl3溶液腐蚀试样5 s,并先后用蒸馏水、酒精浸泡在超声波清洗机中清洗10 min,在烘干箱中40 ℃烘干5 min 后备用.

钎焊接头抗剪强度所用的剪切试验件尺寸如图2 所示,试验所用设备为MTS E45.105 万能力学试验机,加载速率2 mm/min,每组进行3 次平行试验,结果取其平均值.根据GB/T 4340.1—2009《金属材料维氏硬度试验第1 部分:试验方法》,采用HV-1000A 显微维氏硬度计对经过粗磨、精磨、抛光后的试样进行钎缝显微硬度测试,每个区域取5 个平行点测量取平均值.

图2 剪切试样形状和尺寸示意图(mm)Fig.2 Illustration on size and shape of shear samples

借助飞纳(Phenom XL)台式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及自带的能谱仪(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EDS)观察剪切试样断口及钎缝界面结合区域形貌、分析梯度钎料界面区域Ag,Cu,Zn,Ni,Mn 和Co 等元素的分布及化合物相组成.

2 试验结果与讨论

2.1 保温时间对界面组织形成和生长的影响

780 ℃不同保温时间钎缝微观组织如图3 所示,可以看出BAg40CuZnNi/CuMn2/BAg40CuZn-NiMnCo 复合钎料与钢和硬质合金界面反应分为4 个阶段:钎焊过程中界面组织形成、长大、溶合和重排.

图3 780 ℃不同保温时间钎缝微观组织Fig.3 Microstructure of brazing seam with different time at 780 ℃.(a) 2 min;(b) 2.5 min;(c) 3 min;(d) 3.5 min;(e) 4 min

第一阶段是界面组织形成,如图3a 所示.钎焊时间为2 min,该工艺条件下,复合钎料中的BAg40CuZnNi 和BAg40CuZnNiMnCo 合金层为液态,其与硬质合金和钢基体间发生反应,整个钎缝可划分为近硬质合金侧 I 区、BAg40CuZnNiMnCoⅡ 区、BAg40CuZnNiMnCo 与CuMn2 过渡 Ⅲ 区、CuMn2 Ⅳ 区(宽 度 约30 μm)、BAg40CuZnNi 与CuMn2 过渡V 区、BAg40CuZnNi Ⅵ 区和近钢侧Ⅶ 区,钎缝组织主要由深灰色的铜固溶体和浅灰色的银固溶体组成.CuMn2 固相线温度约为1 065 ℃,在该温度下处于固相,凝固过程中,BAg40CuZnNi 和BAg40CuZnNiMnCo 合金层中先析出的高熔点铜固溶体相(αCu)分别依附于CuMn2 界面层结晶形核长大,形成了过渡Ⅲ 区和V 区.

当保温时间为2.5 min 时进入第二阶段.此时,钎焊温度为各元素之间的扩散提供驱动力,梯度三明治钎料各层间及其与基体之间相互扩散,界面组织开始长大和粗化.处于熔融状态的BAg40CuZnNi 和BAg40CuZnNiMnCo 合金层开始不断溶蚀CuMn2 缓释层(Ⅳ区),CuMn2 合金层与周围液相发生溶质再分配,不断向BAg40CuZnNi 和BAg40CuZnNiMnCo合金层中溶解,致使其厚度不断减小;近硬质合金侧I 区和近钢侧Ⅶ 区的铜固溶体不断长大,如图3b所示,此过程受扩散机制的控制[16].该阶段界面组织的生长过程可以用菲克定律来描述,随着时间的延长,界面生长变化遵循以下规律,即

式中:Xt是不同时间界面层组织的厚度;X0是初始层厚度;t是保温时间;k是扩散系数.界面组织的生长受扩散机制的影响,所以Arrhenius 关系是适用的.使晶体原子离开平衡位置迁移到另一个新的平衡或非平更位置所需要的能量即激活能,可以通过Arrhenius 关系来计算,即

式中:k0是扩散常数(cm2/s);Q是界面层生长的激活能(kJ/mol);R是气体常数(J/mol·K);T是热力学温度(K).对式(2)两边取对数,得

由lnk和1/T的曲线斜率即可求出相应的激活能,激活能越小,则界面反应就越容易进行.

当保温时间延长到3 min 时(图3c),CuMn2 层已由连续态转变为间断态,继续延长时间至3.5 min,进入第三个阶段,近钢和硬质合金基体侧铜固溶开始长大、相连溶合在一起,钎缝中银铜共晶组织(图3d 中B 点位置)增多,中间CuMn2 层开始变为孤立的小岛(图3d),小岛中心部分仍为CuMn2合金,成分见表3 中E 点,但已固溶进去少量的Ag,Ni,Co 和Zn 元素;其周围被低锰铜固溶体包围,成分见表3 中D 和F 点,与E 点相比,这两处的Cu 和Mn 元素含量相对降低,但Ag,Zn,Ni 元素的含量相对较高,特别是靠近BAg40CuZn-NiMnCo 侧的Ni 元素含量达到2.84%,Ag 元素含量达到10.26%,Zn 元素含量达到15.04%.同时,从表3 的成分分布可以看出,点F 的铜固溶体中未检测到Co 元素的存在,可推断在CuMn2 固溶体完全溶解之前,Co 元素聚集在BAg40CuZnNiMnCo和CuMn2 合金侧,其未扩散到BAg40CuZnNi 侧.Ⅵ 区的BAg40CuZnNi 合金层和Ⅱ 区的BAg40Cu-ZnNiMnCo 合金层开始主要以铜固溶体和银固溶体为主,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2 种物相的尺寸不断增加,同时开始在其内部析出由αCu 和αAg 组成的黑白相间层片状共晶组织(图3d 中B 点位置).

表3 图3 中标识位置能谱分析(质量分数,%)Table 3 Energy spectrum analysis of identified locations in Fig.3

当保温时间延长至4 min 时,进入第四个阶段如图3e 所示.整个CuMn2 合金层区域消失,其与BAg40CuZnNi 和BAg40CuZnNiMnCo 合金层形成统一的整体;近钢和硬质合金基体侧铜固溶体依附于基体,垂直向钎缝中心生长,尺寸达20 μm 左右,整个钎缝主要由铜固溶体、银固溶体和银铜共晶组成.

为进一步分析保温过程中元素的扩散情况,选取780 ℃保温2.5,3 和3.5 min 典型接头区域进行Ag,Cu,Zn,Ni,Mn 和Co 等元素分析,结果如图4 所示.从图4a 可以看出,此时的中间CuMn2 层部分溶解扩散,宽度由2 min(图3a)时的30 μm 减小到20 μm 左右;CuMn2 合金中的Cu 和Mn 元素逐渐向两侧扩散,BAg40CuZnNi 和BAg40CuZnNiMnCo合金层中的Ni,Co,Zn 和Ag 等元素逐渐向中间区域扩散,其中Ni 和Co 等元素聚集在中间层位置.保温时间延长至3 和3.5 min,溶质开始重新分配,两侧相互扩散,其中Cu,Zn,Mn 和Co 元素的变化最为明显,图4b 和4c 中能明显看到Cu 元素的聚集程度减弱,开始变得间断;原中间Mn 和Co 元素的聚集情况已变得不再明显,整个界面Zn 元素分布变得均匀分散.

图4 780 ℃保温不同时间钎缝元素分布Fig.4 Elements distribution with different time at 780 ℃.(a) 2.5 min;(b) 3 min;(c) 3.5 min

2.2 钎焊温度对界面组织形成和生长的影响

800 ℃分别保温2,2.5 和3 min 不同时间的钎缝界面形貌如图5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与780 ℃工艺条件下的界面组织的形成和长大规律相同.800 ℃保温2 min 条件下的微观形貌与780 ℃保温2.5 min 条件下的形貌基本一致,升高温度,原子扩散速率加快,可以在较短时间达到相同的钎缝组织和状态.800 ℃保温3 min 时,钎缝中CuMn2 中间层已完全消失,且组织中的长条状共晶相转变为短棒形态,深灰色的铜固溶体含量攀升(图5c).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界面控制难度加大,且试样钎焊热应力增加,因此在满足工艺条件的情况下选用较低钎焊温度.

图5 800 ℃不同保温时间钎缝微观组织Fig.5 Microstructure of brazing seam with different time at 800 ℃.(a) 2 min;(b) 2.5 min;(c) 3 min

2.3 钎焊工艺对性能的影响

不同温度下钎缝组织形成和长大规律相同,因此选取其中一种条件下的试样进行性能测试,分析其对性能的影响.对780 ℃保温2,2.5 和4 min 的钎焊接头钎缝区域进行显微硬度测试,加载重量为0.025 g,每个区域检测5 个数值取平均值结果如图6 所示.保温时间2 min 时,从左到右硬度依次为138.3,130.5,101.6,147.3 和152.8 HV0.025.随着时间的延长,BAg40CuZnNi 和BAg40CuZn-NiMnCo 侧由于部分中间CuMn2 合金的扩散溶解,显微硬度开始降低;中间层CuMn2 由于两侧Zn,Ag 等元素的溶入,硬度稍有提高;当保温时间延长到4 min 时,整个钎缝区域溶为一体,钎缝区域硬度稳定在120 HV0.025 左右.

图6 780 ℃不同保温时间钎缝区域不同位置硬度变化Fig.6 Hardness of brazing seam with different time at 780 ℃

对780 ℃不同保温时间的钎缝抗剪强度进行测试,试样断裂位置均发生在钎缝中间位置,强度结果如图7 所示.伴随保温时间的延长,钎缝抗剪强度由最初的278 MPa 升高到285 MPa 后开始降低;保温3 min 后钎缝强度降低的趋势开始变缓,时间延长至4 min 时减小至203 MPa,比保温2 min 时降低了26.98%.

图7 钎缝抗剪强度随时间变化Fig.7 Brazing shear strength

为进一步分析钎缝强度变化的原因,对断口形貌进行分析.保温2.5 和4 min 时的断口形貌如图8 所示,为典型的韧性断裂.从图4a 中看出在保温2.5 min 时,BAg40CuZnNiMnCo 中 的Co 和Ni 元素发生扩散,聚集在中间层CuMn2 附近,部分固溶于Cu 固溶体中,形成固溶强化,部分形成了Co 基第二相强化颗粒,提高CuMn2 中间层的整体强韧性,在其断口形貌底部发现存在有该强化相颗粒,此种工艺条件下钎缝强度较高.在断裂发生时,在材料内部第二相颗粒首先发生断裂,分离形成显微空洞;显微空洞的形成使位错受到的排斥力大大降低,从而大量的位错在外力的作用下向新生成的显微空洞运动,使显微空洞逐渐长大.原来存在于位错环后面的位错源,由于原来堆积位错的约束消失而重新活跃起来,产生新的位错环并源源不断地向显微空洞运动,使显微空洞迅速的不稳定扩展及聚合、连接在一起形成韧窝断口,其中空洞聚集形成韧窝而断裂的示意如图9所示.

图8 780 ℃不同保温时间钎缝断口形貌Fig.8 Fracture morphology of brazing seam with different time.(a) 2.5 min;(b) 4 min

图9 空洞聚集形成韧窝断裂示意图Fig.9 Schematic diagram of dimple fracture formed by cavity accumulation.(a) cavity growth;(b) cavity accumulation

继续延长保温时间,CuMn2 合金层、BAg40-CuZnNi 和BAg40CuZnNiMnCo 合金层元素间不断相互扩散,Co 和Ni 等元素钎缝强韧化元素开始分散,CuMn2 中间层的强度降低,致使钎缝强度开始下降;当继续延长时间到4 min 时,钎缝组织粗化,断口韧窝开始变浅和粗大,虽仍为韧性断裂,但整体强韧性下降.由此,钎焊后CuMn2 中间层的元素分布和组织形态直接关乎钎缝强度,合理优化控制钎焊温度和保温时间,调控钎缝组织形态是提高钎缝强度的重要手段.

3 结论

(1)梯度三明治复合钎料与钢和硬质合金界面反应分为4 个阶段:钎焊过程中界面组织形成、长大、溶合、重排.

(2)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中间CuMn2 层开始变为孤立的小岛;继续延长时间至4 min 时,整个CuMn2 合金区域消失不见,整个钎缝变为近硬质合金过渡层、近钢过渡层和钎缝3 个区域.

(3) 780 ℃保温2.5 min 时,Co 和Ni 元素发生长程扩散,聚集在中间层CuMn2 附近,钎缝抗剪强度达到285 MPa,在韧窝的根部分布着Co 基颗粒强化相,继续延长保温时间,强度开始降低.

猜你喜欢

钎缝固溶体钎料
废气再循环冷却器钎缝气密性检测试验
无机非金属材料中固溶体的应用研究
Bi2WxMo1-xO6固溶体制备及光催化降解有机废水
无机非金属材料中固溶体的实施
ZnAl、AlSi(X)钎料钎焊铝/钢的接头耐腐蚀性研究
Ni对Cu-6.5P钎料显微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新型药芯银钎料的制造技术及应用前景
AgCuSn-Ag-AgCuSn复合钎料的组织及性能
新型镍基粘带钎料的研制
MgAlSn钎料钎焊AZ61镁合金的钎缝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