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理论溯源、历史逻辑与践履路径

2023-09-20赵坤李茜

老区建设 2023年8期
关键词: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

赵坤 李茜

[摘 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原创性贡献,是理论与实践共同作用的产物。对这一重大建党原则的科学认识,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指导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着眼于各个历史时期的使命任务,总结提炼党的建设的成功经验,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完成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建设,需要坚持党领导一切的根本原则,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的全面领导;理论溯源;历史逻辑;践履路径

[中图分类号]D251;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544(2023)08-0003-10

[作者简介]赵坤,中共南昌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李茜,中共南昌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教研室副主任,讲师。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个坚持历史经验和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研究”(22ZXQH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1]。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只有党的领导,才能确保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才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领导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重大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原创性贡献,是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原则,汲取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经验教训,把握“三大历史规律”的理论创新,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极端重要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思想光辉。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理论源流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2]中提出的第一位要求。党的全面领导成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党的创新理论体系中处于举一纲而万目张的重要地位。理论是解决本质问题的关键所在。对于党的领导这一重大建党原则的科学认识,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科学指导下,政党将政治意志与主张嵌入国家、社会的意识形态和制度形态之中,着眼于不同时期所肩负的使命任务,总结提炼不同时期党的建设成功经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的完整、系统的理论成果。因此,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课题,必须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相关论述,探究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是党的领导的根本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化大生产时代,人类的生产活动需要统一的指挥、组织和管理,只有牢牢掌握社会分工、生产过程中的领导权,采取统一的行动,依靠团结和联合的力量,才能够解放和发展先进生产力从而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在指导工人阶级参与和领导革命的早期活动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由最坚定、最先进的分子组成,“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3]。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决定了必须牢牢掌握革命运动独立的领导权,“使自己的每一个支部都成为工人协会的中心和核心”[4]。巴黎公社运动的最终失败也充分说明,不在集中的条件下,无产阶级难以形成空前团结的战斗力完成艰巨的革命任务。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指导下,列宁创立了一整套无产阶级建党理论,指导俄国工人阶级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并执掌全国政权,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丰富的建党和社会主义实践中,列宁深刻阐述了党的领导权的重要性,坚决同党内不坚定分子和错误倾向划清界限,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草案初稿中,列宁强调,“全体党员要保证做到相互信任和齐心协力,保持党的队伍的集中和统一,实现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意志统一和行动一致”[5]。党是国家政治生活和一切治国理政活动中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对所有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总的领导”[6]。通过民主集中制确保思想和组织上的统一,通过正确的政治领导保持党的先进性,将马克思主义巨大的思想力量轉化为物质力量,带领人民群众成就历史伟业。

(二)“党领导一切”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原则组建而成的无产阶级政党,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严密完备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在创建初期,青年毛泽东对蔡和森提出的组建共产党使得革命运动“有神经中枢”[7]的观点深表赞同。新民主主义时期,由于革命形势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反动派既联合又斗争。斗争的复杂性与残酷性决定了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胜利就必须争夺并牢牢掌握统一战线和军队的领导权。1929年在古田会议上,针对当时红四军存在的政党与军队之“集权”与“分权”的争论,毛泽东同志提出,“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去执行”[8]。突出强调党对军队一切工作的领导地位,初步形成了“党领导一切”的基本思想。这一基本思想随着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不断扩大,革命的不断深入得以逐步形成共识并实现,毛泽东同志提出,“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和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它应该领导其他一切组织”[9]。党对政治、文化、军事等方方面面的领导也为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在中国共产党执掌全国政权后,对于如何领导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1962年,毛泽东首次明确党的领导一切是对“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10]的领导,标志着这一思想正式形成。“党领导一切”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掌政权的规律性认识,也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人民性所决定的。“党领导一切”是指通过建立健全党委制、请示报告制等刚性约束将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落到实处,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使中国共产党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成为根本扭转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中流砥柱。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作了科学阐释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命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迅速集聚到开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来。面对新的国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人以问题为导向,坚持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紧密联系,着眼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以具体执政行动践行“党领导一切”的本质要求。邓小平同志首次明确提出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11],明确了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通过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改善党的思想、组织和工作状况,有计划、有步骤地探索如何将加强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有机统一起来,只有研究好、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提高党的威信。这是邓小平同志讲的最多、分量也最重的一个问题[12]。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共产党对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个问题的认识也逐渐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13],并首次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所坚持的原则“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写入党章,从法治和党规的范畴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供制度性的根本保障。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对什么是党的领导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党的领导实质就是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江泽民同志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了必须保证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诚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党员手中,通过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科学的执政方式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面对新世纪错综复杂的形势和挑战,胡锦涛同志着眼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针对党内存在的一些腐败现象和不良倾向,阐释了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尽管表述不同,这一时期对“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理论概述,都深化了对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一核心要求的理性思考。

(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原创性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立足于新形势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系统地、全面地阐述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地位、科学要义、根本保障和实现方式。在理论上,“十个明确”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条就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14]。这一原创性论断以全新的视野阐述了党的全面领导的极端重要性,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明确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从党的领导深化为党的全面领导,也明确回答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如何实现党的全面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5]党的领导范围是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的,党的领导的方式通过健全党的组织系统延伸至国家治理、内政外交、军事国防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制度是效能建设的根本”[16]。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大篇幅地阐述了党的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强调系统性地构建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监督体系、全面从严治党体系,通过健全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方式,充分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原创性论断逐步丰富发展成为系统完备、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具有强烈的问题导向和问题意识,创新性地發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领导权的论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时代化。这一标志性理论成果,汲取了百年来党的建设历史的智慧和经验,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党的自身建设取得的变革性实践和突破性进展,顺应了时代发展,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提供了宏观的设计规划和微观的操作指南,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以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二、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历史逻辑

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近代以来数万中国人民的孜孜追求,三者一脉相承,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目标中。任务的艰难险阻决定了把落后古老的东方大国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有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得到胜利。”[17]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展最顽强、最彻底的斗争,也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其完成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

(一)雄关漫道真如铁: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新中国,使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遭受着内忧外患,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时中国各方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挽救民族于危难之中。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战败为标志宣告了洋务运动失败。以梁启超、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戊戌变法,一方面遭到了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自身弱小被其剿杀,另一方面又无法满足群众革命的要求而草草收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于1911年发动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但并没有挽救民族于水生火热之中,最终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农民阶级在历史上也曾发动了两场规模较大的革命运动,分别是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最终革命运动也以失败告终。这些阶级的救国方案和运动都没能改变中国的前途和命运。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尔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反复比较、思考,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工人运动中广泛运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将马克思列宁主义视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带领广大人民进行了28年的浴血奋战,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争取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可以说在危难关头,是中国共产党指引中国人民在黑夜里踏出一条光明之路,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建国之初,面对一穷二白的中国,中国共产党又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社会进步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华民族在党的奋勇前行、顽强拼搏中逐渐走向独立,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的中坚力量。

(二)人间正道是沧桑:党领导人民经过大胆探索实行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富起来”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确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团结带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气势恢宏的改革开放新画卷。1978年11月,安徽小岗村开始实行“包产到户”,中国对内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改革浪潮在全国掀起。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命题,独创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阐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目标,这个战略判断是建立在对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基础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擘画的宏伟蓝图。这一时期,在风起云涌的国内外环境中,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路径,大力推进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经济总量逐年递增并于2010年跃居世界第2位,人民的生活逐步从解决温饱奔向全面小康,落后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显著地提高和改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性地开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披荆斩棘地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国家的面貌、民族的面貌、人民的面貌也发生巨大改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中国人民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踏上富起来的新征程,真切感受到国家富起来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华民族在党的运筹帷幄、统筹谋划中逐渐日新月异,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实现“富起来”的核心力量。

(三)长风破浪会有时:党领导人民砥砺奋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使中华民族“强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广大人民砥砺前行、奋勇前进,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例如经济建设方面,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强调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不断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基本确立各项改革的主体框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使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把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融入生活生产中,建设美丽中国;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大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尤其是2020年6月3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彰显了我国坚定不移并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维护国家安全的决心;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形成全方位的外交布局,极大促进了世界稳定发展;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形成,党内政治生态有明显改善,形成了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了不能腐的笼子,不断强化不想腐的自觉。这些历史性成就和变革,是新时代党领导广大人民接续奋斗、砥砺奋进取得的,这些历史性成就也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意味着中国现在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仍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亟需解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需要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不断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

历史和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只有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大底气和强有力的依靠力量,才能有序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取得最终胜利。

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践履路径

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这一科学认识为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完善党的统一领导指明了方向。办好中国的一切事情,关键在党,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强化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一)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原则——坚持党领导一切

党是领导一切的。其中的“一切”,意味着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管理国家和社会一切事务中,包括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涉及内政外交、改革发展稳定、治国治党治军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党的领导要落实到各个领域各方面的每个环节中,实现党的领导全方面与全方位的覆盖。

坚持党是领导一切的,根本在于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丝毫不动摇。始终听党指挥、跟党走,坚定拥护“两个确立”,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服从”,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坚持党是领导一切的,灵魂在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

坚持党是领导一切的,关键在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党是最高的政治力量,也是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压舱石,有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应把党的领导全面落实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政治上必须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让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提高科学民主决策力,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环节的实施;经济上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国家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文化上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积极培育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自身建设上必须发扬“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自我革命精神,始终成为“两个先锋队”,加强对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不断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增强执政能力,提高领导水平;国际外交上着眼世界,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坚守“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的政治方向,这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是国家保持长期稳定的根本。

(二)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途径——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

进入新时代,迈向新征程。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可能随时发生;同时“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的挑战依旧存在。只有持之以恒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锻造一支强劲有力、禁得住风浪、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才能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通过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政治建设统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决定着党的建设方向,是党的建设的内在要求。任何政党都有自己的政治属性和政治追求,只有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持党的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路线不动摇,将全党的政治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才能真正发挥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就是要提高政治觉悟、增强政治意识、把准政治方向、掌握政治大局、永葆政治本色、立场严明讲政治,善于从政治上看待问题,自觉把讲政治转化为在政治路线、方向、立场、道路、原则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规矩,始终恪守党的宗旨信念不动摇,始终忠于党、替党分忧、为党尽职,坚持党的政治领导,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

通过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不断增强思想引领力。党的领导力的核心是发挥思想上的凝心聚力作用。首先,加强党内教育和理论学习,与时俱进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学思践悟,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其次,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補足共产党人精神之“钙”,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掌握好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总开关。

通过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不断增强组织动员力和凝聚力。党的群众路线是党取得各项事业胜利的法宝,动员群众是党推动各项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否能够大规模地动员群众,考验着党的组织建设能力。党的干部建设方面,坚持党要管党原则,把政治标准作为选人用人的首要导向,着重从业务能力、敢于坚决斗争能力、勇于担当能力、化解风险能力,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能力等方面培养干部,建设一支思想觉悟高、信念坚定、工作能力强、心系百姓、埋头实干、素质较高的干部队伍,为党的长期发展储备人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方面,推进党的基层教育学习常态化制度化,让党的基层成为宣传党主张的主阵地。基层党组织建设关键在落实,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层层传导,逐级严明责任。注重基层治理,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弱化、边缘化问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党员队伍建设方面,包括党员教育、发展党员、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和组织活动、服务等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注重开展区别层次、分类指导、有的放矢的党员教育,尤其是加强农村党员的党性教育、理论学习,创新教育方式,找到适合农村党员的教育形式,提升农村党员教育的实效性;注重灵活有序地开展党员管理工作。由于文化程度、年龄和职业的不同,决定了党员队伍管理的复杂且多样化。因地制宜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推进规范管理;注重严把发展党员关,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规模适度、表现突出、严守纪律、素质较高的党员队伍,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注重开展具有吸引力、广泛适用、党员满意、形式多样的组织活动。

通过加强党的作风纪律建设,不断增强遵规守纪自制力。加强作风建设,一直以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的作风建设方面: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作风;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争做为人民服务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纪律建设方面:认真遵守党的规章制度,维护党内法规权威,严格依法执规。严明党的纪律,筑牢“举头三尺有纲纪”的自律意识,时刻自省、慎独,在工作中自觉把铁的纪律转化为日常遵循。

通过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制度刚性约束力。将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建设全过程是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制度建设关乎党的全局性,稳定性及长期性问题。如果制度不健全,就无法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腐败问题就会蔓延滋生,为此努力形成系统完备的监察制度体系、反腐倡廉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让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党内各项制度建设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正确把握方向,抓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主干,切实体现党的意志,统筹推进配套完整、内容科学、程序严密、补齐短板、运行有效的相关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根据党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制度体系的构建,确保党内法规制度科学有效。新时代党的制度建设不光要完善法规制度体系,更要确保各项法规制度的运行和落实。在法规制度的落实方面,始终坚持“严”字当头,将严密的法规制度贯穿到党的建设全过程,为党的建设提供完备有效的制度保障。不断巩固制度建设的根基,确保党的建设行稳致远。

(三)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关键——将党的领导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

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事实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发挥制度优势的关键在于切实把党的领导的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的实际成效,这就要求从我国具有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的具体实际出发,把党的领导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治国理政的根本价值遵循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主要表现在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这样才能使社会治理得到人民支持,更好地把党的领导的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的实际成效。社会治理不仅仅是党和政府的责任,更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会治理,形成社会治理的共同认识、共同行动。激发人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人民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地位、首创精神;拓宽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建立政府、社会、企业、民众相互联动的治理机制,有序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局面;运用法制社会的标准、科学有效的方法、现代信息化技术的手段着力推动社会治理朝着智能化、法治化、系统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提高防范化解各类风险能力,增强社会治理科学性、预见性、高效性。实现社会治理成果人人共同享有,社会治理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把党的领导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要在转化落实上下功夫。制度是治理之基,治理是制度之要。再好的制度最终落实了才能彰显其优势。首先,坚定制度自信,坚持落实好党中央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领导优势,2020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打赢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战,确保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力地把党的政治领导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其次,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维护制度权威,在各领域各环节的治理过程中切实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精神,不断创新治理思路、建立健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后,扎实推进制度遵守和执行,确保制度落实不仅仅是空谈,而是力争多出成果,多见成效。自觉遵守各项制度,勇于同一切钻制度空子的行为作斗争,杜绝制度执行上打折扣、搞变通的现象,严厉查处违反制度、破坏制度的行为。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提高运用和执行制度的能力,尤其要提高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社会治理过程的能力;创新解决治理难题的手段,补齐治理短板;解决好治理过程中的痛点、堵点,理顺治理主体和客体关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欧阳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建党原则论[J].中共党史研究,2020,(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列宁专题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蔡和森文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8]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中国抗日战争史:下卷[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

[10]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33.

[12]李红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邓小平执政党建设思想的主题[J].党建,1993,(7).

[1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6]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

[17]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Uphold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Party's Overall Leadership:

Theoretical Tracing, Histor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Path

Zhao Kun    Li Qian

Abstract: "Uphold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Party's overall leadership" is the original contribution of the CPC to the Marxist political party theory, and is the product of the joint ac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is major principle of party building is the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of the Sinic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formed by the CPC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political party theory. Focusing on the mission and task of each historical period, summarizing and refining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party building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for the CPC to complete its historical mission. In the new era, continuously strengthening party building requires adhering to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upholding the Party's overall leadership leadership,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Party's leadership,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greatest advantages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The CPC; The Party's overall leadership; Theoretical tracing; Historical logic; Practical path

[责任编辑:李佳佳]

猜你喜欢

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