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二学段写景文教学思考与实践

2023-09-19潘健

新教师 2023年8期
关键词:经验课文文本

潘健

【编者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里提出:“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诗歌、散文等优秀文学作品,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義。”统编版教材的各个学段都安排了一些写景类课文,它们大多文质兼美、意境深远。学习这类文本,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而且有助于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表达、习得写作方法。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如何从品味语言、体悟情感、学习表达等方面入手,教好写景类课文,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专辑的文章,就此进行了探索。

【摘 要】本文从新课标入手,提炼出写景文教学的相关要求,再梳理出写景文教学的“体验性、整合性、审美性”等原则,最后从细察景物特征、掌握结构密码、品味文本语言、联结多方经验等方面探索写景文教学的路径。

【关键词】写景文 体验 审美

写景文是小学语文教材常见的文本类型,也是“文学性的散文”的一种。阅读此类文本时,学生可跟随作者的所见、所闻,体察文本丰富的意蕴及作者独特的情思,从而打开尘封的感官,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生机,丰富和扩展人生经验。那么,在素养导向背景下,这类文本如何教得精准、学得有效?

一、新课标相关要求的解读

《课程标准》提出“学习任务群”这一课程内容的组织形态,其中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明确指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

其中,学习内容分学段呈现了“人与自然”主题学习要求(如表1)。

由此可见,《课程标准》关于“人与自然”主题的学习内容呈阶梯上升的趋势:情感体验从感受美好到热爱自然,再到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整个过程是主体与客体不断交融的过程,即主体(学生)通过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唤醒对自然的审美体验,重新审视客体(自然),获得新的感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创意表达抒发新的观察与体验。在此要求的观照下,写景文教学要让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拓展思维,丰富情感体验,提高语用能力。

二、第二学段写景文教学原则

1. 体验性。

中年级的学生处于由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阶段,通过写景文的课堂学习,他们能体验大自然的美好,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通过联想想象,甚至会化身为课文中的人物,用这些人物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发现身边的美好。

2. 整合性。

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听、说、读、写、思等多种方法的整合,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朗读、默读、诵读、讲述等方法学习作品,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用多种方式呈现自己的作品,成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

3. 审美性。

写景文教学目标指向审美创造,让学生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品位。中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此时教师可借由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培养其初步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第二学段写景文教学实践

下面笔者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为例,探索写景文教学路径。《大自然的声音》行文流畅,作者抓住大自然具有代表性的景物,语言表达精准生动,富有表现力。华东师范大学的王荣生教授说过:“作者的人生经验,通过精准的言语来表达,也存活于这些言语中,唯有通过对言语的体味,我们才能把握作者的独特经验,才能感受、体认、分享散文所传达的丰富而细腻的人生经验。”课堂上,教师须带领学生细察景物特征,联结多方经验,体味语言表达所蕴含的意味,体验语言背后作者的情调。

1. 细察景物特征。

课文以“美妙”统领全文,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到文本中发现美妙之处。如第二自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发现风的“柔和与力量”之美,不一样的风带来不一样的场景,季节的变化、树叶的不同,都会让人产生不一样的美感。第三自然段描写“水”的声音,教师可让学生直面“水”的变化所带来的声音变化,从“小水滴”到“小溪”,再到“河流”“大海”,从而对“小曲”与“大合唱”有了直观的感受。大自然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因为作者敏锐地察觉到这种变化,并形象化地写出来,才给读者一种诗意的感觉。对这些景物特征,学生可能熟视无睹,心灵并未有所触动,但通过细读体味,带来“陌生的经验”,内心还是可以油然产生新鲜感与愉悦感。

2. 掌握结构密码。

散文鲜明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在写景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文本独特的结构,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文本的脉络结构,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感受作者的匠心所在。

例如,课文首句“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统领全篇,下文从“风、水、动物”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描写。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先总起、后分述”的表达方法,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带着“找一找课文描写了哪几位音乐家”的任务自读课文,借助课后思考题第二题,用填空的方式完成思维导图(见图1)。这也是第六单元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词句理解一句话的意思”的进一步运用。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段落内部结构关系,教师还可采用表格让学生研读语段,提取关键信息如音乐家、演奏方式、演奏曲目、演奏过程、演奏效果。

3. 品味文本语言。

本课字、词、句、段极具特色,有大量的拟声词与偏正词组。这些词生动形象,富有韵律美,给人予无尽的想象。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为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去感受、理解文中具有新鲜感的词语,让词语在学生的头脑里鲜活起来。

教学时,教师可出示“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淙淙、潺潺”等词语,引导学生读好这些词,再联系语境理解意思,体味语意的细微差别,通过朗读表现其中的情趣。如江苏省第22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优课大赛特等奖获得者王景辉老师就较好地引导学生品味了文本的语言,其教学如下。

师:文中还有很多拟声词呢,请你们自己读一读,找一找。

生:滴滴答答,叮叮咚咚。

师:这是谁的声音啊?

生:这是小雨滴的声音。

师:这个句子中有三个拟声词呢,谁来读读?

生:小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大海哗哗,汹涌澎湃。(师指导读:汹涌澎湃。)

师:孩子们,“淙淙”是谁的声音?

生:“淙淙”是小溪的声音。

师:“潺潺”是——

生:河流的声音。

师:“哗哗”是——

生:大海的声音。

师:这是不同的流水声,你听出变化了吗?谁来说?

生:先从小的声音慢慢变得越来越大。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教学另一组描写声音的偏正词组,如“轻轻柔柔的呢喃细语”“雄伟的乐曲”“热闹的音乐会”等,教师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想象风声、水声是怎样如人一般有灵性。如此,大自然对于学生而言就不是一个概念,而是鲜活的存在,有色彩,有音符,有形态。学生也就打开了心扉,聆听到了大自然美妙的声音。

4. 联结多方经验。

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独特的人生经验、语文学习经验走进课堂,他们对生活有感受、有思考,但往往停留在浅表层面;内部语言经验也是随意的、不成规律的。此时,教学写景文,教师要让学生经历“我”—“教材”—“我”的学习过程:首先,用教材语言唤醒学生的言语自觉,激发他们重新思考、打量眼前的世界的热情;其次,借教材的語言去规范、匡正学生的语言运用习惯,形成“这一篇”的言语所得;再次,学生经历语言习得,经历审美创造,获得全新的打量世界的眼光,也具有一定的表达客观世界的能力。

比如,课堂伊始,有的教师询问学生:“通过预习了课文,你知道大自然有哪些声音?”学生答:“有风、水、动物。”教师一一板书,顺便厘清了课文结构。这样,学生的思维便局限在课文里。而高明的教师这样启发:“你今天从大自然里听到了哪些声音呢?”学生答:“麻雀叽叽喳喳地叫、树叶‘沙沙地响、小雨点‘滴答滴答……”这时,学生带着生活气息,以及个体审美的敏感学习课文,使教室呈现出生命的活力。

在学习“微风”与“狂风”的语句时,教师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的经历,如春风拂过脸颊轻轻柔柔的感觉。那些鲜活的场景带着独特的印记,一定会留在学生的记忆里。这样的学习是有温度的,唤醒了学生的生活记忆,使之与文字相互照见。

再来看王景辉老师的教学片段:

师:“微风”一词,给你什么感觉?

生:微风让人听上去声音很小,感觉很温柔。

师:哪个词,你觉得特别温柔?

生:“呢喃细语”和“轻轻柔柔”。

师:“轻轻柔柔”就是又轻又柔,微风是在给小动物们唱摇篮曲吗?“呢喃细语”是什么意思?

生:小声说话。

师:生活中谁会跟你呢喃细语?

生:妈妈会跟我呢喃细语。

师:说什么呀?

生:乖宝宝。

师:就是这样的细声细语,伴随着清冷的微风。谁能读出这种温柔?

生: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

师:好温柔啊,我们一起读。

除了课文,教师还可以提供给学生同样题材的文本,让学生习得更多的言语经验,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知道写大自然,既可以这样写,又可以那样写。如学习阅读链接《瀑布》后,学生便知道写大自然时,也可以用诗来写声音,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另一番情趣。

综上所述,写景文教学既要体味文本的意蕴,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思,又要多方打通学生与文本、与自我联结的通道,扩充学生的人生经验,从而让大自然成为学生温暖的生命底色,让写景文的学习成为他们发现美、追寻美、创造美的生命历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新生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经验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经验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