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驻村工作队帮扶乡村教育的模式探析

2023-09-19刘宇航赵茂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23年6期
关键词:笋子明德村寨

刘宇航 赵茂

当前乡村教育仍然存在许多农户对基础教育不重视、农村儿童深陷学业困境、乡村教育人才匮乏等问题。如何破解乡村基础教育现实困境?如何结合乡村基础教育促进乡村振兴?这是乡村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议题。

2018年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将改革视域转向高等院校对乡村振兴的帮扶作用。本文以云南师范大学驻村工作队为例,探赜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帮扶乡村教育的模式。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的困境

(一)农村基础教育软实力较弱

自乡村教育振兴政策实施以来,我国乡村教育资金和政策的投入使得乡村学校的硬件资源得到有效的改善。但是,乡村义务教育在师资质量、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基本装备配备标准上依然差距很大。教育现象中的“马太效应”仍在持续,也就是越穷的地区越难办教育,越穷的地区越需要办好教育。相反,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基础教育办得更好,也就能更有效地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这样的恶性循环不但加剧了城乡之间巨大的经济差异,而且严重破坏了基础教育的公平性。

(二)农村家长群体思维贫困的代际传承

农村贫困的代际传递是有多方面的原因,可能源自家庭的落后經济条件,抑或是薄弱的医疗卫生条件,但教育的缺失无疑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因素。由于家长所接受的教育水平较为低下,家长本身缺乏良好的教育观念和谋生手段,难以获得稳定的经济来源,因而给孩子所提供的教育资源也就更加有限。孩子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一成年甚至未成年就跟随父母务农,缺少获得优质就业的能力和机会,他们的后辈也将更难逃出这一贫困的“怪圈”。年复一年,贫困代代相传,人们也就逐渐对贫困习以为常,形成了不思进取的惰性观念。当“读书无用论”成为农村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基本判断时,这种观念就可能代代相传。

(三)乡村师资力量匮乏

随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农村学校撤点合并,在许多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村寄宿制学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匮乏”等问题。师资力量匮乏,在数量上主要表现为农村教师的工作量超负荷,在质量上表现为农村教师的学历层次低。在工作量方面,根据2023年的云南农村地区统计数据显示,在云南乡村地区有38.43%的教师平均要上3~4门课程,10.42%的教师要上5~6门课程,还有约3.90%的教师上7门以上课程。在学历结构方面,2023年一项针对云南省“三区”农村教师的调研数据清晰地呈现了这一现实,大专学历教师比重最大,占37.77%,中专及以下学历和本科学历分别占29.89%和32.28%。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帮扶乡村教育的模式探析

在乡村振兴中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和受较多关注的是农村教育问题。由于不少学生家长教育程度有限,且经常外出务工,留下孩子与老人共同生活,孩子的作业没人辅导,孩子假期学习缺乏指导、缺少榜样,学习“归零”的问题较为突出。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云南师范大学驻村工作队与村党总支、村两委、村小组干部,经过反复商议、酝酿和组织策划,结合村情共同制定了三种教育帮扶模式。

(一)“引智”与“引志”:建立“党支部+返乡大学生+村内学生”的教育帮扶模式

要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要实现人才振兴,教育帮扶是保障。2022年云南师范大学驻村工作队建立了“党支部+返乡大学生+村内学生”的假期教育帮扶机制,为乡村学生创造学习氛围,在党员活动中心、农户家里,分场次、分时段,多次开展了小学寒假作业辅导公益活动。活动内容以寒假作业辅导为主,穿插了村小组干部讲解村寨发展历史、大学生学习心路历程分享、励志教育、心理疏导等内容。具体包含:第一,大学生作为支教教师,对笋子洼村和柳河村的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进行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政治、化学等主要科目的教学辅导工作,完成第一课堂的基础教育教学任务,助力乡村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升。第二,返乡大学生在完成基础学习培训和辅导的同时,结合自己的专业和自身的特长,为所负责的学生上绘画、音乐、舞蹈、手工折纸等兴趣课程,延伸学生第二课堂培养。第三,大学生用自己的实际例子和亲身经历,结合所负责的学生遇到的困难,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励志教育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实现“教育扶志+扶智”,丰富“三全育人”工作途径,实现帮扶和育人的双向互动。

(二)“引力”与“引资”:发挥多元组织力量,开展多样化的教育帮扶模式

农村小学学生学习知识以课堂内教师教学为主,知识获取渠道相对单一,学生视眼窄、校园生活单调。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部署,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驻村工作队连同笋子洼村党总支,通过与基层政府、社会公益组织、基金会开展联络交流,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引入挂钩单位和社会第三方资源和力量,以多元化力量共同助力教育振兴。一方面,多元组织贡献物质力量,为乡村学校捐赠先进教学设备,优化教学条件,拓展教育帮扶的范围;另一方面多元组织贡献精神力量,创造激励“小氛围”,以赛促学,在芒东镇第二小学开展“明德杯”系列公益竞赛活动,举办以“感恩相伴·梦想同行”“以爱为营·立志力行”等主题的作文和绘画大赛。这些内生式的竞赛活动,激励和引导边疆山区儿童增强竞争意识,培育“心怀感恩、勇于逐梦”的积极上进精神。

(三)“育人”与“育才”:成立“明德农村教育发展教研室”,建立长效化教育帮扶模式

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把切实提高农民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因此,需要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为持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储备农村优秀人才队伍,扩大农村人才供给渠道。在此理念下,驻村工作队坚持培养村寨核心人才,在笋子洼村成立了“明德农村教育发展教研室”,将核心技术交给村上,通过教研室全面统筹和推进笋子洼村教育事业发展工作,为村寨培养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教研室以村寨青少年学生教育为主要对象,创立“家庭+村寨+学校”教育发展联合体,通过激发内生力、提升凝聚力和建强支撑力(三力),全面推进村寨小学至高中教育提升、青年大学生教育提升、党员教育提升和群众教育提升工作(四提升),以“三力四提升”工程为村寨教育、经济、文化发展培养强有力的人才队伍。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帮扶赋能乡村教育的价值成效

(一)激发村寨的内生发展动力

云南师范大学驻村工作队组织村里的返乡大学生和乡贤队伍,依托云南师范大学的资源和优势,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做好村里的教育帮扶工作,解决全村一般户、脱贫户(原建档立卡户)和“动态监测户”的“辅导娃娃难”问题。为笋子洼村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逐步改变笋子洼村民只能挣辛苦钱、血汗钱的现状。

(二)扶志与扶智相结合,有力有序推进村寨组织振兴、文化振兴和人才振兴

云南师范大学驻村工作队联合乡贤、返乡大学生、村组干部和党员等力量,帮助村级基层党组织提升治理和服务能力,发挥挂钩单位和驻村工作队员专业优势,针对村民“辅导娃娃难”、学生“放假学习归零”等问题,在寒暑假帮助村内学生(含留守儿童)打牢学习基础,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树立远大志向,增强自主、自立、自强意识,推进村寨文化和人才振兴工作。

(三)搭建村寨精神文明建设平台载体

在2018年完成整体易地搬迁后,笋子洼村精神文明建设几乎处于“真空”状态,在云南师范大学的大力帮扶下,随着村内“明德亭”“明德农村教育发展教研室”等一系列活动场所的建成,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空缺状态逐步得到改善。“明德亭”“明德农村教育发展教研室”是村民思想交流的平台,有效推进了村寨的精神文明建设,很好地发扬和传播了云南师范大学“学高身正,明德睿智”的校风。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如何以自身优势赋能乡村教育改革发展是值得探索的问题。云南师范大学在实践中摸索出建立“党支部+返乡大学生+村内学生”的假期教育帮扶模式,发挥了多元组织力量,建立了多样化的教育帮扶模式,为乡村教育的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实现贡献了高校力量。

课题:云南省2021年基础研究计划青年项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理论、机制与成效研究》;2023年助推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阶段成果;云南省科技特派员及“三区人才”项目。通讯作者:赵茂

猜你喜欢

笋子明德村寨
扯笋子
谢明德
山东省龙口市明德学校
挖笋子
千斤顶压笋子
无蚊村寨丁屋岭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聘任党明德同志为省政府参事的决定
村寨——海坪彝寨
特色村寨
兔子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