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文化的全景图观

2023-09-19陈浩李细玲邓振

江西教育A 2023年8期
关键词:定义办学学校

陈浩 李细玲 邓振

开栏语:学校文化是长期积淀形成的,是全校师生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总和。教育部印发的《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方法》,明确提出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来评估县域义务教育学校的管理水平。可以说,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非常具有导向性、综合性和专业性的工作。聚焦学校文化建设,学校可以进一步明确方向、凝聚共识、赋能发展。

“文化经纬”之“经纬”,即管理规划之意。学校文化依其定义中的“总和”说,也应该呈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局面。本刊开设“文化经纬”栏目,意在通过探讨学校文化建设,分享学校文化建设的经典案例,为全省中小学文化建设提供参考,助力学校的内涵建设和品质发展,以微观土壤改良汇聚成教育的整体变革。

我们的学校文化定义

问:张教授从事学校文化研究多年,也主持了北京的学校改进项目,可以谈谈您对学校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吗?

张东娇:早在“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期间,北京就提出建设500所文化示范校的任务,以促进中小学高质量均衡发展。我们主持了相关项目,总结项目启动阶段,北京市中小学校文化建设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概念不操作,学校提出某个概念,但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缺乏清晰解释,也不进行系统操作。二是逻辑不自洽,学校对发展定位或文化定位、办学理念体系以及八个实践领域之间的表述逻辑存在疏离现象。三是说做“两张皮”,说是说、做是做,存在标签化、口号化现象。其实学校文化既是一个词,又不是一个词,这是我们用十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解决的问题。

这里,我们很有必要探讨一下学校文化定义。2008年,从事学校文化研究之初,我们概括了一个定义;在阅读大量经典的基础上,我们结合中小学文化建设实践,于2015年进行了丰富和修正,并从学术话语转向了实践话语,做到与学校实践工作进一步对接。目前定义表述是: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和经营的文明、和谐、美好的教育生活方式,是学校核心价值观及其指导下的行为方式和物质形式的总和,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即大家公认的金字塔结构。学校精神文化即办学理念体系,包括学校核心价值观,回答学校为什么办教育以及怎样办教育的问题,也称作办学理念、办学宗旨或教育哲学,它与办学目标、育人目的、校训、校徽、校歌合起来就是办学理念体系六要素。学校制度、学位、物质文化合称办学实践体系,与学校日常工作紧密对接,包括教师、学生、课程、课堂、管理、党建、公共关系和物理环境八个文化包。

好校长为学校立言

问:根据定义,学校文化建设将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学校的力量,会不会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是在办学理念体系的提炼上?

张东娇:好校长有三个标准。一要有想法,有自己的教育哲学,对要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有自己的理解,国家教育目的和政策等必须经过个体理解、体悟和执行后,才能落到学校管理实践领域。二要有办法,能将自己的想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办学实践成果,这涉及管理上的缄默知识,是学校文化中的隐性部分。三要有说法,将获得的大量实践经验不断结构化和抽象化,把诸多战术思考、观点和概念,连缀成逻辑紧密的理论和思想,锻炼自己甚至带领全体员工为组织立言的能力。能同时做到这三点的校长,是校长群体中的佼佼者。绝大多数校长日常管理事务太多太杂,没时间、没精力,提炼办学理念体系上可能会有力不从心的情况,需要寻求指导和帮助。办学理念体系的提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寥寥几句话,也特别考验提炼者对经验结构化和思维抽象化的能力和水平。

在理念体系的提炼上,我们也总结了五个标准:一是珍爱,是指这个理念一定是这个学校全体成员过去、现在以及将来所坚持、相信和珍爱的价值。二是高级,主要是表述的审美要求,言近旨远、守约施博,不是说越多越好,而是越少越好,最好能在没有半字冗余的情况下分解到学校工作的八个领域中去,像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高为师,行为世范”;西北师范大学的校训是“知术欲圆,行旨须直”,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既传达了育人要求,又结合了特定地域的文学意象,这是黎锦熙先生提炼的。好的表述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三是生动,并非所有的理念提炼都要引经据典,也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需求做生动阐述,如中国农业科学院附属小学“每一天都是新鲜的”,合肥市金葡萄小学“每一颗葡萄都甜美”。四是合身,量体裁衣,这就是我说的“属我性”或排他性。五是简单,朗朗上口、意高言浅、易于传诵。这五个标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慧于中、诚于内、秀于外”。其实,学校文化系统建设方案文稿,即使是和专家系统合作进行提炼和撰写,也要花上几个月甚至大半年的时间,形成初稿后再进行解读、征求意见,不断地修改完善,经过学校决策程序后才能进入执行环节。

学校文化既是一个词,也不是一个词

问:您的学校文化定义中提到“行为方式和物质形式的总和”,您这样定义的初衷与考虑是什么?

张东娇:我们对学校文化的定义采取的是“属+种差”的定义方式,其中,最关键的“属”就是生活方式,这体现了教育向善的本质特征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该定义涵盖了学校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的全景观图。隐性文化就是生活方式中不能用语言充分说明的部分,比如人际关系、学校的组织氛围,说不清、道不明,但却可能对人的行为起到实实在在的规约作用。全包圆式的学校文化定义可能会受到很多人的质疑,说你的学校文化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我不否认,但我为什么还要做这样的定义?

首先,这与我们研究学校改进模型的四点目的密不可分:一是引导学生持续、乐观地投入学习。这是学校存在的意义和发展的“定海神针”。如果脱离这个根本目的,学校做什么事情都没有任何意义。二是帮助和提醒学校,能掌握系统思考学校整体发展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工具,完成学校文化的顶层设计。三是建设文化地图清晰、价值观管理贯穿、内群体文化团结的价值驱动型学校。价值驱动型学校多了,高质量教育群落就形成了,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就落到了实处。四是引导师生共同过一种气质优雅、举止文明、内容完整、精神健康的美好教育生活。

其次,这是有大量文化研究成果作为基础的。学者们总结了文化有两种用法,或作为组织发展的重要变量,或代表组织的全部生活。我们的定义选择了第二种用法。

最后,采用这样的定义也是基于我们对学校文化驱动模型坚持的立场原则:学校文化就是学校教育生活的全部和教育生活本身;学校文化建设就是学校的日常管理过程、学校特色形成和显著的过程、学校的循证改进过程。

如此,学校文化就形成了一个全景观图。我们从2009年开始创建的学校文化驱动模型,如今在全国很多所学校发挥作用。所以,我对15年的研究经历进行总结后形成《学校文化驱动模型——一项完整的中国学校改进经验的报告》这篇文章,包括3个知识模块9个单元34个要素。3个知识模块是价值与理论知识模块、机制与工具模块、实践与经验模块,其简明知识体系概括为六图一表。完成北京的项目后,我们也完成了《研讨式评建——学校文化建设的北京经验》这本书,里面包括文化立校的功能论、以评促建的目的论、指标引领的内容论、模型导航的途径论、研讨式评建的方法论,并将其定位为中国学校改进的经验之一。总的来说,我的学校文化定义是建设目的、原则、方法和途径的总和,是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抓手,系统进行学校整体改进的过程。这是学校发展和改进的一个抓手,但不是唯一的。我们千万不能迷失在学校文化这个词里,一定要立足于指导和改进,立足于落实上述提到的立场原则。刚才也说到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的日常管理过程,是学校的循证改进过程,是学校特色形成和显著的过程,不能把这个过程性排除开来说学校文化。

回到最初說到的那个问题,学校文化是一个词吗?2008年,最初做项目时,那些知名校长问得我哑口无言:如果不是一个词,那为什么还要整一个词呢?这是我一直遭遇和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促进我思考的动力。最终,我用十余年的时间把校长质疑、思考过程都写成了文章、专著和案例。现在可以笃定地说,对实践者而言,学校文化既是一个词,也不是一个词;对研究者而言,要站在学校改进和学校管理的高度,不能把自己限定在学校文化的研究中,而是把学校文化建设和研究作为一个抓手,这样思路就打开了。所以,学校文化建设与研究,既要入乎其内,更要出乎其外。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采访张东娇教授实录)

猜你喜欢

定义办学学校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学校推介
成功的定义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
山的定义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教你正确用(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