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鸭病毒性肝炎的概况与鉴别治疗研究

2023-09-18郭晶莹高丽娜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年8期
关键词:雏鸭肝炎病毒性

郭晶莹,高丽娜

(山西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运城 044000)

0 引言

鸭病毒性肝炎是我国常见的鸭传染病,病原体可导致疫病广泛传播,且多在广东、福建、浙江等潮湿多水的南方地区发生。鸭病毒性肝炎(DVH)是高致病性传染病,致死率达50%~95%,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传播[1]。此病主要危害3周龄内的雏鸭,以肝脏出血性炎症为其主要特征。鸭病毒性肝炎常用的诊断方法有PCR检测、间接血凝试验等,疫病的检测方法操作简便,可行性高。对于大部分规模养殖场都能做到自检自测,确保疫情发生时得到有效控制,缩小发病范围,降低发病数量,及时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在进行疫病防控时,要加强对鸭场的综合管理,做到全进全出制度,日常也要做好通风消毒工作,并在疫病高发前提前进行免疫接种,注射鸭病毒肝炎高免血清,以提高鸭机体免疫水平。

1 鸭病毒性肝炎病原特性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DHV),简称鸭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2]。该病毒共有三种血清型,三种血清型之间无交叉保护作用。鸭病毒性肝炎病毒I型为小RNA病毒科、禽肝病毒属,拥有二十面体核衣壳,病毒颗粒直径为20~40 nm。I型鸭病毒性肝炎于1945年在美国首次出现,感染I型DHV细胞培养物,不能吸附人类O型,鸡鸭鼠的红细胞,pH在6.8~7.4时,病毒悬液不能凝集实验动物白细胞。I型DHV通过鸡胚传代后可丧失对雏鸭的致病性。鸭病毒性肝炎病毒II型为星状病毒科、禽星状病毒属,英国在1965年首次报道发现II型鸭病毒性肝炎。鸭病毒性肝炎病毒III型为小RNA病毒科,于1969年在美国出现。由于I型DHV和其变异株Ⅲ型同时存在,加大了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难度。

2 流行概况

I型鸭病毒性肝炎分布范围最广,在欧洲、亚洲、美洲等地广泛传播,且已在印度、埃及和美国等地发现I型鸭肝炎病毒的变异株,并将其命名为新型鸭肝炎病毒[3]。Ⅱ型鸭病毒性肝炎和Ⅲ型鸭病毒性肝炎与I型鸭病毒性肝炎相比,分布范围较小,仅在英国和美国有过报道,且未发现变异毒株。在我国,鸭病毒性肝炎已在广东、福建、浙江等多地区爆发流行,主要流行毒株为I性鸭病毒性肝炎及其变异株,给我国养鸭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研究鸭病毒性肝炎流行的季节性,本文对广东某地鸭场上年度不同月份雏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见图1。

图1 鸭场鸭病毒性肝炎不同月份发病率

结果表明,鸭病毒性肝炎在上年度不同月份均有发生,发病率在11%~35%。6月份至9月份发病率最低,为11%~13%;12月份至翌年2月发病率最高,均在30%以上。表明,鸭病毒性肝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其以冬季较易发生。

3 鉴别诊断

鸭病毒性肝炎发病时具有典型临床特征,发病日龄主要是3周龄以内的雏鸭,疾病发生后传播迅速,可危害全群,鸭死后主要表现为头颈紧靠后背、两腿向后伸直。剖检可见肝脏肿大,呈红黄色,表面有出血点。通过对患病雏鸭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流行病学调查等综合分析,可诊断为鸭病毒性肝炎。鸭病毒性肝炎检测技术包括病毒分离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确诊需要与电镜检测与血清学诊断技术结合。血清学诊断技术包括中和实验、Dot-ELISA/琼脂免疫扩散实验等。RT-PCR是新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具有特异性强、易标准化等优点。

国际兽医局对鸭病毒性肝炎的鉴定方法是接种鸭胚实验。病毒分离时,将肝脏、脾脏等病变组织在研磨器内研磨,用5%氯仿处理10~15 min备用[4]。由于免疫水平参差不齐等原因,非典型症状鸭病毒性肝炎也较为常见,鸭副伤寒等疾病与鸭病毒性肝炎症状相似,因此,在进行鉴别诊断时,病毒分离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鸭病毒性肝炎种类较多,甲型病毒肝炎是最常见的类型。鸭肝炎病毒分为I,Ⅱ,Ⅲ血清型,传统DHV-II划归为星状病毒科禽星状病毒属。I型DHV通过鸡胚传代后,可丧失对雏鸭的致病性。传代毒科在鸭体组织内增生,经过鸭胚传代致弱的I型DHV接种后,可引起雏鸭轻微组织学变化。I型鸭病毒性肝炎发生传播迅速,发病初期表现精神沉郁、厌食、缩颈等,患病雏鸭表现出不安定,转为运动失调。

4 防治方法

鸭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与鸭传染性浆膜炎类似,都要进行严格的饲养管理、加强卫生消毒、进行特异性免疫接种等综合措施。要对5周龄以内的雏鸭采取严格的隔离饲养,给予鸭适当配比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确保动物营养充足。在做好圈舍卫生工作的同时,也要对饮水槽、饲料槽等饲管用具定期清洗、消毒。对流行初期的雏鸭,为提高机体抗体水平,可给种鸭肌肉注射鸡胚弱毒疫苗,目的是保护孵化的雏鸭不受感染。具体方法是给母鸭间隔2周胸肌注射2次疫苗,1次1 ml/只。对于雏鸭,也可用肌肉注射、气溶胶喷雾等方法接种,以上几种方法均可有效预防鸭病毒性肝炎。

治疗鸭病毒性肝炎的原则是提高机体内抗体水平,因此,可通过注射DHV特异性血清、DVH疫苗、DHV高免卵黄抗体等方法来提高抗体水平。此外,也可在饲料中加入适量的磺胺嘧啶钠、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来治疗该病。目前,常用的DVH疫苗包括鸡胚化弱毒苗、强弱毒灭活苗等。常用的DHV高免卵黄抗体注射包括抗I型DHV普莱柯精制卵黄抗体、鸭肝金抗(鸭病毒性肝炎、小鹅瘟高免卵黄抗体加强型)等。注射前,可将头孢噻呋与柴胡混入精制的卵黄抗体中,搅拌混匀,一同进行皮下注射,以此提高免疫效果。还需将鸭舍温度升高3℃,减少应激带来的伤亡。

5 结语

本文研究国内主要频发鸭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症状、流行特点、鉴别方法及治疗措施等,为兽医临床诊断及养殖户饲养管理提供参考依据。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升,要求动物源性食品卫生质量安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目前,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性的主要因素是兽药残留及病原微生物。家禽养殖业中危害最大的是病原微生物,各类细菌及病毒加快了疫病传播速度,制约着畜禽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随着鸭养殖数量的逐年递增,鸭传染病也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呈上升趋势,不仅造成家禽养殖业的重大经济损失,还严重危害河流、水流等自然生态环境,给国民经济及自然生态健康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坏。鸭病毒性肝炎是危害养鸭业的主要传染病,实验感染中,感染菌量、途径、疾病表现症状与发病率等存在差异。要全面系统地研究鸭病毒性肝炎的病原特征、发病季节等流行情况及鉴别方法、治疗措施,不断促进家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雏鸭肝炎病毒性
《世界肝炎日》
雏鸭的饮水与开食
雏鸭死亡率高的原因及提高成活率的措施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世界肝炎日
2030消除病毒性肝炎:未来10年该怎么做?
浅谈雏鸭饲养管理的关键技术要点
战胜肝炎,沿需努力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
清热利湿法联合中医辨证施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