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人的“开学装备”都有啥

2023-09-18金陵小岱

月读 2023年9期
关键词:文具朱元璋校服

金陵小岱

朱元璋曾親自设计“校服”款式

如果打开古人的开学装备箱,“校服”也许会被放在最中间的位置。不过,古代学生的“校服”款式似乎有点多,摆在最显眼位置的那件便是流行了几千年的“青衿”。青衿的款式简洁大方,即青色交领的长衫。

将这件青衿拿开后,放在它下面的那件“校服”就是在历史上曾经备受瞩目的“襕衫”。襕衫的款式比青衿复杂一些,是一种长袍,上衣与下裳合而为一,圆领大袖。早在唐宋时期,襕衫就成为了古代学生常穿的“校服”款式。

在设计“校服”这件事上,朱元璋可谓是操碎了心,他亲自参与审定,连样式都改了三回,最后款式定为:“用玉色布绢为之,宽袖皂缘,皂绦软巾垂带”。据明代俞汝楫在《礼部志稿》中记载,朱元璋认为中间为玉色,是比德如玉;外有青边,为玄素自闲,可显出学子们的文雅;上衣与下裳相连,有着遵守道德规范的寓意;而绦穗下垂,是用来提醒学子们平日要谦卑,不可恃才傲物。

箧笥成古代学生出远门读书的标配

古人最重的“书包”莫过于“箧笥”,相当于现代人的拉杆箱书包。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称:“箧,箱箧也。”可见,古代的“箧”指的是小箱子。这种被称为“箧”的小箱子多为方形,质地密实,容量小,用来给学生放书籍纸本用。

而“笥”,它是用竹子编制而成,质地稀疏,容量特别大,古代学生将它用来装学习用品、衣服、食品等。学习与生活同样重要,于是箧与笥必须搭配使用,也就成为古代学生出远门读书的标配。

古人用来装书本的“箧”还有一个同类产品,叫“笈”。比起“箧”,同样是用竹子编制而成的箱子,“笈”似乎更能代表古代学生的书包。因为古人向来喜欢搞神秘,他们在得到珍贵的书籍后,不会将它们放在书架上,而是悄悄地放置在笈内收藏,秘不示人。于是“笈”又被用来代指孤本好书。

“笈”自然也少不了它的黄金搭档“囊”。囊就是口袋,类似于现代学生的补习袋。古代学生会将自己的杂物放入其中,比如文具、印绶、钱币等,当然,也会放一些常用的书在里面,于是囊又被称为“书囊”“书袋”。

除了笔墨纸砚,还有很多小文具

除了常见的笔墨纸砚外,古代学生还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小文具。比如看起来跟弧形筒一样的臂搁。臂搁通常由竹子、檀木、玉等材料制成,中间有一定的弧度,可以避免蹭上墨汁,这样就可以避免袖子变抹布、作业要重写的惨剧。

当然,字写得再好,也难免有写错的时候。于是古代学生也拥有“修正胶带”。在古代还是用竹简时,他们的“修正胶带”是一把书刀。当纸开始普及后,用起了一种名叫雌黄的“修正液”。雌黄是一种黄色的矿石,它的颜色与纸张相近,作画时可当颜料,写字时可当褪色剂。当古代学生写错字的时候,直接把雌黄涂在错字上,然后再在上面重新写字。

(摘自《科教新报》2022年9月7日,荐稿人:丁强)

猜你喜欢

文具朱元璋校服
我的文具我做主
锐角
朱元璋背后的女人
奇奇怪怪的文具
买文具
记忆深处的校服
校服·校腐
朱元璋与叫花鸡
We Love文具
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