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会制怒益寿延年

2023-09-16张雨

养生月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老臣益寿延年怒气

◎张雨

人生在世,世事复杂,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倘非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能忍让就忍让,该谅解就谅解。常言道:“忍得一时气,免去百日忧。”清代养生学家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指出:“每至急躁益甚,导致发怒之前,应常念一‘忍’字处之。”

从前有个百姓安乐的国度,那里什么都不缺,国王说:“我想派个能干的人到别国去,买一些我们没有的东西回来。”于是,国王把重任委派给了一位老臣。老臣来到异域,在市上转悠了很久,也未发现什么特殊商品。忽见一位老者高声喊“卖智慧”,老臣想:“我们那里没有卖智慧的,就买智慧吧。”花了重金,买了如下四句话:“遇事细考虑,制怒是宝物,今日虽不用,终当有用时。”

老臣带着智慧回到国都时,天色已晚,不能拜见国王,只好先回家。刚进家门就见妻子床下有两双鞋,心中顿时火冒三丈,刚要发作,他想到刚买回的智慧,就压住了火,到柴房忍了一夜,打算第二天就休掉妻子。第二天,他老早就等着“奸人”出来,没想到出来的竟是他的妻妹。原来他走后,妻子突然染疾,妻妹是来照顾病妻的。

随后老臣上朝向国王讲了买智慧的经过,同样也得到了国王的赞许。故事读来谐趣盎然,而又意味深长,它启示人们要学会制怒。

明代冯梦龙辑《广笑府》里有一则笑话:“一人性易怒,偶见六月戴毡帽者,恶其不时,便欲殴之。众劝归,因发病,久之始愈。值腊月迎春,其弟偕往观,冀为纾闷。遥见一戴棉帽者,急趋谓之曰:‘家兄病初好,乞足下少避’。”这毕竟是一则笑话。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就像上了瘾着了魔似的易怒、好怒,时常发怒,看到、听到、碰到稍不如意的事、稍不顺眼的人,动辄大怒,盛怒乃至狂怒。

众所周知,愤怒是一种负性情绪,会危害我们的健康,甚至还会危及生命。

公元一世纪,古罗马国王纳瓦,在一次御前会议上,因受到大臣的顶撞和冒犯,不能控制自己而大怒不止,瞬间倒地毙命。《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利用周瑜心胸狭窄的心理缺陷,巧施攻心之计,一气周瑜,使其跌落下马;二气周瑜,使其晕倒船头;三气周瑜,使其怒发冲冠,一命呜呼。如此看来,不能制怒不仅有损于身心健康,甚至还会致人死亡。生活中,常有人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发怒,不仅伤了亲朋好友间的和气,还有损自己的健康。不妨借鉴一下古代名人的制怒方法,也许对我们学会制怒有所启发和帮助。

南宋诗人陆游一生坎坷,却活到耄耋之年。他平时爱种花、赏花。每当有怒气,就去赏花,“放翁年来百事惰,惟见梅花愁欲破。”通过赏花,陆游的怒气就消除了。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每当怒起来时,便铺好宣纸,提笔画竹,以抑怒气。常言说:“怒画竹,喜画兰,不喜不怒画牡丹。”看来画竹确实是一种不错的制怒方法。清代戏剧家李渔曾说:“予无他癖,唯有著书。忧籍以消,怒籍以释,牢骚不平之气籍以铲除。喜怒哀乐,皆成文章。”李渔则是通过著书立说来消除怒气。民族英雄林则徐为了控制自己的怒气,在书房挂上自己亲笔书写的“制怒”两个大字,时时提醒自己遇事冷静一些,不可轻易发怒。

然而,有必要指出的是,制怒不是压抑愤怒。在气愤的情况下,如果一味地控制自己,把气愤埋在心里,长期积郁,则会造成身心伤害。因此,要学会用适当的、可行的制怒方法。

“人生南北多歧路,放开心胸才洒脱”。学会制怒,宽宏大度,胸襟坦荡,不仅有益于健康,而且亦是每个人都应学会的生活智慧。要知道,学会制怒可以说是当今社会的生存技巧,更是益寿延年的良方。

猜你喜欢

老臣益寿延年怒气
不带着怒气做任何事
用足思考的定力
用足思考的定力
素材积累·片段
刻在墙上的名单
蔡英文的新班底:照搬 “老臣”“老男人”
父爱如歌
刻上墙的名单
话说重阳(外二首)
走下焙烤业神坛的“老臣”
——非法食品添加物“溴酸钾”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