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补还是替代?联盟控制方式对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

2023-09-15王双龙傅鹏巍张翔雁张馨月

王双龙 傅鹏巍 张翔雁 张馨月

摘 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战略联盟成为了企业低成本获取优质资源的重要途径,联盟需要实施有效的控制机制以降低成员合作面临的潜在风险。现有关于联盟控制机制的研究较少关注双元创新领域,而双元创新的应用却越来越广泛,因而本文基于国内158家企业的问卷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探讨了契约控制、社会控制及其交互项对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契约控制和社会控制均能促进企业双元创新,但是,二者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且资源柔性在其中发挥着中介作用。因此,建议企业决策者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控制机制,尽量避免同时实施两种控制机制,从而增加企业成本、阻碍企业双元创新的实施。

关键词:双元创新;契约控制;社会控制;资源柔性

中图分类号:F273.7;F273.1

文献标志码:A

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经济体制在激发出市场活力的同时,将企业置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要想保持核心优势从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长久以来,企业进行的创新多是单一模式的创新,这种创新方式难以适应目前企业追求多元化经营的发展趋势,因而企业将重点从只关注单一模式的创新转向注重平衡企业所需的两种不同创新模式的双元创新。不同于传统的创新模式,双元创新由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创新方式组成,二者在相互对立的基础上寻求共存[1]。事实上,利用式与探索式创新无论是在内涵还是目的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异,这就要求企业在具备多样化和异质性资源的同时,又具有较强的把控和利用资源的能力[2]

作为企业以较低成本获取资源的重要途径,战略联盟在管理实践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联盟成员在共享资源、共同分担风险的过程中不得不面临着泄露核心竞争力的“边界困境”[3-4]。因此,对联盟关系进行约束和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5]。已有研究发现联盟控制机制包含契约控制与社会控制两种控制方式,这两种控制方式不仅在影响机制及作用效果上存在显著差异,关于二者同时存在时发挥的是替代还是互补作用的探讨也从未停止[6-7]

虽然有研究已经开始关注战略联盟与企业双元创新之间的关系,但是研究的焦点仍集中在探讨联盟网络、联盟内知识获取等因素对企业创新绩效特别是单一创新模式的影响上[8-10],缺乏關于联盟管理机制本身对双元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对联盟控制与双元创新之间的关系的探讨还能够从企业创新的角度回应契约控制与社会控制的共同作用是互补还是替代这一争议。因此,本文不仅会分别讨论契约与社会控制对双元创新的影响,还将研究二者的共同效果的影响以补充契约与社会控制的关系研究。此外,资源柔性着眼于企业资源的重新配置与灵活利用,目前少有学者在战略联盟背景下研究资源柔性与企业双元创新之间的关系,因而本文将资源柔性作为中介变量引入到研究中。综上所述,本文将构建并检验“联盟控制机制-资源柔性-双元创新”作用机制模型,揭示两种控制方式及其关系对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机制,为联盟的管理以及企业的双元创新实践提供指导。

1 研究假设

1.1 契约控制、社会控制与双元创新

契约控制是指通过签订正式的合同来规定双方在合作关系中的角色、义务以及解决争端的规则和程序,并配有完善的监督和惩罚机制以达到降低合作风险的效果[11]。企业成立战略联盟通常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与创新绩效为目标[12],通过优势资源互补以及联合研发等方式产生突破性的创新成果。然而,联盟成员合作创新成果的产出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如果缺乏完善的合约对双方进行约束,就极容易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危害创新成果。即使存在合作关系,置身于市场中的企业也难免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因而需要实施契约控制对合作过程进行监测和控制[13]。因此,签订详细的合同增加了合作方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的成本[10],为联盟成员获取稳定的投资回报提供了可能,促进了探索式创新。此外,契约明确了各方在合作创新过程中的角色、权利和义务,这一方面为企业常规性的产品更新迭代积累了显性资源[14],促进了企业的渐进式创新;另一方面则降低了由于企业间技术和知识水平的差异而带来的学习和沟通成本,提高了企业实施双元创新的效率。

社会控制则是一种不受法律约束的松散连结[4],它以合作企业的信任和承诺为基础,依靠各企业的人情关系和道德感建立起非正式的共同行为规范。由于企业的行为会受到所处社会关系的限制,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控制对合作企业的预期行为做出了约束[15]。与契约控制的强制性约束不同,社会控制让企业拥有相对自由的合作环境,便于联盟成员对合作创新进行更加细致且深入的探讨。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的交流越深入,越能够挖掘到具有较大价值的隐性知识,这类知识往往能够为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突破提供灵感,进而促进探索式创新。此外,社会控制所具有的灵活性能够避免程式化沟通带来的合作僵化问题,促使企业及时沟通和解决合作中的矛盾与问题[16],为双元创新提供保障。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设:

H1:契约控制正向影响企业双元创新。

H2:社会控制正向影响企业双元创新。

1.2 契约控制、社会控制及其交互项与资源柔性

战略柔性是指企业在快速识别外部环境中的重要变化后对原有战略决策进行改进,并将资源投入到新方案中以响应变化的能力[17]。Sanchez将战略柔性划分为资源柔性和协调柔性两个维度[18],资源基础理论认为拥有并应用异质性知识是组织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19],具有资源柔性的企业能够灵活调配和应用已有资源,最大程度地挖掘这类资源的潜力以发挥最佳效用[20],提高组织解决不确定环境中出现问题的效率。

对联盟进行有效管理有利于联盟内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契约控制的实施降低了企业核心资源被窃取的风险,社会控制的实施则拓宽了资源共享的广度和深度,两种控制方式从法律和社会关系两方面保证了企业合作的稳定进行。因而对联盟的控制越合理,企业通过资源共享、技术交流等方式不仅能够获得本企业难以获得的新知识,还能够学习到合作伙伴利用和分配资源的思维方式,进而提升自身的资源应用能力[21]。此外,联盟成员还面临着来自合作伙伴的竞争,通过战略联盟获取的资源是被合作伙伴所共享的,这就迫使组织提升自身的资源柔性以最大化地吸收和转化所获资源。

尽管单独实施契约控制和社会控制均能促进组织获取资源,从管理实践来看,不少企业会同时实施两种控制机制以弥补实施单一机制所带来的局限。此外,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企业间合作内容也会从简单的买卖关系转变为较为复杂的联合开发等任务,这时合同所能规定的内容的有限性以及执行、监督成本和难度的快速上升等局限性也随之体现[22],社会控制所具有的灵活性能够促使合作企业通过协商弥补联盟因为契约不完善带来的管理实践问题,保障合作的有效进行。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契约控制正向影响资源柔性。

H4:社会控制正向影响资源柔性。

H5:契约控制和社会控制的交互项正向影响资源柔性。

1.3 资源柔性的中介作用

通过合作和交流积累到的丰富资源是未来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重要灵感来源,具备较高资源柔性的企业有着较强的资源掌控力,能够通过对资源的高效利用降低创新活动的成本。当企业面临市场机遇时,从外部获取知识进行创新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能力上都是一种巨大的考验[23],而回到对内部已有资源的挖掘上反而有助于企业开发现有资源的新用途[24],促使企业尽快产出创新成果并将其投入市场,进而取得竞争优势。

资源柔性较高还意味着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战略目标对所获取的资源进行转化与开发[25],在不断积累资源的同时深入探索现有以及潜在资源的价值,将新技术、新思想与企业已有产品相结合,从而实现企业的利用式创新。此外,资源柔性从3个方面推动企业的探索式创新:首先,资源柔性所累积的与企业特点相符合的资源是产生突破性创新成果的基础;其次,对资源潜力的深入挖掘则为探索性创新提供了创意灵感;最后,资源柔性带来的资源配置與利用的灵活性降低了组织创新的成本,进而提高了企业突破现有局面的意愿。另外,由于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是两种存在对立性的创新模式,具有资源柔性的企业不仅能够为两种不同的创新提供有针对性的知识和信息的支持,还能够灵活配置资源以缓和两种创新模式对资源的矛盾,保障企业双元创新的实施。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6:资源柔性正向影响双元创新。

综上所述,契约控制通过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约为成员建立起安全的资源共享平台,保障了联盟内部基本的知识交流,而社会控制基于信任营造出自由的沟通氛围,促进成员之间进行深入的资源共享,契约控制与社会控制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共同保障联盟成员合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然而,联盟控制机制的实施虽然保障了联盟成员稳定的外部资源来源,但是如果缺乏有效的转化与利用过程,企业所获得的资源就难以服务于创新活动,进而无法达到加入战略联盟期望获得的价值水平。因此,资源柔性帮助组织有针对性地利用所获资源实现企业创新,成为了联盟共享资源到成功应用资源、实现双元创新之间的桥梁。

H7:资源柔性在契约控制与企业双元创新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H8:资源柔性在社会控制与企业双元创新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H9:资源柔性在契约控制与社会控制交互项与双元创新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综上,本文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2 数据与方法

2.1 问卷及数据收集

本研究通过向MBA学员发放调研问卷进行线上调研,一共获得了158份数据,其中有156份有效数据。填写问卷的MBA学员均是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因而对所在企业的情况较为熟悉。通过对调研数据进行整理,发现84.18%的样本企业成立超过5年,拥有超过600个员工的企业占50%,有77%的企业与20家以上企业存在合作关系。此外,样本企业涵盖高科技企业和传统企业,且包括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金融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由此可见,研究样本分布情况较好,符合实证研究的条件。

2.2 变量测量及信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现有文献的成熟量表对所涉及的变量的具体测量指标进行测量,并采用Likert-5级量表进行测量。此外,企业年龄、人员规模、与公司存在合作关系的企业数量等因素会对企业创新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将这3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

在因变量方面,本研究采用Jansen等[26]和Kollmann等[27]的成熟量表测量双元创新,总共10个题项,其中利用式创新的测量题项包括:“ 我们企业会定期对现有产品和服务进行小规模调整”等5个题项;探索式创新则包括:“我们企业总是承认并接受顾客有超越现有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等5个题项。经过信度检验发现两种量表的Cronbachs ɑ系数分别为为0.879 0和 0.870 0。

自变量的测量基于Poppo等[28]、Wuyts等[29]和Li等[30]的量表,用 “我们企业与合作企业签订的合同详细地规定了所有的合作细节”等5个题项测量契约控制;用“我们企业和合作企业通过讨论共同做出了决策”等5个题项测量社会控制。经过信度检验,发现契约控制量表的Cronbachs ɑ系数为0.929 0,而社会控制量表的Cronbachs ɑ 系数为0.939 0。此外,根据以往的研究,变量相加相较于相乘来说将减小信息丧失与不利解读[31],因而本文借鉴Li等[32]的研究,用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相加的分数来表示双元创新。

在中介变量方面,本研究对于资源柔性的测量基于Sanchez[18]和叶江峰等[20]的研究,用“我们企业能够用某一种资源(如原材料、机器设备、生产技术、专利等)生产出多种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等3個题项测量资源柔性。经过信度检验,资源柔性量表的Cronbachs ɑ系数为0.871 0。

3 实证结果分析

3.1 效度检验

为了保证本研究中采用的变量的内容效度,使用了被研究者们广泛应用的成熟量表,并且在确定最终问卷之前请教了相关领域的专家修改完善问卷。采用AMOS 22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以检验变量的构建效度,对于收敛效度的检验以Hair等[33]的观点为依据,按照以下标准进行评估:1)经过标准化的各变量题项的因子荷载值为0.641~0.931,均大于0.6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2)本研究中的各潜变量的平均提取方差(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AVE)为0.583~0.760,均在可接受范围内,而组合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CR)则为0.884 9~0.940 7,均大于0.8。

如表1,区分效度的检验通过构建五因子模型并将其与其他模型进行对比,其中,χ2/df为卡方自由度之比;RMSA(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为近似均方根误差;CFI(comparative fit index)为比较拟合指数;IFI(incremental fit index)为增值拟合指数。结果显示五因子模型吻合较好(见表1),且拟合优度高于其他模型,表明本研究所测量的变量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3.2 描述性统计

研究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契约控制、社会控制、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资源柔性、协调柔性之间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3.3 假设检验

本研究使用SPSS 26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来检验假设H1—H9,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将本研究的自变量契约控制、社会控制以及分别对契约控制与社会控制进行中心化处理之后构建的交互项、因变量双元创新、中介变量资源柔性纳入回归模型,结果如表3所示。

首先分别检验契约控制与社会控制对双元创新的影响。由模型5和6可以看出契约控制对双元创新的回归系数β=1.374(P<0.01),社会控制对双元创新的回归系数β=1.444(P<0.01),说明契约控制和社会控制均与双元创新显著正相关,假设H1和H2得到验证。

接着分别检验契约控制与社会控制对资源柔性的影响。由模型1和2可以看出契约控制对资源柔性的回归系数β=0.631(P<0.01),社会控制对资源柔性的回归系数β=0.792(P<0.01),说明契约控制和社会控制都与资源柔性显著正相关,假设H3和H4得到验证。然后检验契约控制与社会控制的共同作用对资源柔性的影响,发现契约控制与社会控制的交互项负向影响资源柔性(β=-0.198,P<0.01),与假设H5不符合。此外,资源柔性对双元创新的回归结果如模型4所示,回归系数β=1.096(P<0.01),说明资源柔性正向影响双元创新,假设H6得到验证。

对于中介效应的检验采用Baron & Kenny[34]所提出的逐步法,在控制企业成立年限、企业员工数量和合作企业数量的情况下分别对资源柔性在契约控制、社会控制及其共同作用与双元创新之间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首先检验资源柔性在契约控制与双元创新之间的中介效应:模型5显示契约控制对双元创新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β=1.374,P<0.01),模型1显示契约控制对资源柔性有正向影响(β=0.631,P<0.01);接着将契约控制与资源柔性同时纳入回归模型中,结果如模型7所示:资源柔性对双元创新存在显著正向影响(β=0.730,P<0.01),且自变量契约控制对双元创新的影响仍然显著(β=0.914,P<0.01),回归系数β由1.374减小至0.914,表明资源柔性在契约控制与双元创新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采用同样的方法检验资源柔性在社会控制与双元创新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如模型2、模型6和模型8所示。社会控制与双元创新显著正相关(β=1.444,P<0.01),社会控制与资源柔性显著正相关(β=0.792,P<0.01),同时将社会控制与资源柔性纳入回归模型后发现:资源柔性对双元创新存在显著正向影响(β=0.697,P<0.01),自变量社会控制对双元创新的影响仍然显著(β=0.892,P<0.01),并且回归系数β减小,表明资源柔性在社会控制与双元创新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最后检验资源柔性在契约控制与社会控制的共同作用与双元创新之间的中介作用。由模型9可知契约控制与社会控制的交互项对双元创新存在负向影响(β=-0.415,P<0.01),由模型3可知契约控制与社会控制的交互项对资源柔性存在负向影响(β=-0.198,P<0.01),将自变量和中介变量同时纳入回归模型发现资源柔性对双元创新的影响显著(β=1.035,P<0.01),契约控制与社会控制的交互项对双元创新的影响显著(β=-0.211,P<0.01),并且契约控制与社会控制的交互项的回归系数β的绝对值减小,表明共同实施契约控制与社会控制会对双元创新产生负向影响,资源柔性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本研究根据Preacher等[35]提出的Bootstrap方法进一步检验中介效应,在SPSS安装的Process插件并设置5 000次抽样次数。结果如表4显示,在95%的置信区间下,契约控制通过资源柔性影响双元创新的间接效应为0.460,且置信区间未包含0,因此资源柔性在契约控制和双元创新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假设H7得到验证。社会控制通过资源柔性影响双元创新的间接效应为0.552,且置信区间未包含0,因此资源柔性在社会控制和双元创新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假设H8得到验证。契约控制与社会控制的交互作用通过资源柔性影响双元创新的间接效应为-0.205,置信区间包含0,因此,在Bootstrap检验下,资源柔性在契约和社会控制交互项与双元创新中介效应不显著,因而假设H9没有得到验证。

4 研究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本研究选取156个科技型企业为样本,探讨了契约控制、社会控制及其共同作用对双元创新的影响机制,得出了如下结论:

对联盟进行有效控制能够对企业双元创新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具体体现在:单独实施契约控制和社会控制均能够促进企业双元创新,这验证了李垣等[36]、沈灏等[4]的研究结论,即通过签订有法律效力的合同以及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能够增加联盟成员的合作意愿,促进组织之间的信息、技术交流,不断为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积累资源、提供灵感。资源柔性在契约控制和社会控制对双元创新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战略联盟是企业低成本获取异质性资源的重要途径,对所获的多样性资源进行合理应用是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源泉[19,37],而对不同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也会对不同创新模式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引入资源柔性作为中介变量,厘清了契约控制、社会控制-资源柔性-双元创新这一影响机制,不仅凸显了柔性战略对于企业在战略联盟中实现双元创新的重要性,还弥补了以往研究较少关注联盟控制机制对双元创新的影响这一空缺,丰富了战略联盟控制机制与企业创新相关的研究。

然而,当组织同时实施契约和社会控制时会对双元创新产生显著负向影响,也就是说契约控制与社会控制在对双元创新的影响中发挥了替代作用,两种控制机制是相互排斥的,这与本文的研究假设不符合。Dyer & Singh[38]以及毕静煜等[10]的研究结果均证明了这种替代关系。由于契约控制与社会控制的实施要求存在一定的矛盾,例如契约控制要求双方签订详细的合同,这在部分“讲义气”的人看来是彼此不信任的表现,因而同时实施契约控制与社会控制在现实中有较大难度。此外,无论是实施契约控制还是社会控制都需要企业付出较大的精力,而同时实施两种控制机制不仅需要承受单独实施某一种控制机制的成本,还需要额外付出平衡二者的精力,因而大大增加了企业成本,阻碍了企业实施双元创新。本研究通过检验两种控制机制的共同作用对于双元创新的影响,试图探讨和解释目前关于两种控制机制的共同作用的研究争议,虽然实证结论与研究假设不一致,但这一结论从侧面回答了现有争议,是联盟控制机制本身的理论的补充。

4.2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管理实践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战略联盟已经成为实现企业发展与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管理者在成立联盟时需要选择有效的控制方式保障联盟安全、有效地运作,以实现本企业的战略目标。事实上,无论企业选择实施契约控制还是社会控制,都能够通过降低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保障联盟成员合作创新,共享多样化的资源、促进企业双元创新,因而企业决策者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控制机制。然而,同时实施两种控制机制不仅要求企业负担增加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还需要企业付出额外的精力协调契约控制和社会控制之间的矛盾,因而管理者应尽量避免同时实施两种控制机制。

此外,资源柔性作为挖掘与应用现有资源的重要能力,能够将组织通过联盟获取到的信息内化为与组织特性相符的资源,在战略联盟与企业双元创新之间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因而处于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的企业管理者要重视培养本企业的柔性思维,通过灵活转化与配置资源,企业在较短时间内将所获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

参考文献:

[1]MARCH J 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1(2): 71-87.

[2] 张建宇. 企业探索性创新与开发性创新的资源基础及其匹配性研究[J]. 管理评论, 2014, 26(11): 88-98.

[3] QUINTAS P, LEFRERE P, Jones G. Knowledge management: a strategic agenda[J]. Long Range Planning, 1997, 30(3): 385-391.

[4] 沈灝, 谢恩, 王栋. 战略联盟的控制机制对联盟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边界困境的视角[J]. 当代财经, 2015(9): 66-76.

[5] SANCHEZ R. Preparing for an uncertain future: managing organizations for strategic flexibility[J].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 Organization, 1997, 27(2): 71-95.

[6] GULATI R. Dose familiarity breed trust? The implications of repeated ties for contractual choice in allianc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5, 38(1): 85-112.

[7] 梁建英. 不同控制方式对于联盟绩效的影响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 2010, 29(1): 57-60.

[8] 张红娟, 谭劲松. 联盟网络与企业创新绩效: 跨层次分析[J]. 管理世界, 2014(3): 163-169.

[9] 李晨蕾, 柳卸林, 朱丽. 国际研发联盟网络结构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社会资本视角[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7, 38(1): 52-61.

[10]畢静煜, 谢恩, 梁杰. 联盟控制机制与知识获取: 伙伴选择的调节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3): 123-131.

[11]LI Y, XIE E, TEO H H, et al. Formal control and social control i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s [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10, 28(4): 333-344.

[12]李垣, 谢恩, 廖貅武. 个人关系,联盟制度化程度与战略联盟控制: 针对中国企业联盟实践的分析[J]. 管理科学学报, 2006(6): 73-81.

[13]GILSING V, NOOTEBOOM B.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innovation systems: the case of pharmaceutical biotechnology[J]. Research Policy, 2006, 35(1): 1-23.

[14]ZHOU K Z, ZHANG Q, SHENG S, et al. Are relational ties always good for knowledge acquisition? Buyer-supplier exchanges in China[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14, 32(3): 88-98.

[15]GRANOVETTER M.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 12: 481-510.

[16]胡延平, 刘晓敏. 联盟中隐性知识转移、联盟控制方式与企业内部创新[J]. 科技管理研究, 2008, 28(12): 18-20.

[17]KATSUHIKO S, HITT M A. Strategic flexibility: organizational preparedness to reverse ineffective strategic decision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2004, 18(4): 44-59.

[18]SANCHEZ. Strategic flexibility in product competitio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5, 16(6): 135-159.

[19]BARNEY J.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 17 (1) : 99-120.

[20]叶江峰, 任浩, 郝斌. 企业内外部知识异质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战略柔性的调节作用[J]. 科学学研究, 2015, 33(4): 574-584.

[21]王兆群, 胡海青. 孵化器控制力、企业柔性与创新孵化绩效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14): 9-15.

[22]刘衡, 王龙伟, 李垣. 战略联盟控制方式有效性研究: 基于任务、关系和环境特征的框架分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 31(1): 27-33.

[23]杨卓尔, 高山行. 战略柔性在分维度企业家导向与原始性创新的中介作用[J]. 管理评论, 2020, 32(3): 136-151.

[24]郭海, 李垣, 廖貅武, 等. 企业家导向、战略柔性与自主创新关系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1): 73-77.

[25]SIMON D G, HITT M A, IRELAND R D. Managing firm resources in dynamic environments to create value: looking inside the black box[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7, 32(1): 273-292.

[26]JANSEN J J P, VAN DEN BOSCH F A J, VOLBERDA H W. Exploratory innovation,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and environmental moderators[J]. Erim Report, 2006, 52(11): 1661-1674.

[27]KOLLMANN T, STOCKMANN C. Filling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performance gap: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exploratory and exploitative innovation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Practice, 2014, 38(5): 1001-1026.

[28]POPPO L, ZENGER T. Do formal contracts and relational governance function as substitutes or complement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23(8): 707-725.

[29]WUYTS S, GRYSKENS I. The formation of 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s: detailed contract drafting and close partner selection[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5, 69: 103-117.

[30]LI J J, POPPO L, ZHOU K Z. Relational mechanisms, formal contracts, and local knowledge acquisition by international subsidiari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0, 31(4): 349-370.

[31]LUBATKIN M H, SIMSEK Z, LING Y, et al. Ambidexterity and performance in small-to medium-sized firms: the pivotal role of TMT behavioral integra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6, 32(5): 646-672.

[32]LI C R, LIN C J, HUANG H C. Top management team social capital, exploration-based innovation, and exploitation-based innovation in SMEs[J].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2014, 26 (1): 69-85.

[33]HAIR J F, BLACK W C,BABIN B J, et al.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a global perspective[M]. 7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Higher Education, 2010: 45-78.

[34]BARON R M, KENNY D A.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6, 51(6): 1173-1182.

[35]PREACHER K J, HAYES A F. SPSS and SAS procedures for estimating indirect effects in simple mediation models[J].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Instruments, and Computers, 2004(36): 717-731.

[36]李垣, 陳浩然, 赵文红. 组织间学习、控制方式与自主创新关系研究: 基于两种技术差异情景的比较分析[J]. 科学学研究, 2008(1): 199-204.

[37]STUART T E, HOANG H, HYBELS R C. Interorganizational endorsement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entrepreneurial venture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9, 44(2): 315-349.

[38]DYER J H, SINGH H. The relational view: 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 23(4): 660- 679.

(责任编辑:曾 晶)

Complements or Substitutes?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Alliance Control Methods and Ambidextrous Innovation

WANG Shuanglong*, FU Pengwei, ZHANG Xiangyan, ZHANG Xinyu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As the market competition intensifies, strategic allian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for enterprises to acquire high-quality resources at a low price. Alliance has to implement effective control mechanism to reduce the potential cooperative risks among alliance members. As ambidextrous innovation is implemented by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enterprises,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on alliance control mechanism still pay less attention to ambidextrous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survey of 158 firms in China, the author uses the method of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to study the influential mechanism of contract control, relation control and their interactive terms on ambidextrous innov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contract control and relation control can improve the ambidextrous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ose two kinds of control mechanisms is substitute, and resource flexibility plays a mediating role between alliance control mechanism and ambidextrous innovation. Therefore, we suggest that enterprise managers choose appropriate control mechanism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terprise itself, and try to avoid implementing both control mechanisms at the same time, which increases the cost of the enterprise and hinders the implementation of ambidextrous innovation.

Key words: ambidextrous innovation; contract control; relation control; resource flexi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