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可供性视角下省级媒体平台深度融合研究

2023-09-15葛玲玲杨丽雅

新闻潮 2023年8期
关键词:深度融合

葛玲玲 杨丽雅

【摘 要】媒体融合进入“深水区”,深度融合的区域发展问题凸显。“潮新闻”客户端作为浙江省级媒体深度融合的代表,对改变融合全局具有指导意义。文章以“潮新闻”作为研究对象,从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移动可供性三个维度对“潮新闻”展开分析,发现生产可供性能够呈现内容、聚合资源,社交可供性能够深层合作、多类互动,移动可供性能够弥补缺陷、满足选择,三者共同推动了“潮新闻”的深度融合,也为同类型的地方媒体平台的融合发展提供了路径参考。

【关键词】深度融合;省级媒体;媒介可供性;潮新闻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对省级广电媒体的发展目标进一步细化。2023年2月18日,浙江省级重大新闻传播平台启动,即“潮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该平台整合资源,跨界合作,在上线后多次取得“爆款”效应。因此,如何透过“潮新闻”的发展探索出省级媒体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理应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

一、媒介可供性:技术赋权为深度融合提供可能

“可供性”概念最初由美国生态心理学家吉布森提出,多位学者进行了补充发展,提出了感知可供性、实际可供性、传播可供性和媒介可供性等理论。2017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潘忠党将理论引进国内,综合现有研究,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媒介可供性的框架,指出当下新媒体的可供性可以理解为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和移动可供性三个部分。学者景义新和沈静对框架中包含的13个概念进行了阐释,喻国明、陈虹、曾丽红等多位学者站在实践层面,对“可供性”理论在媒体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考察,显示出当前国内的研究偏好。

媒介可供性在当下主要表现为技术赋权推动了媒体发展,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包括:媒介为“潮新闻”提供了哪些可能?这些可能是如何被实现的?这些可能的实现是否推进了省级媒体深度融合?基于此,文章将借助潘忠党的媒介可供性框架及景義新等人的阐释对“潮新闻”展开分析。

二、生产可供性:呈现内容、聚合资源,让“潮新闻”有底气

“用户思维”一直是行业内部追随的重点,注意力经济是当下新闻生产必不可少的评价指标。特别是近年来,数字化媒介的发展使得人们的交往已经超越了现实社会,借助于各个平台,实现了网络层面的自我塑造,平台化的数字交往成为现象级文化。在此背景下,如何借助平台生产出用户喜爱的内容,以促成用户数字交往,从而提高用户黏性,扩大注意力经济规模,已经变成生产者实现自身利益、提升影响力的主要路径。“潮新闻”通过新技术丰富内容的展现维度,重塑用户、生产者及平台三者之间的联系,让用户在可伸缩关联的平台上进行编辑、审阅和复制,为内容生产提供了更多可能。

(一)可伸缩板块多维度呈现内容

内容作为媒体深度融合的一个重点关注方向,在省级重大新闻传播平台的打造中,其发展定位是否清晰显得尤为重要。“潮新闻”作为浙江省重大传播平台,主打深耕浙江、解读中国、影响世界的发展定位,内容主推新时代味、人文味、浙江味,生产出具有鲜明浙江特色的融媒产品。

作为“潮新闻”的主推栏目,《看浙江》板块下涵盖了“浙要闻”“潮联盟”“慢直播广场”“风物志”“记者帮”五个部分,各有偏向。当用户点击进入《看浙江》后,可以查看图文结合的热推,并且这些热推都各自显示出其发布时间、阅读量(播放量),指标被量化呈现,大大提高了用户阅读质量,适应了当下碎片化、即时化的阅读场景。“浙要闻”主要推送浙江省重要领导人相关消息;“潮联盟”则关联浙江省设区市的多个媒体;“慢直播广场”采用H5交互的模式,通过8k高清呈现,供用户点击任何一个浙江省城市观看当地的慢直播;“风物志”内含针对省内外的风土人情和美食等人文特色所拍摄的竖屏纪录片;在“记者帮”中,主要是回应省内各地居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且在每个推文中,都附带链接(“记者帮”点击爆料),用户可以点击该链接进行投诉。

一环扣一环的推送模式,缩短了使用者查找和搜索的时间,分类清晰的产品、量化呈现的指标、直接跳转的链接都极大地扩宽了内容的展现维度,可以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地抓住用户眼球,这种系统上的延展性所带来的产品优势,让“潮新闻”在深度融合中对准了内容瞄点,为媒体深度融合2.0时代的开启提供了力量。

(二)可关联板块全方面聚合资源

传媒系统属于社会系统,在社会系统中扮演着信息枢纽与中介平台的角色。传媒系统高效、高质运行,使社会信息沟通行之有效,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稳步前行。社会资源的匮乏反衬出传媒系统精简发展的重要性,媒体深度融合的精髓恰恰含有资源的高效整合,如何提高资源整合水准也是“潮新闻”规划发展的关键一步。

“潮联盟”通过集聚浙江省及设区市媒体资源,成功实现了“全省一张网,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目标,将自身塑造为“潮新闻”的特色内容。“潮联盟”主要包含省级媒体“中国蓝”及杭州、宁波、温州、湖州等市级媒体,以杭州市级媒体为例,其中涵括了《杭州日报》旗下的“杭+新闻”客户端、杭州网络电视台的“葫芦网”,以及杭州多个区的媒体,如西湖区的“西湖网”、高新区的“滨江发布”、余杭区的“看余杭”客户端等。这种多类整合、层层递进、以小见大的网状资源聚合模式,能最大限度汇聚媒体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此外,在“我的”界面中,点进“服务”会出现“宣讲在线”“融媒思政”“浙里办”三个分区,每个区间业务分明。特别是“浙里办”,将“新闻+政务”紧密结合,用户可以点击其中的旅游出行、社保公积金、医疗卫生、公安政务等多个业务链接,实现平台之间的跳转,完成需求之间的转换。

平台环境作为一个整体,为不同类型用户创造连接,也让内部用户与平台外部用户产生关联。“潮新闻”整合了多元主体的广泛资源,打破了数据孤岛,既为用户提供了信息和服务,也为开发商和研究者更新了使用反馈,重构了用户、生产者及平台三者之间的关系,盘活了资源,为未来“潮新闻”能顺应时势不断进行调整做铺垫。

三、社交可供性:深层合作、多类互动,让“潮新闻”有名气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肖特等人提出社会临场感理论,该理论认为用户选择媒介是进行沟通交流的前提。社交作为实现自我社会化必不可少的步骤,发展到今天,已经衍生出全新的形态。从身体在场的面对面社交,到身体缺场的非面对面社交,技术的嵌入已经改变了原有的关系,把互动从“我—他者”转变为“我—媒介—他者”。社交关系的变革证实了媒介改变交往能力的存在。作为当下社交中的第三方,“潮新闻”借助算法、人工智能技术等智能技术所提供的特性,满足了可致意、可传情的交往需求,打造出可协调、可连接的交往平台,构建出稳固、可靠的互惠关系,展现出省级媒体深度融合的不俗成绩。

(一)可协调特性助力深层次合作

麦克盧汉认为,一切旧媒体都会成为新媒体的内容,而一切的新媒体都会构成旧媒体的环境。媒体的深度融合并不是简单的功能相加,而是涉及所有过程的全链条合作。“潮新闻”以此为指引,开展市场化运营,合理调动社会资源,协调各环节展开深层次协作,推动“潮新闻”从纵横两个维度不断开拓自身。

关于平台新闻产品的供给,“潮新闻”坚持“UGC(用户生成内容)+PGC(专业生产内容)+OGC(职业生产内容)”的生产模式,具体可分为官方和民间两个渠道。用户可以在“拍摄”板块中,点击拍视频按钮,拍摄10秒及以上时长的视频,或是通过本地相册上传视频和照片,使用平台提供的辅助功能来完成个人作品的创作。除了自我呈现,“潮新闻”还支持个人社交。用户进入“潮客”板块,通过切换关注、精选、话题三个页面,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查看,而职业生产者及专业生产者在“潮鸣号”板块中,为用户提供新闻信息,并能有效地满足用户的致意、传情需求。

不仅如此,“潮新闻”协调调动各领域资源,与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商业平台开展“弄潮计划”,与全球创作者合作“潮鸣计划”,借此来实现激励反馈,收益分成。

各种计划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潮新闻”的知名度,助推了“潮新闻”的大幅推广。这些协作,不仅改变了新闻生产形态,还推动了新闻盈利方式的创新,对于协同合作的双方来说,从价值共创到价值共享,从传媒整合到媒体构建,实现了共赢。

(二)可连接特性实现多渠道互动

数字媒介已然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交流通道,过往的社会关系被打破重构,去中心化的传播网络催生出各自为营的社交风格。“潮新闻”为用户社交提供了多个渠道,频繁互动拓宽了人们权利的边界。

“我的”页面有两个典型社交板块:“发现潮友”“邀请好友”。“发现潮友”更强调社交的随机性,可向用户推荐热门潮客,以促进用户之间形成互动。“邀请好友”更注重社交的指向性,主要有邀请好友下载客户端、复制并分享邀请码、超链接跳转分享给好友(如微信、微信朋友圈、微博、钉钉、QQ、QQ空间)三个方式,指向性和目的性更强。

学者国秋华等人指出,跨界连接催生分享经济。当“潮新闻”被用户转发分享至移动社交平台时,多渠道互动得以实现,社群化分享已然形成。平台与用户、生产者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社交关系连接交汇,织成了一张密不可分的社会关系网,这个网为“潮新闻”潜在用户挖掘、后台数据开采、新闻来源搜集提供了来源动力。

四、移动可供性:弥补缺陷、满足选择,让“潮新闻”有运气

当前,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弱化了以往新闻传播环境中的各场域分离状态,深刻改变了社会的运行逻辑和个体获取信息的方式。社会和个体生活方式逐渐以媒介的逻辑运行,可携带成为移动终端的底层属性,移动可供性为受众提供了多样选择,人们依赖多重、高频、直接的获取方式和图文视听皆有、支持多屏共享和同步传输的兼容版本,逐步将自己变成媒介的拥护者,进一步推动了媒体的深度融合。

(一)可获取技术弥补操作缺陷

手机终端的推行促使互联网门槛降低,但技术的演进加深了权能的不平等,社会弱势群体常由于缺乏数字技术而失去诸多新机遇。“潮新闻”通过为同个内容打造不同入口,来简化操作流程,帮助用户决策,以缩小使用者之间的数字能力差异。

为了尽可能地帮助用户高效、高质获取信息,“潮新闻”设计了多条路径来实现需求。用户可以采用在主页自己搜索、平台算法推送、偶遇式浏览等多种方式,获取到同一个信息的文字、视频、音频等多形态表现形式,来适应媒介使用能力高低不平的大众。由于信息流磅礴,可获取的信息范围过大,用户注意力有限,即便是自己需要的内容也极易忽略和跳过。针对此,在“潮客”的个人主页界面,预留了回溯通道,用户可以查看到个人过往动态,还设置了“历史”板块,保留了用户的浏览记录,可以在关键时刻帮助用户回忆兴趣。而算法也会基于用户数据整理热门新闻进行推送,用户可以根据这些操作简单直接了解到信息内容和当前社会动向。此外,“潮新闻”客户端采用UI扁平化设计,整体结构比较简单,有效降低了数字鸿沟带来的使用难度,能够最大限度帮助使用者从入门到熟练。

凭借可获取技术,“潮新闻”拉近了用户与平台之间的距离,为忠实粉丝团体的形成埋下了引子,为“潮新闻”厚积薄发、提高市场地位铺垫了运气。

(二)可兼容技术满足多样选择

如今,新闻业与平台之间逐渐形成“共生”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新闻业不仅需要平台为其生产的内容输送关注,更在生产、分发、接受,以及商业化和盈利等方面依托平台所提供的数字设施。基础设施之间的区别会对用户的使用行为造成改变,进而也会对新闻效果、平台成绩产生影响。形塑用户的反馈行为,对“潮新闻”的持续发展十分必要。

在吉布斯的定义中,环境不会因为观察者需求的变化而被调整,但平台却能针对用户需求和行为进行具有适应性的变化。为了适应更多受众,“潮新闻”根据不同设备的特性开发了不同版本,确保“潮新闻”APP与安卓、IOS等系统兼容。在主页“反馈”板块中,设置多个常用问题及“潮新闻小助手”快捷回复,用户还可以直接反馈使用软件时遇到的问题,帮助开发者定位问题。开发者可根据用户在使用软件时的反馈,及时对系统版本进行更新升级。为了与用户个人特色兼容,在“潮新闻”系统设置里,用户可以在通用设置、个性化设置、字体大小等部分实现个性化定制。

这些可供性的实现,满足了受众的定制化需求,增强了用户黏性和忠诚度,为“潮新闻”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实力储备,有助于媒体的跨界发展,大幅推进省级媒体深度融合事业。

五、结语

技术进步是省级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助推力。可伸缩板块、可关联板块分别帮助“潮新闻”实现了多维度呈现内容、全方面聚合资源,丰富了内容内涵,让“潮新闻”在深度融合中能够依靠内容实力站稳脚跟;可协调特性、可连接特性让各环节深层次合作、产消者多渠道互动成为现实,扩大了其知名度,融合成绩被人们看见;可获取技术、可兼容技术弥补了数字鸿沟带来的操作缺陷、满足了当下受众的个性选择,增强了用户黏性和忠诚度,为“潮新闻”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实力储备。“潮新闻”作为浙江省媒体发声的主渠道,在塑造浙江省媒体形象、提升省级媒体的地位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主流媒体的2.0进阶提供了一种思路。

综上,本文选取“潮新闻”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省级融媒体平台的融合创新路径,为未来地级市媒体的融合研究提供了路径参考。但是,由于缺乏内部数据,研究无法将“潮新闻”的融合成效进行量化呈现,也无法对数据展开质性分析,所以文章的参考性和客观性可能有所争议。正因此,未来学界可以通过抓取“潮新闻”某个层面具体数据进行分析建模,探索“潮新闻”融合效果的转化率,以及审视其内部机构上可能存在的问题,为其持续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潮

参考文献

[1]潘忠党,刘于思.以何为“新”?“新媒体”话语中的权力陷阱与研究者的理论自省:潘忠党教授访谈录[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7(1):2-19.

[2]景义新,沈静.新媒体可供性概念的引入与拓展[J].当代传播,2019(1):92-95.

[3]别君华.平台化数字交往:基于技术可供性的情动实践[J].青年记者,2023(4):22-25.

[4]黄楚新,郭海威,许可.多位一体与多元融合:中国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进路[J].新闻爱好者,2023(3):41-44.

[5]张志安,黄桔琳.传播学视角下互联网平台可供性研究及启示[J].新闻与写作,2020(10):87-95.

[6]南楠.中介化连接:主流媒体的功能重构及路径优化[J].青年记者,2023(7):51-53.

[7]刘婷.在线社交中的身体悖论[J].新闻界,2018(10):65-74.

[8]胡翼青.媒介拓展抑或跨媒介合作?:对媒体融合路径选择的探讨与追问[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3):15-21.

[9]喻国明,耿晓梦.“深度媒介化”:媒介业的生态格局、价值重心与核心资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1,28(12):76-91,127-128.

[10]国秋华,程夏.移动互联时代品牌传播的场景革命[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3(1):133-137.

[11]周敏,郅慧.“如何說”:全媒体新闻话语体系建设的现实场域与实践路径[J].青年记者,2022(23):9-12.

[12]刘淼,喻国明.中国面临的第二道数字鸿沟: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实证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12):1-8.

[13]曲慧,喻国明.信息“新穷人”与媒介产业结构的公共危机:基于阿玛蒂亚·森“权利理论”视角的分析[J].东岳论丛,2019,40(8):150-157.

[14]景义新.移动媒介如何融入日常生活:传播可供性视角的理论诠释:对安德鲁·理查德·施洛克的研究评介及商榷[J].当代传播,2020(6):82-84,90.

[15]常江,狄丰琳.数字新闻业的平台化:演进逻辑与价值反思[J].编辑之友,2022(10):22-30.

猜你喜欢

深度融合
论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点
初中寄宿制学校如何使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对新课程下生命语文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思考
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