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2023-09-13张先芹

关键词:中华民国民主政治

张先芹

素养夺标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本课必备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4月)

(1)中华民国的建立

①时间: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②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诞生。

③措施: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①目的:直接目的是防范袁世凯专制独裁,根本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②内容

主权归属: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政治制度: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国体: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政体: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③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里程碑。

2. 北洋政府时期(1912年4月~1927年)

(1)政党政治尝试

①党派林立:各派政治力量分化和重组,1912年,宋教仁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

②竞选: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

③变故: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很快失败。

(2)北洋军阀专制统治

①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1915年,复辟帝制。

②各派军阀: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年~1949年)

(1)国民政府的“训政”(1928年起)

①内容:国民党中执委代行国民大会权力,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②实质: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2)国民政府的“宪政”(1948年)

①概况:“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②评价: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 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

(1)地方政权:在各个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陆续建立起来。

(2)中央政府: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3)权属: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4)评价: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2.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

(1)政府:根据地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2)议会:设置各级参议会,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3)原则:“三三制”原则,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

(4)意义: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3.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1949年9月)

(1)实践: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在行政區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

(2)理论: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3)意义: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 概况

(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确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保障了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2)挫折:1957年后,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思想影响,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和挫折。

(3)完善: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优越性:体现了真正的、广泛的民主,便于实现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历程

①确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②转变: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不再是国家权力机关,而是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其主要职能转变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③发展: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④完善:1982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2)特点

①政党地位: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政党关系: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议政。

③合作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④合作方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

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概念: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确立:《共同纲领》明确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5.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概念:依据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1)特点——坚持三个有机结合

①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②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③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2)评价: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重点难点

民主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历程

1. 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构建了民主共和制的雏形。

2. 北洋政府建立后,实行专制独裁,甚至两次复辟帝制,政党政治名存实亡,民主共和国徒有虚名。

3.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背离了孙中山的设想,借“训政”之名实行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

4. 中共在革命根据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在抗日根据地建立的边区政府,在解放区建立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奠定了基础。

5.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主共和制在中国真正建立起来,人民当家做主得以实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完善运行。

猜你喜欢

中华民国民主政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1916年民国首次司法官考试
蓝、绿台湾政治定位变化新态势
蓝、绿台湾政治定位变化新态势
探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临时”之因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