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英雄于谦沁水留诗的爱民情怀

2023-09-12窦富强

文史月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沁水于谦爱民

◇ 窦富强

明代民族英雄于谦1430—1448年间巡抚山西、河南两省期间,数次巡视沁水,整顿吏治,抚恤灾民,广兴教育,发展生产,巡视闲暇行吟留诗五首,现鲜有人知。于谦留诗除抒情明志外,字里行间更多的是诗人关心民间疾苦、希望百姓生活富足的爱民情怀,彰显了于谦从封建士大夫走向民族英雄的心路历程。

清廉干练、经世之才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谥忠肃,加少保,明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于谦生于官宦世家,少聪慧,爱读书,有大志,性刚直,敬慕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17岁时便写下《石灰吟》“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名句,至今广为流传的成语“两袖清风”也出自其诗中,是其高尚品格的象征,成为后代仁人志士的楷模,明史称赞于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中进士,宣德元年(1426年)任山西道监察御史,一年后因廉洁干练,上调出巡湖广,旋任江西巡按,因“雪冤囚数百”,百姓奉他为“于青天”,建生祠祭拜,政绩卓著,受到宣宗帝赏识。汉王朱高煦谋反时,宣宗帝御驾亲征,于谦奉命扈从,汉王出降,帝命于谦口数其罪,于义正辞严,声色俱厉,汉王匍匐在地,战栗不止服罪。明宣宗知其有大才,时晋豫两省数年旱灾、洪灾、蝗灾频发,流民数万,亲书于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山西、河南”。

巡视沁水、留诗爱民

于谦巡抚晋豫两省时,为实现“苍生俱饱暖”的政治理想,在晋豫两省不辞辛苦地奔忙,《明史》载,刚上任就“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实时所宜兴革,即具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因晋常年干旱,豫黄河常决堤,冬春两季于谦在太原,夏秋两季在开封,经年翻越太行山,在晋城设行台临时办公。上任初,于谦轻车简从,从太原出发,沿汾河巡视数州县,经翼城东出,越西乌岭,夜宿东乌岭,作《宿东乌岭》诗云:

于谦画像

萧然山馆似僧房,三尺寒檠一柱香。

风卷松涛清入梦,窗涵月色冷侵床。

倦来只觉良宵短,明发从教去路来。

但愿两藩民物阜,不知何处是他乡。

初入沁水的于谦夜宿简陋的驿馆,只有寒灯短香为伴,只有松涛明月助兴,也感受到了驿馆的清冷凄凉。于谦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以两省三品巡抚大员的身份在如此简陋的环境中“倦来只觉良宵短”毫无任何奢想。也许一路巡视已感到因灾情频发导致百姓生活的贫苦,一心想着巡视晋省后,从豫省返回时,能看到“两藩民物阜”的情景,看到两省群众安居乐业,百姓富庶丰衣足食,那时他会高兴地把这儿当作自己富庶美丽的江南故乡。

于谦初入沁水县城,住县衙,写下《沁水行台初春睡起》诗云:

雪消土润草痕青,烟煖风柔柳带轻。

啼鸟一声来枕上,梦回春意满山城。

沁水小城的春天,雪消土润,大地返青,云暖风柔,柳丝垂青,一声啼鸣,唤醒酣梦,一觉醒来,春意满城,这也许是一路巡视走来,少有的心情惬意舒畅的时刻吧?置身小城的春情春景中,也许诗人又想起了江南故乡春色,唤醒了诗人对未来美好人生的希望与信念。春天是万物勃发的季节,随着万物的苏醒,也许新的一年百姓的生活会告别贫寒,走向明媚的春光吧。

于谦巡视沁水进村入户,走街串巷,深入民间考察,看到听到的是沁水百姓生活的疾苦与艰辛,心情变得沉重起来,写下《道经沁水悯农》:

无雨农怨嗟,有雨农辛苦。

老夫出门荷犁锄,村妇看家事缝补。

可怜小女年十余,赤脚蓬头衣褴褛。

提筐朝出暮时归,青菜挑来半沾土。

茅檐风急火难炊,旋爇山柴带根煮。

夜归夫妇聊充饥,食罢相看泪如雨。

泪如雨,将奈何。

有口难诉辛苦多,嗟尔县官当抚摩。

这是明宣德年间沁水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诗人用杜甫史诗白描写实的手法,怀着沉重的心情,如实记录了当时沁水人民贫困苦难的生活。沁水地处深山,沟壑纵横,交通不便,土地瘠薄,十年九旱,物产不丰,明初社会经济仍然处于偏僻落后的状态。特别是宣德年间灾情频发,更加深了黎民百姓生活的苦难,纵然是男耕女织,终年勤劳,依然过着“青菜挑来半沾土”“旋爇山柴带根煮”“夜归夫妇聊充饥”的贫困生活。尤其是“可怜小女年十余,赤脚蓬头衣褴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父母忙于耕织,仍不得温饱,小小年纪没有童趣快乐,也不得不为生活操劳,“提筐朝出暮时归,青菜挑来半沾土”,对小女孩的特写,真实地记录了沁水当时的社会现实,读之让人撕心裂肺,不禁泪目。百姓生活苦,心更苦,“夜归夫妇聊充饥,食罢相看泪如雨。泪如雨,将奈何。有口难诉辛苦多”。诗人用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悯农爱民的情怀。

于谦沿沁河东巡,进入端氏、嘉峰等沁水富裕之地,思虑百姓疾苦之心得到些许宽慰,公务闲暇之际,沁水官员陪于谦登临沁河西岸榼山,游大云寺,赏寺前三松,写下《榼山禅院三松》:

榼山古刹真奇地,殿下谁栽三大夫。

寒冒霜雪持劲节,静含雨露脱凡污。

栋梁伟器苍髯嫩,龙虎贞姿黛色敷。

一坐九重风大撼,近听琴韵奏天衢。

榼山为沁东名山,山上大云寺,北魏之时创建,原名榼山寺,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赐名大云寺。大云寺内有天外楼和云霄阁,上拂浮云,下临沁河,登楼四望,飘飘欲仙,是中秋之夜最佳赏月之地。“榼山夜月”成沁水“十景”之一。大云寺前,植有三株白松,明张五典《画廊记》云:“皆大十围,高千尺,玉干挺生,风枝旋舞,俨三寿之作朋,知九泉之莫识,则海内仅见者也。”于谦登榼山,看到三松,惊异赞叹不已,作诗赞美三松有志士不惧风霜的坚贞节操,有仁人脱尽凡俗的纯正品格,有朝廷重臣的卓越才干,有英雄豪杰的凌云豪气,这是三松的品格,也是人的品格,人松一体。于谦在思考着自己怎样关注苍生黎民,勤勉清廉从政,才能像三松那样坚贞、纯正、卓越、豪气、担当大任,永远挺拔屹立于天地之间。榼山三松成为于谦心中做人的楷模,并为之一生践行追求。

沁河中游端氏到润城两岸和晋城周边盛产煤铁,是泽州府富裕之地。于谦沿沁河南巡,沿途看到座座煤窑产煤,排排洪炉炼铁,铸造鼎彝农具,煤炭发光发热,给百姓带来了光明和温暖,有感而发,写下了与《石灰吟》齐名的《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于谦是诗人,更是一个心怀天下的政治家,“煤炭”这个很少被歌咏的意象,在诗人眼中有其独特的品质,它不仅能够带来“燃回春浩浩”的温暖,而且能够带来“照破夜沉沉”的光明,即使成为灰烬后仍然造福百姓。诗以言志,于谦所追求的就是“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直抒其济世救民的心志,抒发了他甘为天下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检查节日市场供应讲话时,引用了这一名句,意在强调各级党员干部都要以关心百姓疾苦为己任,都要有一颗像煤炭一样燃烧自己、奉献人民的赤子之心。

两袖清风、泽被后世

1439年,42岁的于谦巡视两省满九年,两省大治,太行山的盗匪因于谦的威名而不敢露面,因政绩突出,升任兵部左侍郎。时宣宗去世,英宗继位,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争相献金求媚。于谦入京述职,有人提醒于谦不送钱财也要送点土特产吧,于谦笑举两袖云:“吾唯有清风而已。”并赋《入京》诗云: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此诗远近传诵,特别是在晋豫两省民间广为流传,于谦“两袖清风”成为后世廉洁从政的楷模。但此举触怒了王振,罗织“越阶举荐,以私怨擅离职守,于心不忠”罪名,把于谦投入都察院大牢。百姓心中有杆秤,于谦巡抚为两省百姓做了不少善事,深受百姓爱戴,得知于谦下狱,一时群情激愤,联名上书。王振见势不妙,谎称抓错人了,才把于谦放了出来,但降职为大理寺少卿。百姓得知于谦被贬,不做两省巡抚,两省官吏和百姓上千人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留任。英宗看到此情此景,再次任命于谦为两省巡抚。

于谦数次巡视沁水,他大力整肃吏治,抚恤救贫,设置义仓,发展生产,广兴教育,沁河两岸经济民生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以煤、铁、丝绸贸易为发端的潞泽商帮逐步兴起。经济的繁荣推动教育的发展,县县有书院,乡乡有学馆,村村有学堂,倡教兴学蔚然成风,文风鼎盛,科举入仕人数不断增多。明清沁水科举进士43人,明前期到英宗朝仅有3人,于谦去后,沁河两岸先后涌现了李瀚、刘东星、韩范、张五典、张慎言、王国光、陈廷敬、孙居相、孙鼎相等文人重臣。有被誉为明成化“四大清官”之首“不私一钱”的杨继宗;有天启元年(1621年)抗金被俘不屈、自刎而死的忠烈公张铨,他们都深受于谦影响,为官清正爱民。可以说于谦泽被后世,影响深远。康熙帝师陈廷敬曰:“自有州以来,山川之阅人如邮舍遽庐焉,其能卓然自见于后代者,蔺相如、明道先生、郝文忠、于忠肃三四人耳”。1448年,任职18年的于谦奉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入京时携带的只有一些简单的行囊,俱是衣物、书籍和诗文手稿,百姓夹道,无不动容。

明朝土木堡之变,英宗被瓦剌俘虏,明朝危亡之际于谦以兵部侍郎留守北京,他重社稷,轻君王,拥立景帝,沉着应对,统一思想,稳定军心,以雷霆手段整顿军务,调集勤王援军,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为大明续命近200年。于谦心里只有国家社稷、黎民百姓,工于谋国,拙于谋己,从来没有给自己准备什么后路。1457年2月16日,英宗夺门复辟后仅五日,于谦被诬以谋反罪名被杀,锦衣卫去抄家,于家家徒四壁没有余钱,仅有代宗赏赐的蟒袍和剑,抄家之人亦为之落泪。救大明于危亡之际,忠贞爱民之人被诬以谋反罪名被杀,这是何等讽刺!一代名臣就这样结束了他轰轰烈烈的一生,只留下了许多清廉爱民的故事,让后人追忆缅怀。

于谦巡视沁水留诗五首,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注,尽显爱民情怀,特别是《道经沁水悯农》和《咏煤炭》是于谦诗作名篇,这是山城小县沁水之幸,也是沁水百姓之幸。同时这对出生于官宦之家、杭州富庶之地的于谦来说,巡视沁水深入地了解了明朝底层百姓的贫苦生活,也进一步激发了其勤政爱民之心,沁水也成为于谦英雄成长之路上的重要之地。于谦被害后沁水名仕祠挂起了于谦像,历代奉拜,祭祀不止。百姓心中有杆秤,可谓“私者一时,公者千古”,心中装着百姓的“于青天”“于龙图”被历代后人缅怀纪念,千古流芳。而那些为一己之私利而诬告于谦的徐有贞、石亨、曹吉祥则被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杭州西湖三台山麓的于谦墓碑

猜你喜欢

沁水于谦爱民
成鹰之路
果子单
李爱民美术作品
触摸俄罗斯
沁水盆地煤层气采出水防渗处理新工艺推广
于谦藏品欣赏
煤层气AVO响应特征研究在沁水盆地的应用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井抽油机偏磨防治分析
沁水盆地南部煤系地层层序及聚煤控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