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五乐

2023-09-12吴克明

新教师 2023年6期
关键词:潜心学术研究令人

吴克明

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经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分别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治学三境界”形象生动地揭示了真正的学术研究只有树立高远目标、经过长期积累和专注探索才能有所得的真理,故在学术界广为流传。此论虽然中肯地揭示出学术研究离不开艰辛努力付出的一面,却忽略了学术研究过程中亦存在多种快乐的另一面。事实上,从一项高质量学术作品的诞生过程来看,学术研究中至少存在五重快乐。

一、品读经典之乐

学术研究离不开前期大量的积累,而积累的重要方式就是阅读学习“巨人”的作品,包括著作和论文。一本好书,等于一个良师益友。阅读经典如同与良师益友或智者交流,不仅能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也启迪灵感,启发思维,这是一种收获的快乐。不仅如此,阅读还能产生一种欣赏之乐。阅读经典著作,可以欣赏学术大师在论证观点过程中的思维智慧和逻辑脉络,正如欣赏优美的舞蹈和音乐,令人陶醉其中,怡然自得,百读不厌,常读常新,乃至拍案称奇!

经典的学术作品,不论是论文还是专著,不仅内容充实、论证深刻,而且文字表达优美、简洁生动、深入浅出。多读高质量的作品,“取法乎上”,不仅能丰富自己的思想,也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所以,一定意义上,阅读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经之路。读书与写作具有因果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说阅读是输入,那么写作就是输出。只有输入高质量的原料,才能有高质量产品的输出。只有广泛阅读,不断积累,才能“胸有成竹”,才能妙笔生花,才能写作出高质量的作品。此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灵感闪现之乐

学术研究者在大量阅读或长期思考某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忽然闪现灵感,脑海里突然跳出一个令人眼睛一亮的新问题或新观点,这往往令人兴奋、欣喜万分。因为灵感往往极具创新性,而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灵魂,是推动学术理论进步的重要动力。创新性也是衡量学术作品水平的重要尺度。由于创新是“无中生有”,往往来之不易,具有稀缺性,所以弥足珍贵。闪现灵感之乐乃创造之乐,这是一种心灵上的高峰体验。故而,闪现学术灵感往往令人激动不已,兴奋之情会持续很久。

在时间上,灵感闪现具有不确定性,但灵感并非可遇不可求,并非空穴来风,而是长期思考、持续积累、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灵感的价值在于创新,体现创新性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发现一个有价值的新颖选题。提出一个新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选题的创新大体上有两种情形,一是发现一个新问题。因为“新”,前人尚未研究过,所以很容易具有新颖性,这是最容易创新的方式。虽然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但遇到具备研究可行性的新现象、新问题却是可遇不可求,所以不能“守株待兔”、被动坐等。大多数情形下,选题的创新来自第二种方式,即主动出击,从新的角度去分析“老问题”。

灵感闪现之乐是一种顿悟和创造的快乐。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创造的快乐属于自我实现需要层次,是一种高层次的快乐,是一种“高峰体验”,是一种令人心潮澎湃、热情洋溢的快乐,可谓妙不可言。

三、潜心写作之乐

一个完整的学术研究过程,往往先基于丰富的理论储备和灵感顿悟,明确研究论题,接着围绕该主题,搜集各种资料,包括文献整理、调查访谈、数据分析,经过深入系统思考,形成学术观点,然后进入潜心撰写学术作品(包括论文和著作)的阶段。潜心写作的过程同样充满诸多快乐。

一方面,潜心写作之乐来自于探索新知和理论创新。如果说文学创作侧重于“求善”,艺术创造侧重于“求美”,那么学术研究侧重于“求真”。学术研究的目的不仅是解释社会现象和问题,更重要的是探求真理,揭示事物的规律,即进行理论创新、探索未知以获得新知。

理论往往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语言与思想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思想的深刻性需要通过语言的概括性来体现,语言的抽象性也能够促进思考的深化。为了准确地呈现学术观点,推动理论发展,不仅需要严格遵循学术规范,也需要追求表达的专业性和凝练性,注重表达的言简意赅与深入浅出。高水平的表达不仅内容充实,言之有物,而且简洁准确,“文章不写半句空”。在写作过程中,怀着“精益求精、臻于至善”的目标,经过反复打磨、润色之后,用高度概括的语句准确、贴切地表达出学术观点,实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语言美与思维美的和谐统一、“辞章”与“义理”的相得益彰,这是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往往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满足感和愉悦感。

另一方面,潜心写作之乐来自于写作过程中宁静专注的心理状态。潜心写作有利于准确地表达学术观点。同样重要的是,潜心写作能够令人享受来自“丰富的宁静”之快乐!在当下信息爆炸、浮躁喧闹的社会环境中,许多人过度追求功名利禄,行色匆匆、身心俱疲、痛苦不堪,因此,保持内心的宁静淡泊、抵制物欲诱惑就显得格外可贵,潜心写作恰好具有这种作用。因为专注写作意味着精力集中,令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屏蔽了铺天盖地的碎片化信息干扰,拒绝无谓的社交,远离过度的娱乐,令人忘记嘈杂的环境、忘记时间之流淌、忘记烦恼,乃至忘记自我……保留的是纯粹而丰富的精神思考,令人沉浸其中而怡然自得。“春赏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观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这种来自潜心写作的“丰富而宁静”,岂不快哉!

四、圆满完稿之乐

经过坚持不懈地潜心写作(包括精益求精地反复修改),作品终将迎来圆满完成的时刻,此时,学术研究者除了油然而生如释重负的轻松惬意感之外,还会产生更深层的满意感和成功感。

从商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和市场等外在因素,而从学的成绩主要取决于个人能力和努力等内在因素。“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规律在学术工作中更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努力终有回报。只要学者不放弃努力,勤笔不輟,日积月累,学术能力必将不断提升、精进,也将写出令人满意的作品。换言之,圆满完成的作品,是作者付出大量智慧和心血的结晶,也是一份沉甸甸的硕果。

高质量的学术作品往往具有以下特征:选题新颖而有价值;内容充实、富有创见;论据充分、论证科学、逻辑自洽;表达准确流畅、深入浅出。显然,符合其中任何一项标准都非易事,全部符合则更为难得,所以,平庸作品多如牛毛,优秀作品总是凤毛麟角。由于不同作者的能力有高低之别,圆满完成的作品未必符合所有标准,但一定是作者不遗余力、尽其所能的产物,也一定是令自己感到满意的产品,因而圆满完成作品往往能够产生大功告成的充实感和潜能尽情释放的自我实现感,甚至一丝自我欣赏的得意感。这正是马斯洛眼中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者潜能,并使之完善化)得到满足的快乐,也是庄子眼中“人的自然本性或才能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挥”的幸福。

五、作品问世之乐

西方学术界有句广为流传的说法,“Publish or Perish”(不发表就消失),形象揭示出发表对于学术作品的重要性。常言道:是金子总会发光。同理,高质量的作品总会发表的,不仅如此,还会在有重要影响力的高级别期刊发表。

论文在高级别期刊发表意味着学术水平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肯定,意味着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令人感到无比荣幸和自豪,并进而增强学术自信。

作品问世不仅能激发作者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且说明作品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价值,乃主体对客体的有用性及其大小的判断。当学者意识到自己的学术作品有益于促进学术发展、有益于加深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和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有益于启发学术同行的时候,就会深深感到自己的努力对于社会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因而产生一种更崇高的人生价值感和成就感,这也是自我实现需要得以满足的“巅峰体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快乐体验,历久而不衰!

如果说作品如自己亲生的孩子,那么,满意的作品就如优秀的孩子,试问,又有哪个作者,不为孩子的诞生而激动、感动,不为孩子的优秀而欣慰、自豪呢?

行文至此,也且站在前人的巨肩上,仿诗一首《学术有感》,以为总结。

识得“研”山真面目,只缘心在此山中。书山有路“品”能上,学海无涯趣可通。板凳愿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问君何以痴如此?学术之旅乐无穷。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王振辉)

猜你喜欢

潜心学术研究令人
令人惊喜的均衡与成熟 B&W Formation Bar/Bass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在那个令人心跳的晚上
突出特色学雷锋“五老”潜心育后人
令人匪夷所思的《公平竞争法》
潜心筑平台 全力献爱心
令人惊奇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