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支架式教学中的支架提供

2023-09-11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魏永波

中学政史地 2023年18期
关键词:科学内涵建构支架

●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 魏永波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采用支架式教学已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尝试。从理论的角度来看,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使学生可以在支架的作用下更好地构建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体系,从而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有自主建构特征,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本学科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笔者在运用支架式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影响教学效果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支架提供。可以不夸张地讲,教师提供怎样的支架,学生就会有怎样的知识建构过程,前者直接影响后者,从而也就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支架提供就成为支架式教学的关键。笔者在本文以统编版思想政治必修1第四课第一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教学为例,谈谈支架式教学的运用。

一、支架是支架式教学的核心元素

从一般意义上来看,支架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让学生通过课堂实践活动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既然是支架式教学,那自然就要充分发挥支架的作用。当然,仅仅从理论的角度知晓其核心元素还是不够的,只有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来理解支架发挥核心作用的原理所在,才能在具体的实践当中优化支架的提供过程与方式。

笔者结合相关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在理解支架作用的时候形成了这样两种认识。

其一,支架就是学生的学习框架。

相对于线性的知识教学而言,学生面对一个良好的支架时,学科概念之间的联系会表现得更加明显,学生的学习方向也会更加明确。例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教学中,首先涉及的是“新时代的科学内涵”,然后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等,从学生建立知识理解的角度来看,只有教师提供与这些内容相关的知识,才能形成促进学生学习的框架。

其二,支架就是学生的思维支架。

学习的内在实质在于思维的运用,思维是搭建支架的核心,同时又是基于支架建构新的知识的内在动力。站在学生学习心理的角度来看,将有形的知识支架与无形的思维支架结合在一起,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完成内外结合、共同促进知识建构的学习样态,而这也正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应有状态。

二、支架式教学中的支架提供途径

结合相关的教学理论笔者发现,任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也是学生实现目标、获取新知、提升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应用任务支架,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参与、体验学习活动,使他们在支架支持下形成对知识的体悟、理解和内化,培养独立与合作完成任务的应有技能,获取成功的体验,发掘发展空间。从这样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具有任务驱动性质的支架,往往是能够促进学生知识建构与素养落地的支架。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教学为例。从教材的设计可以发现,在阐述“新时代的科学内涵”时,教材设计了一个“探究与分享”的环节,这是一个具有显著任务驱动性质的教材设计,在研究这段教材设计并将其改造为相应支架的时候,笔者以为可行的设计是:给学生提供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这些成就发表对新时代的感受。这是一个学生调用自己大脑中的已有经验并且进行语言输出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学生的思维加工,学生可以在对港珠澳大桥建造过程中的大国重器以及“基建狂魔”的理解中,获得关于中国建设力量的认识;可以在对“国产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的认识中,获得关于我国高科技发展水平的认识;等等。这些认识的不断形成,既可以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素材,又可以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知识建构。学生可以在支架的作用下,更深刻地理解新时代的科学内涵。

从这样一个案例可以看出,当教师给学生提供具有任务驱动性质的支架时,学生的学习过程是高效的。

三、支架提供过程中的相关注意点

认识到支架是支架式教学的核心,这也就意味着抓住了支架式教学的“牛鼻子”。在大量的实践中笔者也发现,支架的提供过程也有相关的注意点:第一,设计支架的时候一定要紧扣教学内容,这是确保教学目标能够实现的基础;第二,提供支架时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只有适合学生的支架才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支架;第三,要评价支架式教学的效果,要进一步评价效果的达成与支架的提供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发现,如果在运用支架式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到上述三个注意点,那么就能够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具有较强适切意义的支架,从而也就能够让支架式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科学内涵建构支架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准确理解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