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产出导向法将中国文化引入大学英语课堂

2023-09-10霍东烨董瑜琳

现代英语 2023年9期
关键词:身份英语文化

霍东烨 董瑜琳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 100083)

一、 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是绝大多数本科生的必修课,而多年来我国大学英语使用的教材基本不含有中国文化相关内容,所有的内容都是和西方文化有关,反映的是西方国家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1]。 然而时代在变,国情在变,世界局势在变,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增强中国的软实力,这一需求越来越迫切,大学英语教学应有所作为。

二、 研究背景

王守仁教授2016 年指出,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学习外语,“主要是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今天学外语,除此以外,还要将其作为国际通用语去传播中国思想、文学、文化,去开拓世界市场”[2]。王宁教授2013 年曾预言,“中国文化走出去,外语学科应大有作为”,外语学科师生能够“用自己所掌握的外语技能在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使得中国文化为更多的人所了解”[3]。

自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推出促进文化“走出去”的政策,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和《关于加强“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这些文件对统筹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具有重大意义。

有研究指出,当代大学生传播中国文化需要具备三种能力:具备一定的英语技能、了解中国文化以及具备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4]。 大学本科生具备了“一定的英语技能”,部分具备了“了解中国文化”的技能,但欠缺最多的是“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而这正形成了输出驱动,大学英语课堂为此提供了“舞台”。

三、 研究方法

2014 年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文秋芳教授提出了“产出导向法”POA(Product-Oriented Approach),旨在解决当前英语教学所面临的学用分离、效率低等问题,该方法为中国文化走入大学英语课堂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产出导向法包含三个教学理念和三个教学假设,即学习中心说:注重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用一体说:强调用英语完成产出任务,用英语做事;全人教育说:选择的产出任务话题要有意义,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个教学假设分别是输出驱动假设、输入促成假设和选择性学习假设。 “输出驱动”主张产出既是语言学习的驱动力,又是语言学习的目标。 产出比输入性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更能够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换句话说,教学中以产出任务作为教学起点,学生尝试性完成产出任务后,一方面能够意识到产出任务对提高文化素养、完成学业和改进未来工作的交际价值,另一方面能够认识到自己语言能力的不足,增强学习的紧迫感。 输入促成假设主张在输出驱动的条件下,适时提供能够促成产出的恰当输入,与不提供的相比,前者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选择性学习”指的是根据产出需要,从输入材料中挑选有用的部分进行深度加工、练习和记忆,比非选择性学习更能优化学习效果[5]。

四、 实验过程

该实验是在大学英语视听说课上进行的,实验对象是118 名选修该课程的学生,来自一所重点综合性大学的不同专业、不同年级。

(一)通过产出任务激发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动力

第一步:通过问卷星进行调查,激发学生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热情。

问卷的第1 题“据你所知,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是”[单选题],选择“C. 知之甚少”和“D. 有很多误解”的学生比例达83.3%。 第2 题“作为懂英语的中国青年,你觉得有责任和义务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吗?”,选择“B. 很有必要”的学生比例达92.1%。 由此看出,“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的需求在学生中是普遍认可的。

问卷的第3 题“如果让你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你觉得困难在哪里?”,91.2%的学生选择“B. 我的英语表达能力有限”,选择“C. 不知道从哪方面入手”和“D. 不敢开口”的学生分别占30.7%和29%。这些数字表明学生在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方面需要帮助引导。

第二步:通过任务设计,形成输出驱动。

课堂展示可以有多种形式,如何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度,让他们真正地用英语做事情,是本次实验的重点之一。 考虑到本课程为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对象为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多数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是用英语交流是很多人的弱项。 查阅文献之后,发现二人对话形式既可以挑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能够让参与者充分负责、充分展示。 于是决定课堂展示环节采用二人对话形式,学生两人一组,自愿组合。

会话场景包括四个要素:话题(产出的内容是什么)、目的(为什么产出)、身份(谁产出、为谁产出)和场合(在何处产出)。

话题和目的通过问卷调查已经明确,即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

身份即交际双方(说者和听者)的关系会影响言语的选择和运用。 如果学生在完成产出任务时不清楚自己的身份,可能会导致交际不顺畅,甚至失败。 首先关系最为密切的通常是家庭成员,其次是朋友、同学和老师,最后是不常打交道的人或陌生人等。 就社会距离而言,职位级别和年龄是影响社会距离的两个关键因素,民族和国家也是影响社会距离的重要因素。 若是“身份不当”或“身份不明”,设计的产出任务就明显缺乏交际价值。 这不仅会降低POA 设计驱动环节的意义,而且会导致学生形成一种为练语言而练语言的错误习惯,忽视交际中恰当身份的重要性[6]。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因此设定甲乙二人中有一位外国人,来自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角色A),另一位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角色B)。 更详尽的身份设计交由学生决定,他们可以根据自己所选话题自主决定,比如外国友人可以是陌生的游客,也可以是同学或是笔友等。

场合完全由学生自主决定,他们可以根据话题和身份选择适合的场合。

在身份和场合的选择过程中,学生就能感受到驱动力,要想让对话流畅、逻辑性强,他们必须认真思考选择适当的身份和场合。 从学生实际展示的情况看,身份场合多种多样,有校园偶遇,有机场、火车站接人,有邀请外国友人到家乡共度传统佳节,还有舞蹈爱好者或摇滚迷一起看演出,喜爱中医的朋友一起参观中医博物馆等。

(二)通过输入促成,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交际能力

小组确定后,需要完成下面的工作:

1. 根据话题,搜集相关的音视频资料。

2. 从相关音视频资料中挑选可用的内容。

3. 根据选定的身份、场合把挑选的内容编辑成对话。

4. 教师把关指导阶段:学生需要提前把参考的音视频资料、场景的四要素以及对话文本发给老师,老师检查对话内容是否使用了参考资料(确保输入促成的过程),对话内容的丰富度、逻辑性,使用的语言是否符合角色身份,二人对话的比例分配,话题过渡的自然程度等。 发现三种典型的问题:第一,二人话语分配比例严重失调,中国学生大段的台词,外国朋友只是问些简单的问题或发些感慨。 第二,文本是对话形式,但是语言是书面语言,因为学生有时候直接照搬资料里的文字介绍,这从侧面印证了采用对话形式对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有挑战性。 第三,有些对话前言不搭后语,貌似你来我往,实际上缺乏交流价值。 教师针对问题形成反馈意见给学生,学生据此修改对话。

5. 文本确定后,二人课前排练对话,直到可以脱稿完成对话。

(三)师生共同对小组展示进行评价

产出是POA 的核心,对学生的产出成果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尤为重要。 为此,文秋芳教授创设了师生合作评价(Teacher-Student Collaborative Assessment,简称TSCA)[7]。 为了让学生准备过程有章可循,师生评价时有据可依,开学第一周课上把评分标准连同小组展示活动的设想和做法向学生交代清楚。 满分为10 分,包括四项内容:场景的四要素(目的,话题,身份,场合)是否清晰4 分;准备的认真程度2 分;仪态仪表2 分;语音语调2 分。

每次课上一组学生进行小组展示,4 ~5 分钟的英语会话。 展示时可以借助PPT 介绍相关内容及关键词,要求简单明了,文字不能过多,避免造成听众是看懂的,而不是听懂的。 展示之后,学生和老师按照事先约定的标准一起点评、打分。

点评过程中,学生会指出本次课小组展示的优缺点。 因为大家已经了解活动的目的、方法及要求,点评多能切中要点,便于大家相互学习借鉴。前几组学生的展示中有些角色对话比例失调,某个角色的台词过多过长,听众能感觉到,展示的学生也认同这个问题,有的甚至是老师把关时指出过,展示者尝试修改过,但仍然不彻底。 大家便一起讨论解决办法。 可以将大段台词的信息细化,分为不同的层面或次序,给角色A 留出消化吸收及提问的机会,这样台词比例协调了,对话更自然,对话的感觉也出来了。 后边展示的学生很少再出现这一问题。 另外,教师负责指出学生关注不到的地方,提醒学生注意。 例如,有一组学生讲风筝的历史,查阅了很多资料,内容特别丰富,加之两位学生的口语很好,一下子就俘获了听众,纷纷表示给10 分。笔者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的对话合练了几次?”“两次。”“两次。 大家觉得他们如果再多练习几次,展示时会有什么不同吗?”“哦,应该会更自然,更默契。”“对,投入了那么多时间精力做前期的准备工作,但关键的口语展示部分练习不够,因而就他俩的口语水平而言,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因此建议给9.5 分。 希望他们丢掉的0.5 分能唤起大家对各个过程的重视,充分展示各自的听说能力和交际表达能力。”当事的学生点头同意,其他学生若有所悟。

五、 实验效果

实验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实验效果。

第5 题 在本学期视听说课的小组展示准备过程中,输出驱动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多选题]81.6%的学生选择“思考并选择展示哪一方面的中国文化”,90.4%的学生选择“选定的话题如何用英文表达”,55.3%的学生选择“搜寻相关的音频或者视频资料”,65.8%的学生选择“如何与同伴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这些数字表明输出驱动在多个方面发挥了作用。

第7 题 搜集到的英文音视频资料发挥的作用是:[多选题]选择“让我学到了相关的英语表达”为85.1%,选择“对我的听力有促进”的占51.8%,选择“对我的口语表达有帮助”的占71%。 由此看出,多数学生在输入促成的过程中听力和口语有所受益。

第9 题 本学期视听说课上的小组展示对你有什么影响? [多选题]78.1%的学生认为该实验增进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79.8%的学生认为增强了对英语口语的信心,65.8%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兴趣提高了。

六、 结语

本次实验运用“产出导向法”将中国文化引入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让学生用英语讲中国文化,形成输出驱动。 输出驱动体现在多个方面,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挑战,与同伴合作的需求等。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学生需要搜寻整理相关的音视频资料,挑选所需内容,编辑成对话并在课堂上展示,完成输入促成。 师生共同评价的环节提高了听众的参与度和责任感,通过讨论,彼此学习借鉴,共同提高。

实验过程中也存在遗憾和缺陷。 小组展示仅仅占视听说课的一小部分,能唤起学生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识,一定程度上锻炼了这方面的能力,但距离用英语熟练传播中国文化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另外,学生搜集英语音视频资料的能力和渠道有限,参考资料不够丰富,对话内容还欠深入,期盼不久的将来系统性的相关教材的问世,助力大学英语教学在全面提升学生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上有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身份英语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跟踪导练(三)(5)
身份案(下)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