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中医术语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 *

2023-09-09崔家鹏袁东超杨茗茜陈彦君曲金桥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17期
关键词:概论术语中医药

倪 菲 崔家鹏 袁东超 杨茗茜 陈彦君 曲金桥

(1.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辽宁 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2)

中医术语学概论是一门基础学科,教学方法为理论教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医术语的概述、中医术语化和标准化、中医术语标准编写的一般程序、中医术语标准的编写。课程内容为绪论和各论两部分。绪论重点介绍中医术语学学科的主要特点、学科属性及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各论分别介绍中医术语的基本概念、构成、选择、类型,中医术语标准化,中医术语工作标准化,中医术语标准编写的准备工作与工作程序及编写的基本要求及原则、总体安排、条目结构。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研究中医术语的理论、方法和应用,为继承与发掘传统中医药理论,建立起国内首创、国际一流、具有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的中医话语体系的新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服务于中医药标准化与现代化,促进中医学的学科规范与国际交流,推动中医学走向世界[1]。

1 课程改革目标

本门课程的知识目标着重于使学生掌握研究中医药术语的理论与方法。能力目标体现在使学生灵活运用中医术语学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继承与发掘传统中医药理论,为建立起国内首创、国际一流中医话语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价值目标则为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服务于中医药标准化与现代化,促进中医学的国际交流,推动中医学走向世界;提高医学生的中医人文素养,使学生树立强烈的爱国精神与民族自豪感,感受中医药联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学生宣传推广中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2];加强学生热爱专业、热爱祖国,热爱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优良品质。

2 课程思政建设

2.1 开展学情分析(1)学生已具备中医基础相关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等专业课基础知识。(2)90后及00后的本科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具备良好的理解能力,会有效利用多种渠道获取相关知识,多数学生具备综合分析和概括事物的能力,并能进行一定程度扩充。(3)本科学生个性突出、思维活跃,通过前期中医相关理论的学习,已初步具备了学习中医术语学的热情,大部分学生敢于展现自己,阐述自己的观点[3]。

2.2 开展课程思政中医术语学概论课程在中医药文化传播方面起到了导航作用。本门课程共18 学时,采取“中医人文实践相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型”教学模式,课前思政体现在学生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阅读相关思政材料或观看视频、准备课上汇报的PPT;课上思政重点体现在学生PPT展示、知识点抢答以及学生的分组讨论;课后思政则在于学生充分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库并完成后测作业,同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中医术语学第二课堂的知识竞赛、中医经典术语诵读比赛等课程思政实践活动,确保课程思政元素贯穿所有教学环节。期末给学生分发调查问卷,针对各个教学环节和总体效果收集学生的反馈和评价。最后以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作为学生最终的考核形式,达到培养中医人文素养与大医精诚精神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流程详见图1。

图1 基于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中医术语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设计流程

2.3 课程成绩评定方式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二者分数比例为4∶6。形成性评价主要由考勤、作业、章节测试、课堂讨论、课后网络资源视频的观看、思政材料的阅读以及测评7 个部分组成,可以更科学、全面、合理地评估学生的课程思政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而引领学生们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责任担当”的优秀人才[4]。结果性评价则为结课考试试卷分数。

3 课程改革内容

3.1 课程资源的调整与完善根据“中医人文实践相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型”教学模式的特点,对中医术语学概论课程原有的讲稿、教案及课件进行整合与改进,讲稿与课件保留专业知识的框架、重点和难点部分,同时每个单元都要增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有明确主题的思政元素材料,如“中药炮制术语国际标准”发布宣贯视频、体现中国传统中医精髓术语的课外阅读资料、中西医术语对比文献或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与心理安慰相关的材料等。教案中的具体学时数与课程思政设计组织方案相应进行调整,使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相适应。

3.2 课前思政每次上课前,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广泛收集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材料上传至超星学习通自主学习平台,并发布一个与思政元素相关的问题,每名学生都要根据问题准备PPT答案。

3.3 课上思政每次上课在正式讲授内容前挑选2 名学生进行课前思政问题的PPT 汇报,教师提出2 个问题供其他学生思考。接着教师讲解中医术语学学科发展;中医术语的基本概念、构成、选择、类型;中医术语标准编写的一般程序等专业知识。最后教师提炼与升华本节课的课程思政元素,并在课堂上将学生随机分组,针对开课时提出的问题展开当堂小组讨论,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还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思政元素鼓励学生组建团队搜集资料选取某个中医专业领域进行术语规范化研究,不仅让学生在反复的学习与加强中将团队合作意识扎根心底,还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中医术语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 课后思政每次课结束后,教师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布置一些与本节课课程思政相关的作业进行后测,还可以让学生继续搜索与本课相关的课程思政材料,将收集到的资源上传至平台,以便资源共享,共同搭建起网络教学资源库,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除了课堂上思政理念的输入,教师还要为学生搭建这些理念的展示平台,如中医术语学研究第二课堂。学院可以举办中医术语英译挑战赛、中西医术语异同辩论赛等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活动应围绕课程中所提到的课程思政教育主题而开展,如围绕“义务”“责任”“中医药文化自信”等开展中医药术语知识竞赛、中医经典术语诵读比赛等,通过活动引领学生理解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内容,契合了学生渴望理解中国道路的心理需求,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作为高等中医院校学生的责任与义务。

3.5 学生调查问卷课程末期让学生填写调查问卷,调查主要围绕课堂思政讲授环节、课后思政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课上思政案例讨论效果3 个元素进行,针对各个育人环节和总体效果收集学生的反馈和评价。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调查结果数据分析。

4 课程特色与创新

4.1 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上本门课程的教学理念主要有4 个:夯实中医术语学基础理论知识,注重中医药传统文化及人文教育,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环节,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这改变了以往传统授课形式,创新性地将课前思政、课上思政与课后思政三管齐下,提升学生语言基本技能并与思政教育“无缝对接”,真正做到“润物无声”。

4.2 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本门课程创新性地撰写出适合“中医人文实践相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型”教学模式的中医术语学概论课程简介、大纲、讲稿、教案、形成性评价并制作PPT课件;始终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整个中医术语学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导入在教学中的作用[5];并综合运用启发提问式、问卷调查分析、案例分组讨论的中医术语学概论“三位一体”教学法。

4.3 在建设两性一度层面上本门课程通过课前让学生观看“中医药术语规范化与标准化”相关视频,培养学生的高阶性和灵活运用中医术语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组建团队搜集资料选取某个中医专业领域进行术语规范化研究体现挑战度,保证学生中医术语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中医人文素养三者协调发展。

5 结语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和践行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丰富资源[6]。中医药文化凝结了历代中华儿女在防病治病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智慧,涵盖哲学、文学、历史等人文科学,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集成[7]。

中医的发展和对外传播离不开学科的推动和助力,中医术语学概论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不仅培养了一批中医药复合型人才,也加快了中医国际化的进程,在中医文化传播方面起到导航作用[8]。通过“中医人文实践相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型”授课的内容与形式,对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让中医术语学概论的课程思政教学系统化、立体化与多样化,极大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效果更明显。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中医术语学概论课程相互融合,不仅能够改革、完善中医术语学这门学科,还将中医术语学专业知识与中医人文教育相互融合,提升中医术语学人才的综合素养,进而提高中医院校学生的中医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9]。相信在以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为导向的中医术语学概论课程思政网络教学改革和建设中,通过实施“中医人文实践相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型”教学模式,必能培养出一批对中医理论体系融会贯通、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和广博人文科学知识的中医药优秀人才,实现中医药传统文化与中医术语学教育的和谐共生,开创以文化为导向的中医术语学概论教学新时代。这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提升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概论术语中医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关于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的概论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