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经针刺治疗胃脘痛临床观察 *

2023-09-09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17期
关键词:公孙中脘胃脘

张 华 王 伟 张 娟

(1.荆门市中医医院脾胃一科,湖北 荆门 448000;2.荆门市中医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湖北 荆门 448000)

胃脘痛是指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临床常见病证,常伴有上腹胀、纳呆、恶心、呕吐、嘈杂、反酸、嗳气等症状。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胃黏膜脱垂等多种临床疾病均可见胃脘痛症状[1]。治疗时需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而长期使用可导致肠道感染、胃息肉形成,甚至过敏性休克、昏迷等严重不良反应[2,3]。“十三五”规划要求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针灸具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的治疗作用,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任脉、冲脉、阴维脉等多条经络经过胃部的解剖部位,选取特定的穴位,发挥腧穴本身的近治、远治作用,可很好地治疗胃脘痛。本课题舍弃其他研究课题常用的辨证取穴方法,按照针灸的辨经取穴原则,即循经取穴法,选择中脘、梁门、足三里、内关、公孙、梁丘、手三里7 穴治疗胃脘痛,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 年6 月1 日—2021 年2 月1 日在荆门市中医医院脾胃一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患者1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因病例分别脱落3 例和2 例,最终纳入观察组67 例,对照组68 例。其中观察组男26 例,女41 例;年龄32~72 岁,平均年龄(51.67±4.32)岁。对照组男30 例,女38 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57.27±2.76)岁。2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符合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萎缩性胃炎,或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或伴糜烂、萎缩,胃、十二指肠溃疡等。

1.2.1.1 慢性胃炎胃镜诊断标准(1)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2)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3)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1.2.1.2 消化性溃疡胃镜诊断标准分为活动期(A1、A2)、愈合期(H1、H2)和瘢痕期(S1、S2)。A1 期: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覆盖厚白苔,可伴有渗血或血痂,周围潮红,充血水肿明显;A2期:溃疡覆盖黄色或白色苔,无出血,周围充血水肿减轻。十二指肠溃疡表现为多个散在、浅表溃疡,斑点状或小片状,内镜下酷似白霜覆盖在充血、水肿黏膜上,称为霜斑样溃疡,可能是溃疡处于A 期进展过程或愈合中的一种表现。H1期:溃疡处于愈合中,其周围充血、水肿消失,溃疡苔变薄、消退,伴有新生毛细血管;H2 期:溃疡继续变浅、变小,周围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S1 期:溃疡白苔消失,呈现红色新生黏膜,称红色瘢痕期;S2 期:溃疡的新生黏膜由红色转为白色,有时不易与周围黏膜区别,称白色瘢痕期。

1.2.2 中医辨证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胃脘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1]《胃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5]制定,胃脘痛是指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可伴有上腹胀、纳呆、恶心、呕吐、嘈杂、反酸、嗳气等症状。诊断要点:(1)胃脘部疼痛,常伴有纳呆食少,痞闷、胀满,恶心呕吐,嗳气、反酸、嘈杂等;(2)发病常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倦过度、素体虚弱等因素有关;(3)发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1.3 入选标准(1)纳入标准:①年龄18~75 岁;②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胃癌、肝炎、胆囊炎、胰腺炎、肺炎、心肌梗死等疾病引起的上腹部疼痛者;②严重心肺功能障碍者;③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④治疗期间依从性差,不能完成疗程者。

1.4 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针刺治疗,循经取穴取中脘、足三里、梁门、内关、公孙、梁丘、手三里7 穴。使用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62200970,0.3 mm×50 mm)与皮肤呈90°直刺,进针深度为25 mm,留针20 min,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对照组采用PPI 制剂注射用泮托拉唑钠(沈阳光大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419,每支40 mg)静脉滴注。针对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加用对症药物(如莫沙必利片、米曲菌胰酶片)口服,疗程共7 d。

1.5 疗效判定标准(1)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制定。痊愈:胃脘痛症状消失,2 个月未见复发;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偶有胃脘部隐痛;有效:临床症状有减轻,胃脘部隐痛,但可以忍受;无效:症状、体征未见明显改变,甚或加重。(2)主要症状(胃脘痛、腹胀痞闷、呃逆嗳气、嘈杂反酸)积分改善情况参照《中医内科学》[6](周仲瑛主编“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制定,分为无、轻、中、重4 个级别,分别记0、1、2、3分。见表1。

表1 胃脘痛主要症状分级量化表

2 结果

2.1 2 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0%(65/67),高于对照组的89.7%(61/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胃脘痛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2 组治疗后胃脘痛、腹胀痞闷、嘈杂反酸、呃逆喛气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胃脘痛、腹胀痞闷、呃逆喛气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胃脘痛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s,分)

表3 2组胃脘痛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

组别观察组呃逆嗳气1.6±0.5 1.1±0.41)2)1.7±0.5 1.4±0.61)例数67对照组68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胃脘痛1.9±0.7 1.1±0.21)2)1.7±0.6 1.3±0.51)腹胀痞闷1.5±0.9 1.1±0.51)2)1.6±0.2 1.3±0.41)嘈杂反酸1.3±0.4 0.8±0.21)1.5±0.5 0.7±0.51)

3 讨论

在针灸治疗胃脘痛方面,学者多采取辨证取穴治疗[8-11],如将胃脘痛分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寒、中气下陷、肝胃郁热四型[12],根据不同分型组合不同穴位。如取穴内关、中脘、足三里、太冲以达到疏肝目的;取穴中脘、内关、足三里、脾俞以达到健脾目的;取穴足三里、内关、中脘以泻法达到清热等目的。也有分为肝气犯胃、寒邪犯胃、瘀血停胃等八型者[13],取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4 个主穴,其余则根据辨证分型选择不同穴位加减。《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1年天津)》[14]中亦将胃脘痛分为肝郁气滞等六型,建议肝气犯胃者针刺期门、太冲穴疏肝行气;胃阴亏虚者针刺太溪、三阴交穴养阴益胃。

现代的针灸取穴治疗多僵化地套用中医内科辨证论治体系,用中医内科独特的脏腑辨证理论替代了针灸学独有的辨经论治[15-17]。经络学说是针灸的核心理论,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又是沟通上下的纽带,针灸以辨经论治为鲜明特点,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可选用相关经脉循行线上的腧穴来进行治疗,这是部位辨经,根据十二经脉“是动则病”和“是主……所生病”的理论,可以根据症状辨经[15]。对浙江省常山县人民医院5 年的中医针灸治疗案例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按经络辨证较少,仅为4.24%,而按经论治以及经络辨证治疗的案例更少,仅为1.18%[16]。石瑜等[17]研究古代经典针灸书籍《针灸甲乙经》取穴规律,发现书中用以局部取穴和循经取穴为主。有研究[18]探讨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胃脘痛的选穴规律,纳入范围为先秦至清末(1911 年)具有代表性的针灸专著和综合性医著16 本,发现古代针灸治疗胃脘痛较多选取中脘、足三里、内关、上脘、膈俞、公孙、建里等腧穴,既体现出局部取穴的思想,也体现了循经远部取穴的思路。毕雅玛等[19]以《中华医典》中的古代文献为检索源,亦发现取穴有局部重用俞募穴、循经多取远道穴的特点,同时处方中也有了辨证分类的源流。

故本研究采用辨经取穴原则,即循经取穴法,选择中脘、梁门、足三里、内关、公孙、梁丘、手三里七穴,其中中脘穴属于任脉,梁门、足三里、梁丘穴属于胃经,公孙穴属脾经,内关穴属心包经,因公孙穴通于冲脉,内关穴通于阴维脉,此六穴所关联的经脉均可循行于胃部。中脘穴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梁丘非特定穴,选中脘、梁门二穴同属于局部取穴。循经取穴为取足三里、内关、公孙、梁丘四穴,其中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合治内腑;公孙通于冲脉、内关通于阴维脉,同属八脉交会穴,明代刘纯《医经小学》中载“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意思是公孙、内关穴都主治胃系病变,公孙、内关又都是络穴,公孙穴属足太阴脾经络足阳明胃经,可治疗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反胃等,内关穴络于手少阳三焦经,通调上中下三焦之气血及津液,可治疗胃腑病症;梁丘属于足阳明胃经郄穴,“郄有间隙意,止痛能救急”;取手三里穴为随症取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与足三里、建里穴合称“三里”,可调节消化系统功能,疏通经络效果较好,所以《席弘赋》曰:“手足上下针三里,食癖气块凭此取”。本研究发现,循经取穴针刺疗法在临床效果、症状积分改善方面均优于单纯的西药口服。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重拾古典针灸取穴原则,在针灸治疗胃脘痛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果。

猜你喜欢

公孙中脘胃脘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Effect of intradermal needle at five-zang Back-Shu points on 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公义与私交
火针中脘治疗冻疮作用机制初探
王生义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
《针灸大成》中脘穴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公孙仪嗜鱼
丞相的爱好
公孙枝: 五张羊皮的大买卖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