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到底要读哪些书

2023-09-09汪政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8期
关键词:经典发现创造

摘要:读书是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途径,但是,孩子究竟要读哪些书,是不是有些书非读不可,要认真对待。从读书中,不仅要获得知识,更要学会读书,学会自己读书,培养自己的读书人格,形成自己的读书生活,这恐怕比多读几本书重要得多。没有适合所有人的书,哪些书适合自己,是要靠自己去寻找、去发现的。读书的过程就是不断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经典,而阅读经典的最终目的是创造经典。只有不断地传承经典并创造经典,人类文明才能够延续。

关键词:读书;发现;经典;创造

家长比较焦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孩子到底要读哪些书,在这种焦虑中隐含着让人担心的读书观。很多家长动不动就要专家给孩子推荐必读书,其实,哪有那么多非读不可的书?

如果硬要给孩子开必读书目,语文课标后面就有——估计孩子们大多没读完。那些书目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们开出来的,而且,又经过几轮课标的增删修订,经过教学的检验,可以放心地让孩子去读。

不过,课标虽然推荐了书目,但没有说只读这些书,更没有剥夺孩子自主选择读书的权利。相反,课标反复鼓励孩子们读自己喜欢的书,和同学交流书目和阅读体会,甚至把自主推荐书目作为学习任务。

所以,我们要明确孩子读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天下的书是读不尽的,因此读书总要有选择。但是,是自己选还是他人帮着选是个问题。我主张让孩子自己选。如果孩子小,还不知道书为何物,不知道自己要读书,对于读什么书、怎样读更是茫然无知,这当然要家长帮助。比如在婴幼儿时期,孩子还不识字,那就要家长找些有趣的书,读给孩子听,或者买些绘本,让孩子翻着玩。一般来说,到了第二学段,孩子已经读了不少书,知道什么书有趣,什么书好玩,知道读一些课外书可以帮助课堂学习,就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挑选。至于高年级的孩子,就更要让他们自己挑选了。

请别人开书目是最简单的,也是家长最省心,甚至是最偷懒的做法。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和孩子一起讨论,一起商量制定一个阅读计划。这个计划既是全面的、系统的、完整的,又是开放的。所谓完整,就是说它不仅仅是计划读哪些书,还包括以提高孩子阅读水平为目的的整体规划。主要内容有:

先让孩子回顾、梳理与总结自己过往的阅读。自己的阅读优势是什么?还有哪些欠缺?自己的阅读兴趣是什么?喜欢读什么书?不喜欢读什么书?怕读什么书?自己在阅读上还存在哪些困难?形成这样的阅读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可以和老师交流,也可以对照这个年龄段孩子阅读的一般水平。这方面,课标可以作为参考。

再挑选书目。读什么书?如上文所说,应该让孩子自己选,或者和孩子一起选。家长可以和孩子到图书馆去,到书店去。这样做的道理是,不管是让孩子自己选,还是和孩子一起选,都不要空对空,不要对着大众化的书目、专家推荐的书目打钩,而要让孩子与书面对面、零距离。现在的书店也好,图书馆也好,都非常人性化,都是开架的,也都有阅读区。可以让孩子去“试读”,随便翻翻,多翻点书,选到合适的再借回去慢慢看。回去看了还不合适,就再选。借的书不一定要读完,书目是可以变的。所谓阅读计划是开放的,就是这个意思。

有了书目,就可以制定阅读目标了。这个目标一定要具体,后面的阅读任务和评价要对照具体的目标来做。否则,总是大而化之,看上去书也读了,收获并不理想。因为前面已经做了回顾总结,所以,目标设定肯定是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是为孩子量身定制的。目标不要定得太高,要和孩子商量,做不到的就不要放上去。目标的具体内容除了书目,还需明确要提升哪些读书能力,比如阅读量、阅读速度、阅读理解、不同文体的具体读法等。还有,要形成怎样的读书成果。读书成果主要是为了总结读书的心得。写读书心得可以,说读书体会也可以,把读到的内容画下来、制作读书音视频等都可以。

然后就是如何读,也即提高阅读水平的学习途径和训练方法。如何读既是普遍的,又是个性化的。与前面制定的目标一致,从普遍的角度说,比如做好阅读某一本书之前的背景知识准备,边读边做笔记,每次阅读后的回溯,等等。从具体的角度说,就是看孩子缺什么就补什么。比如读书速度慢就给出相应的措施,可以计算孩子单位时间的阅读量,确实慢了就要提速,必要时是可以掐表的。但有一点要注意,别让读书成为孩子的负担,一定要放松、快乐、有趣。如果条件许可,可以打通書内书外,比如可以和旅游结合起来,把书的具体内容与相应目的地的旅游相结合;可以和实践性体验结合起来,像阅读科学、工艺类的书籍,就可以让孩子到相应的场馆、工坊去,动起手来。也可以与具体作品的作者对话,做些简单的访谈。这样读,把书读活了,把阅读与孩子的生活连通起来,让孩子感兴趣,又有收获。

最后就是评估。读书不讲所得不行。但是,评估不是考试,重要的是让孩子慢慢形成读书的好习惯。比如,读了之后想一想:这本书说了什么?好在哪里,差在何处?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与自己以前读过的类似的书有什么异同?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有什么联系?怎么能够让它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帮助?等等。这一部分与目标的设定、阅读的方式都是一致的。具体怎么做,也可以和孩子商量。和同学交流心得可以,和家长交换看法也可以;写作文可以,在实践中检验、体验也可以。反正,不能养成书一读完就扔到一边的习气。

读书是个人的事,读书是一种生活,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让孩子从小真切地感受到读书的重要、读书的快乐,感受到阅读生活的变化,并且在这种变化中体会到自己在长大。书是别人写的,但读不读是自己的事。一本书再好,但如果它不是自己成长的需要,即使努力去读了,也爱不起来,也无法建立起它与自己生活和生命的联系。为了学习,孩子们已经读了许多自己不喜欢的书,读了许多不得不读的书,读了许多等于没读的书。那么,在课余,他们还不能做自己阅读的主人吗?只有在“我的阅读我做主”之中,孩子们才能建立起阅读的自信。自信是孩子成长中第一重要的心理能力,它体现在孩子生命与生活的所有方面、所有领域,包括阅读。一个连自己读什么都不能由自己决定,都要被告知、被劝说,甚至被强迫的人,那他就无法拥有自己的阅读生活,更加无法建立起阅读自信。

同样的道理,经典固然重要,但不能把它们神化,不能让它们把自己压垮了。经典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别人的经典,另一类是“我的经典”。后者作为经典,是对我有意义的经典。每个人来到世上,不仅要读经典,还要去寻找、建立和创造经典。对一个人来说,什么是真正的经典?是那些对自己的生命与成长具有意义,是给自己成长以助益、影响了自己的生命与生活道路,改变了自己人生的著作。这些经典可能与那些公认的、被要求阅读的经典榜单重合,但也可能在它们之外。在与这些给我影响的作品相遇之前,没有什么人提到它们、推荐它们,甚至,它们还遭遇过诟病。但我与它们一见钟情,它们是我的需要,解决了我的人生难题,因为它们,我在山重水复之际柳暗花明。仔细想想,每个人都可能有过这样的阅读经历,有过这样的人与书的故事。随着自己的成长,我们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与不同的经典相遇,这样,个体的生命史也就是自我的阅读史,是“我的经典”建构史。

公共图书馆与私人书架是有区别的。公共图书馆是为所有人服务的,其特点是全与广,因为要尽量满足所有人的阅读需求。而私人书架只为自己所用,它无须那么全,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经过选择、淘汰,我们每个人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书架,自己的图书馆,它是自己精神、性格、生命过程与职业的投射。一般来说,要认识一个人,到他书房去看一看也就差不多了,他的书房就是他的精神肖像与知识脸谱。

固然要让孩子多读书,但也要把这些读书的道理给孩子讲讲,让他尽早地、有意识地建构自己的阅读人格,形成自己的阅读生活,丰富自己的书架,创建自己的个人图书馆,形成属于自己的经典。

对于经典,要从宽泛的意义上去理解。经典可以是书,也可以是一些具有示范和引领意义的产品和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文明的每個领域,人类每一种劳动的产品都有经典。大到巨型建筑如长城、金字塔,小到一把剪子、一粒微雕,广到日常生活的每个用品,都有经典。衣食住行,油盐酱醋,都有经典。它们是工匠的杰作,是劳动者的制作,凝聚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心血与智慧,还有行业的文化与地方的特色。阅读这些经典很重要,解读这些经典也很重要。每个人的家乡都有许多名胜古迹、名优特产,它们也是经典。可以经常让孩子们去看看,去挖掘它们背后的故事,去体验它们制作的艰辛,理解时间的造化、人民的创造、历史的积淀、家乡的魅力和劳动的光荣。

如果在这个意义上进一步展开,我们要说,读有字的书固然重要,读无字的书也许更重要。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不过是为了去读无字的书。说到底,人的一生,也就是在有字与无字两个世界里穿行,就是把有字的书再变成新的有字的书,把无字的书变成新的无字的书,或者把有字的书变成无字的书,把无字的书变成有字的书。我们读了那么多的书,为的是写出新的作品,我们每天都在把旧的物质世界变成新的物质世界。

学习书本的知识,是为了把这些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创造新的世界,使生活变得更美好。而这些创造又需要我们去总结,把这些创造的经验与方法用文字记载下来,传承下去。文明就是在这样的周而复始中不断发展的。所以,我们需要阅读,我们更需要创造。要让孩子从小树立这样的理想与信念: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阅读经典、传承经典,更是为了创造经典,我们每个人都要为文明的传承与创新作出贡献。

每个人都有创造经典的责任与义务,这是读书的最高也是最终要求。

(汪政,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南京晓庄学院特聘教授,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经典发现创造
谈如何接近经典——以《论语》为中心
梦想斑驳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