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2023-09-08李彬王晓丽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俄国核心历史

李彬 王晓丽

最佳历史教学情境应是基于真实问题的情境。在厘清教学内容逻辑关系的基础上,确定核心问题,并将核心问题转化为真实情境下的学习问题,进行基于史料的教学活动,将知识的学习转化为知识的应用,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的升华和认知的深化,将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学习探索者,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进而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最佳历史教学情境应是真实问题情境

“情境”是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的一个热词,学界的研究也蔚为大观。什么是历史情境、如何设计历史情境,是两个首先要解决的命题。

首先,需要探清情境在教学中价值的理论来源。

根据目前学界的研究,一般将其理论之源归结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称为情境教学。知识学习是与情境化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应该在真实任务情境中,尝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理论特别强调的是学生在真实教学情境中学习的自主性建构。因此,真实任务情境、问题情境是情境理论的核心关键词。

其次,需要理清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历史情境的描述。

课标中对情境的描述主要有三处:第一处是在描述“修訂的主要内容和变化”时,提到“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第二处是在“教学与评价建议”中,提出“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历史情境。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学生要了解和认识历史,需要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情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而才能去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第三处是在“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主要原则”中,提出“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方面”,并提出了“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学术情境”四种命题情境类型。综合课程标准的描述,我们可以得出,课标中提出的历史情境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学情境,即让学生体会历史的真实情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在情境中进行探究学习活动;一种是命题情境,即在陌生的、复杂的、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中检验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达成水平。真实问题情境是两类历史情境最核心的指向。

最后,需要借助课例研讨和理论总结不断摸索“如何设计教学情境”。

2003年版课标实施后,已经有不少学科和地区在进行情境教学的探索。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对他观察到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总结。他在《有效教学十讲》中提出了情境设计有四个误区:形式化的情境、假问题的情境、猜谜式的情境、“电灌”的情境;提出通过六种途径来创设教学情境: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情境、借助动作或活动创设情境、借助语言创设情境、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与矛盾创设情境、借助背景创设情境、借助问题创设情境。余教授对教学情境设计的论述,也明确指向以真实问题为核心,以问题为启发思考、推动探究学习的引领。正如他说的:“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教学情境的实质和功能是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所以,有效的历史教学情境、能够有助于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情境,一定是真实的问题情境。真实的问题情境才是一种真情境、强情境,是历史教学的最佳情境。以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的教学为例,讨论如何基于真实问题情境进行历史教学设计。

二、以《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的教学为例

(一)厘清课时内容逻辑关系,确定核心问题

本课包括三个子目:“列宁主义的形成”“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三个子目之间有两层逻辑关系:一是理论与实践,即马克思主义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列宁主义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二是革命与建设,即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俄(联)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由此确定本课的核心问题有两个:一是在马列主义指导下,苏俄(联)如何在落后工业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二是在马列主义指导下,苏俄(联)如何在落后工业国家建设社会主义?

(二)用真实问题情境将核心问题转化为学习问题

把握核心问题之后,教师要思考如何将教材核心问题转化为学生要解决的真实问题。固然,教师可以直接向学生抛出问题,但是如果将问题融入历史情境,将其转化为真实情境问题,学生更容易对历史产生真实感受。鉴于此,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向学生展示有关一战的地图和英国外交大臣格雷的一句话“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由于上一节学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学生很容易产生历史代入感,明白一战将欧洲带入黑暗之中。接着用李大钊先生在1918年的一句话“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说明十月革命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黑暗的世界。再告诉学生一个史实: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很多人不相信俄国会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抛给学生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何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很多人认为俄国不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让学生带着此问题看一段视频。

第二步:看视频《马克思给俄国共产主义者的回信》。该视频截取自《大国崛起》,主要内容是俄国普列汉诺夫共产主义小组中有一个名叫维拉·扎苏里奇的女共产主义者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她问道:“马克思提出的与大工业、工人阶级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这也是当时大多数社会主义者的共识。

学生很容易得出问题的答案:俄国发展落后。由此,导出本节课的问题,我们将其命名为“历史之问”,即本课的核心问题。

通过地图和视频资料,先将学生代入20世纪初的俄国,让学生产生对当时历史的真实感触,产生对历史的思考。

(三)整合教材内容,细化问题情境,进行基于史料的教学活动

很多老师在塑造完某节课的整体情境后,就按照教材内容逐段讲解,讲完了本节课知识,再去解答课前提出的问题。这种设计实际上是将情境与知识进行了分离。我们设计情境的目的,除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历史代入感和回到历史场域之中以外,还要将知识的讲授过程转化为学生的主动发现、探究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需要跳出课本知识的约束,围绕核心问题对内容进行适度整合,利用一个个小情境,推动学生思考的深入。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列宁主义的形成”与“十月革命的胜利”进行整合。整合后本课分为两块:一是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通过塑造情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一;二是一波三折的建设实践,通过塑造情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二。

1.问题一情境:围绕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认识冲突设置情境。

在社会主义革命实现条件上,马克思与恩格斯提出了“多国胜利论”,而列宁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根据俄国国情,提出了“一国胜利论”。“两论”史料如下:

社会主义只有在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物质生产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共产主義革命将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

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列宁《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

这种认识的矛盾与冲突,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引发“列宁为何得出与马克思恩格斯不同的认识?他又是如何在俄国进行革命实践的”等一系列问题。借此进入十月革命背景、过程、影响的学习。通过史料研读和图片引导,学生在本子目收尾处解答问题一。参考答案可以设置为:因为当时俄国具备了革命胜利的主客观条件——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沙皇专制统治下社会矛盾尖锐;一战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加速了革命的发展;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列宁主义的指导;人民的支持等。

2.问题二情境:围绕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冲突设置情境。

在社会主义建设上,马克思提出了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的公式: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作为小农占主体的苏俄(联)显然不太具备马克思论断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条件,列宁提出了“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进行探索的论断。史料如下: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 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共产党宣言》

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

——《苏联的共产主义》

这两段史料,既起到了过渡的作用,又引导学生思考列宁等进行了哪些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如何针对马克思的经典公式进行调整的、达到了什么效果、给我们留下何种经验教训,由此引出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苏联模式的学习。通过史料研读和图片引导,学生在本子目收尾处解答问题二。参考答案可以设置为:(列宁的探索)从直接过渡转向间接过渡,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斯大林的探索)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四)通过真实问题情境联系现实,进行情感和认知的升华

学生在解决两个具体问题的真实情境中,必然得出这样的认识: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是在深刻把握俄国与苏俄(联)国情的前提下,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创造性应用和发展,走出了一条苏俄(联)式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对20世纪的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也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必须要走中国式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最后,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作为结尾。

要立足我国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也要放宽视野,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017年9月29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本节课的所有环节,不论是课前导入、知识学习,还是情感升华,都是置于真实情境之中进行的,其基本做法是:将课程内容的核心问题通过情境的设计,转化为融入历史场域的学习探究问题,将知识的学习转化为知识的应用,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的升华和认知的深化。这种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突破教材教学内容的束缚,解决课本叙述过于简略、知识高度浓缩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矛盾,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学习探索者,成了课堂的主体,提升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俄国核心历史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新历史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
《20世纪俄国史》前言
1874年俄国兵役制度的改革及其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