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劳动观的思想渊源、科学内涵及实践途径

2023-09-07张思聪舒心心

中国军转民 2023年8期
关键词:现代化

张思聪 舒心心

摘?要:新时代关于劳动问题的论述是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重要指导纲领,新时代劳动观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劳动价值论进行理论创新与科学发展的结果,其理念的生成历程需要从思想来源、科学内涵、实践途径三个角度加以理解。

关键词:劳动观;劳动幸福;现代化

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政治格局、经济中心和文化环境发生了颠覆性变革,呈现出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对我国全面建成社會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出了新的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劳动问题阐述了众多的新思考与新结论,形成了科学的劳动观体系。

一、新时代劳动观的思想渊源

(一)新时代劳动观的理论基础

一方面,新时代劳动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物质的同时使其自身与自然界不断统一。而且由于劳动分工的普遍建立,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普遍交往与形态更替,具有高度发达生产力的现代化社会可以转变为新的文明形态,需要凭借每个社会成员进行全面且自由的劳动实践。另一方面,崇尚劳动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农耕文明时期,农民们的劳作虽然非常劳累,却不惧怕酷暑炙热,只想趁着夏天昼长尽力干活,就如白居易的《观刈麦》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描述,明代文学家冯梦龙一语道破劳动的真谛:“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建国后的神舟飞天、蛟龙入海、北斗组网等国之重器的建设,无一不展现了中华儿女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伟大劳动创造。

(二)新时代劳动观的现实基础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基础发生了新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在原有的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引入市场化经济,激发了中国经济向全球迸发的活力。几十年来,我国在劳动生产模式上推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但经济过于快速膨胀的结果,使国内出现了唯利是图,偷税漏税,权力寻租等消极现象,由此而来的消极价值观阻碍人们不再崇尚劳动,只想一夜暴富。一劳永逸的价值观也不断向其他领域渗透,造成了相当恶劣的社会价值观扭曲,因此,切实维护广大劳动群众合法权益,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1],重新回归到正常的社会价值体系是当务之急。

(三)新时代劳动观的实践基础

一方面,习近平青年时期就以身作则,带头建设乡村。在1969年至1975年,习近平在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当知青,由于当地群众的粮食严重短缺,缺少煮饭取暖的柴禾,于是习近平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乡亲们修建沼气池,又组织村民建立了磨坊、代销点、缝纫社。2016年2月,他来到江西井冈山神山村,了解当地精准扶贫情况,陪伴村民共同打糍粑;2019年8月,在甘肃古浪县八步沙林场,他拿起一把开沟犁参与治沙劳动;十年来他坚持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挥锹铲土、提水浇灌等,正是这些真实的劳动经历为其劳动观的形成和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另一方面,习近平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时刻关心着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不断深化了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领域的改革,建立了公平合理的劳动法律制度,规制了企业和雇主遵守劳动合同,确保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法律保障。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总书记始终重视坚持社会的公平正义,不断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确立健全的劳动监察机制,打击剥削劳动者的行为,努力让劳动者达到更高水平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

二、新时代劳动观的科学内涵

(一)生产劳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一方面,生产性的劳动促进了每个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不仅是人类在自然界中的谋生行为,人类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历程中也推动了其本质力量在社会发展中的解放。正如马克思所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2]共产主义社会能够具有高度发达生产力离不开每个社会成员进行积极劳动,他们的全面发展意味着达成“德智体美劳”素养全面且协调的发展,届时,劳动将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与自由生命力的表现。另一方面,创新性的劳动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真正的现代化想要完成高新科技和高级劳动力的转型升级,就需要让劳动者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事业中去,让劳动实践成为一种荣誉和自豪的象征。所以,只要社会还没有围绕着劳动这个太阳,它就绝不可能达到均衡[3],辛勤努力的创新性劳动成为了中国能够“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飞跃的重要保障。

(二)劳动群众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力量

一方面,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劳动主体在劳动过程中享受着劳动权利并承担劳动义务,其中工人阶级的力量尤为突出,他们拥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所以明确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是维护劳工们合法权益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如今能够取得如此显著的物质财富积累,离不开众多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亿万劳动群体。习近平劳动观正是坚持了劳动群众的社会主体地位不动摇,坚持了劳动群众才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三)劳动幸福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目标

一方面,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4]。劳动的最终目的是让劳动者发自内心地为了劳动而劳动,不被异化劳动所奴役,创造出一个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形态。共同富裕社会下的劳动实践可以让每个人享受生活并且体验到劳动幸福感。所谓劳动幸福,简单来说就是指人通过劳动使自己的类本质得到确证所获得的深层愉悦体验[5],人在这种劳动形式中会感受到生命的美感。中国式的现代化正是把幸福且自由的劳动作为检视生命存在合理性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强国最终要实现超越谋生劳动,积极推进体面劳动,到未来社会完成自由劳动与人的解放。另一方面,劳动创造的价值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政党存在意义的客观标尺,公平正义的劳动价值观也是每个社会成员应该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从个人层面上讲,自觉的劳动是培养劳动者的知识与技能,加快物质财富积累,提高个人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从社会层面上讲,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任务需要保障每个社会成员能在公平正义的环境中进行劳动生产,将其劳动能力发挥到最大限度,以便达到最大程度的生产效率。将劳动幸福作为现代化社会的阶段性发展目标,把劳动光荣作为现代化社会的根本价值导向,是按劳分配为基础的现代化基本经济制度中的题中之义。

(四)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障

一方面,维护广大人民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惟有规范管理者在行政时公平公正,正视其劳动者角色,保障劳动者权益,才能防止党员脱离劳动群众、变质变色。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党员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风格。真正的共产党人只有带头弘扬劳动精神,在艰苦卓绝的劳动中磨炼意志,才能彰显党的政治本色;只有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保持与老百姓的血肉联系,才能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繁荣,防范化解各种困难与风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党员要带头弘扬劳动精神,增强同劳动人民的感情。”[6]

三、新时代劳动观的实践途径

(一)加强学校劳动教育

一方面,学校劳动教育培养青年人学习了劳动知识与技能。学校应该倡导青年人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鼓励他们参与到实践中去,让他们亲身体验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青年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后备人才力量,高质量的学校劳动教育可以确保每一代青年人步入社会后不再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勞动,从而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公民,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劳动教育有助于矫正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部分不良社会现象的发生有损于青年人价值观的形成,导致青年人越来越倾向于急功近利式的劳动。实际上,现实的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都应该受到尊重,每一份职业都是平等的,只要自己诚实劳动,就可以在每一份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积极弘扬劳动精神

一方面,劳动精神是劳动先驱者们强烈奋斗意志的凝聚,这种拼搏精神是中国人民进行伟大创造,中国经济迅速腾飞的强大推动力量。弘扬劳动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通过广告、演讲、文艺作品等公共宣传方式,普及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劳动成为一种崇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可以激发更多人追求劳动成就和荣誉感。无论社会形态如何变化,劳动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永恒助推力。另一方面,劳模精神是劳动精神的重要表现之一,劳动模范是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优秀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每五年评选一次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这是对当代工人阶级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的一次集中表彰。在全社会中营造尊重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浓厚气氛,学习劳模的坚持、创新、责任感、团队协作等精神品质,参观劳模纪念馆了解劳模们的光荣事迹和经历,有助于人民认可和信赖劳模精神。

(三)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

一方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有利于职业稳定发展。人类进行社会层面的劳动时需要进行具体的社会分工,从而产生不同的职业,各种职业都有其行业所规定的行为准则,任何职业的本质要求便是爱岗敬业。劳动者在各自岗位上各尽所能、尽职尽责,有助于维持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有利于改革与创新。技术工人是从前构成人数取胜,靠量取胜劳动模式的不可替代力量,近年来世界科技水平和产业结构快速变革,现代知识更新迭代越来越快,我国劳动模式转型为丰富知识型、精湛技能型、领头创新型的呼声越来越高,所以,我国制造业随之进行了产业优化升级,数字化转型逐渐加快,这些都离不开劳动者的专业生产技术与职业技能水平的持续提高。

四、结语

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全世界各国人民重视劳动实践创造,中华儿女所展现的劳动精神被国际社会所认可,可以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更多中国方案、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认可、弘扬和传承“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8]的习近平劳动价值理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30(02).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1.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627.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42.

[5]何云峰.马克思劳动幸福理论的当代诠释和时代价值——再论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05).

[6]习近平.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向全国广大劳动者致以“五一”节问候[N].人民日报,2014-05-01(1).

[7]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8]习近平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的回信[N].人民日报,2018-05-01(1).

(作者简介:张思聪,内蒙古民族大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舒心心,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生态文明建设)

猜你喜欢

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现代化之路:共和国70年特展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论中国大学治理现代化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中国新现代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