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糖尿病患者采取个性化心理护理的效果分析

2023-09-07张艳艳王琼燕陈晓珊

糖尿病新世界 2023年13期
关键词:幸福感个性化情绪

张艳艳,王琼燕,陈晓珊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城东分院,福建泉州 362011

糖尿病属于患病率较高的代谢性疾病,并有相关调查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高,该疾病患病率呈递增趋势[1]。目前,临床对该疾病尚无彻底治愈方案,疾病发生后,患者须终身坚持用药调控机体血糖水平[2]。长期用药会导致患者产生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负性情绪过重会直接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治疗依从性变差,血糖控制效果不佳,极易诱发其他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身心健康,造成了恶性循环。因此,为了改善此情况,在对患者的治疗期间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3]。个性化心理护理是近年来临床应用率较高的护理模式,现为探究其护理效果,选取2021 年1—12 月期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城东分院接受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80 例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本院接受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80 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23 例,女17 例;年龄60~80 岁,平均(70.04±1.98)岁;病程3~18 年,平均(9.08±1.23)年。观察组中男22 例,女18 例;年龄60~82 岁,平均(70.08±1.99)岁;病程3~19 年,平均(9.12±1.25)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与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1999 年制定的该疾病诊断标准相符;②年龄≥60 岁;③意识清楚;④具有较佳的治疗依从性,能积极配合治疗[4]。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糖尿病相关并发症者;②精神障碍或意识不清者;③合并其他系统功能疾病者;④治疗依从性较差者[5]。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包括饮食指导(为患者提供科学的膳食指导,严格控制每日糖分的摄入量)、运动指导(叮嘱患者根据身体耐受程度进行适当运动)、用药指导(遵医嘱用药)以及健康宣教(通过发放健康宣教手册等方式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等。

观察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心理护理。具体如下。①强化与患者的沟通: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热情接待患者,主动与患者交流,通过引导患者主诉内心想法,对患者的性格特点以及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根据沟通期间了解到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构建心理档案,根据档案为其制订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案。②纠正认知: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对其错误认知进行及时发现并给予纠正,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将乐观情绪对病情的影响向其讲明,并当患者表现出积极的行为或情绪时给予表扬。③提升患者幸福感:通过认真观察患者住院期间的表现,在患者表现出生活中的快乐、幸福的琐事时进行鼓励,并在睡前与患者共同回忆当日发生的快乐、幸福的事,使患者幸福感得以提升。④学会感恩:引导患者回忆治疗期间家属、朋友以及医护人员为自己带来的帮助,鼓励患者以语言、书信等形式对他人表达感恩。⑤注意力转移:让患者选择几项自己擅长或感兴趣的事情,包括体育锻炼、听音乐等,积极地投入进去,从中获得满意感与自豪感。⑥放松疗法:进行1 次/d 放松治疗,播放舒缓的钢琴曲,让患者放松身心,并进行10 min 的静坐,结合音乐进行自我按摩,并在结束后给予深呼吸,使肌肉得以松弛,并让患者记住肌肉松弛时的状态。⑦建立远期干预:记录患者的联系方式,包括微信号、电话号以及家庭住址,在患者出院后给予定期随访,对其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并鼓励家属参与药物以及心理护理的监督过程,使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得以提高。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 血糖、空腹血糖)改善情况。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主观幸福感以及心理状态改善情况。其中主观幸福感根据总体幸福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 GWB)进行评定,量表共包含松弛与紧张、情绪与行为控制、心境、精力、健康担心、生活满足与兴趣6 个不同维度,全国常模男性75 分,女性71 分,分值越高提示幸福感越高[6]。心理状态根据心理弹性调查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进行评估,量表共包含坚韧、乐观、自强3 个维度,分别对应满分为52 分、16 分以及32 分,分值越高提示心理弹性水平越高[7]。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水平改善情况对比

护理前,两组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 血糖、空腹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 血糖、空腹血糖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水平改善情况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水平改善情况对比(±s)

?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主观幸福感改善情况对比

护理前,两组松弛与紧张、情绪与行为控制、心境、精力、健康担心、生活满足与兴趣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松弛与紧张、情绪与行为控制、心境、精力、健康担心、生活满足与兴趣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主观幸福感改善情况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主观幸福感改善情况对比[(±s),分]

?

2.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改善情况对比

护理前,两组坚韧、乐观、自强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坚韧、乐观、自强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改善情况对比[(±s),分]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改善情况对比[(±s),分]

?

3 讨论

糖尿病属于世界三大慢性疾病之一,尚无彻底治愈手段,疾病发生后,会长期对机体健康造成损害,只有通过积极的血糖控制治疗才能降低对机体的损耗程度[8]。受长期疾病困扰等多因素影响,患者多会产生悲观、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此类负性情绪会对患者的神经系统造成刺激,诱发多种提升血糖的激素分泌,进而降低胰岛素或药物的治疗效果,增加患者痛苦,使病情控制效果变差[9-10]。因此,在对该疾病患者治疗期间,给予积极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

本研究表明,护理后,两组患者的松弛与紧张、情绪与行为控制、心境、精力、健康担心、生活满足与兴趣评分对比,观察组更高(P<0.05);两组患者的坚韧、乐观、自强评分对比,观察组更高(P<0.05)。这提示了,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的实施有助于患者主观幸福感以及心理健康状态改善[11-12]。分析其原因,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护理,是根据患者的病情为其制订的符合其个人特点的心理护理干预方案,结合该疾病多会引发的心理问题,通过强化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内心诉求,给予健康宣教,对患者错误的认知进行纠正,通过观察患者出院期间所做的事情,记录患者当时做的好事,并对患者提出表扬与鼓励,提升患者的存在价值感[13-15]。并引导患者表达感恩的情绪,增强其对周围善意的感受度。并通过让患者做自己擅长的事,使其注意力得以转移,再配合放松治疗,远期干预,提高患者对情绪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其积极地面对疾病,增加生活体验感[16-17]。本研究还得出,护理后观察组糖化血红蛋白(5.49±0.22)%、餐后2 h 血糖(8.65±0.44)mmol/L、空腹血糖(6.44±0.34)mmol/L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P<0.05)。这与曹亮亮等[18]研究中护理后,观察组糖化血红蛋白(5.51±0.31)%、餐后2 h 血糖(8.72±0.36)mmol/L、空腹血糖(6.51±0.41)mmol/L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P<0.05)”这一观点一致。提示情绪的改善对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有积极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老年糖尿病患者接受个性化心理护理后,其血糖水平得以有效控制,主观幸福感以及心理健康状态明显改善。

猜你喜欢

幸福感个性化情绪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