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

2023-09-07胡月秀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4期
关键词:概论国际贸易思政

[摘           要]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是国贸专业的基础课,在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首先介绍了专业特点和课程教学目标,其次从挖掘思政元素、改革教学方式和调整考核体系三个方面介绍了课程思政实施情况,最后给出了三点课程思政建设启示,也是今后课程改革的方向。以期通过课程改革,带动专业建设,服务一流专业发展。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教学模式;课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4-0049-04

高校是青年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立德树人根在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课程思政建设不是新开一门课,而是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融入现有的各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课程思政建设也不仅是课程教学内容的增减,还强调课程目标调整与思政元素凝练,并围绕课程目标,聚焦思政元素,进而遴选课程知识点,重新构建课程知识体系。

一、国际贸易学科特点和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教学目标

(一)国际贸易学科特点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简称国贸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学科,本质上属于社会科学,必然涉及意识形态问题。而且该专业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为数不多的带有“国际”字样的本科专业,毕业生绝大多数会从事外贸相关业务,进入涉外企业、金融机构或驻外机构。因此,只有在国贸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有机统一,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教学目标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是我校国贸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在第五个学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基本完成了思政课程、数学、英语、计算机等校级通识课程学习,也经过两个学期的学科基础课学习,正处于专业课学习的攻坚阶段和价值观养成的关键阶段,在该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拟实现以下教学目标:能够就国际贸易问题与社会公众进行沟通与交流,并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熟悉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政策、管理规则,并且能够对国际贸易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关注专业发展前沿,养成工匠精神,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在培智的同时兼顾培德,为走上涉外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二、课程思政教学实施

考虑到国际贸易学科的特点和授课对象的客观学情,在明确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围绕课程目标深入挖掘相关的思政元素,梳理课程内容,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利用“互联网+”的相关平台,通过视频播放、案例穿插、专题嵌入、隐性渗透、讨论辨析等教学形式,组织完成了各章内容的课程思政教学活动,最后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情况,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调整,以期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建设具有较强的专业特色,不能盲目地采取“拿来主义”,应在梳理课程教学内容基础之上,聚焦课程培养目标,挖掘与之相契合的思政元素,既要避免思政元素脱离课程内容,又要避免思政元素和思政课程的交叉重叠;既要能通过思政元素达成思政建设的目标,又不能过度地融入思政元素,因此,在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思政建设中,1~2个思政元素支撑一个思政建设目标,具体设计如文末表1所示。

1.培养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和行业自豪感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承担着专业导论课程的作用,将“立德树人”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目标,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前做好职业发展规划。

国贸专业有着悠久的行业发展历史,也有着丰富的行业发展数据,在培养民族荣誉感和行业自豪感方面较易实现,任课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聚焦课程内容体系,筛选合适的素材。课程导论部分,介绍行业发展历史,通过视频播放的形式,展现茶马古道、古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历史;贸易格局部分,通过图表和视频呈现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国际贸易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和行业自豪感,从而加倍珍惜中国高速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增强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坚定专业学习信念。

2.引导学生关注大政方针和行业发展动态

国贸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科,本专业學生既要掌握经济学、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及相关业务知识,又需具备解决现代经济特别是国际贸易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课程思政建设中应引导学生关注经济领域的大政方针和国贸行业的发展动态。

本课程是秋季学期开课,正逢上海进博会举办期间,借介绍展览会和博览会这种贸易方式,分享进博会的背景和影响;在国际贸易战略部分穿插中国民族品牌和民族工业的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国际贸易中的产品结构,了解我国主要行业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做好职业规划;在中国对外贸易关系中解读“一带一路”倡议,着重呈现中国和“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现状,带领学生感受大国精神。

3.增强学生的危机意识,强化学生的法律观念

国际贸易是具有涉外性质的商业活动,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特别是近年来,包括粮食和能源危机、通胀飙升等在内的一系列因素相互交织,严重冲击世界经济运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绝大多数会从事外贸相关业务,有必要增强学生的危机意识,提升学生的意识形态鉴别能力,强化学生的法律观念。

在中国对外贸易理论依据部分,引导学生从国际分工、国际价值、社会再生产三个方面,分析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对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指导作用,提高学生的意识形态鉴别力;在中国关税制度部分回忆关税制度历史,分享中国海关关徽背后的爱国故事,以史为鉴,增强制度自信的同时,树立危机意识;在中国对外贸易管制部分,通过贸易摩擦和进出口商品检验案例辨析,宣传行业法律法规,明确法律红线,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伦理操守和职业道德。

(二)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新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因此,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于如何将思政元素恰如其分地如“撒盐”般“撒”在专业内容中,让学生品出课程的“盐味儿”。

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教师利用大学慕课,采用异步SPOC方式,使用翻转课堂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将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中部分思政内容如相关专题、拓展阅读、行业政策和动态等内容,让学生通过线上学习自主完成,提升教学效果。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掌握状况,加速或是循环观看。课前布置自学任务,课中以问题为导向讲解和讨论,课下延伸思考,促进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机融合,训练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审辩式思维能力,增强课程挑战度,培养工匠精神。

2.从课上提问转变为自主抢答和小组讨论

基于OBE理念,杜绝授课过程中教师“满堂灌”的现象,每节课都穿插一些互动环节,包括专题讨论、案例分析、材料阅读、情景模拟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这些互动环节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提问方式,或是利用智慧学习工具,鼓励学生自主抢答,或是通过弹幕方式投放到公屏上或是通过小组讨论或辩论形式完成。互动环节均赋予一定比例的分值,由学生的发言频率和发言质量决定。通过此种授课方式调整,促进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机融合,训练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审辩式思维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专题演讲与成果演示

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思政建设中,一方面利用PBL项目式教学模式,纳入了项目式教学,项目主题自愿选择,但内容限定为国际贸易相关专题,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现状、RCEP、国际贸易方式等,学生组成5~6人小组,在课后围绕问题查找资料、发现问题、进行分析,采用报告、视频或情景模拟形式进行演示和汇报;另一方面结合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组内成员发现优势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的同时,也培养了团队精神,同时能更加透彻地理解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涵。

(三)构建合理的課程考核体系

课程评价既包括对学生“学”的情况的评价,又包括对教师“教”的情况的评价,后者主要按照学校所设计的评价体系展开,任课教师主要完成对前者的评价。课程思政的“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综合体现在学生的知识、思想和能力层面的总体增值。因而,课程考核体系需要体现“过程性”“综合性”和“增值性”。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考核加大过程性考核占比,提高平时成绩,纳入“思政”属性的题目,以期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利于教师不断学习、总结和掌握教育规律。

1.注重过程性考核,提高平时成绩占比

细化课程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性考核,纳入自主学习及讨论完成率、依托智慧工具进行的随堂测试、课上抢答及互动频率和质量、三级项目报告及演示质量、期末卷面测试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将平时成绩比例提高到30%~50%,提高学生在整个授课过程中的参与度,引起其对授课全过程的重视度,杜绝期末突击备考的现象,有利于学生提高课内外学习效率,更好地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的融合。

2.设置“思政”属性题目,增强题目的综合性

对于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考核,侧重于从学生对课程思政元素的认知、思想层面的发展及对思政元素的运用能力三个角度展开。前两方面的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具体形式有调查问卷和随堂测试,调查问卷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反映学生思想发展情况的题目,以描述性题目为主,在第一次课和最后一次课分别发放,根据前后两次结果评估其思想和价值观发展情况;对思政元素运用能力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专题讨论和结课考试两种方式评价,增强专题讨论和结课考试中题目的综合性,从言行观察学生运用思政元素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采取的态度和行动。通过描述性评价和分数评价两方面反映课程思政对学生思想启迪与价值引领的程度。

3.增加主观题比例,淡化标准答案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一环是发散思维的培养。体现在课程考核中就是减少客观题比例,增加主观题比例,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多向思维。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本质上属于社会科学范畴,虽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但是应用性要求更高,将结课考试试卷客观题比例控制在20%以内,其他题目均以材料分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场景模拟题形式呈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课程思政教学启示

课程思政的建设有着较强的专业特色,不能一概而论,如何将其有效地融入各个学校、各个专业、各门课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

(一)教师要加强学习,提升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

首先,教师要树立课程思政理念,由授课教师向教育工作者转变,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隐含的育人资源。其次,教师要通过学习、培训和研讨等活动,优化知识结构,提升课程思政的能力和水平。再次,教师需要关注专业发展前沿,把握好专业学术动态,充分认识专业知识的社会价值和内在价值。最后,教师要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教师不但通过课堂教学影响学生,而且课下的活动都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言行。

(二)构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依据学情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

目前,课程思政教学已经在专业课中全面铺开,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都需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挖掘思政元素,难免会出现相近专业课中思政元素使用的交叉和重叠,因此,各专业应积极组建专业课程群,形成课程群的思政教学团队,通过集体备课、定期研讨等方式,构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从年级班风、知识储备、学习习惯、学习意愿、思维特点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明确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分工,依据学情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

(三)积极探究高效的教学新模式,努力摸索科学的考核新方法

教学方式改革是一件一直在路上的事情,随着“大、智、移、云、物”等技术发展,有效教学依旧是高校教学面临的高阶挑战。我们面临的学生都是数字“原住民”,对新技术有着更强的接受能力,教师需要积极挖掘线上、线下资源,学习、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现有的考核体系虽通过相应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对思政教学效果进行考核,但其科学性及公平性还有待观察,仍需要积极思考和学习更能反映思政教学效果的成绩考核方式,这也是课程思政建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杨祥,王强,高建.课程思政是方法不是“加法”[J].中国高等教育,2020(8):4-6.

[3]张名扬,王恒愉,潘星霖.专业课程协同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0(9):99-103.

[4]常晓东,王福柱.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融通”[J].中国高等教育,2022(10):28-30.

[5]谢如鹤,许姣丽,陈雯,等.本科应用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讨[J].高教学刊,2022(29):148-153.

[6]李莹.从脱嵌走向融合: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影响因素及其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6):131-137.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高教处教改课题“‘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9GJJG084)。

作者简介:胡月秀(1981—),女,满族,辽宁宽甸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区域经济工作。

猜你喜欢

概论国际贸易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思政课“需求侧”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