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合式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23-09-07王莹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4期
关键词:思政英语评价

[摘           要]  大学英语课程与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联系紧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懂得正确行事和做人的道理,做到知行合一,从而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发现,混合式教学可创造开放、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内在学习潜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对此,从不同层面分析混合式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望给予相关教育教学工作者与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4-0041-04

高校在新一轮产业与科技革命引发的深刻變革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发展局势下面临人才培养新挑战。目前,教育教学结构形态正在不断重塑,教与学关系发生变化,也在重新定义学习场景与课程资源。[1]大学英语在一系列政策引领下需建设课程思政,对培养知识与思想道德品质兼具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概述

(一)混合式教学

面对面教学与在线教学相结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发挥教师监控、启发与引导作用[2],这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广泛应用模式之一,在高校教学中应用混合式教学具有以下几方面意义:(1)有利于建设仿真化、模块化、结构化、立体化、视觉化以及项目化教学资源,实现沉浸式与项目式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最大限度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2)有利于学生个性化与自主性探究学习,混合式教学强调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环境,每个学生可不受时空限制而学习,更能针对不同学习基础和能力推荐学习资源,使每个学生均能实现个性化学习。(3)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线上学习情况,从而在线下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讲解重难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4)有利于教师基于客观角度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从结果性评价转为过程性与总结性评价,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由专业课、综合素质课、思想政治课三大课程组成,负责学习价值、引领价值以及渗透价值。“课程思政”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教书育人目标,打造全新的课程思政格局与思维。与此同时,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于更直观地解答高校培养何种人才,该如何培养人才以及为谁培养人才等相关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工作从本质层面分析即做人的工作,所以学生是思政工作的主要对象,所设置的一系列活动都要服务于学生,切实提升学生文化素养、道德品质、政治觉悟、思想水平,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思政教育价值在于为学生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纵观传统高等教育方式,学生德育工作由思政课程承担,专业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则由专业课承担,二者有着显著区分,正因如此在无形中弱化专业领域人才的德育作用。基于大思政教育形势下需对高校德育工作进行创新,即在基于思政课程的前提下划分课程思政,从而从思政课程过渡到课程思政,促使高校所有专业课程充分发挥育人作用,达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效应。[3]借助课程思政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渗透思政教育,实现思政、专业与通识三大课程协同育人,并实现专业教师、学生管理者以及思政教师全员参与其中的育人模式,实现课堂、实践以及社团无缝隙育人。虽然课程思政下的协同育人提出建立解决思政教育实效性问题,然而本质在于复杂意识形态教育,高校立德树人本质目标实现及其效果直接影响该复杂情况。发挥高校所有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作用优化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奠定基础。虽然大学生已成年,但其思想尚未成熟,其思维方式、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情感等都需要在大学学习和发展期间成型,所以挖掘高校专业课及其综合素养课程涵盖的德育因子与内涵能进一步发挥主流价值引领作用,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

二、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不足

当前,大学英语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教”,忽略“育”,换言之,关注成绩大于品德教育,英语教师对学生四六级通过率给予高度重视,较少关注文化教育,关注英语课程思政更不知从何谈起。正因如此,教师在教学中为提升学生四六级通过率,将更多时间倾注于听、说、读、写与翻译等能力培养,甚至采取初高中应试教育模式。事实上,学习英语在于接触不同于中国之外的价值观念,若教师未能充分了解中西方价值观差异,自然而然会忽视德育,更未能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此同时,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文化输入,忽略文化输出能力,造成教师在教学中对中西文化仅为单向输出和交流。[5]《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且集人文性与工具性于一体,其中人文性强调“以人为本”,工具性即在学习中了解中国之外的社会文化基础上形成中外文化相同与差异等多元意识,不断增加中西文化沟通交际能力。高校不可缺少的课程即大学英语,该课程在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增强语言交际能力和推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虽然学生在英语教材中学习众多西方知识,然而教师却鲜少讲解课程思政知识,从整体层面很少与思政理论相结合,以致于英语课程未能与课程思政形成协同作用。由于教材中西方文化知识比例失调,一些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受西方文化影响而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需要教师从不同层面优化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切实提升英语教学水平。

三、混合式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一)创新混合式教学方式

践行课程思政的重难点即同时培育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想品德素养。传统教学方式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与学情下已无法胜任这一教育任务,特别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只有创新混合式教学方式才能实现英语技能与品德修养并行培养。大学英语教学方式创新在混合式教学基础上承载全新教育任务,涵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价值观教育以及适用于当前复杂形势的英语语言技能教育,对大学英语教师教学提出比以往更高的要求。事实上,在混合式教学基础上创新教学方式需要教师从改变学生学习模式、调整课堂角色结构以及创新探索三方面着手。其中调整课堂角色结构,即让具有探索和表现欲望的大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教师从以往的主讲人转为协调者、促进者与组织者,教师凭借自身道德素养引领学生找准定位以及养成思考社会文化的教育目标。以Unit4“Heroes of Our Time”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前通过线上布置与英雄有关的学习任务。在正式授课中,英语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探讨What makes a hero?等相关话题,启发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人是否存在与影视作品中拯救大众的英雄行为,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敢于战胜恐惧,挑战自我,实现英语课程思政育人功能。

此外,英语教师还可以依托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在线沟通交流。在具体实践中可将混合式教学融入课前、课中与课后三个环节。其中课前,教师结合本单元主题提取思政元素,也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材料,再与相应学习任务与作业相结合共享至平台,英语教师可登录平台查看学生作业和任务完成情况,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与内容。课中组织学生探讨重难点问题,基于思政层面讲解中华典故与时代金句,提升学生语用能力。

(二)合理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拥有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对中华儿女产生深刻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为以国学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语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以此引领学生感悟东方独特审美内涵,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切实提升學生人文素养。所以,大学英语教师在混合式教学中可从以下方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课程思政目标。

其一,开展专题活动。课堂教学的起点和终点为教学目标,更是保障教师高效教学的驱动因子。大学英语教师在讲解知识时,受学生学情影响将重点从字词识记、句子翻译、特殊句式记忆转至理解文本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例如,英语教师结合中西方差异开展专题活动。纵观大学英语教材,收录很多与西方生活、饮食等有关的文化知识。教师采取中西文化对比专题活动,引领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以某单元介绍西方餐桌礼仪、餐具、食物等知识,教师针对该单元教学内容采取对比专题教学,即将西方人经常食用的牛奶、汉堡包与中国人经常食用的面条、米饭进行对比,并穿插部分深受西方民众喜爱的中国食物。在讲解餐具时先讲解西方就餐时常用的刀叉,随后引出中国就餐时常用的筷子;讲解餐桌礼仪时,对比西方和中国餐桌礼仪,从不同层面对比讲解,促使学生掌握该章节知识的同时了解多元文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其二,适当进行课外延伸。大学英语课时有限,所以,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较困难,可在课内教学的基础上适当课外延伸。英语教师可每周一、三、五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学生可在课前5分钟讲述自己喜欢的英语小故事、英语诗词、英语书籍、创作背景、思想文化等,在感悟多元文化中锻炼讲解与口语能力。例如,部分学生阅读英语绘本后可在文化交流会上为其他学生阐述绘本内容,虽然绘本故事十分简单,但其中却涵盖着德育思想,很多学生只阅读内容,并未深入思考。对此,教师可引领学生学习绘本人物优秀道德品质。教师在课后也可广泛阅读英语绘本并与学生分享,此分享并非单纯地分享英语知识和故事,还有对绘本故事内涵加以解读,长此以往,提升了学生德育素养。

(三)注重教学评价

1.构建数字化评价指标体系

虽然强调在构建高校英语分析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但评价实施应用却存在一定的现实紧迫性,以致于形成矛盾交织现状。高校需结合全新理念要求和时代背景,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准则的基础上构建集权威、实用与科学等于一体的指标体系。基于数字化的高校英语分析课程评价体系集中表现教育要素指标内在联系与外在形态,更是评价系统可持续发展与存在合法性的重要参考依据。

其一,在设计与选取评价指标方面,高校英语分析课程评价内容复杂,评价对象内涵多元且涵盖海量庞杂数据。在设计与选取评价指标时要从学理层面加以论证,还要从定量与定性层面分析方法,以及在兼顾时代价值与育人本质的基础上区分信息数据获取的可行性与科学性。数字技术无法满足所有评价内容创新与提升需求,要求教育者聚焦可量化且能准确反映时代要求内容指标,进一步拓展高校英语分析课程评价功能。

其二,评价指标体系理论阐释与内容构成。高校英语分析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即具体化且集中表现评价目的。从总层面要求发现,需遵循全新教育改革目标与原则。基于横向指标分析涵盖教育环境、教育主体、受教育思想状况、教育介体等要素评价,提升评价效果和水平。

2.高校英语分析课程评价方式

其一,人工价值判断。评价高校英语分析课程成效并非简单之事,具有一定的难度和特殊性,因为学生内隐价值观不能通过量化数据得到全面反映,需要教师采取情景测评、校企联评、家校共评、同伴互评、课堂自评等评价方式,以及运用访谈、田野调查、问卷调查、反思作业等评价方式,或通过学生课堂互动表现、学情、情感态度等进行综合判断,最后运用多模态数据全面验证判断结果。

其二,机器数据感知。科学评估高校英语分析课程效果即衡量高校英语分析课程工作实际价值和确保英语分析課程质量的重要措施。纵观高校英语分析课程评价,普遍存在主观性较强的经验判断或想象,评价客观性无法得到保证,凸显引入伴随式数据采集为主的评价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机器通过智能挖掘、感知、清洗、融合、关联分析学生在学习后产生的一系列数据,观察数据语义的同时可行可视化表征并形成以仪表盘、统计图表、图谱、画像、指数等呈现方式的数据表征结果,为教师评价学生英语分析课程学习效果提供数字化参考依据。机器数据感知的路向即围绕英语分析课程目标,运用智能技术,集中于课堂教学分析数据产生于何地、数据如何流转以及如何洞察数据等,重点在于采集和流转多模态数据。

纵观英语分析以往教学,教师基于学生卷面成绩评价其学习情况,此评价方式无法真实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及发展。高校教师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需健全完善的评价机制,开展多元化评价。基于现代教育理念下的英语分析评价模式,强调以生为本,遵循发展性原则,即完成师生评价后将总结相关评价纳为工作重点,改进以往评价存在的不足,推动师生综合发展。在评价中将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重点目标,教师在教学评价中需具备开放性思维,基于多角度和多学科观点在世界大环境中置入英语分析评价。评价主体由教师、学生、智能评阅系统构成,弥补了教师作为单一评价主体导致评价结果主观片面的不足。教学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方式,线下主观性产出的评价内容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的方式。学生对于小组讨论、小组展示、小组辩论等主观性口语产出的考核,由教师制订统一的评分标准,每位学生分别对自我表现和其他学生的表现打分,每个学生最终分数为自我评价、组间互评、教师评价三个部分的平均值。

教师根据专业素养、实践能力、知识水平,依附于智能技术并根据场景情境、认知情感、内隐生理、外显行为等建立四维多模高校英语分析课程评价数据采集表(具体见文末表1)。从不同角度采集学生在线学习、课堂学习、研讨互动、作业论文、实验实训、社会实践等不同层面数据,整理上述数据中可反映学生思想动态数据并有效处理和分析,在归纳总结中明确高校英语分析课程在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等方面产生的效果,以及学生在专业素养、实践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为教师优化英语分析课程方案提供参考。

其三,人机协同诊改。所谓人机协同诊改即融合机器数据感知与人工价值判断两大评价方式优势,使高校英语分析课程全面、精准、高效推进综合要素数据采集、数据流转个性化实施、增值评价全场景数据呈现的数字化特征得到充分展现。高校教师在对机器生成可视化分析报告进行参考的基础上,综合人机价值判断数据,由此实现人机协同课程诊断以及相应评价结果,教师智慧、机器智能均融入其中并形成相应干预措施。教师在实施干预策略中围绕动态化预测结果对干预措施实施成效进行循证化验证,达成促进大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英语分析课程评价。

(四)发挥教师示范作用

大学英语在日常教育教学与行为中需贯穿德育,由此来切实提升教育质量。例如坚持做到维护公平公正和遵纪守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坚持奋斗的信念与理想,在教育教学中弘扬立德树人与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教师要从实际行动与人格魅力让学生发自内心对教师产生喜爱之情,争做与教师有着相同思想价值观念的践行者。与此同时,教师还需为学生营造友善、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站在学生立场思考和理解问题,实现真正意义层面教与学相统一。除此之外,大学英语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需增强自身素养,为更好地渗透德育做好铺垫。其一,加强伦理道德素养。学生在成长中最常接触的人除了父母,就是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处于青春期以及逐渐形成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这种作用是任何模范事迹和惩戒方式都无法代替的。对此,英语教师要持续增强自身谦虚有礼、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以及诚信做人原则等道德修养,再将上述伦理精神与教学相融合,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其二,增强语言文字素养。即英语教师要不断了解和积累优秀典籍,具备解读和品析文学作品能力。英语教师最重要的核心素养即赏析语言的能力,通过品读语言挖掘文本文化内涵,使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得到提升。

四、结束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目标是教师教书育人和坚持立德树人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也是一项艰巨工程。英语教师应围绕学生学情、教学目标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教学,尊重多元文化,培养学生高尚道德修养与健全人格,促使每位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走向正确的成才道路,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杨欣瑶,杜薇.“大思政”格局下大学外语混合式教学的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9(2):106-111.

[2]邬庆儿.基于SWOT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分析及对策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3,23(1):51-59,110.

[3]刘海红.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36(1):149-156.

[4]贺利利.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23,45(1):51-54,58.

[5]董伟.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有效实践模式研究[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3(1):124-12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湖北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基于‘课程思政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大学英语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21508)。

作者简介:王莹(1982—),女,汉族,湖北荆州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公共外语教学部主任,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及二语习得。

猜你喜欢

思政英语评价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读英语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酷酷英语林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