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书交融,书法大家沈鹏的笔墨一生

2023-09-07王巧捧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23年8期
关键词:沈鹏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书法家协会

王巧捧

2023年8月21日,著名书法家、诗人、美术评论家、编辑出版家沈鹏先生病逝,享年92岁。

沈鹏先生别署介居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首批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书法界最高荣誉“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少年赤诚,以文报国

1931年9月1日,沈鹏出生于江苏江阴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沈雨祥是中学教师,母亲也曾任教。父亲为他取名沈鹏,希望他长大以后像大鹏一样展翅高飞,自由翱翔。然而,在沈鹏出生后没多久,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国难当头,沈鹏的外祖父变卖家产创办当地最早的江阴城南小学。5岁起,沈鹏在这所学校开始读书识字。

1944年,12岁的沈鹏入南菁中学。其间,父亲从上海给他带来《观察》《文萃》等刊物。受刊物影响,高中时期,沈鹏和同学顾明远等,发起成立了进步社团“曙光文艺社”,创办了进步刊物《曙光》,以笔名楚炬发表了一篇文章《思想自由是文化的源泉》。

1948年,17岁的沈鹏考上国立中正大学(今江西师范大学),攻读文学。

大学一年级的时候,由于他思想进步,引起了当时中共地下党的关注。沈鹏回忆说,一名同学将一些图书送给他。“我们并不认识,他把一本牛皮纸包着的毛边纸装订的小册子悄悄地塞进我的口袋。我的心怦怦直跳,赶紧走到学校旁没有人的小山坡上,打开一看,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就这样,我陆续读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艾青的诗、赵树理的小说等一些进步书文。这些书在我的面前展开了一片新天地。”

一年后回江阴休暑假期间,得知新华社计划在全国招收新学员,怀揣进步思想的沈鹏,赶往上海的考点,以优异成绩被新华社新闻干训班北京新闻学校录取。

沈鹏办理了国立中正大学退学手续,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来到北平读书,并亲眼见证了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热情高涨的氛围,让沈鹏对祖国和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毕业之后,沈鹏被分配到人民画报社工作,1951年调入人民美术出版社。他一边做好本职工作,一边学习,撰写了大量中国画论、文论、书论、诗论等,成为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笔杆子”。

沈鹏从少年时代就喜爱书法,五六岁开始临帖写毛笔字,喜欢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写。谈及最早接触草书的情景,沈鹏回忆起那是初中,在读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时,自己被“还我河山”4个草书大字深深吸引,还特意用铅笔把它临摹了几十遍。

到了工作岗位,他有机会仍然用毛笔写书信、写文章,甚至起草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规章制度时,他也常常用毛笔写,他的书法渐渐得到书法大家们的鼓励和赏识。

尊重个性,艺道并进

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四十年来,沈鹏一直参与和主持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建设。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在书法创作和书法评论上有突出成绩的沈鹏,被推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

沈鹏以草书见长,他的行草书和隶书独具个性风格。有评论称,其书法“飘逸灵动,率真神飞,巧拙相生,人书俱老”。启功先生曾这样评价他:“所作行草,无一旧时窠臼,艺贵创新,先生得之。”赵朴初曾赞其书法“大作不让明贤,至所欣佩”。

2000年,沈鹏被推选为第四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其间,他主持制定了《中国书法发展纲要》,提出“书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推动中国书法事业的良性发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一直尊崇书法要注重原创精神。漫长的书法创作中,他感悟到,“我们可以不记得作品的文词,不记得每一笔画如何书写,留在脑海里印象最深的是作品的情性,是书写者心声的最深刻的表露……一切都排除了,剥离了,余下的只是赤裸裸的个性存在。”他结合自己的情致审美,大胆地创新,其书法闪烁着一种旷达纯粹的自由精神。

沈鹏将自己的书法理念,凝练成十六个字:“弘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不遗余力地贯彻和推广。

他说原创性的可贵就在于个性的纯真,“为什么不提创造而标原创?就请看下面第二句的‘个性,真正有创造性的艺术必须具备个性。我们的思维取向惯于大一统,缺少个性,要有点自由主义。”

令人“思”,也是沈鹏书法的追求所在。他提倡技、艺、道的融合,“那些真正持久地激动人心的艺术品,总不是单一的,更不是浅薄的。”技,用功力令人惊叹;艺,直入人心让人感动;道,能让人回味不已。

2021年,“闻道未迟——沈鹏诗书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出沈鹏向中国美术馆捐赠的代表作品、家中自藏以及借展作品总计近80件,这是沈鹏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作品展览。对于展览主题,沈鹏这样说,“孔子有句话叫‘朝闻道,夕死可矣。特别重视从技到艺,还要进入道。虽然年纪大了,我还要闻道。”

以诗化书,诗书交融

沈鹏先生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四十岁后转攻旧体诗词,连续创作了“三馀”系列。

“三馀”出自三国时董遇教人利用时间读书的典故: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沈鹏说人要利用“三馀”来从事学问,他作诗曰:“柱下倘能随老子,拼将岁岁赚三馀。”笔耕不辍之下,沈鹏赚取的“三馀”,集成一个系列,包括《三馀吟草》《三馀续吟》《三馀再吟》《三馀诗词选》。

他的诗词题材开阔,无论社会问题,还是时事新闻、景致遐思,都爱以精炼的文字抒情达意。

《读〈甲午殇思〉》中,他这样写道:“新书莫作时装看,血火狼煙思国殇。”饱含对历史的反思、对国家安康的忧念。

沈鹏作的《一剪梅》中有句“门铃无计可催眠”,他解释道:“客人来的多门铃多,那也好,我就拿它当催眠。”平日生活的细腻表达中,充满豁达乐观精神。

北京有雾霾的天气,沈鹏先生作绝句《有思》:“推出尘封冻雨窗,四时最好在春光。阴云密布雾霾重,迷失花丛思故乡。”表达对生态现状的关注。

沈鹏的书法作品多以自己创作的诗词为内容,他在鲐背之年创作的书法《谢赠葵花籽致乡友》,书写的就是自作诗:“江南绿浪播芳馨,颗粒生成故土情。君问年来何所事,依然本性向阳倾。”

诗词为沈鹏书法提供了深厚的内功,他这样理解诗书交融:“在书美中看到诗的美,从心画中听到心声,诗书合璧,令人回味无穷。”

他的作品中由于有具体事、具体人以及即时性的情感表达,所以往往会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沈鹏说:“生活中的诗意无处不在,重要的在于发现。我一生都在为发现努力。”他呼吁文艺工作者要走进时代的深处,观照人民的生活,表达人民的心声。

注重学养,热心公益

沈鹏认为,书法家的学养比技艺更重要。“古人讲,书,心画也。书法如果远离文化,远离人文精神,便失落了自身,失去了本质。”

沈鹏先生是当代书法繁荣发展的见证者、推动者,在书法创作、学术研究、编辑出版、教学育人、美术评论以及诗词创作等多个领域卓有成就。他呼吁现在的教育不可忽视人文思想,要尊重人的创造意识。对当代书坛而言,尤其要注意弘扬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人文精神。

2007年,国务院任命沈鹏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沈鹏先生参与了馆里大量的工作,多次在全国各地举办的资助希望工程、抗震救灾、公益扶贫等活动中,积极捐款,捐书和书法作品。他将珍藏的齐白石、黄宾虹、康有为、郭沫若等名人字画捐给了母校南菁中学,将自己创作的书法作品分别捐给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馆等单位,为人民美术出版社捐出百万元作为出版基金,在中国国家画院等五家单位设立书法基金,推动当代书法的发展。

沈鹏积极推动以书法为载体传播廉洁文化的活动。2022年8月,“清白泉兰亭杯”第六届全国大中小学生廉洁文化书法创作大赛颁奖活动暨优秀作品展在绍兴举行,沈鹏为大赛题写“清白兰亭”四个大字。

回顾其笔墨一生,沈鹏曾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编审委员会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文联第六届副主席等。

作为一位身兼多种社会事务的书法大家,有记者问他,怎么处理平常的应酬,面对有人讨字怎么办。

“应酬,我早先也觉得带有贬义,但我把它当作中性词。古代杰出的书画家‘酬‘应之作也不少,而终于传世,就因为他们在创作时超出了我们日常意义上的‘应酬二字。即便如此,古代杰出人物也因‘应酬多而留有败笔,后人评说是无情的。别人常常讨字,不给别人说你架子大,给了應付的又不情愿。有时候我也会宁愿他人误解。”沈鹏说,“就是应酬,我们也不能随便应付。书画家要有这种精神,每完成一幅作品就是创作。要有严肃认真的作风,不能随便写。”

猜你喜欢

沈鹏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书法家协会
周剑初五体书法半百展
沈鹏 书
沈鹏
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届主席团第九次会议北京召开
沈鹏《闲吟二首》之二
《沈鹏 奇痒》肖丽
刘颖莉
津门画派画家作品
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2017石家庄《临摹与创作》研修班”圆满落幕
初次在外过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