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冈石窟的弥勒造像与信仰

2023-09-07吴云丽

收藏与投资 2023年8期
关键词:云冈石窟

摘要:在云冈石窟的59 000余尊造像中,数量最多的为现在的佛释迦牟尼,其次便是未来佛弥勒。弥勒造像为云冈石窟重要的造像题材,有交脚、半跏思惟及佛装等形式。通过对云冈石窟中弥勒造像的梳理可以发现,云冈石窟中的弥勒造像一方面受到了键陀罗弥勒造像、北凉石塔中弥勒造像等的影响,同时中晚期的弥勒造像也融合了中原特色。云冈石窟中的弥勒造像反映了北魏社会流行的弥勒信仰。

关键词:云冈石窟;弥勒造像;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

云冈石窟开凿于大同城西16公里的武周山南麓,现存造像59 000余尊。云冈石窟开凿于5~6世纪,是佛教东传汉地的巅峰之作。在4~6世纪的佛教造像中,弥勒是非常流行的题材,这与弥勒经典的翻译、对未来世界的向往、成佛的强烈愿望密不可分。弥勒造像贯穿云冈石窟开凿的早中晚三期。早期洞窟中的第17窟即雕刻了云冈石窟中最高的15.6米弥勒造像。自中期开始,以弥勒信仰为主题的双窟大量出现,且弥勒造像大量出现在洞窟壁面上,晚期弥勒造像依然占较大比例。

一、云冈石窟弥勒造像的几种表现形式

云冈石窟的弥勒造像有以下四种表现形式:

第一,弥勒佛以三世佛中的未来佛形象出现,即弥勒已下生成佛。

云冈石窟第5、16、18、19、20等窟的造像主题为三世佛,那么其中一身即为弥勒佛。只是目前没有确切证据可以将未来佛与过去佛区分开来。

第二,在云冈的弥勒造像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为弥勒菩萨,如第10、13、17窟的主要造像。

弥勒菩萨除作为洞窟主尊外,还大量出现在洞窟其他壁面。弥勒菩萨造像表现即为弥勒上生信仰。

第三,半跏思惟的弥勒菩萨造像出现于第9窟前室东壁上层弥勒菩萨两侧、第10窟前室西壁上层弥勒菩萨两侧等,表现的即为弥勒于龙华树下修无常想。

第四,身着菩萨装的弥勒佛出现在第5窟西壁北侧上层圆拱龛内。

该弥勒佛头顶磨光肉髻,上身帔帛交叉,颈饰项圈。弥勒佛身侧两胁侍菩萨均身披帔帛。

二、云冈石窟弥勒造像的特点

(一)弥勒造像坐姿

云冈石窟的弥勒造像坐姿多样,包括弥勒上生信仰中的交脚坐、思惟坐,弥勒下生信仰的结跏趺坐、禅定坐等。其中云冈石窟中出现最多的为交脚坐,右脚在外,左脚在内。部分弥勒造像脚下还雕刻出托举力士,且托举力士较多出现于晚期造像石窟中。

(二)弥勒造像的手印

据统计,云冈石窟弥勒造像中最常见的手印为右手在上做无畏印、左手置于左膝上,左手或轻轻放于左膝上,或手握衣角或者手提净瓶。其他手印,还包括转法轮手印、双十合十手印、禅定印等。

(三)弥勒的衣饰

云冈石窟中弥勒菩萨的菩萨装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上身赤裸,颈戴项圈,胸部装饰璎珞、蛇形配饰,臂部佩戴臂钏、手镯等,下身着长裙,如13窟主尊弥勒造像;第二类为自左肩向右胯部斜披络腋,下着长裙,如17窟主尊造像;第三类为帔帛在腹部或者腿部交叉,如5窟西壁南侧第四层盝形龛内弥勒菩萨。弥勒佛造像早期的佛装为半袒右肩式袈裟及通肩式袈裟,如7窟后室西壁第四层弥勒佛造像;晚期为褒衣博带式袈裟。

(四)弥勒佛/菩萨座

云冈石窟中弥勒佛、菩萨座出现最多的为方形座与方形狮子座。此外,还有须弥座。少数弥勒菩萨的脚下出现脚踏。思惟菩萨的座通常为束帛座与方形座。弥勒座两侧有时会有双手合十胡跪听法的弟子或束发的天人。

(五)弥勒菩萨的头冠

弥勒菩萨造像在云冈石窟中装饰最为华丽、精美。弥勒菩萨的头冠早期主要为化佛冠及三面花冠。其中,较为精美的为13窟东壁中部第三层盝形龛内弥勒菩萨的头冠。该头冠由三个圆盘形成,圆盘之间装饰忍冬纹装饰,中央圆盘共三层,最内层为化佛,外面两层为莲花花瓣,上饰仰月雕刻。左右两层圆盘均为莲花装饰。该弥勒菩萨耳后雕刻出三角形冠披。晚期弥勒菩萨的头冠出现山岳冠,如第5窟西壁第三层内雕刻的弥勒菩萨。该头冠由三个三角形构成,三角形间装饰花朵。

(六)弥勒菩萨的配饰

云冈石窟的弥勒造像通常为交脚而坐的王者形象。早期弥勒菩萨一般上身赤裸或斜披络腋;胸前通常装饰有宽扁的项圈、两头相对的蛇形纹饰、十字交叉的璎珞;上臂配精美的臂钏;耳饰厚重的耳铛。丝带自脑后向前绕臂肘,从座两侧下垂。

(七)云冈弥勒造像的其他特点

云冈石窟弥勒造像的创新体现在双窟中分别雕刻弥勒上生及弥勒下生信仰,如第9窟、第10窟将弥勒上生、下生、三世佛信仰完美融合。云冈石窟出现多样的弥勒造像组合,如第7窟的弥勒菩萨加倚坐佛加思惟菩萨,第8窟倚坐佛加交脚菩萨加思惟菩萨的组合,第12窟西壁上层的交脚佛像与倚坐佛像的组合等。

云冈石窟中27尊弥勒造像脚下雕刻出地神形象,地神多以女性化形象出现。地神频繁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其代表的授记思想受到帝王们的青睐,抑或地神造像随凉州僧侣一同进入平城。

此外,弥勒造像较多雕刻于盝形龛内,弥勒造像与狮子座的搭配非常流行。

三、云冈石窟弥勒造像的来源

弥勒造像最早可追溯至犍陀罗地区,该地区主要有四种弥勒造像:弥勒佛造像,交脚而坐、手作转法轮印的造像、半跏思惟形、持净瓶的立像。前三种类型在云冈都能找到,云冈石窟中的交腳像一般被认为是弥勒。手作转法轮印的弥勒像在云冈依然能看到,只是无畏手印与愿印更加流行。犍陀罗绍托拉克出土的浮雕板上雕刻的弥勒菩萨两侧各有一身对称居于建筑内的半跏思惟菩萨。这一造像组合在云冈几乎随处可见。北凉石塔中流行的七佛一弥勒造像组合也出现在云冈第11窟及第13窟中。

四、云冈石窟弥勒造像分期特征

在早期洞窟中,弥勒造像主要以三世佛中的弥勒佛形象出现,洞窟东西壁面鲜有弥勒造像出现。自中期开始,弥勒造像数量激增,不仅有双窟的北壁分别表现弥勒上生与下生信仰,而且东西壁也开始出现弥勒造像。晚期,雕刻弥勒造像依然方兴未艾。晚期洞窟中,弥勒造像一般雕刻于洞窟东西壁面。此外,早中期洞窟窟门与明窗上的弥勒造像也多完成于孝文帝迁都之后。

早期弥勒造像组合一般为三世佛、弥勒菩萨与胁侍菩萨、弥勒菩萨与思惟菩萨;中期造像弥勒菩萨与弥勒佛成对出现、弥勒菩萨与七佛、弥勒菩萨两侧同时雕刻出胁侍菩萨与思惟菩萨等;晚期弥勒造像变化更加多样,许多造像组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五、云冈石窟的弥勒信仰

(一)弥勒上生信仰

云冈石窟中的弥勒菩萨造像远多于弥勒佛造像,由此可知,弥勒上生信仰在云冈石窟盛行。弥勒上生信仰指释迦牟尼预言弥勒为未来佛,十二年后弥勒上生兜率天宫为诸天子讲法。云冈石窟中出现较多的交脚弥勒菩萨加半跏思惟菩萨的组合,即是依据《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表现弥勒上生以及弥勒净土的信仰思想。

(二)弥勒下生信仰

云冈石窟还雕刻了交脚座的弥勒佛像(第5窟西壁第6层)、禅定坐的弥勒佛像、倚坐的弥勒佛像(第8窟后室北壁上层)、弥勒佛立像,表现的即为弥勒下生信仰。众人祈盼弥勒早日下生人间,传承佛法,普渡众生。不仅如此,弥勒下生人间时世界将变成一个和谐世界,表现了北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弥勒信仰在云冈石窟盛行的原因

第一,云冈石窟受到犍陀罗艺术的影响,云冈石窟继承了犍陀罗交脚弥勒菩萨加思惟菩萨的造像组合。弥勒信仰在北凉时期已非常流行,北凉灭亡后,北凉工匠将弥勒信仰带到了北魏首都平城。

第二,云冈石窟是由皇家出资开凿,因此展现更多的是皇家意志。佛教思想要服务于政治统治,皇家希望人民将希望寄托于弥勒,将更多时间投入诵读及抄写经书之中,而不是反抗新生政权。

第三,《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佛说弥勒大乘佛经》《禅秘要法经》等都指出观佛相好即可在命终之后上生到兜率天宫追随弥勒,并于将来随弥勒下生阎浮提,闻法后率先悟道成佛。因此,弥勒信仰在4~6世纪受到众多僧人的追捧,比如道安、道法等。

第四,西晋灭亡之后,五胡乱华,中原地区动荡不安,战争频繁,民不聊生,人民渴望安定的生活,希望能够往生兜率天,逃离生老病死的轮回;同时人们希望弥勒早日下生成佛,讲经说法普渡众生。

云冈石窟的弥勒造像既与三世佛造像息息相关,又自成一体。云冈石窟的弥勒造像占据如此大的比例,表明弥勒信仰在北魏平城时期盛行。云冈石窟的弥勒造像还影响了龙门石窟中弥勒造像及晋东南的部分小石窟。

本文仅概述了云冈石窟弥勒造像的一些特点,鉴于云冈石窟早中晚三期弥勒造像特征有很大差别,笔者将继续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作者简介

吴云丽,女,汉族,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方向为石窟寺考古。

参考文献

[1]李晔.山西北朝菩萨头冠的类型研究[J].西北美术,2018(4):95-100.

[2]宿白.中国石窟寺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3]王惠民.弥勒信仰起源的史学考察[C].兰州: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4]殷光明.北凉石塔研究[M].台北:台湾觉风佛教文化基金会,2000.

[5]杨惠南.汉译佛经中的弥勒信仰—以弥勒上、下经为主的研究[J].文史哲學报,1987(12):119-181.

[6]宿白,李治国.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篇·云冈石窟[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1至4窟重新开放
民国时期云冈石窟佛头盗毁事件与媒介传播
云冈石窟旅游景区开发与规划
《云冈石窟》油画 张彩霞
近代国外关于云冈石窟的考察与记述
云冈石窟的文物数字化探索与实践
云冈立佛将重现北魏风采
去云冈石窟看浮雕
云冈石窟经营管理新模式探讨
云冈石窟研究院馆藏建筑构件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