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中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的价值、逻辑与路径研究

2023-09-07罗燕妮汪霁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4期
关键词:红色思政利用

罗燕妮 汪霁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党中央先后颁布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及《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文件,明确了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目标,夯实了其战略基础,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功能定位、内容供给以及方法选择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明,确立了思政教育在我国现代教育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地位。在培育社会主义人才,深化思政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好红色文化这一丰富的资源。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与研究学者应当重点阐述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提升思政教育的内涵、效果、价值等方面的内容,围绕红色文化资源对培育广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民族精神以及红色基因传承等方面的作用展开深入的研究。

一、思政课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中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的重要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展开。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他强调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各地高校积极与中小学共建思政课,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开展思政课指明了方向,是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遵循。而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凝聚着自我党成立以来的精神结晶,还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功绩以及蕴含着厚重的思想底蕴。因此,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程建设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必然的趋势。

(一)有利于增强思政课引领性、生动性和衔接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能够有效地增强思政课程的引领性、生动性与衔接性。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德育工作之所以效果差强人意,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德育体系不够完善以及德育内容设置不合理。因此,通过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可以充分发掘其蕴含的文化底蕴,将红色文化成功引入思政课程的内容设计中,提升思政环节的厚重感,营造思政教学的整体氛围,从而切实有效地增强思政课的引领性、生动性和衔接性,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起到良好的引领效果,使得学生能够重视思政教育课程[1]。除此之外,红色文化因其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以及鲜明的代表人物与历史事件,能够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营造特殊的红色氛围,大大提升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与生动程度。针对思政课程的教学阶段衔接问题,红色文化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其历史阶段性作用,根据红色文化以及思想价值的理解难易程度与教学阶段进行对接,侧重红色文化资源在中小学阶段“故事性”与“历史性”的应用,通过讲解一些红色故事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红色精神的理解[2],有效地解决衔接性这一难题,使学生在整个学习生涯都能够得到红色文化的哺育,有助于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

(二)有利于提升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的广度与深度,更好推动红色基因代代传

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能够实现其文化价值的升华。红色文化与思政建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属于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红色文化资源可以有效地提升思政课程的内涵,极大地提升其实际教学效果,实现对思政课程的创新发展[3]。自建党至今,我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无数震撼人心的紅色故事、红色人物都散发着无比耀眼的红色光芒,在大中小学展开红色文化思政课程的教学,不仅是对红色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合理利用,而且能够弘扬革命先辈的精神,使得红色文化能够更好地得到继承。红色文化资源进课堂,深刻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将爱国主义厚植到红色基因的土壤之中,使得红色基因红色血脉能够永久地流传下去。

(三)有利于树立广大青少年的精神丰碑,增强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能够筑牢广大青少年的精神丰碑。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肩负着历史的期盼与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与国家发展的基础与栋梁。而红色文化蕴含着崇高的价值追求与深刻的价值理念,其饱含着无数革命先辈的强烈憧憬与愿望,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情怀与革命传统。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焕发新时代的色彩,充分地展现红色文化蕴含的敢于牺牲、敢于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能够起到熏陶人、感染人以及激励人的教育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历史源头和高度凝练,对于尚处于成长萌芽阶段的广大青少年来说,能够起到重要的价值观念启迪作用。更好地塑造“红色巨人”在青少年心中的形象,进一步凝聚起属于青少年的独特的红色精神丰碑,能够极大地增强青少年对于民族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使其意识到自身所肩负的民族使命,将这股磅礴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复兴之魂。

二、思政课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中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的逻辑理路

在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利用的过程中,需要拥有清晰的逻辑思路以及实践原则,把握好应用的“度”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实际作用。因此,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分析各地教学的实际条件与环境,结合内外联动机制,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遵循循序渐进的利用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遵循循序渐进的利用原则,是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前提。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之举,在进行红色文化资源的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时刻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牢记于心[4]。红色文化自身作为一项庞大的文化体系,其承载着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的精神之魂,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因此,在对红色文化进行利用的同时,也需要突出与强调“人”这一概念,只有发挥好红色文化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等方面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与此同时,在坚持以人为本价值观念的基础上,还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各个学段的思政教育目标与要求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执行,才能筑牢学生的思想防线。切忌急功近利,要始终牢记思政课程肩负着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三观”的重任。 例如,在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展开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从学生认识水平以及思考方式的特点入手,做到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接受思想观念的程度,实施阶段式教学,从而逐步深化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在中学阶段,则需要加强与深化学生对红色精神与红色文化的理解,逐步推进理论与知识水平的不断深化;在大学阶段,需要将重点落到实践与行动上,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开展不同程度的理论与实践活动,最终实现红色文化精神真正为“人”所用。

(二)突出多元主体的特殊作用,执行因地制宜的地方属性

突出多元主体的特殊作用,执行因地制宜的地方属性是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要求。思政课程作为整个教学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关注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之间的联系,还需要将政府、社区、家庭都纳入实际的考量中。红色文化不仅存在于校园之中,因此,在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过程中,可以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将红色教育植入社区、家庭中,使学生在课上课下都能够得到充分的文化熏陶。

除此之外,由于各地教育资源以及教学情况不同,还需要采取个性化的手段,执行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充分了解与分析当地教学情况的基础之上,展开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例如,红色文化丰富的地方可以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定时定期地开展红色文化实践宣传教育活动,结合相关的社区单位以及政府组织,分批次带领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红色文化活动中[5]。通过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将红色之魂牢牢地扎根在学生心中,从而真正发挥红色文化的引领价值。

(三)强调内外联动的合作机制,履行宏观微观的具体要求

强调内外联动的合作机制,履行宏观微观的具体要求是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在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利用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内外联动的合作机制,将学校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相结合,以合作的方式,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选派教师参与红色教育进修课程,学校与相关单位共建红色文化纪念场馆,营造红色文化教育氛围。对于红色文化的学习,不仅需要重视传统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强调红色实践教育的作用,利用内外结合的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对红色文化的学习与了解。

红色文化的作用可以根据宏观与微观的方式划分为两个部分。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学习红色文化可以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凝聚中华民族之魂,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于社会与国家来说,学生都接受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拥有了众多优秀的青少年人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庞大精神动力,能够指引与推动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在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还需要关注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三、思政课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中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的实践路径

在遵循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的原则以及应用的逻辑理路的基础上,对整体的实践路径进行前期的规划,奠定融合的基础后逐层深入应用。对传统的思政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彰显红色文化的价值,与教师、社区、家庭等多个主体相结合,构建立体化的保障体系,如此才能够搭建出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的真正路径。

(一)整体规划,夯实融合基础,优化顶层设计

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前,首先需要进行整体的规划,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发,围绕红色文化的精神引领与思想指引作用展开逐层逐段的细分。根据不同的教學阶段,展开“个性化”的整体规划,例如在小学阶段的思政课程建设过程中,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关键,注重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红色故事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展开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生动与深刻地学习红色文化知识,形成自身理念;在中学阶段,则可以在小学阶段思政教育的基础上融入实践教学元素,开展实地的红色教育活动,设立红色文化宣传周,以更好地塑造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在大学阶段则可以拓展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的深度与广度,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想政治觉悟与国家文化精神力的高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红色精神的认识,使其将所形成的知识与技能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中。

在分析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程特点的基础上,需要寻找二者之间的共性,摒弃融合过程中存在的差异,切实有效地夯实好融合基础,在遵循二者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以全局的视角来寻找二者之间的融合突破口,积极统筹全局,协调好各教学阶段之间的思政教学要求与教学目标,确保在各阶段能够进行有效的梯度衔接,从而使得红色文化资源能够成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效推动力,给予学生成长与发展所需要的真正“红色滋养”,打造出现代化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体系[6]。

(二)逐层递进,聚焦课程内容,凸显红色精神

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程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原则,明确各阶段的教学目标,注重教学的衔接性,秉承积极开放的态度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中。优化思政课程的教材设计路径,避免教材编写过程中存在的原则性错误。深化教师与学生思政教学过程中的获得感与体验感,强化情感认知与思想认同。讲好红色故事,提高政治修养,灵活地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让各阶段的思政教学都能够彰显红色精神。以红色文化为抓手,结合不同阶段的思政要求,将红色文化精准有效地嵌入课程内容与课程教材中。

针对不同学龄的学生,从注重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的“故事性”逐步向“实践性”与“应用性”上转变,真正实现对红色文化的理论与实践武装。在小学阶段可以挑选浅显易懂的红色故事作为宣传红色思想的途径,让学生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了解学习红色精神;在中学阶段,可以将红色故事与历史、语文等学科结合,通过时间线的方式,将一系列的红色故事、红色活动、红色精神进行宣扬与传播;在大学阶段,则可以采取更加综合性的方式,将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整合,实现价值的升华。

(三)内外结合,加强师资建设,壮大教师力量

拥有强大的师资队伍与教师团队,是有效保障思政课程开展的关键之举。教师作为参与思政教学的主体,直接影响着思政教学的成果。因此,需要大力加强各阶段思政教师的培训,切实有效地提升其专业能力,不仅要使其弄懂红色文化,还要使其真正地将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结合起来,提升红色认知能力,坚定理想信念。只有培育出教师的红色求知欲望,才能使得教师与时俱进,符合现代思政的教育要求,进而充分地将红色文化内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做到身体力行,为学生树立模范榜样。

在此要求下,教师除了参与必要的系统培训之外,还可以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建设文化教育基地的方式,丰富交流的渠道。也可举办红色精神研讨会,进行实地观摩,组织团建、党建等活动。加强学校与企业组织之间的交流,将本校的教师派到相关单位进修,参与到红色文化纪念馆的活动中;将革命先烈的后辈、红色文化纪念馆的馆长、优秀的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先锋干部等请到课堂上,让学生从第一人称的视角学习了解红色文化知识,有效地整合内外资源,真正做到“引进来与走出去”交互,助推紅色文化在思政教育阶段的全覆盖,不断扩大红色文化的渗透程度,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四)立体保障,构建协同体系,凝聚多方共识

在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政引领与带动作用过程中,除了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还可以对家庭、校园、社区在思政育人环节的作用展开具体的研究,构建多元协同育人体系,发挥协同育人机制的作用,凝聚多方的思政育人合力,打破传统的思政教育观念,将父母言传身教、校园氛围塑造、社区实践锻炼三个环节纳入“大思政”协同育人格局的构建中。

除此之外,还可以发挥学校党委的组织领导作用,明确党委书记以及学校党支部的思政育人责任,将大中小学阶段的党委组织联合起来,形成思政教育合力,保障各教学阶段思政育人工作的有序展开,真正做到思政改革有组织、有领导、有方向、有计划、有目的,从而为我国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政治觉悟高与思想政治修养好的创新人才。

四、结束语

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红色文化具有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重要价值,在思政课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中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发挥多元主体的特殊作用以及构建内外联动的合作机制是更好地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基本逻辑。因此,在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整体规划,夯实应用基础,再根据实际情况逐层推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优秀的红色文化都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建设中,形成独特的教学机制;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内外合作的力度,构建立体化的保障体系,最终实现思政课程在各教学阶段的深入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谭红岩,孟钟捷,戴立益.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路径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22,34(2):92-95.

[2]陈磊,徐秦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段间规律”探寻[J].中国大学教学,2022(6):60-65.

[3]刘亦明,向燕子.湖湘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探究: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J].作家天地,2019(24):143-144.

[4]宋学勤,罗丁紫.“四史”教育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21(10):4-6.

[5]张润.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论坛”综述[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5):8-12.

[6]徐秦法,赖远妮.以教育逻辑为遵循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21(12):40-47.

[7]黄煌.用信阳红色文化资源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5,25(1):148-150.

◎编辑 马花萍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22年度项目“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SZZX22182);2019年萍乡学院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创新运用研究”(项目编号:2019D0216)。

作者简介:罗燕妮(1987—),女,汉族,江西萍乡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汪霁(1986—),男,汉族,江西萍乡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红色思政利用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