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研究与实践
——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角

2023-09-06肖碧云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3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利益协同

肖碧云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财金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2

在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背景下,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主体共建共管现代产业学院。教育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20 年7 月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在国家层面上进一步明确了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方向[1]。但由于政府、高校、企业等主体的结构差异,导致治理行为难以协同,行为主体无法形成合力,存在难以平等共享利益的制度缺陷,协同创新效应不明显。协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中政府、高校和企业等主体的利益,保持均衡持续发展,探索相互之间协同创新的合作模式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1 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相关研究综述

近年来,关于协同创新的研究成为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部门共同关注的重点课题。国内学者针对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的主题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理论与实践方面。

1.1 有关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的理论研究

宣葵葵等[2]基于组织创新理论,提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核心竞争力源于融合度高的资源、特色的专业集群和高素质的毕业生。钟德仁等[3]指出政府、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能激发各主体资源活力,形成1+1 ≥2的协同效应。协同创新组织模式能促使知识链、政策链、产业链三链融合,奠定现代产业学院运行管理的理论基础。段明[4]提出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机制能实现校企优势互补,提高产教融合的质量,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刘国买等[5]认为基于创新理念的现代产业学院在功能、目标和运行机制上有别于职业教育领域产业学院。将高校的知识创新与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协同合作,会产生互利共赢的局面。蒋超[6]指出政府、高校、企业三者在协同创新中的理念差异是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发展困境的根源。周晖杰等[7]认为校企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下现代产业学院绩效评估的核心要素包括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创新及成果转化能力和生产服务能力,体现了现代产业学院的管理、育人、创新和服务四大功能。

1.2 有关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的实践研究

邓志新[8]基于现代产业学院的协同创新理论,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跨境电商学院为例,从现代产业学院搭建的管理架构、构建的协同创新机制、采用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指出协同创新的实践路径。黄辉宇等[9]论述了东莞理工学院先进制造学院(长安)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构建了“校政企”协同育人模式,培养了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雷明镜等[10]以上海理工大学制冷空调产业学院(含山)为研究载体,就协同型聚集模式和“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机制展开了探索与实践。高向丽等[11]在对平顶山学院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政产学研协同教学做创融通”的建设模式,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同服务“三协同”一体化,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实践提供了有效指导。夏林中等[12]结合先行示范区信息和通信技术(ICT)产业发展实际,提出构建“政校行企”多元协同创新现代产业学院,为高职院校ICT 领域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思路。

1.3 研究述评

国内学者在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为指导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实践提供了许多有益参考。但该研究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对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的内涵研究较少,未形成系统的真正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的实践研究主要围绕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展开,立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研究较少,未从政府、高校、企业等主体的协同视角进行探究。鉴于此,本文根据协同创新理论的内涵特征,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的现实困境,并借鉴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经验,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建设提供思路。

2 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的内涵

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的主要目的是打破政府、高校、企业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激发资源要素活力,使各创新主体能够对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进行深度协同合作,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知识共享和行动协调,促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和各方利益最大化。

2.1 主体共建

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是多元创新主体沟通与协作的过程。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任务主要依靠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创新主体共同协作完成。政府是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过程的宏观控制者,提供制度保障,侧重出台激励政策与监管协调,统筹各方创新资源,促进创新主体间的信任,提高协同创新意愿,维持良好合作关系。高校是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过程的核心主体,主要是为知识创新提供智力支撑。高校具有专业集群优势,为产业发展储备优质的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有助于降低企业用人成本,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企业是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过程的重要主体,不仅提供资金、设备等,还发挥技术创新行业指导作用,强化产业发展导向,助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

2.2 资源共享

创新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反馈的结果。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长期发展的重点是统筹配置政府、高校和企业的资源,在取得合作成果的同时实现协同育人与资源创新。各主体之间充分有效的资源共享是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良好发展的保障。政府发挥政策资源和资金资源优势,借助现代产业学院提高区域社会经济水平;高校运用教学资源和创新资源,收获产业、政策与资金资源,实现育人目标;企业提供产业资源和市场资源,获取教育、人才资源,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各主体发挥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得到自身发展所需资源,实现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的持续稳定发展。

2.3 利益共赢

利益是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发展的逻辑起点,是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创新主体关注的重点。政府重视社会全面发展,更追求社会效益;高校重视办学质量与教研水平提升,更追求学术价值;企业重视价值最大化,更追求经济效益[13]。利益共赢是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得以发展的基础,合理的利益分配是各创新主体协同合作的润滑剂和驱动力。协同利益分配的重点是找准利益平衡点,结合创新主体在协同合作中的贡献程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评价制度。平衡各创新主体的利益,调动各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利益博弈达到整体效益最优,实现政府、高校、企业利益共赢局面。

3 应用型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的现实困境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的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困境。其中,强化创新主体协同共建、匹配资源共享、均衡各方利益关系等问题比较突出。

3.1 多主体关联度不高,共建动力不足

应用型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尚在探索中,各创新主体间的协作动力不足,尚不能形成优势互补、互惠共生的局面。第一,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主体关联度不高。高校作为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的核心主体,视自己为主导者,自主运行与管理的权力主张限制了协同创新权力的下放,将其他创新主体的诉求和建议作为辅助,极大地打击了其他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导致不少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合作仅停留在框架协议上。第二,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主体合作动力不均。企业积极性不高是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实践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企业以盈利为首要目标,其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参与协同创新项目主要是为了完成技术开发,获得最大经济利益。然而,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项目在短期内获利较难,政府的优惠政策也很难及时兑现,导致企业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这打击了企业的合作意愿。

3.2 资源共享机制不完善,流动通道不畅

在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过程中,各创新主体迥然不同的价值追求使得创新资源要素的关联度不强,资源与信息难以有效共享与融合。第一,创新主体之间的协调度不高源于运行机制的不完善。虽然有政策制度为现代产业学院的运行机制提供保障,但在实际的运行规范中缺乏具体价值,各文件之间的关联性不强,政策制度呈现碎片化局面。第二,资源要素流动体制条件不成熟导致各创新主体的关联通道不畅。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过程中要求的知识资源在不同主体之间共享与知识产权本身的独占性、排他性等特点存在矛盾。有些知识产权主体会顾虑知识产权成果被窃取而丧失竞争优势,会在协同创新过程中隐瞒部分核心技术。因学科壁垒依然坚固,教育资源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传导受限,导致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中无法整合各方资源呈现优势互补的理想状态,协同创新效果大打折扣。

3.3 利益联结不紧密,利益分配失衡

由于创新主体复杂多元,权力不均衡,各主体间利益联结不够紧密,导致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陷入低效、混乱的困境。第一,利益冲突是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的内在矛盾。在现代产业学院不同模式下,各创新主体的立场和利益诉求不同,导致利益冲突[14]。在“政府主导型”现代产业学院模式下,政府扮演办学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依靠行政权力在利益分配上处于主导地位,削弱了企业和高校的话语权,市场化运作被忽视,协同效应难发挥。在“企业主导型”的现代产业学院模式下,企业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阶段占据主动权,由此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政府和高校职能缺位导致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忽略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在“高校主导型”的现代产业学院模式下,高校利用自身知识资源优势,通过创造科技创新成果和提供知识技术服务得到利益。而企业参与治理的权力被压制,导致企业的真实需求和利益诉求未被重视,协同创新效应不明显。第二,现代产业学院公益性与私益性的矛盾。现代产业学院具有公益性,但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改革的创新形式,涉及政府财政资金和企业资本的交易与合作。因此,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面临着厘清资产产权关系、国有资产与民营资本的划分和收益分配问题。目前,现代产业学院面临的公益性与私益性冲突未得到合理解决,各方的利益需求未得到满足,阻碍了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发展。

4 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的实践路径——以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为例

2021 年,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确定并公布了首批50 个现代产业学院名单。这些现代产业学院在主体共建、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等方面探索协同创新的实践路径,为其他应用型本科高校探寻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发展提供了思路。

4.1 激发共建动力,打造多元协同合作共同体

多元主体积极合作是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常熟理工学院光伏科技学院遵循“战略协同、资源协同、利益协同、文化协同”原则,创新管理方式,充分发挥校政行企办学主体作用,成立由常州市政府、高校、行业协会、骨干企业等共同构成、共同负责的管理架构,实行扁平化管理,各主体在人事、分配等方面灵活协作,营造良好的协同创新环境。学院成立理事会,制定共建共享战略协议,实行定时协商、随时协调的组织体制,保障经费投入机制。政府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明确各主体的法律地位和各自的义务与责任,刺激其内生动力,激励多个主体形成合力,有效提升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学院协同创新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共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4.2 优化协同运行机制,打通资源要素共享通道

常州大学阿里云大数据学院致力于多元主体异质创新资源的统筹配置,在协同创新合作过程中,优化形成“平台共搭、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师资共培、资源共享、过程共管”协同运行机制。学院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实际需要,充分体现应用型、地方性和特色性,通过“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联通渠道进行资源要素交流,促进计算机学科、数学学科及相关专业等多学科、多专业协同发展。常州市政府制定政策、投入资金,提供常州科教城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用地;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和慧科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发挥全球领先的大数据和云计算优势,投入企业师资、大数据平台、课程资源、认证资源;常州大学依托石油石化教学资源丰富、高层次人才储备多的优势,投入专项经费、师资、教学科研平台;北京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昆仑数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投入科研平台、真实场景案例、实践实训基地。以上主体通过签订共享协议,推动主体资源有效流通,在保证自身主体利益不受损害的同时实现资源交换,并及时接受反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资源共享的效率和质量,累计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 项。

4.3 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利益分配政策

利益分配方式影响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主体的长期稳定发展。针对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中利益分配机制失衡问题,福建工程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构建现代产业学院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各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在信息披露、利益表达和利益流向等方面形成多方协同联动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的稳定发展。明确政府追求公共利益、高校追求教育利益和企业追求经济利益,强化利益联结机制的紧密性,调整过度失衡的利益关系,促进现代产业学院的协同治理,促其发挥更大作用。第二,完善利益分配共享和激励约束政策。利益激励与保障能够推动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发展。围绕创新主体间的共同核心利益,政府制定了明确的、针对性强的、可实行的政策保障机制,例如,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优化评价和奖励体系。政府引导创新主体签订平等互惠的合作契约,明确产权责任,鼓励各主体履行合约义务,平衡和保障各方利益,形成多方携手共赢的局面。

猜你喜欢

应用型利益协同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利益链与新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