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评书艺术魅力的保护与发展

2023-09-06王冠镕

记者摇篮 2023年3期
关键词:评书鞍山广播

□王冠镕

评书艺术从3000年前的“讲史”“说话”到走进书场、茶馆、广播、电视、网络,一路走来,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回顾评书艺术传播历史,不同时代的评书工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不断创新。

一、探析评书历史

1.传统艺术历久弥新

评书老艺人中流传一副对联:“开口忠孝义士喜,饶舌奸臣佞党揭。”这副对联在几代评书艺人中口口相传,据说是东周列国的周庄王姬佗所撰。追溯评书的源流,可谓“可溯之源长,可证之史短”。说书一词有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战国《墨子·耕柱》篇:“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一尊汉朝的“说书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出土,证明了汉代流行的评书文化;唐代极为盛行“说话”,遍布于民间、寺院和宫廷。唐诗人元稹有诗云:“翰墨题名尽,光阴听话移。”宋朝的“说话”在勾栏瓦肆(宋朝杂剧、曲艺演出的场所)里演出。具体分为五种形式,“讲史”“小说”“说浑话”“说三分”“五代史”。它们各有特点,分别讲述历史上的事情和现实生活中简短的故事等。当时说书人被称为“说话人”。说书底本称为“话本”。苏轼的《东坡志林》中记载了:“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里的说三国事就是“说话”中的“说三分”,说三国,竟能使薄劣小儿也掉眼泪,不难想像其魅力之大。

如上所述,知微见著,可见,历史中的讲书虽以平民文化为背景,不仅是对乡间、市井、弄堂的下里巴人的生活写照,也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特点,是上层社会的一种文化消遣,再现了当时的官府朝廷、文人雅士的生活与心态。

宋代话本、元代讲史这些均可视作评书的“雏形”,明末之后评书渐渐有了一定的定式。那时,江南最有名气的评话艺人是柳敬亭,本是鼓曲艺人的王鸿兴向其拜师学说书。据史料记载,雍正十三年王鸿兴在掌仪司立案,在北京收徒,他大开山门,广收弟子,开枝散叶。此后,形成了以苏州、杭州、扬州几地为主的南方评话和北京、天津、东北等地的北方评书。

清末到民国初期,评书发展趋于高潮。这一时期,论影响之大、技艺之高,首推“评书大王”双厚坪;王杰魁擅长说《包公案》,融汇社会风情、风俗习尚,描绘人物形态细腻入微、栩栩如生,故有“净街王”美誉;出身评书世家的品正三,因擅长说《隋唐演义》等八部长篇大书,人称“品八套”。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也是评书空前发展时期。名家辈出,如连阔如、陈士和等都是独具特色、各领风骚的评书名家;杰作荟萃,传统评书宝库中的许多脍炙人口、传诵不衰的佳作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至今仍在演播,拥有着广大的听众。特别以反映历朝历代兴衰和侠义公案为内容的评书占据重要地位,具体包括“袍带书”如《隋唐演义》《三国演义》《东汉演义》《杨家将》《明英烈》;“公案侠义书”如《水浒》《粉妆楼》《三侠剑》;“神怪书”如《济公传》《西游记》;“说鬼话狐书”如《聊斋》。

自清末起,北京的评书艺人因生活所迫开始涌向外地,其中大量评书艺人落脚于东北的工矿区,使之成为声名远播的评书基地。就辽宁来说,后来就出现了几位东北评书艺人的代表——鞍山的杨田荣、单田芳、刘兰芳和张贺芳,营口的袁阔成,本溪的田连元,锦州的陈青远。当年辽宁的评书在全国有着重要影响力力。

2.从书场到广播,评书的一次成功飞跃

“满台风雷吼,全凭一张口”,评书是传统的说讲艺术,也是口头曲艺形式之一。从曲艺发展史来看,它是从上古劳动人民讲故事和说笑话的口头文学形式,经过历代人民大众特别是民间艺人长期在口头上琢磨、加工创造而成的独具民族艺术风格和地方语言色彩的只说不唱的故事形式。评书艺术之所以被大众喜爱,因其讲述内容丰富而广阔,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和栩栩如生的生活百态图:农民起义、群雄逐鹿的历史风云;除暴安良、杀富济贫的英雄好汉;几经磨难、终成眷属的才子佳人;路遇不平、拔刀相助的江湖义士;为民伸张正义明君贤相等,这些歌颂真善美、鞭笞假丑恶的内容,符合人们的精神追求。

作为曲艺的表演门类之一,评书的表演形式和传播方式在历史上的不同阶段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近百年评书艺术的发展进程体现了其传播方式的不断变迁。

旧时书场说评书,台上的说书人或坐或站,一块醒木、一把扇子、一块手帕,就开了场。一个人一台戏,仅凭一张嘴,可以说什么像什么,可以“从天上说到地下,从过去说到现在”。书场的听众(作为说唱艺术形式,评书是直接说给观众听的,因此人们习惯把书场里的观众称之为听众)少则几人,多则上千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我国广播事业的迅速发展,广播为评书重新插上了翅膀,评书进入了千家万户,完成了评书从旧时代到新时代的过渡。传统评书由此进入了新时代,产生了质的飞跃。

二、选择适应时代的广播评书内容

传统艺术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因为任何艺术都和时代紧密相连。新时代的评书因广播而焕发新生。

1.发挥广播优势,给评书提供新的生存环境

传统评书的受众多集中在乡村和城市的集市里。说书人一个人一台戏,说、唱、演都有,其收入较低。尽管受大众的喜欢,但是也有局限性。

就评书的传播来说,广播电台不仅优于茶社剧场,而且优于电视。理由有如下五个方面:一是灵活的可移动性、伴随性;二是覆盖面大;三是制作快捷、简便;四是扬长避短,突出评书“说”的特点,发挥“说”的功能;五是可以发挥联想,细细品味。这些都给广播评书创造了一个很大的生存空间。

鞍山电台是从1955年开始录制并播出评书的,次年元旦起正式设立栏目《评书连播》播放自产评书。鞍山的广播评书是鞍山电台影响最大的文艺节目,历史最长、听众最多,它不仅在鞍山广播中占有着重要位置,在中国广播史上也是可以大书特书一笔的。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新”。一是录制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评书。新评书反映现实,接近生活,内容健康,催人向上。鞍山台播新评书的代表人物当推杨田荣。广播评书是听觉性艺术,书中的一切形象都要用声音来表现。如评书中人物的忠奸善恶,他们的表情、动作、内心活动、性格,甚至环境和有关物件都能用声音呈现出来。杨田荣在他的新评书中率先运用口技,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营造出如“闻声见景,听声见行”收听效果,各种声音被他模仿得极其形象逼真,如枪声炮声、风声雨声雷声、鸟鸣兽吼、人喊马嘶等,听众赞不绝口。他的深厚功底还体现在新评书中用的“扣子”,做到“勾里有环”“环里有柁”“柁里有扣”,使得情节起伏跌宕,环环紧扣。《沸腾的群山》《三里湾》《烈火金刚》《红旗谱》《铁道游击队》等一些他根据现代小说改编的新评书,成为几代人的记忆。1963年《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介绍杨田荣,称他是“全国说新书的一面旗帜”,他的新评书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二是推陈再出新,整理加工传统评书,让评书焕发新的光彩。经过长期的流传发展,传统评书可谓精华与糟粕并存。“推陈”,即弃其糟粕,比如封建道德中的愚忠愚孝、是非混淆、忠奸不辨、封建迷信、装神弄鬼、扬庸俗低级趣味等。“出新”,即取其精华,并加以发扬光大。比如说推动历史前进的忠臣良将、保家卫国抵御外辱的爱国行为、勇武绝伦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等。于是,基于上述原则,鞍山电台整理录制了“民族英雄”岳飞的故事,而且录制时尽量生活化、近代化,巧妙结合文言和白话、韵文和口语,做到既高雅、不失文采,又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刘兰芳的《岳飞传》播出后万人空巷,除了内容精彩、思想积极,演员更是功不可没,刘兰芳的音域宽厚,声音高亢,吐字清晰,神完气足,富有激情,适合演绎英雄人物。

2.坚持内容为王

“世上生意甚多,唯独说书难习,紧鼓慢板非容易,千言万语需记。一要声音嘹亮,二要顿挫迟急。装文扮武我自己,好像一台大戏。”

这样一首西江月告诉我们,一部脍炙人口的评书杰作的问世,决不可能三天两天、一挥而就,而是靠日积月累、水滴石穿之功。说书人呕心沥血、永不停顿地一遍拆洗一遍新,才使在生活中汲取的素材成为熠熠闪光的故事。可见,一部评书名作站住脚跟,必然经历了反复筛选,像烈火炼金那样,吐净了杂物,剩下的是真正的金子。

以鞍山电台的评书《百年风云》为例,这是一部根据《庚子风云》《天京之变》《慈禧前传》等多部书改编成的一部以爱国主义为主题、反映中国近代革命历史的新评书,由单田芳先生播讲。从鸦片战争一直说到辛亥革命,时间跨度百年,用评书的手法讲述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些或“耳熟能详”或“不为人知”的史实,不仅传播历史知识,而且形象地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1988年1月《百年风云》开始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单田芳的《百年风云》不仅得到专家的认可和百姓的喜爱,还被全国各地许多学校、部队作为爱国主义教材,掀起一场学习近代史的热潮。这是继《岳飞传》之后,鞍山的广播评书再次在全国引发强烈反响。

多年来鞍山广播评书之所以能独领风骚,是因为其以新见长,坚持内容为王,能扬独家之优势,保持收听率,从而立于不败之地。如果没有大胆的艺术创新和探索意识是很难达到这种演播效果的。

三、新媒体时代下广播评书的创新

面对新媒体个性化突出、表现形式多样、信息发布及时、受众选择增多等种种优势,广播收听市场的悄然生变、受众量的减少和转移势必影响到广播媒体的生存与发展。电台只有不断创新评书节目的形式,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才不会被时代淘汰,并继续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1.增强节目的针对性,提高节目的收听率

这些年鞍山评书受众群体不仅稳定,而且稳中有升。笔者所在单位通过频率的专业化和窄播化来达到拓展受众市场的目的。除开办了评书故事广播,全天不间断地播放评书,其他几个频率每天都有固定评书时段,使听众在轻松快乐听广播中过足听书瘾。评书的受众,主要是中老年群体和在车上长时间度过的人群。尤其近年来,家庭私人汽车拥有量持续增长,人们开车时不可能看报纸、看视频、玩游戏,唯有听节目不会干扰开车人的视线,所以车载广播的广泛应用使得电台节目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根据不同时段听众群体的特点来安排节目,符合收听人群的习惯。在时间的安排上,早晨和上午的时段侧重于为中老年群体服务,夜晚以青年人喜爱的节目为主。

2.对广播评书体裁的创新探索

我们深知,评书得在发展中求新求变。只有增强节目与广大听众的黏合度,跟得上时代的脚步,满足受众的收听需求,才能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其一,精剪长篇评书,把经典评书浓缩,突出其人物个性特点和故事情节,让过去旧的书目绽放新的光彩。如剪辑每集不超过10 分钟的传统评书,《隋唐演义》《大辽太后》在“学习强国”平台上播出;剪辑的现代“红色经典”评书《铁道游击队》《平原枪声》《破晓记》也被“学习强国”选中,获得了极高的网络点击量。

其二,用评书的方式讲述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拉近听众与评书的距离。俱是熟悉的人、实实在在的事,融故事性、教育性、艺术性和娱乐性为一体,愉悦受众的同时还传达了乐观、向上、积极的精神,给人以思考与启迪。如录制鞍山的三位全国道德模范的故事,“鞍钢英模三部曲”——评书《孟泰传》《郭明义》《钢铁梦想》主旋律突出,时代感强,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文化美德,备受老百姓关注和喜爱。

这里评书形式的创新,值得一提的是录制评书《郭明义》时加入真实人物采访录音、主题歌等,令受众耳目一新。

另外充分发挥广播评书的优势,进一步延伸和拓宽节目的覆盖面。中华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积累,自然地理风光迤逦,民间传说源远流长,讲好我们自己的故事会更深入人心。如单田芳先生录制的《千山传奇》就讲述了有关千山的多个传说——“薛仁贵征东”“皇上的老师王尔烈”“木鱼石的传说”……一个个富有浓厚传奇色彩的故事,跌宕起伏,牵动着家乡听众的心。《千山传奇》在鞍山各个频率播出期间,收听率之高超乎预期。

3.运用新媒体,提升广播评书节目的吸引力

新媒体时代,对广播电台造成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发展契机。借助新兴媒体,鞍山电台与网络、手机融合为受众提供便捷的评书收听渠道,赢得更多受众喜爱。目前,鞍山的百余部广播评书与手机联姻,中文在线、喜马拉雅、蜻蜓、番茄畅听等多家手机APP 平台均可听到这些广播评书。

四、结语

总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评书节目因自身的故事性和艺术性,依然对受众有着较大的吸引力。借新媒体时代发展之势,我们要坚持内容创新,制作精良的评书作品赢得听众喜爱,办好广播评书节目,同时融入互联网思维,形成全媒体运作模式,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路。■

猜你喜欢

评书鞍山广播
鞍山烈士纪念馆
浅谈评书的艺术特色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蒙养山房评书法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鞍山“网格式”服务解难题
鞍山的新突破
最早的无线电广播
微博评书:沈从文家书